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期待回歸經驗
2009/01/25 22:45:11瀏覽472|回應1|推薦17

今夕何夕?除夕也。周遭陸續響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今夜恐難眠矣。

這些天做了點特別的:寫春聯。此事可謂重大。筆電移開,擱置久矣的文昌筆架改移到書桌前……玩了半天不亦樂乎。最後有幸貼上門的是自己胡謅的對子:

有情能邀日月長,無風卻聞松柏聲…

 聊以自娛也…

***************************


如果你只是生理形體,你的心便遠離了你的自我觀,因它在其間毫無立足之地 (If you are physical, your mind is gone from your self-concept, for it has no place in which it could be really part of you.)。

 這是 Lesson 96 中的一句話。雖然此課中有更值得留意的優美動人的語句,不過此際,值得在此停留一會。

 這句話挑明了,得先檢視反省自己的「自我觀」。該已知命的年紀,這話自然並不算新鮮。不過必須承認的是,身在學界,自然明白一般大約怎麼談論「人格」或「自我觀」的形成與發展。總言之,大抵無非立基於且環繞著身體的時空位置與經驗。譬如社會學重視的是各種人口學變項的排列組合──換言之也就是身體在社會光譜中的位置,藉此鐵口直斷一個人會有怎樣的「自我觀」。心理學則大致只管大腦狀態和早年經驗──換言之視為身體屬性、狀況及所在環境的問題。晚近的超個人心理學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可能帶來重大突破,不過尚未能對既有傳統形成重大挑戰。

其實不管「自我觀」是怎麼被界定的,整個文明的演進,科學的發明或發現,大抵環繞著物理生理地理。精神層面則常流於教條僵化。可是即使只是物理生理地理,神話學者 Joseph Campbell 仍能從中看出其象徵意涵。他把一切天文地理上的發掘發現,看作是「內在世界、外在空間」(inner world, outer space) ;意即,人類一切向外尋索的努力所累積的成果,其實只映現出自己的內在 (exact expression forgotten)。此中詩意與奧意兼具,委婉動人。不過 ACIM 則不客氣地大澆一番冷水:人類汲汲於向外尋索,恰恰反映其逃避內在呼喚的惶急也……(exact wording forgotten)。

過於教條僵化的精神層面,形諸許多文明和文化中的典章制度。然而精神層面必然先是源起於某些極其具體鮮明的「經驗」。豈不正因為經驗可貴,才令人悟及「形而上」的確切。也正是這個緣故,才終於展開這趟 ACIM Workbook 修練之旅,不是嗎?

想到這兒,寧放緩腳步,細品每一課。自知真正的困難恐不在於觀念,也就是,不在於 ACIM 的思維體系或有關人的大「神話」。…其實看過太多的神話(或應說是神話學、神話研究)……這個 ACIM 的獨到神話最是連貫、生動、一致、活潑且境界獨到、視野非凡…但也……哎,挺駭人的。…

J 在這幾課中的體諒、理解、包容、耐心……流露於字裡行間。果然是老師的典範。其實關於師生關係的思考,ACIM 給了最深銳、最震撼的啟迪。臨之聆之,常不禁暗自反省自己如何面對學生,面對兒子,或面對一切看似暫時居於下風的任何人。這種反省所帶來的識照,常不知不覺滲透於較有機會親近的關係中,帶來莫名的驚喜。而這,不是「體驗」,是什麼?難道不是多少有些「經驗」,這才心甘情願「上路」?可見任何信仰信念,哪怕是在社會間已經公認的「上帝名詞」(god terms),例如「民主」、「自由」、「均富」、「平等」等等,必須是能具體「經驗」的東東,才有意義,否則都不過是空談高調。任何號稱確保這些普世價值的典章制度,也必須落實為可行的規則政策,否則遲早是壓迫人的怪獸。

還扯得真遠。回歸「經驗」吧。

自知修練 ACIM 時,最大的盲點(或更好說是障礙)在於對「光」、對自性 (Self),對超越的一面,體驗不足。瓶頸因而極大。可是每思及「所有的無知,都是壓抑」…不禁惘然。暗想,潛意識裡應有著抗拒。其實 ACIM 真的很簡單很好懂。其實還真是一通百通。不過癥結在於潛伏的心識…。

Lesson 96: Salvation comes from my Self。

救贖來自我的自性

當中有一句闡釋了「靈」(spirit) 與「心」 (mind) 的關係,應可視為ACIM 對生命與存在的見解。總之大約由「靈」而「心」而「身」(spirit—mind—body),是一個專殊化具體化的歷程。這裡指出,「心」是「靈」藉以自我表達的途徑。當「心」與之接軌,則快樂、祥和;若不然,則晦暗,尤其若太與身體(形而下者)認同,則更如走入死胡同。看來,令人不安、沮喪、焦躁,或引發各種負面情緒者,甚或看似激發愉悅情緒實則不過是飄忽之慾樂滿足感 (pleasure)者,皆肇因於此。會在人間,在時間洪荒中顛沛流離的,永遠是這個偏向身體的「心」。但顛沛流離只是幻象。其實哪兒也沒去……只是一場夢。

當然,ACIM 處理的是存有學 (ontology) 的問題……。

What thoughts from the Self can be mine to use for my particular life lived as an individual person at this particular moment of everyday life? 不禁暗想。

嗯,作個今世時空的過客…記得聖多瑪斯福音上如是說。但為何我來此作客?因為我有所求,有所期待。

昨晚看了電影《海角七號》。同意那是難得的好國片。能暫忍一些難免粗糙之處,而感動且認同於片中透露的寬厚溫和包容。因為期待似乎蒙回應,只因「外在」有人作了什麼努力圓夢的事(魏導演)。既然期待且有所求,在內心深處即不免懷著期待落空,所求不遂的可能……為此焦慮、惶恐……整個心識全在這些期待上。忘了自己(self)超乎此期待。……嘿嘿,多少情緒的跌宕起伏,不正因此而興?

作個今世時空的過客,意味著保持距離,明白自己遠超乎所求或期待,不為其所羈。

可顯然是期待經驗的,不是嗎?不正因為期待回歸經驗,放下滿腦袋的理性、語言、思考…? 這下子……

唔。且走且瞧吧... 

( 心情隨筆心靈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ding&aid=2593927

 回應文章

quiqui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被你這麼一說
2009/01/26 01:43
我到底要不要看傳說中的海角七號呢? (好怕自己的期待只會換得失望...)
沉潛(rading) 於 2009-01-28 13:31 回覆:

quiqui 回到台灣,還能這麼自在上網嗄?
春節期間,大家都嘛趁機蹓躂、四處冶遊。

才剛訪親回來哩。高速公路堪稱順暢。

海角七號不知下片沒。其實有機會是不妨一看的。
學生推荐「囧男孩」電影,一直沒去看。
有機會倒是想看看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