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魯克納:f小調第三號彌撒曲/史上最後的大彌撒(Bruckner Mass in f minor)
2017/03/22 12:31:32瀏覽6930|回應4|推薦104

布魯克納的心靈故鄉:聖弗洛理安修道院

布魯克納「f小調彌撒曲」是他的最後一部彌撒曲,也是西方音樂最後一首偉大的彌撒曲,此後雖然仍有作曲家進行創作,但再也沒有如此宏偉,宗教意境兼備的巨作了。

「彌撒曲」是極為重要的曲式,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是他聲樂的集大成之作,甚至被評為是西方最偉大的音樂,貝多芬晚期的「莊嚴彌撒曲」也是他認為自己最完美的,與「第九號交響曲」比肩。

布魯克納是虔誠天主教徒,他除了有名的九首交響曲外,也寫了不少宗教合唱作品,成熟時期彌撒曲就有三首,全都是傑作,尤其第三首彌撒曲f小調,規模龐大,情感真摯,技巧高超,自首演以來就被稱為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與貝多芬「莊嚴彌撒曲」的繼承者,地位崇高,就連與他對立的布拉姆斯,都對這曲子很有好感。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應該是一首絕頂嚴肅,高深奧妙的作品,但錯了~雖然在首演後就得到聽眾好評,教會與衛道人士可不這樣想,他們被這樣龐大,頻頻使用合唱高音域,大規模銅管,充斥半音和聲的彌撒曲給嚇到了,樂評家則認為這根本是離經叛道的作品,稱信經樂章為天主教的「狼嚎之谷」,有人更說是華格納寫的瘋狂彌撒曲。比較同時期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可發現兩者差別極大,「德意志安魂曲」用的不是傳統經文,但音樂非常傳統宗教風格。布魯克納用了傳統經文的這首彌撒曲,反而讓人聽了覺得新奇有趣,有些地方還真有狼嚎的感覺,布拉姆斯相較起來真的就太「文明」,太溫文儒雅了….

有沒看過原始民族,面對神奇或不可知的事物時,那種驚恐,那種被神秘所震懾的樣子?「彌撒」是天主教重要的儀式,也有祭祀神的意涵,其中會提到天主的大能,耶穌基督的受難與神蹟,這些都是讓信眾頌讚與驚奇之處,而布魯克納的「f小調彌撒曲」,在描寫這方面來說,常給人有原始民族的感覺,讓人覺得新鮮活潑,這樣的體驗其實是很難得的。

大約於完成f小調彌撒曲初稿時的布魯克納

布魯克納為什麼會寫出如此特別的曲子?除了他本身純然的農民性格,以及對華格納的崇拜外,還有對於古代中世紀音樂的嫻熟,使他能以原始的表達方式,讓信仰取回真實的狂熱,而不是在教堂裡的古董。而寫成初稿時的1868年,正處於他的生涯轉換期,那年因為恩師塞希特逝世(塞希特是何許人?就是舒伯特在死前才去上課的名師),維也納的宮廷樂長賀貝克(Herbeck)希望布魯克納去接替他音樂教授的位置,因為他一向佩服布魯克納音樂才能,又是塞希特最得意的學生。

而在林茲大教堂當管風琴師的布魯克納相當猶豫,因為在林茲他生活安穩,經濟無虞,地位崇高,離他的心靈故鄉~聖弗洛理安修道院也近。到維也納雖然可獲得他長久以來所希望的音樂教授職位,但薪水低,那裏的物價又高,大都市的生活也讓他覺得不安。我們知道,他還是到了維也納,並終老於此,但也因生活的不適應及工作壓力得了精神衰弱,這首彌撒曲就是他藉著信仰的力量,努力克服心理障礙而寫作的,對神的敬畏與拜服,衝破黑暗的強大精神力量,都毫不保留的反映在曲子裡。 


尤其在「信經」樂章裡,這是對信仰的宣言,「我信天主...耶穌基督...我期待死人的復活,及來世的生命」,也詳述了耶穌從降生到受難,然後復活的過程,簡直就是一首敘事詩,讓我們可以一次聽到他寫的末日經,受難曲,以及復活頌歌,內容豐富,而且驚心動魄。
見以下影片,這是Christfried Göckeritz指揮Hochschulorchester的現場演出,也可能是我聽過最貼切的詮釋,譜例用的是布魯克納的手稿。



第一樂章「垂憐經」其實只有三段歌詞:「上主,請垂憐。 基督,請垂憐。 上主,請垂憐」,由於第一段與第三段是相同的,可以想見常常被寫成ABA的三段式。這是信徒們懺悔在世上的罪過,在古代,這三段要各呼三次,加起來共九次。這裡的「垂憐經」有著前奏,開始了A段,第一個樂句是下行音階(0:44),然後有個三音組成的動機就很重要(1:27),也是布魯克納安排的伏筆。 

開始是連三次的呼求:「上主,上主,上主,請垂憐。」(1:38),而且一次比一次高昂,用的也是下行音階。隨後又再呼了三次到達高點(2:10),可以看出又往上走了(2:42),而且是以半音上升的方式。伴奏用了非常華麗的小提琴音型(2:54),預告了「基督,請垂憐(3:15)」的部分,這就是B段

我有觀察到,很多作曲家包括莫札特與貝多芬,都會在「基督,請垂憐」這段歌詞安排獨唱,一方面與合唱做為對比,一方面獨唱比較能比表達個人的感情,畢竟耶穌基督是「自己人」,都是降生在這世間的人,布魯克納還安排了獨奏小提琴,讓這種感情更柔,小提琴的音浪不斷升起與退潮(3:34),好似祈禱人心中的洶湧澎湃,正為了悔過而翻騰不已,獨唱與合唱交錯(5:01),像是信徒的反覆祈禱。

又回到了剛開始的「上主,請垂憐」,A段再現,剛開始也是下行音階(5:40),但後來卻突然上行(6:10),調性更加眼花撩亂,連E大調聽來都在搖晃(6:25),其後獨唱與合唱交織(7:25),即使木管,小提琴,以及大提琴低音都有相當堅定的音型反覆(8:06),但如此洶湧的動態早已超出一般對垂憐經應該「安靜肅穆」的印象,也別再相信什麼布魯克納音樂都是「安篤沉穩」的胡說八道了…安靜下來後,升了降E音為還原E(8:25),還一度讓人以為要以C大調作結,但這都是假象,還原E是為了主調f小調用的(9:12),這才讓人恍然大悟,就此返回了主調結束。


第二樂章「光榮頌」歌詞雖長的多,但也可以分為三段,結構是快-慢-快。剛開始的「天主在天受光榮」就與他前兩首彌撒曲不同(10:17),前兩首都是比較按照天主教彌撒的傳統,第一句是由神父所唱,往往以男高音唱出,並用葛利果聖歌的曲調,作曲家再開始譜曲。但布魯克納直接從「天主在天受光榮」譜曲,可見這是一首接近音樂會用的彌撒曲,這是由女高音及女中音強力唱出的高揚旋律,男高音及男低音接力,弦樂部分則是向下的音階,讓人想到前一樂章「垂憐經」的旋律,速度也變快,小號更開始出現(10:22),好像天國的號角,整個樂章銅管樂譜厚重,與傳統的彌撒曲大大不同。

然後合唱平靜的齊唱「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10:28),弦樂卻在興奮的跳舞,是這首彌撒曲很大的特徵,「我們讚美袮、稱頌袮」用的又是「天主在天受光榮」的高揚旋律(10:37),「朝拜袮、顯揚袮(10:50)」又是齊唱,管樂則浮現剛剛「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的旋律,安排巧妙,等於好像是把交響曲的第一主題換個樣子重複一樣。「我們讚美袮」又重複了一次(10:58),但配樂有法國號小號長號合奏,加上定音鼓,相當具震撼力,弦樂則奏出級進向上又向下的音階(11:10)。

女高音獨唱「感謝袮。我們為了袮無上的光榮」(11:19),則是一個向下又向上的音階,算是從剛剛弦樂的動態而來,C大調開始暗示a小調(11:29,有升g),但很快被排除,合唱繼續頌讚「主,天主,天上的君王,全能的天主聖父」(12:02),直到降E大調的「天主的羔羊,聖父之子」出現明顯下降(13:11),才讓這激烈的動態停止,這「聖父之子」就是耶穌基督,第一段就此結束。

再來則是樂章的第二段,這段的歌詞為:「除免世罪者,求祢垂憐我們。 除免世罪者,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這段從前面強力讚美的氣氛一變,成為內省的祈禱,「除免世罪者」也是指耶穌基督,因為他為我們的罪而被釘在十字架上。在此他轉到遠系調d小調,先唱「除免世罪者」(13:28),然後合唱以卡農唱出「求祢垂憐我們」(13:52),後來又以卡農唱出「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後來還是又以卡農唱「求祢垂憐我們」(14:49),然後是以同節奏唱:「坐在聖父之右者」(15:13),並由各聲部唱「垂憐我們(15:26)…垂憐我們…垂憐我們…」模仿出信徒們認罪後要求寬恕的急切心情,相當逼真,甚至有戲劇性。

當速度回復到樂章剛開始時,第三段開始了,女高音唱「因為只有袮是聖的」(16:30),用了第一段「感謝袮。我們為了袮無上的光榮」的旋律,合唱則一再強調:「只有祢是...」一樣暗示著a小調(16:40,有升g),然後又怪異的轉往E大調,女高音唱:「因為只有祢是聖的」,合唱也應和,並加唱一句:「只有祢是至高無上的(17:10)」並低語著:「耶穌基督(17:18)」。音波再起,眾人齊聲呼喊:「袮和聖神,同享天主聖父的光榮(17:34)」,此即為天主耶穌基督聖神三位一體之奧義,「聖神」其實就是聖靈,天主藉著聖靈而使我們獲得指引,保護我們,弦樂奏出開頭那向下卻又蜿蜒向上的旋律,但因突然降了a(17:55),聽來有些驚恐,我想布魯克納認為這是人們看到這近似不可解奧義的自然反應吧。

然後男高音唱著第一主題:「同享天主聖父的光榮」(18:27),女高音唱著第二主題:「阿們(18:29)」,形成二重賦格合唱,正式展現此「三位一體之奧義」,成為整首彌撒曲的壓軸,無論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皆然,這幾乎是讓彌撒曲成為不朽的一個印記了...

第一主題以音程怪異,充滿神秘感為特徵(18:37),弦樂則常演奏著C大調和絃,確保在這怪異的賦格曲中,能維持調性之沉穩莊嚴,隨後第一主題的相反形出現(19:13,女中音),並與男低音的原形糾纏,「阿們」則以新的十六分音符對題加入(19:31),直到男高音聲部又唱著第一主題原形,賦格才稍稍安靜(19:51),然後又以第一主題輪唱作為卡農,曲子開始緊迫起來,隨後又與第二主題的「阿們」對唱(20:19),緊接著卡農又出現(20:25),小號出現了華麗的顫音(20:31),第一主題衝破神秘迷霧,好似終於理解了奧義,回歸C大調(21:09),達到壯麗的高潮,這賦格曲應該是他最偉大的對位法傑作,剛開始的下降又蜿蜒向上音階在伴奏出現(21:21),以「阿們」盛大的結束了這個樂章。


第三樂章「信經」雖然比光榮頌還更長,是信徒的信仰告白,也是整首彌撒曲的中心,但還是可以分成三段,一樣是快-慢-快。一開始的「我信唯一的天主」(21:58),布魯克納再次與傳統不同,不是神父先唸出,而是直接以合唱團用C大調強力演唱,弦樂的顫音給人神聖光環的感覺,隨後再唱:「全能的聖父(22:06),天地萬物,無論有形無形(22:17,轉為神祕的氣氛),都是祂所創造的」,然後再回到剛開始的旋律,合唱強力唱出:「我信唯一的主(22:34)、耶穌基督、天主的獨生子。(22:45,轉弱)祂在萬世之前,由聖父所生。」隨後又宣告:「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22:56),出自光明的光明」,用了合唱與四位獨唱者的對唱。

而「萬物是藉著祂而造成的」出現了不斷強調的高音G,強調「創造」這個字(23:42),聽來有點驚恐,這難道不像是原始民族感之神的大能時,覺得不可思議的表情嗎?這其實有點像是「史前」的彌撒曲耶。

旋律又回到剛開始,「祂為了我們人類(23:50),並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這裡毫不意外,用了弦樂的下降音階(24:06),但還是有顫音,直到結束,這裡是第一段。第二段開始速度變慢,男高音以優美的旋律唱著:「祂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24:21)」,伴奏是一把小提琴與一把中提琴(24:25),兩者交織出的音樂效果綺麗,再加上木管漂浮的顫音,這毫無疑問是屬於一位女性的音樂,這就是聖母瑪利亞,她雖是處女,但因受聖神感應而懷孕,生下耶穌,這又是天主教的奧義之一,音樂描繪出這美妙的奇蹟,後來合唱加入(25:03),弦樂開始拉出頭尾短,中間長的節奏(25:32),這特殊的節奏在他的第零號,第三號交響曲也有使用,有興趣者可以比較聽聽。

這節奏不停繁衍,是否代表耶穌的成長呢?後來即使是唱到「祂在般雀比拉多執政時(26:58),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而被埋葬」的段落,這弦樂的節奏仍在持續(27:05),生死在此,似乎已經是同一的了…布魯克納用合唱與男低音獨唱的對比寫出悲歌(27:54),不斷強調「受難」兩字(28:20,passus),法國號與長號等奏出安息的聖詠(30:11),這段可說是布魯克納寫的「受難曲」,比起巴哈,也沒遜色吧~第二段就此結束。 


提香的「復活」多聯畫

第三段又回到快板,與第二段開始似乎同樣是E大調,主和弦的琶音震撼的響起(30:43),隨後開始顫音,把一切沉睡的撼動起來:「祂正如聖經所載,第三日復活了(30:53)。」眾人歡呼高唱:「祂復活了」,「祂升了天,坐在聖父的右邊(31:14)」,眾人又高唱:「坐在!坐在!(31:23)」效果相當鮮活。「祂還要光榮地降來(31:44)」,眾人又高唱:「光榮!光榮!(32:16)」,然後音樂變得詭異,讓「審判生者死者」這具有相當的恐懼感(32:28),法國號的怪異音階(32:58),以及小號的號角聲構成末日景象,這又是布魯克納的
末日經」,最後再唱出:「祂的神國萬世無彊(33:28)」,形成復活頌歌。 

開頭的旋律再起,合唱唱著:「我信聖神,祂是主及賦予生命者(34:40)」,這樣我信天主,耶穌基督,聖神都是用同樣的旋律,這想必也象徵著三位一體。「由聖父聖子所共發(35:06)」這段是以四位獨唱者以卡農型態唱出,「祂和聖父聖子,同受欽崇」這段則又是合唱,弦樂的震音很美(35:25),似乎象徵著聖靈的光輝,「同享光榮,祂曾藉先知們發言(35:53)」則又回到四個獨唱者的卡農,可見布魯克納是相當費心安排這些對比,「發言」這部分還特別用了長長的像是花腔的音符(36:20),好像說的很多很多。合唱再次出現:「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36:40)」,然後聽到了剛剛復活時E大調主和弦的琶音(37:17),充滿光輝,合唱唱:「我期待死人的復活(37:21)」,這意思就是到末日審判時,死人都將復活,到了「死人」這句,又安靜的半音階下降(37:35),讓人想到死亡的寧靜與沉寂…

信經最後一句:「我期待來世的生命。阿們」,就是指在末日審判後得以升入天堂,獲得永生,布魯克納一如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寫成了二重賦格,但這是一首很不符合傳統的二重賦格,不僅剛開始時第二主題是由小提琴演奏(37:57)。第一主題是女高音唱的「我期待來世的生命」,而且合唱還隨後高叫:「我信!我信!(38:02)」,不僅不合彌撒曲的傳統,更不符合賦格曲的傳統,但如果要符合傳統,就不會是布魯克納了…

男低音再唱出:「我期待來世的生命」(38:07),女高音這次以「阿們」唱出了第二主題,這是一個充滿半音色彩變化,能讓人憧憬來世天堂生活的旋律,合唱又再度高叫:「我信!我信!(38:12)」隨後二重賦格開始發展(38:36),時而激昂,時而低語,布魯克納的對位法一下剛強,一下柔軟,已臻化境。後來合唱以第一主題安靜唱出「我期待來世的生命」,雙簧管以對位法交織另一優美旋律(39:48),女高音唱著拉長的「阿們(39:56)」,象徵曲勢緩和,最後再以穩定信念的「我信!我信!阿們(40:08)」結束此壯麗的信經樂章。


第四樂章是「聖哉經」,是在彌撒禮儀時,教會邀請天使與信徒一起歡呼歌頌天主的,首先是合唱唱著:「聖、聖、聖(40:48)」,本來這是強力的呼喚,但許多作曲家都刻意將之弱化,讓後面的讚頌更加震撼,布魯克納也不例外,這三聲「聖」是在木管及小提琴高音的音響中孕育的,這個旋律其實與彌撒曲剛開始的前奏三音動機很相似,可看出布魯克納的刻意安排。

突然轉到C大調,爆發了莊重的讚美歌「上主,萬有的天主(41:24)」,再輕聲的讚美:「」,弦樂顫音一轉,合唱著:「你的光榮充滿天地(41:49)」,最後一句「歡呼之聲響徹雲霄」是由女高音獨唱的(42:01),突然轉到D大調,感覺有點「脫序演出」,但這正是描繪著群眾歡欣鼓舞,忘其所以的樣子,這也就是布魯克納表現原始的狂喜」。合唱應和著獨唱者們,長笛做出有點詼諧的音響(42:14),表現著「狂喜」。


第五樂章「降福經」,整個樂章只有兩句歌詞:「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歡呼之聲響徹雲霄」,可看出最後一句和上一樂章是相同的,因為這兩個樂章都屬於「歡呼歌」。但別看「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這一句話,許多的作曲家都把它寫成一個長長的樂章,最典型的就是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不但長,還安排了小提琴獨奏。

這首彌撒曲的降福經一樣美妙脫俗,充滿降福的「幸福感」,有人以為這是他後來交響曲那些偉大慢板樂章的先聲。剛開始小提琴就奏出樂團的第一主題(42:54),而合唱的主題則由大提琴奏出(42:57),兩個主題剛開始就形成精采的對位,樂團的第一主題後來更變成了美麗的花邊(43:50)。三個聲部以合唱的主題輪唱著:「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44:09)」,男低音則與合唱搭配,合唱的主題又復歸(44:54),聲部更加緊湊。


然後小提琴奏出情長的第二主題(45:41),女高音獨唱著「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合唱則唱著:「當受讚美」,女高音將第二主題拉得更長,舒緩沉靜,合唱也不時應對,第二主題不時由木管樂器輪流奏出(46:12)直到小提琴神秘的延伸(47:10),合唱的主題復歸(47:40),小提琴則奏樂團的第一主題與之相合,然後樂團聲音更加細緻,弦樂充滿著裝飾,連法國號都來助陣(48:20),奏出樂團的第一主題,合唱還是唱著合唱的主題,顯得更幸福與隆重(不是要結婚了啦@@),然後第二主題由長笛奏出(48:43),但合唱繼續唱著:「是有福的(48:45)」,雙簧管又奏出第二主題(49:23),然後是一個神秘又美麗的尾奏… 「歡呼之聲響徹雲霄」突然又出現了(50:21),與上個樂章的音樂相同,將剛剛的神祕都打散,眾人又歡呼高歌到結束。


第六樂章「羔羊經」是彌撒的最後部分,接近領聖體的時候,聖體通常包括餅與血(教堂中常用葡萄酒代替),象徵耶穌的身體與寶血,我們領過後,就象徵與祂同在,這是對教友最大的祝福,也是整個彌撒典禮最重要的部分。「羔羊」就是小羊,在祭祀時獻給上主(遊牧民族),用純潔的血洗淨我們的罪惡,這也象徵著為我們受難的耶穌基督,作曲家在「羔羊經」中也很少用太過聳動或戲劇化的音樂,而是內省,表達悲憫情懷為多。

f小調彌撒曲手稿的扉頁,寫著:彌撒曲第三號

布魯克納也不例外,與開始的垂憐經一樣,安排了寧靜美麗的前奏(51:25),在羔羊經的第一段歌詞:「天主羔羊(51:57)」,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那種肅穆,調性也回到全曲主調f小調,與垂憐經相同,讓人感覺第一樂章回家了…然後合唱著:「除免世罪的(52:21)」,獨唱開始輪唱:「求祢垂憐我們(52:36)」,合唱再應和加入唱著:「求祢垂憐我們(52:50)」,情景令人動容。 第二段歌詞還是「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求祢垂憐我們(53:12)」,但突然轉為降E大調,氣氛光明起來,開始有了希望,澎湃的轉到了F大調作結(54:15)。

四聲部合唱以卡農方式唱著:「天主羔羊(54:23)」,伴奏出現的卻是第二樂章光榮頌的旋律向下又蜿蜒而上的音階,第二樂章也回家了,呼求「除免世罪的(55:24)」歌聲也更急切,然後是休止符… 木管奏著第一樂章「垂憐經」的下降音型(55:41),合唱唱著「求祢賜給(55:45)」,弦樂反映信徒的請求,然後唱:「求祢賜給我們平安(55:59)」,這是彌撒曲的最後一句歌詞,突然轉到C大調(56:22),充滿平安氣氛,但這樣就結束了嗎?沒有,最後突然把B降了半音(56:50),暗示著將有事要發生,隨後合唱齊唱著第二樂章最後「同享天主聖父的光榮」賦格曲的第一主題(57:37),這神秘的主題就像天外飛來的光,幾乎讓人戰慄,也讓整首彌撒曲更具統一感,但活潑的弦樂在此時衝破了神祕,歸於寧靜,信徒滿足的唱著:「求祢賜給我們平安(58:23)」,最後就以F大調,安穩幸福的結束,如同彌撒後,主教對大家的祝福。

這首彌撒曲難理解嗎?我想絕對不是的,但願不要再把布魯克納的音樂與神聖、冗長等慣用的形容詞連在一起了,這樣是百分百的誤解,這首彌撒曲說是新奇,大膽,有趣都不為過,難怪當時的人感到震驚,布魯克納的信仰是真正與生命完全合一的,使他達到宗教音樂的新境界,為數百年來的彌撒曲創作,攀上最後的顛峰。


4/10晚上在國家音樂廳
「布魯克納的榮耀」音樂會裡,將由在德國邁寧根劇院,擔任首席駐院指揮的青年指揮家林勤超,指揮台北愛樂合唱團及青年管弦樂團,為大家完整演奏這首最後的大彌撒曲,聽到如此巨構實屬難得,在台灣多年才能一遇,可說是今年最特別的音樂會囉。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97857764

 回應文章

雲大少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4/09 23:17

管弦樂+聲樂

感覺非常澎湃~又不失莊嚴

 


陳正華 牧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3/25 04:29

謝謝夏爾克剛才來訪!

您走了之後,我又添了咱兒子的六歲老三所跳的一段自編舞,歡迎您來觀賞。愛你喲!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03-28 11:03 回覆:
不好意思,前幾天忙,現在來去看看。

陳正華 牧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3/22 23:44

請恕陳傳道孤陋寡聞,

敢問,夏爾克是一位音樂教授吧?  親你一下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03-23 07:24 回覆:
陳傳道客氣了,我只是業餘喜歡音樂及寫作,不是音樂教授喔。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3/22 21:12

這首曲子推薦的錄音就不用說了,當然是Celibidache,別無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