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長情的告白(一) 記起當年上教堂的日子
2015/06/24 09:27:58瀏覽306|回應0|推薦3

~前幾天經過天主堂.尋求善心人士捐贈復康巴士.

  電話:3331842  眷村大部份最早接觸天主教.

  幼兒記憶[萬福瑪莉亞]是用唱的....義大利神父

 穿白袍騎著比雅久在教區服務....

 

教 堂(轉貼張艾倫先生)

教 堂
「剪不斷,理還亂,是鄉愁,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僅此一家,別無分號」,這是五十年前,我對眷村天主堂的第一印象。

當時,我才十歲,心中無信仰,真的信天主嗎? 不是! 去教堂只是為了葢那張小卡片,若是小卡片都葢滿了圖章,就代表你每星期日下午都到教堂來「望彌撒」,等於今日的「全勤獎」,學期末,有「獎學金」可拿,否則要下地獄,永世不得超生,當時,教堂就在這半威脅,半利誘的手段下,吸收年輕學生入教。

當時,媽媽才四十歲,正直壯年。因吃了生的「臭豆腐」而上吐下瀉,情況危急,家人只好求助教堂的「華神父」(來自美國)(當年村民有小病,都向神父拿藥,因空軍醫院離家太遠,在台南北區(安平),而村子在南邊近高雄。),神父看到媽媽的情形也「束手無策」只好勸說家屬接受「領終福」(領終福後,上帝會赦免媽媽在人間的一切罪過)儀式,可惜被當時無神論的父親一口回絕。

教堂有多種方法賄賂人心,除了上述對小朋友威脅加利誘的手段外,對大人則採取較溫和的懷柔政策,以感動村民自動加入教友為目標,如:「抽舊衣,送奶粉,送黃/牛油.....」,每次抽舊衣後就看到許多小朋友穿著大人的襯衫或夾克趴趴走,連褲子都免了。黃/牛油炒飯則比豬油香,奶粉雖然已經結坨,但還是發育中小孩的主要營養來源。父母都捨不得吃!

董神父有一得力助手,我們都叫他”魏伯伯”,魏伯伯不僅脾氣好,記憶力更驚人,通常,教堂怕教友忘記「望彌撒」的各種經文和程序而印了一本小冊子,最少也有50頁,魏伯伯能一字不差地從頭背到尾,管它是「天主經」也好,「聖母經」也罷,他從不看冊子,各種經文、儀式、內容都「滾瓜爛熟,背誦如流」,聽說他兒子更厲害(好像讀台南一中),每次考試,英語都拿高分,我想和董/華神父教導的英語秘笈必有關連。

南台灣的冬天,尤其是聖誕節前後,還是會冷,標準的「一夜北風寒,萬里彤雲厚」的天氣,從北邊吹來的冷風使人直打哆嗦,但教堂內為表現聖經故事和慶祝聖誕氣氛,把內外佈置的「張燈結綵,美輪美奐」,強烈的燈光照著「馬槽」,有聖母、聖嬰和來自「伯利恆」慶賀的三位智者,每個小朋友都「”看”為觀止,目瞪口呆」。

教堂旁邊是一個籃球場,無論大小比賽都喜歡在此舉行,因為這裡的籃框矮又大,很容易得分,不管輸贏,兩方的分數都很高 。 (2012/10)

 

***********************************************************************

記起當年上教堂的日子 (轉貼桃園空小黃鍾輝校友)http://blog.xuite.net/edave77/twblog/322181736

記起當年上教堂的日子

大華眷村的老家隨眷村改建搬遷快十年了,眷村旁的大華天主教堂卻還保留在那,天藍色的半牆依然那樣清新亮眼,但緊閉的大門,不見神父教友的聖堂,只剩下一股人去樓空的蕭條!

猶記起民國4050年代,那是大華教堂人氣鼎豐的時期,它不僅是附近眷村居民信仰中心,也是大家休閒聚會、論事談天的據點,當年隨母親上教堂是經常的、愉快的,當然教堂中一些人事也是深留記憶的,慈祥的外國神父有一個叫「孟宗」的中文名字,外國口音的國語總是慢條斯理;照顧教堂環境及神父生活的「老李」,矮矮的個子帶著濃濃廣東口音;彌撒中穿著漂亮禮服,擔任神父助理的「董同學」,熱心虔誠的「牟媽媽、孫媽媽‧‧‧」;弱智善良,整天在教堂,腋下總夾著件草綠外衣,的「鐵寶」‧‧‧許多熟悉面孔一一又顯現在眼前。

當年台灣物質貧瘠的年代,教堂除了在信仰上提供了精神寄託外,更利用國外募集的物質,實質幫助附近居民經濟所需,據我所憶,其中包括麵粉,玉米粉、棉仔油、玉米油、脫指奶粉(當年眷村中大人都用四川話稱他「坨子奶粉」,總以為它因為不好泡,奶水中總有一坨坨奶疙瘩所以叫坨子奶粉,豈知它是今日減肥最夯的脫(去)指奶粉、牛油、砂糖、衣服鞋襪,甚至孩子們最喜歡的糖果餅乾及亮晶晶的耶誕卡‧‧‧當然如今台灣已今非昔比,無需援助,但當年教會的助益早已永銘吾心。

 

 

「長情的告白」 拍出長照隱憂

2015-05-27 03:07:21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台北報導

在生命的尾端,是誰陪伴您?紀錄片「長情的告白」帶您進入五位照顧服務員的工作與家庭生活。導演曾文珍說,她拍攝的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部生命專題,跨越種族、性別、年齡和經濟狀況,照服員用愛,撐起台灣的角落。

「長情的告白」記錄照服員的工作和生活,圖為照服員胡鳳嬌替高李奶奶剪頭髮。 圖/穀得電影提供

分享

照服員楊建紅扶著范張奶奶走樓梯。 圖/穀得電影提供

分享

「長情的告白」由衛福部社家署補助老人失智基金會拍攝,曾文珍昨天在電影試映會表示,全國有四十六萬名失能老人,卻僅有二萬多名本國照服員,人力嚴重不足,希望藉紀錄片重塑照服員的專業形象,鼓勵國人加入照護行列。

紀錄片中,陸配照服員楊建紅照顧剛從老人院返家、行動不便的范張奶奶。奶奶抱怨「在老人院好苦啊」,老人院的照顧不夠細心,把沒解凍的豬肉拿給她吃,害她邊吃邊流淚。但她一見到楊建紅就開心起來,不僅分享生活,連財產狀況也願意和楊建紅討論。

曾文珍說,拍片前,她不認識「照顧服務員」這個職稱,只知病家會雇用「阿姨」幫忙家中長期臥床或行動不便的患者。拍片後,團隊深受震撼,在工作結束後集體購買長照保險。她說,民眾都知道醫師、律師、老師,但問起照服員,有人就答不出來,可見照服員專業形象不夠完整。她認為:「和同檔期上映的災難大片相比,長照才是台灣應該關注的災難議題。」

老人福利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表示,照服員角色模糊,是因為缺少專業訓練,加上時薪僅一百七十元,讓更多照服員出走。她建議,政府應重視照服員教育訓練及職業願景。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陳正芬認為,聘用移工制度也應調整,一旦移工取代照服員,居服就業市場永難發展。

********************************************************************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e2132006&aid=24902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