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河洛造神之鄭和下西洋(十五)之三、媽祖開示籤─此去錫蘭國應是凶中帶吉
2018/11/16 00:35:32瀏覽765|回應0|推薦29

三、媽祖開示籤─此去錫蘭國應是凶中帶吉

明永樂八年(西元1410年)。寶船隊由古里國,返回錫蘭國(今之斯里蘭卡)的海路。「唔!我該怎麼處理這事?亞烈苦奈兒,這錫蘭國的國王,著實也太過猖狂...」蒼穹如蓋,滿佈星辰,龐大的船隊,晝夜星馳於海上。但見黑夜的海面一片漆黑,唯點點船燈與星辰相映。然天上的星辰卻又與海上的船燈交融於寰宇,讓人也分不清漆黑的海面上那點點閃爍的是星辰,還是龐大船隊的船燈。天上人間如此難分,生死幽冥如此之近。每當夜裡,鄭和踱步於寶船的甲板上,仰望星辰,遠觀遍海船燈,內心總有如此感慨。蒼穹之下的星辰與船燈,天地難辨,涉滄溟十萬里,恰有如行於人間與神鬼之間;生死難料,禍福吉凶,亦只能交給神明保佑。觀夫鯨波濤天,海洋之變態無時,除神明海洋的不可測之外,最讓鄭和傷神的,卻是尚需面對人世的爭奪,與陸地上的紛擾。寶船隊在古里國停留了近半年的時間,爾後等待季風,拔錨南航,準備返回中國。然而在返回中國之前,尚有一事讓鄭和操煩不已,亦不得不處理。即是關於錫蘭國之事。

「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對我天朝負固不恭,還企圖謀害舟師。其暴虐成性,荼毒百姓,還在西洋諸國間,散佈不實謠言,中傷我天朝上國。彈丸小國如此夜郎自大,倘若我視而不見,那我天朝皇威,必然蕩然無存。往後西洋諸國,豈還肯向我天朝上國稱臣朝貢!然而錫蘭國,畢竟是一西洋之國。而亞烈苦奈兒,畢竟也是一國之王,並非如陳祖義那般的海盜。既要懲治於他,揚我天朝皇威。又要讓西洋諸國,不認為我是恃強凌弱。該如何拿捏輕重,卻是難事啊!」事實上,停留在古里國期間,鄭和已召集船隊的將官與正副使等,數次參詳此事。期間,亦曾邀來亞烈苦奈兒的王叔,也就是被亞烈苦奈兒迫害追殺的波羅科提,入席指証。而波羅科提耶巴來那父子,亦將亞烈苦奈兒的野心勃勃,不但操練了五萬精兵,還企圖謀奪中國寶船隊,皆如實已告。

「亞烈苦奈兒,他謀奪中國船隊及財寶的目地,無非就是想稱帝。想藉中國船隊的堅船利砲,恫嚇四鄰之國,逼迫其稱臣納貢...」波羅科提,此言既出,語驚四座。當下船隊的將官,聽聞後,無不個個咬牙切齒,暴跳如雷。拍桌怒罵之餘,亦無不紛紛請纓主戰。有將官,奮勇爭先,即諫說─「錫蘭國不過就是個蕞爾小國,海上的彈丸之島。其國王居然如此夜郎自大,藐視我堂堂天朝上國的皇威。對此猖狂的彈丸小國,若不給予當頭棒喝。則其他西洋諸國,必定有樣學樣,把我天朝上國全不放在眼裡。往後誰還肯向我皇帝,稱臣朝貢。所以末將諫請鄭大人,當機立斷,發兵攻打錫蘭國。給予最嚴厲的懲罰,以儆效尤。」亦有將官,諫說─「亞烈苦奈兒,企圖謀奪舟師。其罪就有如盤據舊港的海盜陳祖義。當發兵將其勦滅,並將罪魁亞烈苦奈兒,押返南京皇城。讓我皇帝審判其罪,並斬首示眾。如此方能讓西洋諸國,臣服我天朝之皇威。」
眾將官們,越罵越烈,不斷加碼。甚而更有將官,怒言─「對付這種反抗我中國皇威,不知死活的蕞爾小國。當用百門巨砲,將錫蘭國轟成平地。將其彈丸之島,轟沉於海上。將其百姓一概斬盡殺絕。如此方能震懾西洋,立我中國皇威。」

鄭和身為船隊的主帥,出使海外諸國更代表皇威。因此凡事更得處處謹慎,拿捏輕重與得失。萬不能隨眾官一時的群情激憤起舞,而失了大國分寸,損及皇威。儘管眾將官,同仇敵愾,無不請纓主戰。但鄭和內心自有一把尺,即又詢問了一干文官與內官的意見。船隊的內官與文官,主事與諸國的外交。面對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的猖狂,即有文官諫言─「皇上命船隊出使西洋,主要是要交好西洋諸國。既要交好他國,自是以和為貴,講求互利互惠,盡量避免兵戎相見。況錫蘭國與中國相隔萬里海路,不相統屬。就算其國王亞烈苦奈兒猖狂,卻也是一國之王。這與陳祖義絕不能同日而語。畢竟陳祖義乃我中國之民,其麾下的盜寇,多為漳泉潮百姓,亦為我中華之民。我中華之民,出海為盜,盤據海路,還謀奪我船隊。此乃有如我國內之亂民,據山為王。既為國內亂民,我船隊派兵將其勦滅,擒賊首陳祖義,押返南京,斬首示眾,自然名正言順。但亞烈苦奈兒,乃是錫蘭國國王,並非是我國內亂民。就算其對百姓暴虐,還企圖謀奪舟師,那也是國與國之間的事。既是國與國之間的事,就當以外交途徑解決此事。萬不能因其藐視我中國皇威,就派兵征伐。如此恐將適得其反,落人窮兵犢兵的口實。反有損我中國的海外威望啊!」又有內官大人,亦言─「是呀。皇上命我出使西洋,曾再三交代,不可恃強凌弱,不可介入他國內政。畢竟大人打小孩,就算把小孩打死了,那也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若有紛爭,當需得以德服人。如此方能彰顯我天朝上國,乃泱泱大國的氣度啊!」

將官的主戰與文官的主和,隨著船隊南航,日漸接近錫蘭國。此事更讓鄭和日夜操煩。正因不知此去錫蘭國的吉凶禍福。日前,鄭和還向天妃媽祖,求了一支籤。尚記得那籤,籤名為「李世民遊地府」。籤中詩文,寫的是─「只恐前途命有變,勸君作急可宜先,且守長江無大事,命逢太白守身邊」光看詩文,也知這不是一支好籤。當時香公劉過海,向鄭和解籤,則說是─「若問前途,此籤雖是凶,卻是凶中仍帶吉兆。籤中有言,此去前途命有變,恐難免要生事端。但因有太白星守護,當可化險為夷。唯作急可宜先,當要事前做好萬全的準備。且守長江無大事,只要將自己的根本守好,則此凶亦將難以侵門踏戶。當可逢凶化吉。」


「只恐前途命有變,勸君作急可宜先。且守長江無大事,命逢太白守身邊...」踱步於寶船的甲板,陣陣帶著鹹味的海風拂面,鄭和時而低頭沉吟,思索著日前天妃媽祖的開示籤。高張的雲帆下,牽繩班的船兵,依然忙碌的牽繩操帆。偶然仰頭望向蒼穹的星斗,鄭和的眼角餘光,忽卻瞥見尾樓的神明廳艙頂,透出了一片紅光。「神明廳失火了嗎?」海天一片漆黑,使那神明廳艙頂的紅光更為顯眼,這讓鄭和陡然嚇了一跳。慌得三步跨做兩步,爬上了三層艙房的階梯,急奔尾樓頂艙的神明廳查看。然而當鄭和爬上頂艙的甲板之時,神明廳外卻又不見紅光。只見香公劉過海與另一個番火長,正拿著《牽星板》以大小的兩片木板,在測量星辰與海面,以計算海船的方位。但見鄭和,朝著神明廳艙頂望了望,望不見紅光,頗感訝異。即忙問劉過海與番火長:『劉香公。剛剛神明廳有著火嗎?怎得我在甲板看見一片紅光沖天?』

劉過海與番火長,正專注於測量星辰與計算海船的方位。一時也沒注意到鄭和上樓。待聽得鄭和的問話,二人這才猛得回頭,趕緊向鄭和請安。然鄭和問二人說「神明廳有沒有著火?」二人卻是一頭霧水。因為劉過海與番火長,一直都待在神明廳外牽星測量,也並未看見神明廳的艙頂有什麼紅光沖天。『鄭大人。神明廳好好的啊!沒著火啊。我等二人一直都在這裡,也沒看見有什麼紅光啊!』正當劉過海回話之時。才說神明廳沒著火,然而從神明廳艙門外,望向媽祖神尊。陡然間,媽祖神尊前的香爐,原本插著的三柱香,竟就這麼莫名奇妙的燒了起來。

『發爐了!媽祖發爐了!』氣候是有點悶熱,但海風帶著濕氣,當也不致熱到會讓香爐的香,自己燒起來。因香爐內,尚有些香腳未除。而這些粗細如針般的竹籤香腳,最是易燃。這不,原本莫名燒起來的香條,向下延燒的微火一碰到了插滿香爐的香腳。頓見整個香爐的火苗漫延,燒得就像是個火爐般。劉過海見狀,驚呼下,趕緊奔入神明廳內。卻不是先滅火,而是趕緊拿了平擺神桌上的兩個筊杯,擲筊。因神明的香爐,莫名的自己燒了起來,即民間所謂的「發爐」。而當神明「發爐」,無非代表的就是,神明有重大的事情,要開示信徒。所以香公劉過海,眼見香爐「發爐」燒了起來,其奔入神明廳後的第一件事,並非是滅火。而是需得趕緊先請示媽祖,是否要開示。果然,劉過海口中唸念有詞,將手中的筊杯擲於地。當即得了一個一正一反的聖筊。於是劉過海,敢緊轉身,即對鄭和稟報,說:『鄭大人。難怪你看見神明廳的艙頂有紅光沖天啊。當是有重大的事情,即將發生。所以媽祖發爐,向鄭大人示警,讓我們可以趨吉避凶啊。還請鄭大人,趕緊向媽祖,請求開示啊!』

鄭和一聽劉過海之言,不敢怠慢。「剛剛踱步於甲板之時,才操煩著不知船隊到錫蘭國後的吉凶。忽見神明廳艙頂一片紅光。奔到了尾樓頂艙來,雖不見艙頂紅光。卻是媽祖前的香爐,突然發爐燒了起來。若非媽祖顯聖,怎會如此巧合!果然當是媽祖,欲開示警示於我...」腦子裡想著,鄭和忙在媽祖神桌前,虔誠屈膝跪拜,雙手合十默禱。寶船的神明廳甚大,有如一間小廟一般。廳中香燭供品鮮花水果,筊杯籤筒與籤詩,舉凡一般媽祖廟中該有的,一應俱全。正就鄭和虔誠跪拜之時,香公劉過海,亦早已將一個籤筒捧來。見那籤筒為珍貴的楠木所製,約二尺高,半尺寬,雕刻精緻。筒中則置有二三十支的竹籤。每支竹籤約是三尺長,尾趾般粗細,籤上皆刻有媽祖欲開示的籤文。欲向媽祖求籤開示,皆有一定的規矩。即是求籤之人,從籤筒中抽出一支竹籤來,得先將籤上的籤頭,唸頌給媽祖聽。繼之將竹籤置於神桌上,然後擲筊。若是連擲出三聖筊,則代表那支謙就是媽祖所欲開示,賜的籤。若沒連擲三聖筊,則需得重新抽籤。直到抽出,可以連擲出三聖筊的竹籤為止。

『天妃娘娘。弟子鄭和虔誠向您求籤開示。是否天妃娘娘要警示,船隊此去錫蘭國的吉凶禍福。若是。請天妃娘娘開示,賜籤給弟子鄭和...』就算鄭和是船隊的主帥,欲求媽祖賜籤,同樣也得照規矩來。只見鄭和連抽兩籤後,都未能擲出三聖筊。直到第三次抽籤,終才連擲出了三聖筊。卻見這第三次所抽到竹籤,籤上的卦頭寫著一行字─「梅良玉與陳春生同落難得救」。竹籤上的籤文,通常都只是寫著卦頭的一行字而已。若欲知卦頭代表的吉凶,則需再依那卦頭去找出籤詩才行。而那卦頭的籤詩,就置放在神明廳左側牆邊,一個看似放置中藥材般的櫃子。櫃子有許多的小格子,每一個格子裡,則按著卦頭的第一個字,置放著不同的籤詩。就見劉過海取過籤後,即依著這卦頭的籤文,往那牆邊的櫃子去取籤詩。因這籤卦頭的第一個字是梅。於是在櫃子的一個個小格中,找著了梅字後。劉過海即打開了那小格子的木匣,取出了一張紅色的籤詩。見那籤詩的籤頭,寫的正就是「梅良玉與陳春生同落難得救」。

既得籤詩,劉過海即將那張媽祖所賜的開示籤,遞與了鄭和。只見那籤詩中的四行詩,寫的是─「長江風浪漸漸靜,于今得進可安寧,必有貴人相扶助,凶事脫出見太平」。

( 創作連載小說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eaderyen&aid=10924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