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
2019/05/11 07:23:33瀏覽445|回應0|推薦16

   『不識台灣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劉克襄花半甲子歲月,田野調查方式,尋訪台灣百年旅遊,隨著西方古老旅行家的日誌視角,走訪歷史場域,重新發現台灣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新風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舊時情。

    旅遊路線分三部曲,首部曲為北部水路:由淡水到基隆河、淡水到大溪、南勢溪以及山區烏來,第二部曲是南北縱貫旅行:淡水到獅潭、淡水到台南與台南到淡水走中部山區,第三部曲是南部旅遊:台南到六龜、打狗到萬金庄、打狗到鵝鑾鼻。

    時間截點則是從台灣開埠(1860)以迄清法戰爭(1885)為止,25年歷史時空,是繼荷西據台兩世紀後,再度有西方人深入台灣旅遊的開始,台灣陷於『兩個國家』-西部漢人墾殖區與東部原住民家園,社會開始經濟起飛,走入高度成長的經驗。

    作者用心藉由『註釋』串聯古今,在不同名相中,為我們穿針引線:『水返腳』,漲潮至此而返,乃今之『汐止』,然如今汐止『峰峙灘音』的景觀只剩荒廢的水泥碼頭。

    書中令人歎為觀止的就是手繪花鳥人物以及地圖,如今多為電腦谷哥地圖、手機攝影所取代。

    當時土著與漢人有著強烈憎惡、懷疑與不信任,想到深山旅遊還得冒身命危險,這些遠道的外國人卻都以謙遜的態度,化險為夷、建立起友誼。

    作者用心比較行走路徑,或是異中求同的走法,或是同中有異的路線,皆生花妙筆化成文字。並發現所走路線有的是循現今高速公路一線、有的則循省一號公路,或是轉縱貫鐵路海線,獨具用心的比較令人佩服。對於為何改變路線也細心剖析,是基於目的與安全而有所調整,再者對於鳥類、花卉以及史料都融會加以比照,太令人折服。

    古今經緯對焦下,作者用心考據今昔, 刻劃出『圖騰』歷史:看見台灣從西方人眼中的『魚圖騰』轉為台灣人認同的『地瓜圖騰』,過去的一國兩制是『漢人與原住民』,現則是『民主與共產的抉擇』,百年前的英國旅行者,交通工具多選擇徒步、舢舨、轎子,跋山涉水少至一個月,多至半年才能到達目的地;如今我們卻是飛機、高鐵,數小時就走過萬重山。他們選擇崎嶇路徑,甚且冒著生命危險,走訪原住民,了解一草一木,飛禽野獸,感受豬群、雞隻與人群居的歲月、糞坑與睡房一呎之隔的時光。

百年前的外國旅遊者不計較旅途勞頓,一筆一畫勾勒台灣,令人敬畏,俯首稱謝,反觀自己,忝為所生,何曾耗費十天半月仔仔細細端詳台灣-我們的母親,在懺悔中,一字一句對照地圖,虛心走入古道。百年的流轉我們更應相互砥礪、為台灣留下動人的註解,提醒我們珍惜往日的舊驚魂,打造出心靈魂。百年前的外國旅遊家都說台灣是美麗之島,讓我們在汲汲營營出國尋幽訪勝之際,更留些時光,看看寶島的前世今生,希望我們能讓她再次發揚光大。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ingclub&aid=126582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