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要在儘快大中華經濟圈尋找定位-管中閔專訪
2009/08/31 05:38:36瀏覽2128|回應1|推薦19

金融風暴肆虐下,中國是少數能維持高成長的國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管中閔認為,短期內中國持續成長不是問題,2020年經濟規模超過美國也有可能。但中國要成為經濟霸主,必須擁有產業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大陸有科研能力,台灣有市場嗅覺,中國可以藉科研在世界經濟創造新地位,台灣可以靠市場嗅覺創造在大中華經濟圈中的定位。

以下是訪問摘要:

問:全球經濟似乎已經從金融海嘯與景氣衰退危機谷底回升,趨勢是否穩定?

答:一、這次變動是幾十年來未曾見過的,與一般景氣循環不太相同。目前看來,衰退似乎告一個段落了。我們本來擔心,會像過去經濟大蕭條那般發生螺旋性下降,一個產業拉扯另外一個產業,很多年後才慢慢回復生機,這種螺旋性的下降看來已經停止了。但目前為止,我還不認為是反彈,最多只是止跌回穩。無論從經濟活力或規模而言,短期間內都不可能回到危機前的狀況。

大家都知道,這次危機的起源是美國次貸,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美國人大量舉債消費。他們的消費都是負儲蓄,平均大約是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假設今天經濟好了,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再負儲蓄,甚至假設再增加一點儲蓄,相對比較就是百分之十的差距,美國年平均所得三萬,百分之十就是三千美元,再乘三億總人口,總規模就是3000億美元。

很多人寄望以中國大陸為首的亞洲新興國家的成長抵消美國的減少,可不可能呢?這其實是一個算數問題,中國大陸每年有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的經濟成長,沿海主要城市國民所得超過五千美元,五千美元增加百分之十是五百美元,乘中國沿海主要城市兩億人口不過1000億,世界缺口是彌補不回來的。

所以我認為現在只能說是回穩,要回到先前的榮景,短時間內還做不到。就算今年Q4成長6%,相對前一年的Q410%來看,還是跌了4%,經濟體系的規模還是在縮小,至少要再等一年多以後,才能看到經濟規模是否能夠達到以前的水準。

未來觀察的關鍵應該看有沒有創新的活動和產業出現,因為在舊有的經濟規模上放大很難,唯一能改變的,是創新的活動和產業,才能帶動消費和其他衍生經濟行為。

問:經過這次風暴,美國在金融管制與經濟體制方面的檢討夠不夠?能否避免類似危機再度發生?

 

答:我個人認為不夠,嚴格講這次生病是靠大量投藥度過關的,自身免疫力並沒有發揮作用,市場並沒有真正反省錯誤。如果雷曼兄弟和所有問題金融機構都倒下去,體系才會徹底反省。你看,現在那些公司還在濫發紅利。美國三零年代經濟大蕭條後,曾做出人類有史以來對銀行、金融業最嚴厲的規範,直到八零年代後期才開始逐步放寬,足足影響快半個世紀!

我沒有看到美國對這次危機做出深刻反省,對於金融業跨業投資,對於資金浮濫的管制,對於風險產品的創造,對於各種主權基金、私募基金產生的問題...都沒有真正檢討過,依我來看,因為別人都幫美國把問題解決了,所以美國沒有好好想需要做哪些規範。克魯曼曾說,他無法想像只因為程式交易比別人快零點零零...一秒,就可以比別人多賺一些錢,這對整個經濟活動有什麼實際效用。

三零年代大蕭條後建立的金融管理體制並沒有妨礙美國成為經濟霸權,這表示更多的管制有時候會讓國家更健全。如果是全世界在幫美國解決問題,我不認為美國會反省,甚至願意反省,換句話說,未來全球經濟風險還是非常大的。

問:很多人認為未來影響世界的兩個主要經濟體是中國和美國,G2的說法是否成熟?

答:我會說:”Yes, and No.”。中國大陸成為主要經濟體的態勢已經成形,隨著未來經濟體系越來越大,中國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會越來越增加,這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不贊成G2的說法。過去無論在政治或經濟上,都是美國獨霸,但這次發生問題是美國捅的紕漏。未來世界的主席台上,一定不只有一個主席,而是主席團,但在經濟動盪風波未定的時候,誰在主席團上面還不是這麼確定,只有一個國家非常清楚可以上主席團,就是中國,這也就是G2成形的原因。中國大陸是全世界極少數可以維持經濟正成長,而且速度還十分驚人的國家,G2只不過反應當下的經濟現況。我很難想像未來歐盟沒有發言權,主席台一定還有別人,不會只有美國和中國。

就算中國開始談G2,談新的貨幣準備問題,我也不認為能改變美元的地位,至少二十年內沒有任何可行性,經濟秩序還是由美國掌控。G2的說法只不過表示,無論美國願不願意,都必須承認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日增。最近美中戰略對話傳達的意義,就是美國充分接納中國坐上主席台了。

長遠來看,歐日都是工業實力非常強的主要經濟體,都是可坐上以上主席台的國家。美國在策略上也絕對不會讓亞洲只有一個中國坐上主席台。所以我認為會有主席團,不會只有G2,而最終的主導力量還是美國。

中國經濟力量是建立在大量出口之上,但全球經濟體系中,發言權最大的是產業創新的國家,真正產業創新的力量還是在大西洋兩岸,再加上日本。產業創新將是中國未來要走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問:您談到出口導向與創新導向的差別,可否分析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實力比較?

 

答:我看好的是具有創新、能夠領導的力量,有創新的國家才能主導下一波市場。中國目前能做的改變,是從世界工廠變成主要市場。但由於國民所得還不夠高,這個市場能發揮的程度還是相對有限。未來全球競逐的創新力量,我還是看好歐盟與美國。日本也有創新力量,但他的創新在於改良式創新,也就是模仿之後的創新,甚至比原創更好。在創新力量上,我不認為中國大陸有顯現出可以跟其他經濟體抗衡的態勢,山寨文化並不是創新,只是以更便宜的價格來做別人做過的事情。

問:中國短、中、長期的發展展望?

答:短期來看,在金融風暴橫掃下,中國是少數能維持高成長的國家,中國只有成長快慢的問題,沒有衰退的問題,短期內很難看到會有改變。從這格局可以預見中國的經濟體將會持續擴張,甚至2020年超過美國都是可能的。

除了經濟實力的增加,中國這些年在亞洲努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國很清楚,不抓住亞洲,他在世界的發言權地位一定會受到影響,這就是中國任東南亞國協予取予求的原因,他要跟日本搶老大哥地位。日本與東南亞國家有歷史恩怨情仇,中國反而更像傳統上的老大哥。中國在這個身分上,提供東南亞國家各種經貿優惠,中國經濟愈放大,就愈能吸納東南亞國協的支持,這有利於中國短期內確保國際地位的提升。就我的觀察,中國大陸對於國家整體的規劃走向是很清楚的,有明確的努力目標和時程規劃。

中期來說有一些潛在隱憂,大陸市場已經慢慢出現變化,他使用將近四兆人民幣的龐大財政刺激創造內需,為何要用到接近美國的力道?我的分析,其一是中國大陸或許有我們看不到的嚴重問題,必須用大力道避免陷入螺旋性下降。另外則牽涉到大陸國家整體戰略規劃,希望藉此將從出口導向轉變成更大程度的內需導向。中國出口導向的過渡時期已走了三十年,未來不能再只靠出口,必須建立自主性的發展,不受世界景氣循環的影響。大陸推出勞動合同法是有自己的戰略眼光在內,方向絕對沒有錯。

另外必須全力發展出創新導向的實力,中國有強大的工業與科研能力,如果要成為真正的世界領袖,就必須從創新中走出自己的路。中國有十三億的市場,連電腦系統都可以完全自行發展,不用被歐美牽著鼻子。我注意到大陸電動汽車的行駛里程數已超過美國很多。中國這一類創新,包括能源創新在內,如果能取得突破性發展,就會是下一個世界霸主。

另一個潛在的變數,在政府大量舉債完成的公共支出,規模極為龐大,都是銀行的風險。大陸龐大的國有體系,不會感覺公共建設債務是自己應該面對的問題。中國包括大學在內,都大量舉債、大量建設,很多校長瞭解,學校學費收入連付銀行利息都不夠,但仍然舉債建設。最後誰買單?我認為中國出手到四億的財政刺激,就是要防範債務連鎖效應,唯恐稍有不慎拖垮所有投資。中國的財政黑洞是中南海鼓勵硬體建設創造出來的,有硬體建設就有升遷機會,這與用高紅利鼓勵高風險投資的華爾街,精神上沒什麼差別。未來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火車頭後,萬一哪個環節沒有扣好,金融壞帳所引起的金融萎縮,不單會影響中國,還將影響全世界。

如果這些中期的隱憂能夠調整好的話,我認為長期來看前途將是不可限量的,中國勢必成為未來的強權。

問:今年第二季中國出口已經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二大出口國,估計未來數年也將超過日本、甚至美國,應如何解讀此一趨勢?

答:中國有十三億人口,經濟規模大是應該的,小才不正常。反過來看,如果中國每人GDP都能超過日本,那才顯示國家實力達到一個程度,沿海地區的人民確實已經富到一個程度,但也不過是開發中國家的水準,要達到一般認知的成熟工業國家還有一段距離。中期要如何調好體質,攸關中國未來的發展。

問:兩岸經貿關係開始有明顯的改變,對台灣經濟整體面貌有怎樣的影響?

答:兩岸關係和緩的發展已經開始,路走下去就很難回頭。台灣將成為大中華經濟圈的一部分,問題是現在才剛開始,台灣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我認為台灣產業外移大陸所形成的兩岸分工體系尚未成為定論,關鍵是台灣的技術並沒有外移。以目前兩岸關係發展的程度,原本留一手的技術,未來有可能通通過去,台灣製造業佔GDP比將會更小。

台灣要思考在大中華經濟體下能扮演什麼角色,我認為台灣下一波發展有兩個重點,一是文化創意,也就是廣義的服務業,如設計、軟體、文化、動漫等可以出口的產業,將是台灣的未來。這些產業靠台灣市場是沒有前途的,結合大陸市場後,就全部活了。動漫只賣台灣市場一定餓死,若與大陸、東南亞華人市場結合,將創造出我們想像不到的樣貌。未來幾年晶圓廠榮景會成為過去式,因為我們擁有的關鍵技術非常少,我們擁有的是製程技術,那是可以被取代的。大陸不缺資金,人才、技術全都買的到,台灣製造業並沒有絕對優勢。相對來說,台灣擁有的軟實力更重要,可以換來更高的所得。

中國必須創新,中國科研有一定水準,但缺乏市場嗅覺,台灣沒有科研,但有市場嗅覺。像HTC手機就脫離了傳統代工廠的視野,掌握到市場下一波的需求。台灣摸索了很多年才發現,該重視的不是如何省錢,而是如何掌握消費者的需求,為他們設計出好的產品。以大陸的工業、科研基礎結合台灣的市場嗅覺,就是台灣的未來。

問:未來兩岸協商ECFA架構建立經貿關係,應該一步到位或逐步調整?哪一種策略比較好?

答:我贊成一步到位,一部分原因是台灣已經耽誤了十年,要趕快確定與大陸經濟合作分工模式中的位置。一步到位的缺點是震撼比較劇烈,強迫你儘快融入體系。逐步開放的震撼較低,但我們已經耽誤了十幾年,快沒戲唱了。

問:十五年前台灣談亞太營運中心,希望憑藉世界經貿交流經驗作為中國與世界的橋樑,現在還有機會嗎?

答:當年我們說,世界進入大陸捨台灣其誰,台灣是良好的中介平台。現在大部分中介功能依然在,但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經濟實力,台灣喪失了壟斷權。台灣必須確保自己是世界進入中國的中介選項。台灣與大陸隔開只有一個下場,就是不會成為選項,因為沒有人會為了台灣放掉大陸。台灣今天還可以發揮很多作用,很多國際企業不敢貿然踩進大陸,選擇在台灣練兵、試水溫,台灣的文化差距相對較小,租金便宜又比較適合居住,台灣還是有優勢。

問:台灣要成為國際企業布局的選項,還應該要做哪些事?

答:所有屬於非貿易的,包括對旅遊、投資、教育的限制都應該拿掉。台灣有很多優勢,應該要保持並持續改善。例如媒體的開放,文化的多元,資金的自由進出,頻寬網路的普及等。

台灣最急迫之需是提昇政府效能,不好的制度一定要改造。譬如政府可以主導很多投資,但政府採購法扼殺了許多有創意的產業機會。世界第一的設計師來台灣,也只能領十萬塊設計費,怎麼可能會有機會!當局必須要以相對的高度來決定台灣的未來,及該做哪些事情。

很多人看經濟問題還停留在1970年代,還是工業園區、自由區...等。今天還是李國鼎的時代嗎?新的時代應該用新的眼光,我們是應選出能看到未來的領導人,而不是博物館的領導人!我們要重新規劃政府組織結構、思考高等教育要培養什麼人才。我希望能看到有高度的領導人。迷戀科學園區、製造園區,文化創意永遠搬不上檯面。台灣其實是有軟實力在,但政府必須要讓軟實力能發揮出來,台灣和大陸的文化差異並不大,當台灣的文化創意人才背棄台灣去大陸發展,台灣會更加邊陲化。

問:該有什麼策略、步驟與方法?

答:政府應該針對大議題,如教育、文化等走向訂出明確的方向,先形成菁英討論,再把幾個大方向合在一起成為整體目標,政府組織再造一定要包括在內,教育一定要很清楚的告訴孩子,要教他們什麼,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是什麼。

政府應該成立一個規劃國家發展方向的國家策略委員會,成員一定要年輕化,讓年輕人告訴我們未來想要什麼。

問:政府目前的施政,是不否符合您說的願景和目標?

答:方向是對的,但很顯然執行力有問題,有太多的事情還留在「待辦事項」,一年半過去了,政府只完成一項,就是直航和定期航班包機。這表示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太多仍未開始。

問:對兩岸年輕人的建議?

答:希望台灣年輕人要更認真,需要更國際化,眼光更遠大。台灣也許因為發展比較早,太多人耽溺於現狀,少了積極發展的動力。我常常去大陸,跟大陸學生有很多來往,大陸年輕人需要更理想化,他們看事情太過現實。合在一起看,台灣跟大陸的年輕人都有的問題是,有的人太貶低自己,有些人太膨脹自己,應該用開朗的心態面對新的世界。透過網際網路的連結,人是沒有距離的,無論你從哪裡來,都應該用開放平和的心態在一起,有的合作、有的競爭。(採訪:戎撫天  整理:呂紹瑋)

管中閔小檔案

出生:1956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經濟學博士

經歷: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台灣大學經濟系所教授、 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經濟系長聘副教授

現職: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大學「台大講座」教授、台灣大學計畫理論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

(2009.8.31旺報刊出)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ng3827&aid=3270826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格局步調和儲備
2009/08/31 21:48
" 政府應該針對大議題,如教育、文化等走向訂出明確的方向,先形成菁英討論,再把幾個大方向合在一起成為整體目標,政府組織再造一定要包括在內,教育一定要很清楚的告訴孩子,要教他們什麼,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是什麼。

政府應該成立一個規劃國家發展方向的國家策略委員會,成員一定要年輕化,讓年輕人告訴我們未來想要什麼。"

展望未來,個人覺得,以上是大格局步調和儲備,極重要,極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