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寧作我──現代中國回憶錄叢刊004
2012/03/21 17:04:10瀏覽296|回應0|推薦2

書名:寧作我
作者:唐翼明
ISBN:978-986-6777-43-1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
地址: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www.pcstore.com.tw/renjian/M10611930.htm


書籍簡介:

本書作者唐翼明教授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和政治大學中文系前後任教十八年,之前十年在美國讀書,到美國前的四十年生活在大陸,小時候在湖南鄉下長大,進高中以後一直生活在武漢。二OO八年他決定從政治大學退休,回到武漢定居。這簡短的履歷,足以透露他的一生的不平凡或者坎坷或者充滿了戲劇性。但看了這本書以後,你會覺得所有的形容詞都難以描述他的一生。


作者簡介:

唐翼明,湖南省衡陽縣人。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1981年3月獲古典文學專業碩士學位。同年赴美,次年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學文化系,1985年獲碩士學位(M‧A‧),1991年獲博士學位(Ph‧D‧)。

1990年赴臺灣侍親,先後任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90-1994)、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94-1995)、教授(1995-2008)。

現任武漢大學講座教授,華中師範大學國學院院長兼書法研究所所長。著友《The Voices of Wei-Jin Scholars: A Study of Qingtan》(英文)、《古典今論》、《魏晉清談》、《大陸新時期文學:理論與批評》、《大陸「新寫實小說」》、《魏晉文學與玄學》、《大陸當代小說散論》、《大陸現代小說小史》、散文集《寧作我》。

又喜書法,擅行草,曾在紐約、東京、臺北、武漢多次舉辦書法個展,出版書法作品有《湖湘四典》(與沈鵬、理鐸、盧中南合作,唐書〈陶淵明桃花源記〉,行書)、《故宮百聯》(與盧中南、穀有荃、劉文華合作,唐書其中25聯,行書)、《曾國藩嘉聯鈔》(與饒宗頤、周治華、何家壬、盧中南、謝和平、王魯湘、鄢福初、蘇美華、龍開勝合作,唐書十五聯,行書)。


《寧作我》序──醉裡風情敵少年◎呂正惠

  本書作者唐翼明教授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和政治大學中文系前後任教十八年,之前十年在美國讀書,到美國前的四十年生活在大陸,小時候在湖南鄉下長大,進高中以後一直生活在武漢。二OO八年他決定從政治大學退休,回到武漢定居。這簡短的履歷,足以透露他的一生的不平凡或者坎坷或者充滿了戲劇性。但看了這本書以後,你會覺得所有的形容詞都難以描述他的一生。

  唐教授一九九O年來到台灣,任教於文化大學。根據當時台灣不久前訂立的法令,大陸人要來台灣居住,最少要長居美國十年,並取得美國綠卡,而且有親人在台灣,唐教授大概是按照這個法令最早來到台灣定居並任職的人之一。來台不久,我們可能就在學術會議上見過面,而且我已聽聞他來台的背景。說實在話,有這種背景的人,以我主觀的判斷,他的親人應該有不錯的黨政關係,而對這種人我是會保持距離的。但唐教授為人直爽,講話不拐彎抹角,很合我的個性。更重要的是,雖然可以想像唐教授因為他的家庭關係在大陸吃了不少苦,而他雖然也會批評毛澤東和共產黨,但從不講大陸一般人的壞話,也不像一般留美學人,隨意的鄙薄中國文化,這讓我很敬重。他也知道我是個統派,不排斥大陸人,願意跟我交往,所以談得還蠻愉快的。

  唐教授轉到政大任教,不久升了教授,指導的研究生日漸增多。承蒙他不棄,常常向系裡推薦我擔任口試委員,見面次數增加。可能在二OO七年的某次口試中,我又見到他,距離上次見面至少一年多,我突然發現他的表情跟往日不一樣,就脫口說:「唐老師,你是不是很想家(指大陸)?」他非常驚訝的說,「你怎麼知道?我明年就要退休,回武漢長住了,有空來找我。」第二年暑假我又去考他一個學生,他說,他馬上要回大陸了,不久,我去參加他的退休歡送會。我從旁人口中知道,如果晚一年退休,唐教授可以領一筆錢,但他顯然急著要走,連錢都不要了。

  兩年後,他從大陸寄了兩本書給一些台灣朋友,一本是他的書法集,另一本就是《寧作我》,這是以六十篇散文的方式構成的回憶錄。我收到書後,當天晚上讀了大半本,一直到深夜。原來唐教授有這樣的過去,真是一言難盡啊!我記得畢業四十年後的一次大學同學聚會裡,其中年紀較大的一位同學,他的朋友也在場,朋友提起我的同學幾十年前在大火中冒險救人,全身皮膚燒壞大半,又因為身子在地上滾動,全身肌肉黏滿了大小石塊,他的朋友詳細描述他的手術過程。這些事我們以前都不知道,大家聽了又感動、又難過。這時我的同學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過去」。當晚我看唐教授的書,心中一直在想,「每個人有多麼不同的過去啊!」平常跟唐教授相處,只看他意氣風發,談笑自信,那裡想得到他的過去是這個樣子。

  這本書的魅力很難形容,最好能夠讀幾段書中的文字。國民黨從大陸敗退的時候,唐教授父母跟著國民黨走,把三個子女留給唐教授大伯看顧,他們再按月寄錢回去。大伯主要是貪這筆錢,對三個侄子根本不關心,也不照顧。土改時,農民想分大伯的土地,就把三個小孩獨立成一戶,劃為貧農,這樣大伯一家四口佔有八十多畝地,就可以構成地主的條件,農民可以分他們的土地。三個小孩無法獨立生活,最小的弟弟由人領養,妹妹在一次痢疾中因為沒有受到適當的照顧,竟然拉肚子拉到死。大伯對唐教授冷酷無情,從初中起唐教授就脫離大伯獨自生活。為了考初中,唐教授清晨五點半從鄉下出發,走三十里路,中午考完,再走三十里路回家,四點半到家,中間「沒有吃過一口飯,喝過一滴水」,最後全村只有他一個人考上。要上初中時,他不知道如何走到城裡的學校,只好跟在一個挑擔子入城的人的屁股後面走。請看下面這一段文字:

   你很快就發現,走還不行,得跑,因為挑擔子的人邁的步子比走路的人大,他又是大人,他就是不挑擔子,你也很難跟得上他。現在他被擔子壓得不能不邁大步,你為了不被丟下就只好小跑了。你知道萬萬不能被丟下,因為不跟著他你就走不到學校。八月的太陽像火一樣,你汗流浹背。這還不打緊,麻煩的是,你很快就流起鼻血來了。你小時候火氣大,鼻子經常流血,所以你倒也並不害怕。先是一邊流血,後來兩個鼻孔都流血,連呼吸也困難起來,那挑擔子的人也發現了,他可憐你,把擔子放下來,帶你到一口井邊,用井水澆你的後頸脖,血才慢慢停下來。他問你為什麼要跟著他跑,你這個時候才有機會把原委講給他聽。那漢子竟然露出一臉佩服的樣子,說你將來要中狀元。他請你吃了一頓中飯。吃飯後休息了一會兒又跟著他跑,太陽快下山的時候來到一個岔路口,他把擔子放下來,指著那條岔路對你說,奶仔(讀奶吉,你們鄉下的土話,指男孩),你從這條路往前走十多里,就到了呆鷹嶺了,我還要繼續走那條路到城裡。分別的時候他好像有些依依不捨,說,不要怕,你這個奶仔有出息,將來中了狀元不要忘了我啊。

  唐教授自小聰明、活潑而有獨立性,讀書一直很順利,高中考上武漢實驗中學,這是湖北省最好的高中。高中也一直名列前茅,做過得諾貝爾獎的夢,看似前程似錦。此後,「外逃反革命份子」的家庭背景開始發生作用,高考(約略等於台灣的大學聯考)全湖北省第二名,但卻落榜了,因為沒有一個學校願意收他。請看唐教授這一段經歷的回顧:

   但是那一年你竟然名落孫山,不僅科技大沒有取,北大、清華也沒有取,連武大都沒有取,全國重點大學沒有一個要你,地區性的大學,如華師、武師也沒有你的份,最後,連專科學校也沒有你的份。你這樣說,不是為了營造文章「層層遞進」的語氣,而是照實描述,因為錄取的名單當時就是這樣一批一批先後公布的。總而言之,幾乎你所有的同學都榜上有名,連經你輔導的最差的一個印尼僑生(你是班上的課代表,有責任輔導成績差的同學),數學期末考只考了九分的李XX,都被錄取了。但你終於沒有聽到宣讀自己的名字。那個時候,省實驗中學的高考升學率幾乎是百分之百,考不上任何大學(包括專科)的簡直就是異數中的異數,而偏偏就被你碰上了。
   你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不吃不睡,總算沒有發瘋。上大學的夢破滅了,諾貝爾獎的夢自然也跟著醒了。你從來不服輸,這一次服輸了。
   你這一輩子注定跟諾貝爾獎無緣,去他媽的!

  還好,武昌實驗中學的何校長非常愛才,留他在學校當老師,這樣,一個高中畢業生,居然成了初中教師,只有十八歲,而學生們十三、四歲,兩個僑生二十歲,他還是成為學校最受歡迎的老師,直到文化大革命爆發。這個時候,他被打進牛鬼蛇神之列,領頭鬥他的就是他最喜歡的學生。他「兩進牛棚,被囚三載」,這一段經歷唐教授寫得虎虎有神,異常精采,很多段落都想引給大家看。但想引述的段落又都很長,建議大家自己看,從〈一夕成名〉直到〈烏龜孫〉,共六篇,特別是前三篇。

  文革結束,恢復高考,唐教授理所當然考上了武漢大學中文系研究所,而且是第一名。不久,在台的父母終於找上他,想把他弄到美國讀書,所以他以最快速度畢業,成為大陸改革開放後第一個獲得碩士學位的人。

  我本以為,唐教授在美國一定過得幸福又快樂,哪裡想得到,在美國是他一輩子所遇到的最大難關。他雖然進了哥倫比亞大學,但必須重新從碩士讀起,而且必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通過本校美語進修班的第十級,才能進研究所就讀,而他當時的能力只在第四級。他父母顯然都是清官,在經濟上不能給他多大的助力,他只能住骯髒破爛的貧民窟。「一棵四十歲的大樹連根拔起,栽進一片陌生的異鄉土地,一切都不一樣,一切都重新開始,舉目皆是異類,開口幾同白痴」,「頓頓三明治,天天ABC,也讓我精疲力竭,胃口倒盡」,在重重的壓力下,他得了憂鬱症。下面要引的這段文字很長,但我認為這是表現唐教授的個性與毅力的最重要的一段,是絕對需要的:

   那天正深秋,下了地鐵,在哈德遜河邊蕭瑟的秋風和枯黃的落葉中走回寓所,滿身是疲憊,滿心是淒涼。上得四樓,發現靜悄悄的,原來我是第一個回來的租客。從過道裡走向我自己的房間,好像穿過一間空蕩蕩的鬼屋,只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在背後踏踏地響,心裡湧出一股莫名的恐懼與悲涼。推開門,把書包放下,脫掉外衣,抽出一層五屜櫃,準備換一件衣服。突然,一件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發現自己已經不能動彈,我取出了衣服,卻沒辦法把抽屜再關上,甚至連把衣服套在身上的力氣都沒有了。我並沒有感冒,沒有發燒,頭也不痛,四肢都健全,但就是不能動,身體彷彿只剩下了一個軀殼,所有的肌肉、血液和精氣神,都從這個軀殼抽乾了。這個軀殼現在彷彿是一個蠶蛻,意識倒還在,但這意識無法指揮自己的手腳。我沒法判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一滴眼淚從眼睛裡流了下來,然後是第二滴,第三滴,然後就不停地流,流得滿臉都是淚。一個空殼子就這樣留在了地板上,一分鐘,兩分鐘,五分鐘,十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窗外暗下來了,夜色落了下來,這個殼子還在地板上。我想,我大概永遠起不來了,我大概會這樣死去。

  這樣的唐翼明竟然能活了過來,並且在四十九歲(一九九一)時拿到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我比他小六歲,得到博士──一九八三──比他還早八年),真是令人驚異。在我身旁,我曾看到一些朋友、親人、學生得憂鬱症,有一段時間我的一些同事也懷疑我得了憂鬱症。一個人在情緒最低潮的時候,不靠堅強的意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很難重新活過來的。許多憂鬱症患者以自殺了結一生,就是因為不能克服內心的軟弱。唐教授寫憂鬱症的那三篇,值得一讀再讀。

  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歷,唐教授終於頓悟,並且在六十多歲時終於看開一切,毅然退休,回到自己念茲在茲的武漢,過起自己喜歡的生活。他退休後寫過一首詩:

   退休歲月自悠長,日上三竿懶起床。
   最是平生愜心處,讀書不再為人忙。
   看得真是令人羨慕。本書自序的最後一段話我也很喜歡,抄錄如下:
   我愛武漢,我愛長江。長江曾經激起我青春時代對美好未來的展望,磨礪我中年時節百折不回的鬥志。現在到了晚年,我居然擁有一段長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她時時警醒我加倍珍惜不多的餘年,鼓勇前行,繼續趕我的路。是的,我知道,遠方還有更神奇更壯闊的大海。

  說到底,我最佩服唐教授的還是他決定選擇自己的喜好,走自己的路,迎接人生最後的一段輝煌。這正是我目前的理想,我已決定在不久之後也跟著他的路子走。

  在我看來,這本書有兩種讀法。一種是,把它當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O年的大陸社會史來讀,因為它雖然以唐教授自己為中心,卻也寫了不少當時湖南鄉下及武漢的生活狀況。唐教授雖然吃了很多苦,但他要寫的是過程,而不是像傷痕文學那樣的只是揭露。譬如寫文革那一段,就好像是寫一個客觀的社會現象,只不過被鬥的主角剛好是他。這一點是很了不起的,他沒有把自己經歷的痛苦,當作多大的冤屈來控訴。

  這得歸之於唐教授獨特的人生觀。他說,把筍子切成兩半,可以看到一層一層的筍節,這些筍節長成竹子以後,就決定了竹子會長成多少節,這是竹子天生的本質。但筍長在哪一種地面,是好的還是壞的,就會決定竹子長得高大還是矮小。每個人的一生就像這樣,長在哪一種地面自己是不能選擇的,這是客觀環境,你只能認了。我覺得唐教授還有言外之意,人跟竹子到底不一樣,竹子長的地面決定了它的高大或矮小,但人卻可以憑自己後天的意志和努力從不良的環境中把自我發展得更充實,更全面,要不然,貧窮之家怎麼能夠出現這麼多傑出的人才。但人也不要太自負,畢竟人還是受了環境的限制,努力是要努力,但同時也要「知其不可奈何之處」,承認自己不是無所不能,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命」。我覺得這是這本書另一項價值所在,唐教授以自己具體的一生,表現了中國傳統儒家最健康的人生觀。這樣的人生觀既有其能動的積極性,又有其收放自如的彈性,最後接受了「天命」,安心的選擇了「自己」,不隨大流,不準備隨時修改自己,以便向「成功者」靠攏。這樣的人生觀我完全認同,所以讀起這本書來,好像拿自己的經歷在作檢證,並因為唐教授常常說出我心裡的話而倍感親切與感慨。

  我五十五歲退休的時候,喜歡讀劉禹錫的詩。劉禹錫是個大才子,二十二歲(虛歲)就考上進士,三十四歲就當上屯田員外郎,標準的少年得志。但須臾之間從天上掉落,從此在巴山楚水的西南偏僻地區過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讓他的好朋友白居易為他感到不平,說他「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但劉禹錫以五十三歲的高齡離開謫居地,卻說,「滄洲有奇趣,浩蕩吾將行」,好像少年人初次遊歷天下。他還說,「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比只活了四十幾歲的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盡黃昏」的衰颯,更讓人感到鼓舞。我最喜歡的是這兩句,「眼前名利同春夢,醉裡風情敵少年」,一切都已經看開了,但豪氣仍在,不輸少年人,就像唐教授所說的,「遠方還有更神奇更壯闊的大海」等待我們去欣賞。這樣的人生,實在太有意思了。

2012/3/6


目次
序/呂正惠/I
上輯
我擁有一段長江/3
筍、竹、人/7
算命/10
上學的路/15
在老家的最後一個除夕/19
抓魚摸蝦的樂趣/22
鄉下孩子的點心/27
鞋子與潛意識/32
妹妹的死/37
伯父/42
蝨子/56
谷滿爹/60
皇帝夢/64
呆鷹嶺/69
抓麻雀/73
班主任/77
老校醫/80
諾貝爾夢/83
何校長/88
收潑油的老婦人/93
一夕成名/96
荒謬的刹那/103
當學生的腳踏在老師背上的時刻/107
一個耳光/112
黨司令/116
烏龜孫/121
人生的灘頭/125
茶壺是方的還是圓的/128
全力以赴過灘頭/132
走進武大/137
關於外語/140
買衣啟示錄/145
到美國去/149
空前絕後的碩論答辯/155
走進哥大/159
關於憂鬱症/164
再談憂鬱症/168
三談憂鬱症/174
美的記憶/180
水餃生涯/184
一個進不了天國的基督徒/187
沒有我不肯乘的飛機/191
下輯
人生的馬車有兩根韁繩/197
人是一隻蜘蛛/200
生命的品質比生命的長度重要/203
人生不可規劃/206
人生不可不立志/209
論朋友/212
好德與好色/216
談送禮/219
論「淡泊名利」/222
論人之相處是處意見不是處身體/225
如何維持激情過後的婚姻/229
出名未必要趁早/233
如何賣自己/236
借不望還,施不望報/239
人不可自滿,但可以驕傲/242
我的人生八字經/245
寧作我/247
卸下面具作自己/250
豈為小傷沮豪興—說病/253
博與專/260
在日本洗澡/264
每天都可能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269
學書片想/272
贈字與賣字/277
用點狀結構代替線性結構—關於《閱江樓清談》答玉立(代跋)/ 281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njianpublic&aid=624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