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小說 – 射禮用廢因時人
2018/04/14 00:01:07瀏覽903|回應0|推薦42


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當中的「射」主要用來激勵人們居安思危、不忘武備,參與的人們按照奏樂、射箭、飲酒、賞罰的一系列活動。

 

歷朝開國君王多為「馬上得天下」,也就是槍桿子出政權,因此對於騎馬射箭之事多很重視。唐朝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在當時的亂世征戰中都練得一手好箭法,因此朝廷也很重視「射禮」,每年的三月三日與九月九日固定舉辦「群臣大射」,三月三日的規模較小,九月九日因逢重陽,就會舉辦得很隆重。

 

按照規定,「射禮」要在「射宮」舉行,不過專門將一座宮殿用於射箭的靶場那未免也太浪費了,通常是臨時指定一處地方,如某某殿、某座城門前的廣場,在前一天由專人佈置好場地,安排好樂隊(典禮伴奏用),在距離射箭處九十步遠的地方設置以動物皮毛為標示的箭靶,有專門的名稱為「侯」,並依照射箭人身分等級不同則用不同的動物皮毛,如皇帝用熊皮、大臣用鹿皮,因此這些箭靶被稱做「熊侯」、「鹿侯」。又在箭靶西側與北側十步遠的距離處會設置稱做「乏」的隔離圍牆,就是用來擋接那些沒長眼而亂飛的箭矢(流箭)。

 

天亮時,接受晉見完畢的皇帝領著眾大臣們來到「射宮」,在典禮完成後由皇帝開射,但不是隨便射箭就完事,必須要配合一旁樂隊的樂章,在樂曲精要之處同時展現出皇帝的箭法。箭射完了,由專人前往看靶、報靶,如實向皇帝報告哪一支箭正中紅心、哪一支箭偏了多少等等。

 

接著,就由「侍射」的大臣們開始依序射箭,過程如前述,只是伴奏的樂曲不同。射中鹿皮靶的皆有賞,成績最好的獲賞駿馬,次者也有綾羅綢緞,成績最差的就得受罰,不過不是挨板子,而是罰酒啦。

 

不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八年的秋季時,由於下太平久無戰事,連唐玄宗本人也不免開始怠惰而荒廢了武功。於是舍人許景先(名,字景先認為每年舉辦二次「射禮」只是在白白浪費公帑,並無助於君臣之間的武力的提升,便上奏建議停辦「射禮」,唐玄宗居然也就同意了。

 

自此以後,這個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射禮」便沒有再舉辦過了。

 

改編自 《隋唐嘉話》

 

原文:

 

《隋唐嘉話》卷下 :

故事:

每三月三日、九月九日賜王公以下射,中鹿賜為第一,院賜綾,其餘布帛有差。

至開元八年秋,舍人許景先以為徒耗國賦而無益於事,罷之,其禮至今遂絕。

 

( 休閒生活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dhorse&aid=11148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