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感動(Mahler: Symphony No.5)
2016/12/09 20:06:06瀏覽26722|回應2|推薦61

馬勒的妻子艾瑪

我承認在以前,馬勒第五號交響曲,並不是我喜歡的曲子。

雖然整體旋律很優美,但樂章之間很不平衡,在重厚長大的第三樂章後接一個輕薄短小的第四樂章,然後又是重厚長大的最後樂章,而且很愛用多聲部對位法,但又不像晚年的作品那麼纖細透明,顯得過於濃厚,更糟的是開頭是升C小調的葬禮式樂章,最後卻是凱旋性的D大調勝利,以這樣疏遠的調性布局,滿怪異的。

馬勒在寫作的1902年當時,事業家庭兩得意,不但在維也納歌劇院擔任總監,也與美麗的妻子艾瑪結婚,女兒安娜也在同年誕生,但誰知道他在一年前,才住院開刀,還寫了「悼亡兒之歌」的三首曲子呢?在五年後,安娜生病去世,馬勒也離開了歌劇院總監的位置,還得了心臟病,他的生命就這樣開始走到盡頭...

馬勒1903年在維也納歌劇院

所以每次在聽「第五」時,總覺得心緒複雜~一下是活潑愉悅,一下又是淒風苦雨。一下是樂觀奮起,一下又是憂鬱難過(好像太敏感了),在馬勒以前的音樂,大概很少有這種情況的。另外在病中,巴哈的音樂給了他安慰,他暫時放棄聲樂交響曲,而寫作純粹的音樂,第五號交響曲就有很多巴哈的曲風,例如賦格、嚴密的多聲部對位法等,在當時就被評為太過濃厚,他自己也對1904年的首演不太滿意,直到晚年還在修改,還說希望在他死後五十年再來首演比較好~如今「第五」已經是世界各大交響樂團最常演奏的交響曲之一,但很多是衝著有名的第四樂章而來的,至於第一第二第三,乃至於最後樂章,仍經常讓人聽得霧煞煞。

直到最近這兩年,我終於開始喜歡「第五」,原來那些看來湊不齊的樂章,彼此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連結,才知道這是一種極為高明的拼貼技巧,看似無關,實則血脈相連,舉例來說,第二樂章第二主題的悲歌,不但與最後樂章有關連,而其後的聖詠曲,更在最後樂章再現,鋪陳出極為感人的情境,要將這些關連表達出來很不容易,但若沒這樣做,曲子恐流於冗長及鬆散,我個人非常喜歡大指揮家杜達美去年與Simón Bolívar Symphony Orchestra的現場版本,幾乎都能把這些做得很到位。



見以上影片,馬勒把全曲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前兩樂章,第一樂章直接標明「
送葬進行曲」,大致上是兩個主題的交替,剛開始的第一主題就是小號獨奏,以三連音+一個長音(0:02),也就是「三短一長」的節奏吹出號角聲,然後其他銅管樂器與小鼓也加入演奏,呈現軍樂般的效果,法國號也吹出「三短一長」的節奏,用的是四度音程(0:33),這在後面樂章會很重要,調性看來是一堆升記號的升C小調,譜上標示為:「規律的步伐,一板一眼的,像送葬行列一樣的」,然後到了升C小調的屬和絃(0:42),「三短一長」的號角節奏繼續強打(0:45),法國號吹出消沉而命定的旋律(0:54),充滿送葬的意味,我常常想像,那號角像是活著的士兵,為死去的弟兄所吹奏的,氣氛悲壯:

然後是第二主題,小提琴與中提琴像是要呼應剛剛的送葬音樂,以升C小調奏出一首悲歌(1:15),譜上標明:「有點保持速度」,大提琴的聲部甚至有標明為「如泣如訴的」術語(1:54),低音隨後響起了「三短一長」的節奏動機(2:05),送葬的節奏仍陰魂不散。

然後第一主題又來了,馬勒特別標明:「像開始的時候(2:20)」,還是一堆「三短一長」的節奏,小號再度強調四度音程(2:47),第二主題又像呼應般的回來(3:14),馬勒標明要用G弦演奏,還要「有點保持速度」,木管則要「非常強調的」(4:00),又安排第一長笛與雙簧管獨奏(4:25),更增悲歌氣氛,此時鈸吊起來用鼓棒輕輕的敲(4:44),法國號的阻塞音聽來不祥(5:07),好像有什麼大事要發生了...

果然~第一主題像又要開始(5:37),但突然變快,譜上標明:「熱情狂野的」(5:41)~如果之前是樂章的呈示部,那這裡就算是發展部吧,剛剛的悲壯一下變成驚天地泣鬼神般的呼號,一下轉到了降b小調,弦樂用半音下降了一整個八度,又掙扎往上,激烈的高低起伏,但低音部分更值得注意~全都是重要的四度音程,小號的三短一長節奏再度出現(6:10),為了配合發狂般的第一小提琴,馬勒對第二小提琴下達了換弓(6:19),滿弓(6:22)...等指令,而小號也轉趨激烈,吹出了三連音(7:05)。

然後慢慢的歸於寧靜,第一主題的送葬音樂又出現(7:16),可視為再現部,加了雙簧管的裝飾(7:33),還是一堆「三短一長」節奏連打,然後又是第二主題的悲歌,標明「
沉重的」(8:14)~鼓與鈸也標明「用一個人敲」(8:27),然後轉到降D大調,似乎有了點慰藉(9:22),第一小提琴也標明˙「歌唱性的~在指板上演奏的」(9:49),氣氛開始轉為溫柔,但其實調性開始混亂,升C小調(降D小調異名同音)又趁機搶到主導權,用定音鼓打出三短一長節奏(10:14),悲壯的第一主題又要再現了嗎?

但沒有,反而降了半音,升c小調又轉為c小調,來了首比送葬進行曲更陰沉的悲歌,三短一長節奏這時成了弦樂的輕語(10:29),音樂的元素有很大部分來自剛剛的激烈段落,值得注意的是悲情的上升音階(11:09),後來更直接標明:「悲嘆的」(11:50),「要嚴格遵守節奏」(12:20),讓軍樂的號角聲再主導一切,然後像消失一樣(12:29),升c小調出現與c小調對立(12:43),但還是被拉向升c小調,用弓背演奏(12:55),最後只剩下小號裝弱音器的呼聲,好像越來越遠,靜靜的消失結束。


第二樂章算是馬勒寫過最奏鳴曲式的樂章之一,雖然「作怪」的部分還是有的,第一主題是a小調,標明:「像暴風雨一樣強烈,最大的熱情」(13:26),長笛等木管吹出第一樂章那消沉而命定的旋律(13:34),長號吹出的上行音階非常重要(13:39),正是來自上個樂章結尾,像是一種掙扎與抵抗:

馬勒還寫:「指揮注意,讓小提琴盡可能激烈演奏」。然後第一樂章三短一長的節奏又出現了,但馬勒標明:「這不是三連音!」(13:54)~因為此處第一拍是弱音,若是三連音的話,第一拍是強音,馬勒是最講究這種細節的...然後大提琴也開始旋轉(14:00),又出現第一樂章的號角聲(14:16)呼喚,這悲壯的葬禮進行曲其實並沒散去,後速度加快(14:33),在一堆木管的歪歪倒倒半音階中中止...

第二主題轉到f小調(14:48),標明為:「顯著變慢」,用第一樂章葬禮進行曲的速度,也與第一樂章後半的段落很相似,這裡還是出現了一堆「三短一長」的節奏(15:06),前面第一樂章最後悲歌的上升音階讓人「無語問蒼天」之感(15:28),一堆弦樂與管樂又以三短一長節奏用撥弦方式加重主要和絃,顯得更加沉重(16:00):

就如同要宣洩一樣,速度突然回到剛開始(17:06),進入發展部,第一主題回來,更加激烈,樂譜:「管樂口都要朝上」(17:15),a小調降一個全音轉為g(17:18),後轉為降E大調(17:28),想要往上,卻又被無可奈何的拉了下去...

樂譜:「慢但是要常保22拍子」,第二主題簡直是死寂般的開始(17:56),轉為關係調降e小調,上升音階仍有讓人「無語問蒼天」之感(19:43),但馬勒隨後加快速度(19:52),突然再像第一樂章葬禮進行曲那樣顯著變慢(20:42),好像累了要休息一下,短暫轉為B大調,三短一長的動機仍到處出現(21:05),轉為降A大調,像迎來一絲光明(21:23),而在升了半音後(21:57)更轉為A大調,要衝破黑暗時,a小調此時卻強硬拿回主導權(22:18),並返回剛開始的部分,再現部開始了...

大提琴激烈旋轉,轉為悲情的e小調(22:43),延伸下去竟出現優美的第四樂章元素(24:25),非常有意思,也讓樂章不再那麼陰暗,從而轉為莊重的D大調(25:50),莊嚴的聖詠由小號演奏,最後樂章會再重現,上行音階也直接到主音D(26:08),聽來不但沒無語問蒼天之感,反而是積極奮發,可視為第二主題的悲歌的昇華,又藉一堆三連音(26:18),轉到A大調,讓人想到他老師布魯克納第六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尾聲,再度出現最後樂章的旋律(26:55),連那三短一長的節奏都被昇華了...

但馬勒把剛剛的D大調一下轉為d小調(27:07),剛剛的神聖昇華終成了泡影,歸於失敗,我們要到最後樂章才能解決這個問題。陰暗的第一主題進行最後的跳躍(27:21),木管在奏出第一樂章那消沉而命定的旋律(27:50)後,逐漸散去,小提琴奏出泛音(28:03),長笛短笛雙簧管等用點描的,看似平靜,但低弦仍在暗處滾動不已,最後以a小調結束,馬勒標記:「在此長休」。


第三樂章是詼諧曲,似乎是馬勒第一次用這個名稱,但曲式比貝多芬及布魯克納的詼諧曲複雜的多,不過其中純樸及鄉村舞蹈的感覺並沒有變,大致上也是ABACA形式,這樂章單獨就成為第二部分。A段剛開始是法國號以D大調「強力的」奏出的「二短一長」動機(29:45)~讓人想到他最後的「第十號交響曲」未完成的第四及第五樂章,我記得第一次聽,就感覺好像是一台火車要啟動(29:45),然後長笛高音好像噴出來的蒸氣(29:50),經過前兩樂章的悲苦,重新出發,弦樂時時向上又向下,好像穿山越野(30:03)。

然後是有點像巴哈愛用的快速音型(30:26),豎笛在其上管口朝上奏出戲謔的半音階下降旋律,後來又加上鐵琴蹺的叮噹響(31:05),好像在裝萌一樣,童話小火車開到了田野,然後是更快速的向上向下滾動(31:55)。

B段轉到g小調,三拍子的舞曲,更有純樸鄉村的感覺,小提琴剛開始就換了三次弦(32:15),分別是DGD,是不是要製造一種斷斷續續的感覺?注意其中六度音程(32:33),後面會很重要。

A段再現(33:12),轉到D大調的屬調A大調,然後以類似巴哈愛用的快速音型開始了小賦格曲(33:41),小號奏出向下音階(34:02),然後在巴哈快速音型由木管奏出的迷幻音響中,第四法國號奏出了不是很優美的旋律(34:24),這就是C段,其中開頭二短一長的動機仍不斷出現(34:49),四支法國號喇叭口朝上接連吹出了擴音似的音響(35:00),非常特別,後來第五支獨奏法國號再吹出了C段主題(35:10),一堆弦樂(36:31)撥奏C段主題,聽來竟然有點像古琴,之後這個不太優美的主題馬勒竟然能把其發展的優美異常,尤其是獨奏雙簧管(37:52)後的小提琴在指板上的獨奏,另外還有豎笛的強奏音(38:38),長笛的高音(38:47)等,我不覺得這些段落多有意義,但享受管絃樂音色的變化不也很好?

豎笛又吹出了前述的重要六度(39:00),再標明「有活力的」(39:59),音樂也慢慢恢復活力的三拍子舞曲,此時B段偷偷回訪(39:58),那六度又不斷出現(40:21),樂鞭的加入更增添了緊湊性(40:41)。

A段重現(41:00),火車裝飾得更華麗了,包括向下的撥奏(41:32)。B段此時一反剛剛的安靜而興奮起來(42:19),六度的動機大量的出現,低音號又奏出C段主題(43:10),開頭的二短一長動機又由法國號吹奏(43:58),帶著弦樂,回到B段(44:05),此時三拍子舞曲已經和二短一長動機結合,法國號卻硬拉進平穩的C段主題(44:43),想要安撫已經興奮躁動的樂流,但有用嗎?該是向沉著說再見的時刻了...尷尬

尾聲是以大鼓輕輕敲奏前面樂鞭的節奏(46:41),剛剛那巴哈式的音型(46:43)成了一首常動曲,又出現了上一個樂章的尾聲回想,小號吹奏的三連音歡騰熱烈(46:53),樂譜:「要更加速的」~六度動機幻化成脫疆的野馬(47:10),最後仍以法國號「二短一長」動機的動機(47:19),一致結束在光明的D大調主音D上,總算將前兩樂章的悲情趕走了。

第四樂章手稿的開頭

第四樂章是馬勒給新婚妻子艾瑪的情書,對於人家的情書我就不多說了,雖然裡面可能暗藏有深深的悲傷,主要主題的上行音階其實與第二樂章第二主題的悲歌相關,除了剛開始(48:31),後來又再度出現(51:11),這個動機在最後樂章也擔任重要部分,而似乎引用了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的凝視動機部分(53:42),這還是一個上行音階,不但浪漫熱情,而且是愛到至死不渝的告白,這樂章與下個樂章組成了交響曲的第三部分。

最後樂章標明為「輪旋曲-終曲」,可知是一首輪旋曲,主要的主題樂段會一再出現,中間插進別的樂段,但馬勒這首輪旋曲的變化更多。剛開始的法國號好像從上個樂章醒過來一樣(59:28),四度的動機在這樂章很重要。低音管吹馬勒歌曲集「少年的魔號」裡的歌曲「讚美崇高的理性」(59:35),這原本是一首杜鵑與夜鶯唱歌比賽的歌,滿詼諧的,可知這個樂章的基調也是如此,這可能是馬勒所寫過的,真正具有積極歡快慶典風格的少數樂章。

雙簧管奏出標明為「猶豫不決的」的樂段(59:39),其他樂器也有些猶豫,但很快兩支法國號就接連奏出下行音階(1:00:03),這是剛剛「讚美崇高的理性」的後半段,讓人想到第三樂章小號奏出的向下音階,好像告訴我們:「就決定這樣吧!」,用的是D大調,行進中仍可聽到剛剛前奏「四度的動機」(1:00:17),下行音階當然也很多。

B段開始,大提琴就奏出很巴洛克風味的賦格主題(1:00:39),其他聲部跟著模仿,下行動機隨後進入與之成為對位(1:00:51),「四度的動機」也由長笛吹出(1:01:14),整個就是一個吸收各動機元素組成的多聲部音樂,然後突然降B(1:01:48),看來是要轉降B大調,但又在猶豫中放棄,又回到A段(1:02:09)。

但在A段沒啥新意的重複後,這次真的要換降B大調當當主角了(1:02:41),法國號在其上奏出四度動機和之前下行音階的反向~上行音階,這正是並由其他各聲部承接(1;02:52),D大調馬上拿回了主導權,這上行音階不用說,與第二樂章第一主題很有關係,但那時是悲情,現在卻是如此愉快,並以之導引到第四樂章引用自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的美麗段落(1:03:07),給這樂章添了浪漫的氣氛,降B大調也升為B大調。

隨著小提琴以高音奏出清亮的B大調和絃(1:04:02),漸漸往下把一堆升記號還原,以一堆半音糾結轉為G大調,但D大調還是不甘心,以「讚美崇高的理性」再拿回主導權(1:04:46),帶著弱音器的小號以四度動機(1:05:10)奏響,這沒什麼~但用的竟然是降半音的降D大調,另一支小號隨即升半音回D大調,但隨即在D大調A大調間搖擺,C大調趁虛而入大鳴大放(1:05:21),此處的轉調實在精彩,但也從而導致了調性的混亂,許多調都上台去當當主角,D大調好不容易又搶回來了(1:06:22),再次引出了浪漫的第四樂章(1:06:29),還讓它使用D大調穩定軍心,並加了一個美麗的屬七和絃(1:07:07),暗示轉到屬調A大調,但被溫柔的拒絕了...

又是一堆半音糾結,降B大調反而像是D大調的小弟了(1:07:34),代它出來串串場,果然D大調很快出現,帶來強力的高潮,小號此時奏出的已不是「喪禮」或是「無語問蒼天」,而是積極的上行音階了(1:08:25),弦樂充滿慶典風格的華麗(1:08:32),還是讓人想到布魯克納的第六和布拉姆斯的第二,前者他剛剛指揮首演過,下面這轉慢的段落更讓人直接想到布拉姆斯第二的最後樂章(1:08:50)。

降B大調此時又出來串場(1:09:32),透過弦樂的翻滾來到C大調(1:09:57),感覺好像要導向高潮,卻直接以下行音階墜入降A大調(1:10:32),此處是前奏的音樂緩緩的在各聲部進行,直到以升f音(1:11:31),順利的升半音進入G大調

音樂歡騰的跳躍著,還是第四樂章的旋律(1:11:57),慶典般的弦樂再度出現,小號在其上奏出了號角聲(1:03:01),讓人想到交響曲的開頭,轉入主調D大調後奏出了莊嚴的聖詠曲(1:13:29),這正是第二樂章的高潮處所奏出的,當時只是一閃而過,沒能成真,如今已然實現,讓人感動,若「第五」要是沒能從頭到尾聽完,就無法享受這種感覺了...尤其那無語問蒼天的上升音階現在聽來是如此積極強大(1:13:41),由此進入宏偉的尾聲,但此時馬勒又開了一個玩笑~小弟降B大調突然冒出來了(1:14:28),但及時被壓制住,以D大調結束全曲。


從第一樂章的葬禮,到二樂章的掙扎,最後樂章的凱旋勝利,這似乎又是一首典型貝多芬式從黑暗到奮鬥,最後迎向光明的交響曲,內涵卻相當不同,馬勒的勝利不是完全的勝利,因為在他的音樂裡,即使最光明的段落,陰影也是存在的,
最後樂章中間墜入降A大調就是如此,但這不就是反映了真實的人生?馬勒說交響曲要像一個世界無所不包,我想他不是說說而已,而是真的做到了。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83763265

 回應文章

路人
2017/02/24 19:36
Gergiev版本也可以聽聽看!

Lotus Amit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10 13:47

這陣子又在迷巴哈, 被你誘拐跳進來聽馬5.
 
巴哈出神入化, 理智感情平衡, 俱有催眠洗腦的魔力. 若用浪漫派的情調演奏巴哈令我心蕩神迷.
我好像走錯地方了. XD
 
馬5令我感到迷惘倉惶痛苦. 其實我最近聽巴哈也感到他有時向神訴說人世的悵惘甚至...暴躁...?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6-12-11 18:39 回覆:
不會啦~馬勒這首曲子與巴哈的有異曲同工之妙,若不是這樣,姐也應該沒這麼容易被騙來聽吧~巴哈真的有暴躁,悵惘...等等,馬太受難曲裡面這種例子就很多~例如那些叫嚷要把耶穌釘十字架上的群眾,然後耶穌的信眾們因此感到悵惘...等等,總之巴哈也是一個很人性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