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拉姆斯:德文安魂曲(德意志安魂曲)&布魯克納:感恩頌
2013/03/11 21:26:27瀏覽4783|回應3|推薦34

約翰尼斯‧布拉姆斯(1833-1897)

將這兩首曲子放在一起看來有些奇怪,何況兩個作曲家在世時也互相敵對,認為對方根本不怎麼樣。但布魯克納的"感恩頌"(Te deum,1883年)
與布拉姆斯的"德文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1869年)是兩人在合唱方面的最高傑作,也是宗教音樂的珍品,都具有莊嚴崇高,又能感動人心的特質。

兩人的差距不小,就拿宗教信仰來說,布拉姆斯是新教徒,思想自由,布魯克納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以教會馬首是瞻。音樂上的寫作也是如此,布拉姆斯明顯師法新教徒巴哈,特別是他的"馬太受難曲"和清唱劇;布魯克納則受到更早的文藝復興時代作曲家影響,甚至久遠的葛利果聖歌也是他的最愛,因為這是天主教會最正統的音樂。布拉姆斯繼承了巴哈溫暖的人性與堅實的對位法(這裡只能這樣形容,因為在複雜度方面他還是輸給巴哈一截),布魯克納則繼承了天主教傳統音樂的靈性與神秘感。布拉姆斯這首曲子是真正的"安魂曲",完全以告慰死者和安慰生者為主,對宗教的熱烈信仰反而只是次要,所以曾受到當時虔誠教徒的非議,這點他與巴哈出現分歧,而建立了他個人的特色;布魯克納則表達出對信仰的堅定與狂熱,"死亡"在這樣的狂信中不過是他通向天國的儀式而已。

但兩人也有些相似點,他們生活的時代重疊,還住在同一個城市中(維也納),都精通對位法,作品也都有悲劇色彩,只是布拉姆斯常常是"淒風苦雨",布魯克納則是"狂風暴雨",他直接且粗魯的表達方式嚇壞了同時代的人們,但在交響曲的慢板樂章中,他也是深情款款,柔情細膩的,這與布拉姆斯很接近。

"德文安魂曲"之所以那麼成功,布拉姆斯特有的婉轉旋律很重要。他的主旋律通常很優美,極少半音,長短適中,讓人想起他是一位藝術歌曲的大師,再加上對其他聲部柔和的對位法處理,使他的合唱曲總散發出難以言喻的浪漫和高貴氣氛,在必要時也很有戲劇性,但不是用音量的突然加大或變小,而是以各聲部互相的呼喚、回答為主,這聲音常越來越急切,聽眾就更渴望得到答案,從而維持聆聽的興趣~這點與巴哈極為相似。

但布魯克納彷彿是要和他作對一般,他的"感恩頌"會那麼成功,幾乎完全是相反的理由~他的主旋律雖也美麗,但半音很多,不然就乾脆以葛利果聖歌形式寫成,這兩者都很不尋常,與世俗的旋律相左,所以他幾乎不寫藝術歌曲。而對於合唱曲的其他聲部,他一本其天真與粗魯,愛用極端甚至尖銳的處理方式,四個看似互不相干的旋律被巧妙的收攏再一起,好似一條有四個頭的蛇;不然就乾脆齊奏,這些方式很容易讓人感覺其原始的氛圍,他製造戲劇性的方法就是靠音量的突然變大或變小,以及劇烈的附點節奏,銅管部分高音的華麗與低音的鈍重也在這上面幫了不少忙~

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共分七個樂章,剛開始據說是在1856年,為了哀悼貴人舒曼所寫,先完成了第二樂章,1865年母親過世後,進行速度才加快,第五樂章據說就是他紀念母親而寫的,前三樂章在1867年首演,但失敗,連未來是他盟友的漢斯利克都給予惡評,但他不受影響,第六與第七樂章寫完後再1868年首演,獲得成功,全曲在1869年首演,也獲成功,當時他三十六歲。布魯克納的「感恩頌」據布魯克納學者諾瓦克的考證,在1881年即已開始作曲,1884年完成。約與「第七號交響曲」同時,也有互相引用,1885年首演大為成功,當時布魯克納六十一歲了。

德意志安魂曲的詮取影片可參考以下網址,有中德文對照字幕,是由卡拉揚指揮的著名版本: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4411j7Q1?from=search&seid=5168900459693498827

這兩個作品都有極精美的合唱賦格曲,其優秀雖非空前,但肯定絕後。布拉姆斯以巴哈賦格曲和莫札特的"安魂曲"為藍本,創作出壯麗的光榮頌歌,絕對是"德文安魂曲"最精彩之處,先是第三樂章:歌詞是"義人的靈魂在神手裏,痛苦不能傷害他們"(以上影片58:44)。

第六樂章:歌詞是"我們的神,你是配得榮耀尊貴權柄的"(以上影片50:01處)。

而布魯克納感恩頌最後的雙重賦格,雖然也同樣在頌讚神,但聽來一點都不光輝燦爛,反而充滿神秘,以及半音步步上昇逼進的刺激感,以下是該曲的主題,歌詞是"上主,我全心依靠你,永遠不會恐懼"(以下影片21:25處)。

 

我們由這兩個主題可知,布拉姆斯賦格曲的主題較長,且旋律優美,而布魯克納的主題較短,要達到一個完整段落還得其他後進入的聲部補足,布拉姆斯卻一個聲部就能從頭歌唱道最後。布魯克納這樣的方式只能說很新鮮,亦賦予了旋律新的意義~那就是用片段來組合,此方法與所謂的"現代音樂"相似,但對一首寫於1883年的曲子來說就很怪異了...如果將布拉姆斯比喻為保守的"正統派",那布魯克納真可說是新潮的"野獸派",如果問我比較喜歡哪一個,我可能會選擇布魯克納,雖然他常有順乎自然的粗魯,但其虔誠與單純常讓我感動;至於布拉姆斯,我很欣賞他溫暖的旋律與完美的技巧,卻難以感到親切,與我對貝多芬的感覺差不多,就是尊敬大於喜愛。

"感恩頌"近結尾處那些不斷爬升的高音(25:30處)到底意謂什麼?聽起來是如此驚恐,但又興奮異常,是不是即將看到神的心情?這只有布魯克納才能回答了~但布拉姆斯從未有這種問題,他的音樂如此純粹,沒有描寫情感以外的東西,"德文安魂曲"當然也是如此,對他而言自制比甚麼都重要,那種含蓄式的美是如此高貴,算是文明社會的一種極致吧。如今他倆對抗的時代早已過去,爭論也已煙消雲散,我們最終可以得知,"美"絕對沒有定義,不同的事物各有各的美,極端相異的事物也有極端相異的美,只要我們不自作聰明,"美"就不會消失在爭論之中。

 

文/夏爾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7314730

 回應文章

NJ過客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03/13 04:34
文末對於美地看法 很認同
總認為藝術是很主觀性 但無需相斥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3-03-14 17:34 回覆:
是的,如果相斥的話,又怎能欣賞風格不同的作品呢?

*花ㄦ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很棒的音樂
2013/03/11 23:00
難得有管弦與合唱的美音 謝謝分享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3-03-11 23:08 回覆:

晚安

謝謝來訪~這兩曲都算是古今合唱曲中數一數二的大作。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歌詞
2013/03/11 21:36

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1869)的歌詞:

http://home.netvigator.com/~kyfchiu/music/deut-req.html

感恩頌(Te Deum,1883)的歌詞:

http://www.sekiong.net/Music/LITC-MA/thankgivi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