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當代大陸思想叢書1
2010/12/27 14:35:31瀏覽460|回應0|推薦1

書名: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
作者:孫歌
ISBN:978-986-6777-27-1
出版:人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2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長泰街59巷7號
電話:02-2337-0039
傳真:02-2337-0867
PChome人間出版社:http://store.pchome.com.tw/renjian/M07601538.htm


書籍簡介:

作者在與思想史人物的遭遇中開始她的學術探索,任何問題,都會努力把它「歷史化」─任何問題,都會把它擺在問題之所以發生的歷史時刻,追問在什麼情況下他這樣看問題、並且他為什麼這樣理解這一問題、這樣解決這一問題。當她做完竹內好研究以後,「歷史化」已成為作者的一種學術探索的習慣。

作者的這本書,與其說是在進行學術研究,不如說她是藉著與思想史人物的遭遇,尋找一種進入自己生活於其中的歷史的真切的方法


作者簡介:

孫歌,1981年12月,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1982年2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至今。現為文學所比較文學研究室研究員,日本東京都立大學政治學博士。


艱難的探索──孫歌的學問之路──《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推薦序◎呂正惠

  這是孫歌在台灣出版的第二本書。2001年在陳光興的安排下,巨流出版社出版了《亞洲意味著什麼?》,再加上前後幾年之間,孫歌來台灣好幾趟,這讓她在台灣知識界有了一些知名度。孫歌先是在日本成為知名學者,然後逐漸為大陸、韓國所知,最後才被介紹到台灣。我最近五、六年才認識孫歌,對她的為人與學養極為佩服,承蒙她的信任,讓我放手編這本選集,並允許我撰寫這篇序言。我也有責任談一下我對孫歌的理解,以說明我們為什麼要出這本書,以及這本書可以對台灣讀者產生什麼參照作用。

  孫歌於上世紀八年代初畢業於吉林大學中文系,因為成績優異,畢業後分發到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到文學所不久,她的才華即引起注意,有某一位研究員想收她為碩士生,她卻婉拒了。其後,她被派到日本進修,日本的中國現代文學教授勸她留下讀博士課程,她又婉拒了。我們可以說,孫歌一開始就為自己選擇了一條注定坎坷的學術道路。她不想按現有學科規範走,這就注定她在現有學術升遷道路上不可能平順,然而,她並不怎麼在乎。她講這一段經歷時,講得平心靜氣,讓我這種「功名心重」的男人聽得有點目瞪口呆。

  一九八O年代中期,大陸和日本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舊有的規範仍在,孫歌心裡並不認同。同時,新的理論、新的風潮開始襲捲大陸,孫歌也無法接受。這個時期的大陸,由於改革開放,思想界生氣蓬勃,宛如萬花筒一般,而孫歌對這些熱鬧景氣似乎也不怎麼產生共鳴。事實上,這就把她推上了一條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的探索之路。她無法走現成道路,無法輕易接受流行風尚。孫歌說過,她在吉林大學的同學、在社科院文學所的同事,不少人到八年代末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知識份子,而她還不太清楚自己想幹什麼?

  就在這個時候,當她第一次在日本進修的時候,她「遭遇」了日本的近代思想家,特別是竹內好和丸山真男。竹內和丸山那一代日本思想家,年輕的時候碰上了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其後又面對日本戰敗和美國「統治」日本,他們的內心充滿了掙扎和痛苦,急著為近代化的日本找到一條出路。是他們求索的艱難的足跡觸動了孫歌。因此,可以說,是竹內、丸山那一代人的遭遇和孫歌內心的需求產生了共鳴。就這樣,她走入了日本近代思想史。

  據朋友跟我說,孫歌的竹內好研究「復活」了這一位思想家。當日本逐漸成為經濟上的資本主義大國後,許許多多的日本人忘記了他們過去的痛苦,因此,作為這一痛苦印記最深的竹內好的思想也逐漸被淡忘了。孫歌深入探索竹內好苦心焦慮的思想痕跡,由此進一步分析日本近代化內在的核心議題及其對當代人所具有的意義。她的成就打動了日本的知識界,贏得了日本知識界對她的尊重。

  孫歌成為「知名學者」以後,也許有些人會想從她的著作中學得某種「理論」,或者某種「知識架構」,我以為這是枉然的。孫歌喜歡說,「與思想史人物遭遇」,又說,要「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與其說,孫歌是在進行學術研究,不如說她是藉著與思想史人物的遭遇,尋找一種進入自己生活於其中的歷史的真切的方法。每一個知識份子如果誠實的面對他的時代、面對他自己,就不可能不經思索地循著既有的思路(不管是哪一種思路)前進。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會產生困惑,發現既有的思路不能解決問題,在不安和焦慮中我們總要探索。孫歌最可貴之處在於,在她進入學術單位以後,她就沒有安於任何一套成規。事實上,在做所謂學

術研究時,這就恰如走入荊棘叢林中,從無路中走出一條路來。我相信,很少學者在學術生命一開始就敢於這樣走(我自己在過了五十五歲以後,才下定決心這樣走)。

  那麼,我們要如何閱讀孫歌的著作呢?當然,可以從她的成名作《竹內好的悖論》開始,這是她「與思想史人物遭遇」的代表作。以大陸標準來說,這只是十八萬字的薄薄的「小書」,但我卻讀得滿頭大汗。由於孫歌緊緊跟著竹內好思索的歷程,密切注視著他的每一個階段的矛盾,整本書似乎成為一個活生生的靈魂的拷問,閱讀起來,就像被裹脅進入竹內好的精神糾葛,一直在長長的黑暗的甬道中爬行,真是異常的艱辛。為了不致於對孫歌望而怯步,最好不要從這裡開始。

  不過,由於孫歌是在與思想史人物的遭遇中開始她的學術探索,她由此養成一種習慣:任何問題,她都會努力把它「歷史化」─任何問題,她都會把它擺在問題之所以發生的歷史時刻,追問在什麼情況下他這樣看問題、並且他為什麼這樣理解這一問題、這樣解決這一問題。當她做完竹內好研究以後,「歷史化」已成為孫歌的一種學術探索的習慣。當她面對一個既成問題時,她就用「歷史化」加以解構,並且追問:我們為什麼要談論這一問題。

  最明顯的例子是所謂的「亞洲問題」或「東亞問題」。這一問題最明顯的特色在於: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學者一直鍥而不捨的探問「亞洲是什麼?」,相反的,中國卻幾乎不關心這個問題,為什麼?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孫歌寫了〈亞洲意味著什麼?〉這一長文,文章一發表,立即引起了注意。後來,她把這篇文章擴大,篇幅增加了將近一倍,這就是收入本書的〈歷史中的亞洲論述與當下的困難〉。在這篇更長的文章裡,她追溯了自岡倉天心和福澤諭吉以來,一百年來日本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思索。這一問題關係到對西方文明的看法,也關係到亞洲近代化的前途,同時還關係到日本近代化以後的自我定位問題,內容非常豐富。在閱讀這一篇超級長文時,我無形中隨時以中國的現代化問題作為參照,真是獲益不少。

  表面上看,孫歌似乎像一般學者一樣,透過梳理史料,描述了近代日本亞洲論述的演變歷程。其實,遠遠不是如此。由於她時時刻刻留意,每一個階段亞洲論述的時代性,時時刻刻不把日本的亞洲論述當作既成理論加以接受,而把它問題化、把它當成歷史問題來看待,因此最終把握了日本近代亞洲論述的核心,她說:

   至少在瀏覽了從福澤諭吉開始的亞細亞主義心路歷程之後,
   可以理解近代日本人亞洲情結中所暗含著的一個矛盾。這就
   是相對於與中國自古以來的不對等關係,日本希圖在近代的
   「華夷變態」過程中取代中國而成為與西方抗衡的主體。
   (見本書125頁)

這種亞洲論述的最大困難在於如何面對中國,因此,孫歌又說:

   日本的近代化和脫亞的過程其實一直是圍繞著從中國的支配
   下獨立出來的方向進行的。當日本確立了它的近代國民國家
   性格的時候,當日本在近代以來對中國一次次侵略的過程中
   ,日本的自我認同始終是圍繞它與中國的緊張關係深化的。
   (見本書131頁)

逼到最後,孫歌終於提出致命的質疑:

   如果把思想史中確定不移的「亞洲」前提與其他幾種關注歷
   史和地域多樣性的研究類型中對於亞洲這個前提的質疑和忽
   略放在一起,一個潛隱著的問題便會浮出水面─亞洲,假如
   它無法構成一個先在的前提,那麼,它如何進入學術和思想
   生產才是有效的?(見本書117 頁)

這樣,孫歌就把日本近代的亞洲論述「歷史化」了,從而瓦解了它的知識體系。

  作為這一長文的補充,我們還可以閱讀她的〈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在這篇文章裡,孫歌從現在比較流行的各種「東亞」或「亞洲」概念開始,分析它們是否成立。接著,作為對照,她又分析了前蘇聯與美國的「遠東」和「亞太地區」概念,也提到中國很少使用「亞洲」概念,更喜歡使用「亞非」、「亞非拉」或「第三世界」這些概念。這樣的對比,立即把現在日本、韓國、台灣部份學者流行的「東亞」或「亞洲」概念相對化、歷史化了,從而對這些概念的認識論意義提出質疑。

  孫歌所以這樣做,並不是出於學術上的「好戰」姿態,而是出自她天生的無法接受學術成規的性格。一九八O年代,就是由於直覺上她不能和大陸的主流思想氣氛產生共鳴,她才轉向日本近代思想史,想從這裡入手,尋找更好的途徑,以求認識這個世界。現在她似乎又到了一個臨界點,她已經看出了日本近代思想的「問題」和「界限」,恐怕不得不再次選擇另一次探索的突破口。

  就在這個時候,溝口雄三先生突然去世了,給孫歌帶來很大的衝擊。他們曾在「亞洲共同體」這個論壇上合作過幾年,彼此有深厚的交誼。溝口作為前輩學者,像平輩一樣尊重孫歌。相對於竹內好藉由魯迅來探討近代日本的命運,丸山真男直接面對日本近代思想史,溝口主要是一個中國思想史專家,想藉由中國思想來探索,在西方近代之外,是否還有另一種近代化的可能。孫歌並不研究中國思想史,但以她和溝口的交情,她於情於理都不能不寫文章悼念溝口,這就產生了本書中另一篇重要文章〈送別溝口雄三先生〉。我個人認為,這可視為孫歌另一個探索的開端。

  如果說,日本的亞洲論述,是以日本為中心,去面對西方的近代化,那麼,溝口就是以中國為中心,想去解構西方的近代化。日本的亞洲論者,有的也想挑戰西方的近代化,但卻找不到使力的途徑。溝口由於長期研究中國思想史,對中國歷史非常熟悉(二十四史讀了一遍半),終於能夠把「西方」從「絕對真理」拉平到「相對真理」的位置,並且把一向被視為「落後」與「不發展」的中國抬高到可能高於「西方」的歷史位置,這樣,最終擺脫了以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史觀。孫歌在寫這篇文章前,通讀了溝口的重要著作,為我們描述了溝口的思想軌跡。如果說,孫歌與竹內好相遇,呈現了她艱難求索的一面,那麼,她這一次意外的系統性的重讀溝口,就有可能讓她找到一條更寬廣的道路。畢竟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裡,很少人可以不面對中國,以孫歌敏銳的歷史感,她不可能不意識到這一點。這樣,孫歌從中國走向日本,最後又可以走回中國了─當然,孫歌絕對不可能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如果她走回中國,也只是再度從中國出發,去進行另一次新的探索。

  何以見得呢?這只要讀她兩篇有關沖繩的文章,就可以充分意識到。〈從那霸到上海〉,可以看到第一次的沖繩經驗對她的強烈衝擊;〈內在於沖繩的東亞戰後史〉,是她在初步了解沖繩之後,對於東亞近代史的反思。應該說,「西方的近代」把沖繩逼迫到任何亞洲地區都難以想像的歷史位置。由於它被迫納入日本帝國,作為日本帝國的門戶,在二戰結束前一刻,它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犧牲,而這場戰事,根本與它無關。從冷戰以後,它又成為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軍事基地,成為美國控制亞洲的最重要據點,而沖繩從根本上就反對扮演這一角色,但卻一點也不能自主。沖繩的命運充分顯示了歷史的無情。孫歌對沖繩人民的同情是毫無保留的,這證明,她具有最廣闊的人道主義的精神。也就是由於這種精神,她很難接受「體制化」(不論是民族主義、還是所謂的「自由、民主」、還是其他)的集體感情。也就因此,她很難接受學術成規,而不得不走上艱難的探索之路。我希望讀者可以在本書的一些短文中讀出這種精神,我認為這是孫歌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學者,最為可貴之處。

補記:本書所收〈轉向日本的故事〉、〈《亞洲意味著什麼》導言〉二文,孫歌均述及她的為學歷程,可參閱。

2010/12/9


目錄:
序/呂正惠---iii
上篇
 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3
 歷史中的亞洲論述與當下的思想課題---49
  一、兩條思路:亞洲是否存在?
  二、兩條思路的接觸點
  三、京都學派的亞洲論述
  四、《在亞洲思考》的定位與它所揭示的問題
 亞洲論述與我們的兩難之境---151
 個體文化認同的精神性格---161
 《亞洲意味著什麼》導言---177
 送別溝口雄三先生---205
下篇
 投向「一草一木」的視線---267
 從那霸到上海---285
 內在於沖繩的東亞戰後史---301
 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321
 思考的習慣---341
 冷戰初期的「民族」與「民主」---359
 轉向日本的故事---393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njianpublic&aid=473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