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台灣新文學史論叢刊12
2011/05/17 16:20:33瀏覽572|回應0|推薦3

書名:台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
作者:朱雙一
ISBN:978-986-6777-33-2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5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566
傳真:02-2337-7447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8522793.htm


書籍簡介:

本書是目前兩岸綜述臺灣文學的諸多著作中,最具水準的一部。朱雙一教授依據長期授課累積的教案,不斷勤苦蒐集資料,所寫就的力作,即融合了各家觀點,卻又別具慧眼的自成一家之言。《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可以媲美本間久維的《歐洲文藝思潮概論》‧勃蘭兌斯的《十九世紀文學之主潮》,在臺灣文學研究的領域,發揮歷久彌新的功能,是教授、學習臺灣文學的教師、學生們極佳的教科書,也是研究、喜愛臺灣文學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


作者簡介:

朱雙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台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台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会副會長。著有《彼岸的謬斯——台灣詩歌論》(與劉登翰合作)、《近二十年台灣文學流脈》(台灣版改題《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閩台文學的文化親緣》、《台灣文學思潮與淵源》、《海峽兩岸新文學思潮的淵源和比較》(與張羽合作)、《台灣文學與中華地域文化》、《百年台灣文學散點透視》,參與編撰《台灣文學史》、《台灣新文學概觀》、《台港澳文學教程》、《揚子江和阿里山的對話》、《中國文化中的台灣文學》、《文化親緣與兩岸關係》、《台灣百部小說大展》等書,並在海内外報刊發表學術論文或文學評論文章二百多篇。


序◎呂正惠

  目前市面上找不到一本適用的臺灣文學史教科書,這大概是教這門課的人共同的感受。人間出版社出版過《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和《簡明臺灣文學史》,但也並不合乎理想。前者篇幅偏大,文風又不夠簡明,難以閱讀;後者確實較為簡明,因此有人採用作教科書,但其中一些章節寫得並不盡如人意。我們現在再推出朱雙一教授這本新作,我敢負責任的說,現在兩岸綜述臺灣文學的書,就以這本書最具水準。

  朱教授採用的書名是《臺灣文學創作思潮簡史》,很多人也許會以為這只是一本「思潮史」,其實不是。朱教授在導言裡特別說明,他所謂的「創作思潮」,是「某一時期作家、文學創作者乃至讀者、評論者共同參與而形成的集體思維,是具有廣泛影響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作的潮流」,這個定義已經把這本書的特質說得非常清楚。

  一般文學史大都先分期,每一期有個背景綜述,再來就是一個個作家的討論。這種寫法其實很機械,很難表現文學和社會之間的密切關係,很難說明這些文學作品的歷史特質。一般所以這樣寫,是因為很好寫,又可以眾人一起合作,而不是因為這是一種理想的模式。

  朱教授這種寫法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必須廣泛閱讀許多資料,對他所討論的對象已經成竹在胸,才能著筆的。如果我自己寫,大概也會考慮這種方式。但我對各種資料的熟悉程度遠遠不如朱教授,朱教授可以說是寫這種書的不二人選。

  朱教授有兩大長處,大概很難在臺灣文學這一行的專家中同時找到。第一,他為人謙和,善於吸收別的專家的各種觀點,但他也不是和稀泥的調和派,他有自己的觀點,他是以自己的觀點來統合別人的觀點,所以還是一家之言。其次,朱教授非常勤勉,很少人能像他那樣長期的搜集、累積資料。他在後記裡說,他是根據長期授課累積的教案為基礎修改而成的。按我個人的經驗,文學史或文學思潮史這類課程最難教,大部分人都想教專業課而推掉這類課程。文學史一類的課程一定要長期不斷的閱讀作品,還要長期不斷的關注別人的研究成果,才能推陳出新,並且引發學生興趣。大部分學生都覺得文學史枯燥,那是因為教的人太懶,不想準備、草草應付。朱教授決不是這種人,他願意寫這本書真是讓人高興。

  記得高中時候讀過本間久雄《歐洲近代文藝思潮概論》的譯本,印象非常深刻。我是以這本書為基礎再去讀西方文學的。我現在的西方文學知識雖然已經超越這本書,但這本書卻是我的起點。沒有這個起點,走起路來就會艱難得多。勃蘭兌斯的《十九世紀文學之主潮》已經出版了一百多年了,到現在還有人讀,前幾年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又把全譯本重印一次,因為實在太有用了。我相信,在臺灣文學這個範圍內,朱教授這本書也能發揮這個作用。在細節上我們也許可以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批評,但在整體上要去超越,恐怕不容易,因為這種書實在太難寫了。

  最後,閱讀或使用這本書的人,如果發現書中有什麼錯誤(在這麼大的一本書中,這是很難避免的),請告訴出版社。人間出版社和朱教授都希望讓這本書更加完美,所以我們會在重印時修正,請本書的讀者多幫忙。

呂正惠


目錄
序呂正惠/ 9
導言/ 11
第一章 古代臺灣的鄉土描繪和抗敵抒寫/ 15
 第一節 古代臺灣文學的鄉土描繪/ 15
  一、中華故事圈中的臺灣原住民口傳文學/ 15
  二、古代臺灣相關詩文和鄉愁文學的濫觴/ 18
  三、發現臺灣:清初風土雜詠詩風/ 20
  四、儒學教化對粗陋民風的糾正/ 21
  五、家族文學的興起和意義/ 22
 第二節 古代臺灣的抗敵詩文/ 24
  一、明代東南沿海抗倭詩文/ 24
  二、鄭成功《復臺》詩及明鄭時期抗清詩文/ 25
  三、有關臺灣戰略地位的思考/ 26
 第三節 乙未割臺前後的詩文創作/ 28
  一、近代反侵略的「主戰」文學/ 28
  二、歌詠鄭成功和兩岸相互眺望/ 31
  三、延斯文一線於不墜的傳統詩文/ 34
第二章 臺灣新文學的產生和發展/ 37
 第一節 臺灣文學現代性的起源/ 37
  一、臺灣文學現代性起源語境及多源性特徵/ 37
  二、臺灣文人從祖國接受「現代」觀念/ 39
  三、赴臺祖國文人帶入「現代」思想/ 42
  四、晚清文學改良運動的波及/ 45
  五、文學社會功能的認知和強調/ 48
  六、五四新思潮的薰染和影響/ 51
 第二節 「新」與「舊」的折衝和過渡/ 54
  一、徘徊於「新恩」與「舊義」之間/ 54
  二、瀛社:從「現代」到「本土」的演化軌跡/ 58
  三、梁啟超與櫟社詩人對殖民現代性的認知/ 66
  四、日據初期臺灣的文化民族主義/ 72
  五、臺灣文社:折衝於「現代」與「傳統」之間/ 77
  六、崇文社:猶疑於「迎新」與「守舊」之際/ 81
 第三節 新舊文學之爭與臺灣新文學的誕生/ 86
  一、五四火種與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前奏/ 86
  二、從形式到內容:文學革命的臺灣演繹/ 94
  三、臺灣「舊文學」陣營的延續壯大及其原因/ 100
  四、《臺灣民報》對五四新文學的介紹及其影響/ 106
第三章 日據時期臺灣文學運動和創作主題/ 113
 第一節 日據時期臺灣鄉土文學運動/ 113
  一、鄉土文學的提倡和「臺灣話文」論爭/ 113
  二、臺灣文學雜誌與臺灣文藝聯盟/ 118
  三、日據時期臺灣文學的鄉土民俗主題/ 123
  四、旅行文學:從小鄉土到大鄉土/ 126
 第二節 抗議與隱忍:殊途同歸的文學主題/ 133
  一、日據下臺灣現代化的文學證偽/ 133
  二、臺灣詩人的抗議與隱忍/ 138
  三、左翼文學:民族觀點和階級觀點的結合/ 143
  四、另一種隱忍:現代主義的一線延綿/ 148
 第三節 皇民化和「中國性」的衝突和糾葛/ 156
  一、殖民侵略的自供、掩飾和美化:在臺日人創作/ 156
  二、「皇民」和「孤兒」:皇民化壓力下的民族認同/ 161
  三、日據時期通俗文學的演變和發展/ 166
  四、東亞視野中的臺灣文學/ 173
第四章 左翼文學的仆倒和「反共文學」的泛起/ 179
 第一節 光復初期兩岸文化匯流/ 179
  一、文化振興和兩岸文化匯流/ 179
  二、大陸文化人和臺灣地方文化菁英的合作/ 184
  三、光復初期臺灣的「魯迅風潮」/ 187
  四、「橋」副刊上的臺灣新文學論議/ 191
  五、臺灣文學的性質和定位/ 195
 第二節 反對官僚統治的時代主題/ 201
  一、光復文學:臺灣民眾心態演變軌跡/ 201
  二、兩岸社會同構化和反官僚的時代主題/ 208
  三、「左翼文學」的仆倒/ 213
 第三節 極端政治化的「反共文藝」/ 217
  一、「戡亂文藝」:反共文藝的前身/ 217
  二、「三民主義文藝」的扭曲和變形/ 219
  三、反共文藝的虛假性和公式化弊端/ 223
  四、「三民主義文藝」的新妝/ 227
  五、「三民主義文藝」的落幕/ 229
  六、鄉野傳奇:臺灣文學的多元地域文化色澤/ 232
第五章 「自由派」和現代主義文學的興衰和特點/ 241
 第一節 自由人文主義的突圍/ 241
  一、「自由的文學」:對反共八股文藝的反撥/ 241
  二、「人的文學」:文學描寫人性觀念的確立/ 244
  三、《文學雜誌》:連接「自由派」與現代主義/ 248
  四、描寫人性觀念形塑臺灣文學特殊風貌/ 251
  五、臺灣「自由派」文學的中國新文學淵源/ 253
 第二節 當代臺灣現代主義詩潮/ 255
  一、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產生的文化背景/ 255
  二、50 年代三大詩社與「現代」文學觀念的確立/ 261
  三、臺灣現代派詩的創作實績/ 265
  四、臺灣現代詩的兩個「根球」/ 268
 第三節 現代主義文學高潮及其特徵/ 268
  一、《現代文學》創立和現代主義的高漲/ 271
  二、佛洛依德心理學和現代派文學的內向性特徵/ 274
  三、存在主義與現代派文學的抽象化特徵/ 278
  四、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實驗性特徵/ 283
 第四節 現代主義的自我調整及其成因和意義/ 287
  一、現代派的自我調整和延綿/ 287
  二、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成因及意義/ 290
  三、武俠、言情和歷史小說:通俗文學的現代品格/ 293
第六章 回歸傳統和關切現實:鄉土文學再出發/ 301
 第一節 臺灣鄉土文學的傳承和當代再出發/ 301
  一、當代臺灣鄉土文學的四種類型及其淵源/ 301
  二、《臺灣文藝》和《笠》:鄉土文學的再出發/ 305
  三、《文季》系列刊物與「左翼鄉土文學」的形成/ 308
  四、臺灣內外環境遽變和社會改革運動的興起/ 313
  五、對於現代主義的普遍反省運動/ 317
  六、「媒體革命」與鄉土文學思潮的高漲/ 321
 第二節 70 年代鄉土文學的創作主題和實績/ 325
  一、關懷小人物和社會變遷、價值碰撞的主題/ 325
  二、批判「新殖民主義」和揭露社會黑暗面/ 327
  三、臺灣歷史「大河小說」的創作/ 330
  四、留學生文學的演變/ 333
 第三節 「鄉土文學論戰」的焦點和「盲點」/ 339
  一、鄉土文學論戰的經過/ 339
  二、鄉土文學論戰的兩大焦點/ 341
  三、鄉土文學的「盲點」及對它的正確認識/ 343
第七章 80 年代以來鄉土文學的延續和演變/ 347
 第一節 80 年代以來臺灣文壇的「統」、「獨」論爭/ 347
  一、「第三世界文學論」與「臺灣本土文學論」的對峙/ 347
  二、「臺灣民族」論的泛起及其批駁/ 349
  三、「皇民文學合理論」及否認戰爭罪責行徑的批判/ 352
  四、「戰後再殖民論」及其新文學史觀揭謬/ 354
  五、《人間》:解嚴前後的左翼旗幟/ 358
  六、「二二八」小說和「50 年代白色恐怖史」作品/ 363
 第二節 80 年代以來臺灣文學的文化視角/ 368
  一、鄉土和傳統根性的維繫/ 368
  二、報導文學和環保生態文學的發展/ 370
  三、文化視線的再開拓/ 372
  四、文學的社會、歷史、文化學闡釋/ 375
 第三節 族群議題的文學介入/ 378
  一、「原住民」的文化紮根/ 378
  二、從老兵悲歌到眷村史乘/ 381
  三、家族書寫與中華文化底蘊/ 385
  四、旅外作家和僑生作家的創作/ 389
第八章 都市化與後現代語境下的臺灣文學/ 393
 第一節 都市文學的崛起和現代主義的再興/ 393
  一、文學焦點的轉移和都市文學的審美特質/ 393
  二、都市的全景俯視和現代人心理病變的揭示/ 396
  三、女性文學:現代社會的女性處境和心態/ 398
  四、現代主義的隔代遺傳和新變/ 400
  五、「三三」與年輕世代的新人文傾向/ 403
 第二節 後工業文明與後現代文學/ 407
  一、後工業文明及其文學表現/ 407
  二、資訊時代的媒體功能質疑/ 408
  三、多媒體詩和後現代小劇場/ 411
  四、新人類:文學的更新世代/ 413
  五、臺灣文學的邊緣戰鬥/ 415
 第三節 後殖民主義和「文化研究」思潮/ 418
  一、融匯中西文化思潮的文學理論批評/ 418
  二、臺灣小說中的後殖民事/ 421
  三、臺灣後殖民批評的得與失/ 425
  四、臺灣文學「現代性」的研究/ 429
  五、臺灣文學引入「文化研究」/ 433
 第四節 60 年來兩岸文壇關係的演變/ 438
  一、前30 年:傳統延續和地下閱讀/ 438
  二、後30 年:從「解凍」到閱讀對方的熱潮/ 441
  三、文學研究的取長補短和出版交流的新趨向/ 445
後記/ 449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njianpublic&aid=522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