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貝多芬:《第八號交響曲》op93&「致希望」op94(Beethoven Symphony No 8&An die Hoffnung)
2020/06/11 21:38:31瀏覽2759|回應1|推薦65



女高音哈特蘿絲2010年的專輯「永恆的愛」

貝多芬1815年的歌曲「致希望」(An die Hoffnung,作品94),是常被忽略的一首歌曲,雖然之前他曾用相同的詞寫作歌曲作品32,但這首比較有深度,讓人沉思,由貝多芬
寫了兩首獨立出版的歌曲來看,他應該很喜歡這首由同時代詩人Christoph August Tiedge所寫的詩吧。。

個人推薦由德國歌劇女高音哈特蘿絲(Anja Harteros)演唱的版本,來自專輯「永恆的愛」,把這首曲折有如歌劇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歌,詮釋的很完美,只是影片已被刪除,先保留時間標記。

「致希望」

神存在嗎(0:15)?有天祂會實現那些流淚的渴求?

在這世上的審判,那神祕能被明瞭嗎?

人只能抱著希望(1:14,D大調),不能詢問!

你歡喜的慶祝每個神聖的夜(1:35,G大調)(5:18,回到G大調),

安穩柔和的掩飾悲傷,那對溫柔靈魂的折磨,

噢,希望(2:16)(5:58)(6:40)!因為你帶我到更高處,

受苦者也能感知,在那有一個天使在流淚!

當被一直壓抑(3:02),連愛的聲音都沉默時,在枯枝下,回憶荒涼的坐著時,

那靠近你的孤苦之人哀悼(3:37),在深夜四下張望(3:47),

用快沉下去的酒甕支撐...

他看了看,嘆息命運(4:08),告別過去,最後的光消失時, 

讓他在地之夢邊緣,看到光靠近太陽(4:49),在雲邊綴飾。


歌曲由剛開始的b小調,又找不到光明般的調性猶疑,到「希望」轉到明確D大調,又在其後轉至更高一層的屬調G大調,像是世人逐漸找尋希望的過程,但歌詞涵意很深,意境悠遠。

而這首歌編號前一號的op93,就是貝多芬的第八號交響曲,於1814年伴隨第七號交響曲舉行初演,但比起節奏明快的第七號,卻不太受歡迎,貝多芬說:「聽眾不能理解,是因為曲子比較優秀的關係。」後來也有評論家認同,第八號確實比第七號微妙一些。這首交響曲很古典,但常出其不意的開玩笑,也給人一種玩具兵或機械發條的感覺,也是九首交響曲中唯一未題獻他人者,在奧地利的林茲完成,與第七號同樣都沒有慢板樂章,個人最喜歡的演奏是福特萬格勒指揮維也納愛樂,他的彈性速度讓這首曲子更有對比性,但也更開闊可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Y4y1f2CKQY&t=254s

第一樂章,F大調,3/4拍子,精力充沛的快板,奏鳴曲形式,剛開始就是第一主題,以合奏方式表現,帶有大量的斷音,有點俏皮,也是滿工整的四小節,剛開始大致是F大調和絃,但走著走卻來了個暗示小調的衝擊(0:30),第二主題也意外以相隔六度的D大調開始(0:49),相當不傳統,帶有斷音,還有想跳舞卻拖著腳的切分音節奏,音型很明顯由第一主題來的,但後來卻到C大調(2:07),以八度的跳躍結束呈示部。

發展部很短,以第一主題的動機開始(2:27),聽到像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那樣短-短-短-長,八度跳躍的旋律(2:39),當然是呈示部結束時的變體,然後就是不斷的把第一主題模仿+模進,形成好像賦格曲的形式,然後又是八度跳躍(4:05),和聲縮緊成為減和絃,然後綻放出來,到達再現部的主調,第一主題在低音以fff的強大聲音開始(4:13),這是滿罕見的,對指揮家來說,要平衡高低音量並不容易,是精彩之處:


第二主題以下屬調降B大調開始(5:14),然後又轉回屬調,也是主調F大調(6:33),然後就是尾聲,兩個重要動機~第一主題(豎笛)與八度跳躍(大提琴)一起出現(6:50),輝煌之後,卻出現第二主題的切分節奏,把曲勢慢慢降下來,以第一主題結束。

第二樂章,降B大調,2/4拍子,是詼諧的小快板,沒有發展部的奏鳴曲形式。如海頓的交響曲「時鐘」一樣,由木管奏出斷音節奏,據說是貝多芬模仿節拍器的型態而寫的,也像是玩具小兵在起舞,注意法國號造成齒輪般的詼諧效果,弦樂則歌唱出主要主題(8:38),大提琴與之對話,相當可愛,但第一次是四小節,第二次卻是三小節,不對稱的形式,就是以開玩笑為主,以屬調F大調結束(10:24),顯示與第一樂章的關聯,然後轉回原調降B大調又開始主要主題(10:50),開始做了變奏,這次以降B大調結束(12:15),然後裝可愛到結尾,首演時因為「第七號」也沒慢板樂章,因此被當作詼諧曲樂章,華格納也認為如此,甚至他認為第三樂章才是慢板樂章啊。。

第三樂章F大調,3/4拍子,小步舞曲的節奏,這是貝多芬九大交響曲中唯一第三樂章用明確小步舞曲的,其他都是詼諧曲,不過也是A-B-A形式,不過A段從序奏加的重音看來(13:18),這似乎更像是玩具小兵跳蘭德勒舞曲,回到工整的四小節對四小節模式,最後的對話讓人想到第二樂章(14:56)。B段三聲中段是大提琴三連音開始的(16:10),沒有轉調,史特拉汶斯基特別讚賞這段,認為是「無與倫比的管弦樂構思」。出現法國號與豎笛的牧歌風旋律,有人說是因為貝多芬聽到的郵車號聲,先前使用這樣的法國號可溯自「英雄交響曲」,但那時用三支,現在反而降到兩支了...然後再回到A段(17:38),結束樂章。


第四樂章,F大調,/2/2拍子,有活力的快板,有人說是輪旋曲形式,或是奏鳴曲形式的一種變體,形式為A(19:11)-B(19:53)-
A(20:35)-B(22:40)-A"(23:23)-B(25:39)-Coda,若為奏鳴曲形式,則上述的A與B為發展部,A"與B為再現部

A段很輕鬆,也出現了幾乎是全曲特徵的詼諧斷音,與黏又不黏的切分節奏,但突然以強音出現的升C音(19:27),帶有一種黑色幽默

但不用害怕,玩具小兵繼續跳舞吧!B段則轉到了降A大調,又回到了滿工整的四小節形式,開頭的大跳被低音大提琴繼承(19:57),結束後又返回F大調,開始了A的變奏(20:35),被顯著的拉長,甚至更加詼諧,其中常出現高音與低音的反向進行(21:09),讓人想到他未完成的的第十號交響曲,也確實有段草稿是與這樂章寫在一起的...曲勢越來越興奮,還出現A大調與「第七號交響曲」呼應,還有八度大跳也讓人回到第一樂章。B段又回來(22:40),這次是突然把屬音C升半音直接轉到降D大調,讓人嚇了一跳,好像從滿頭大汗突然來到陰涼樹下...

然後A又回來變奏(23:23),出現一大堆高音與低音的反向(23:45),有人覺得這是C段,事實上前面早就出現過了,有乾坤倒轉之感,但主要目的是把離家出走的B段歸回F大調的家,有沒覺得此時的B特別清涼可人呢(25:35)?得意

大提琴也來幫忙第一大提琴(25:47),重述了這個主題,高音的主旋律卻讓人想到莫札特「第四十一號交響曲」的最後樂章,低音的第五號命運交響曲那樣短-短-短-長音型,覺得滿熟悉(25:55),這段這第一樂章就出現過了,在此有很強烈的回家感覺,也是對過去咄咄逼人的「命運」動機,開了個小玩笑,這些引用其實滿神秘的...後來此音型也在定音鼓(26:36)出現,上面是很誇張的弦樂十六度複合音程(26:15),還有一連串含著休止符的F大調主和弦,讓人不知哪個才是最後一個,就這樣開朗又謎樣般的結束全曲,這曲子還是「微妙」,涵意很深,他的晚期作品似乎已在雲端默默的招手了。

推薦閱讀: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大事年表


文/歌詞翻譯:夏爾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137808926

 回應文章

深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6/13 16:21
不知道貝多芬的神秘,與馬勒的神秘,兩者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走入晚期的貝多芬,擺脫仰望英雄的階段,似乎走向宗教神境。不確定調性的終結,營造的模糊感,跟第七的第四樂章,呈現極大的反比落差啊!一連看你放了幾次萬大師的指揮,看來你滿喜歡他的風格喔!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0-06-14 09:32 回覆:
兩個不太一樣,對馬勒來說,死亡一向是他生命的重心,但貝多芬晚年並未停止奮鬥,更多也是與神,與自己的對話與省思,第八的第四樂章我覺得遠比第七的好聽多了,第七的只是節奏動感,第八卻有更多的創意與美麗音響,萬老的貝多芬實在精彩,他掌握的是貝多芬的思想,而不僅是外在的音樂形式,南非疫情比較嚴重,希望你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