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金剛經第九品釋解 -一相無相分第九
2008/03/15 00:59:03瀏覽1717|回應0|推薦5

  金剛經第九品釋解 -一相無相分第九  

佛乘宗第三代法傳人 李善單 導師

金剛經三十二品三十二幅畫作,
因佛法而生。
以線條與色彩詮釋金剛經精義,
同證觀者的自性。
以何觀?如是觀。


題名:金剛經第9品—一相無相分

年代:2007
素材:油彩‧畫布
尺寸:72.5x91 cm (30F)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在講這段之前我們先明瞭,很多人誤解金剛經講的是「空宗」,於是發生了很多錯誤。金剛經在佛乘大法來講,絕對不是空宗。很多人以為金剛經講的是空──佛說「什麼」、不是什麼,都把它否定,都是空的,所以才是「什麼」。他誤會了!就如同眾生在修行上非常誤會「破相」。你看金剛經──佛說什麼,不是什麼,所以才是什麼。他們把它斷句斷錯了,認為把講出來的東西否定掉,才是這個東西真的本體。所以──他認為不看到這個東西的相、反正都把相否定光了,然後你就認為可以得到體。錯了!這個叫「偏空」這個大錯特錯。所以很多人把禪宗的修行弄錯了。什麼叫「破相」?你身為佛乘宗的弟子這二個字要完全的瞭解。不然出去,佛乘宗講的和別人講的都一樣會被別人笑話。

佛乘大法裡破相的意義──這個「破」的意思是什麼?不對立!相是對立,不對立是將對立的觀念去除掉。所以,佛乘宗的「破相」是跟外法界的一切對立相都做一合相,也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是「圓融萬相」。這就是佛乘宗破相的意思。相是對立的,「破」是破除一切對立的狀態。不對立不是把它走偏空,所以佛乘宗的破相是指不對立。跟一切相不對立就是做到一合相,也就是圓融萬相,我們所謂修行的過程。

第一個觀念你必須要有──佛乘大法裡面的破相,不與一切相對立,與法界萬相做一合相──圓融萬相。

第二個,他們推論的這一點觀念(空宗),到這一品產生很大的漏洞。為什麼產生很大的漏洞?這裡是講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羅漢境界;初果到四果羅漢的境界,羅漢都是走偏空。事實上,釋迦牟尼佛在這裡完全跟你否認了,從初果一直到四果都不能「有」,都不對。整個金剛經否定羅漢的空──自我修行自了;而沒有去否定菩薩,他沒有初地到十地給你否定。所以,金剛經裡面它給你否定走偏空、走羅漢是不對的。等一下會更詳細的解釋。

第一個是破相的問題,第二個是走偏空,是錯誤。也就是他告訴你有的妙義。那麼佛乘大法對金剛經「有」的妙義又是在那裡?今天是幾號?十九。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五號、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一號,各有一大事因緣。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五號凌晨,我那時在日本箱根,那天晚上一點多吧!接近二點時一直到那天的早上五點多,第一次講華嚴法會,講上品華嚴,對諸佛菩薩講。我講,他們在下面聽,這個時候所講的,其中有大一段──這時候講的內容是九字禪跟禮佛拜懺文,禮佛拜懺文裡面引藉非常多法界裡的經典,有很多人類沒有,有很多我自己本來都沒聽過。其中大家都聽過的是金剛經,裡面引証很多金剛經的地方,有現在講的這一段,也有前面講的第三品。

它說當你滅度一切無量無邊無數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東西引証到禮佛拜懺文講到的「深自覺悟」的時候,引証金剛經裡面的這二段,為什麼?因為所有的眾生本已成佛,沒有可以給你得度,你到底要滅度他什麼?他本來就在無餘涅槃,他本來就是罪性本空的。所以金剛經第三品那句話要了解,度化一切眾生,事實上沒有半個眾生得以度化。是因為你覺悟到眾生本來就在他自性本體裡面,眾生本來就是佛。你在度誰?沒有啊!所以講到這句話的時候就引証上品華嚴金剛經第三品裡講的這句「深自覺悟」。為什麼金剛經這麼講──度化一切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你深自覺悟到貪瞋癡所造身語意惡業,根本都沒有。既然眾生完全沒有造任何一點業,他還給你度化?沒有!既然這樣子的話,一切眾生本來就是「罪性本空」,沒有可以給你度,所以一切度化根本都「沒有」!

那麼金剛經這一段另外一個引証,是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一號,這次更精采。我那天一直打坐,白天先坐四個半鐘頭,第二次坐二個多鐘頭,第三次從十點半到一點才開始睡,從一點眼睛一閉上開始,法身開始講第二次上品華嚴,講到五點半,講了四個半鐘頭。

這次,下面也是無量無數菩薩,對面是第二代祖師(註:佛乘宗第二代祖師 緣道菩薩圓寂於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一日),他是我的指導教授。我回來報告第二代祖師這個情況,總共報告五個情況,他叫我把這個情況寫出來。

第一個問題,下面菩薩問問題,我接受考試,他是我的指導教授,就像博士班考試一樣,但是他兼主考官。第一個誰問?文殊師利菩薩。文殊怎麼問──你告訴我「不修而修」是怎麼修?不用修就能夠修出你的本體,告訴我你是怎麼個修法?所有問的都是「空不空解脫三昧」,問到修八地的方法。問從修入到八地的方法!我這邊講,第二代祖師是主考官兼我的指導教授,我答得很滿意了,他就喔──鼓掌,下面就鼓掌;講得如果沒有很完美的時候,就幫我補充,補充完了我就說我知道了。

後來,第二代祖師就跟我講,五大課題裡面,這是二兩。這次閉關期間都在自性能用中,所謂自性能用就是法身的意思。自性佛位裡面在做作用。

裡面問到的很多問題跟金剛經有很多關係。他裡面提到,他說:你滅度一切眾生,那麼我問你,一個茶杯怎麼度?一片牆壁怎麼度?這是很重要的課題,對不對。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啊!應該十法界裡的一切眾生都度,所以,第二個問題好像是地藏菩薩問:你告訴我,一個茶杯你怎麼度?事實上,整個統攝回來在這裡,我那時候是用「空不空解脫三昧」來回答。一個茶杯乃至法界萬相萬物的度化,都沒有眾生的問題,你要瞭解到這一點!不然你不可能圓覺、不可能平等、不可能慈悲。你要救任何人,你要度化任何人,你要幫眾生解決任何痛苦,乃至於十法界內一切萬相萬物,都沒有任何對立相的問題,只有你自己本身的問題。今天有個重病的人來求你救他的時候,沒有他的事情,沒有他的問題,只有你的問題,能不能成功是你啊!跟他無關,這個人再不幸也是你,這個人幸也是你的問題,沒有相應、不相應的問題,沒有有因緣沒因緣的差別。不然你就沒住在一合相,這是實証「空不空解脫三昧」而回答的,這個觀念很重要。包含茶杯一樣,這個茶杯怎麼度是你的問題,茶杯無關,一個業力輕,一個業力重,如何度化他,一個人有病,一個人沒病,如何度化他,都沒有他的事,都是你的事,因為你跟法界眾生完全做到一合相。既然是一合相,所有眾生的事都是你的事,沒有他的事。做不做得到是你的事。當你能夠度化眾生,你的慈悲架構在平等上,架構在一合相,你唯有你的慈悲架構在一合相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圓覺,這個觀念千萬每個人都要有。你還有一念幫助任何人、度化任何人、你所有的成就去如何布施任何人?那是你自己清淨不夠,不懂「常樂我淨」這四個字。所以地藏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講到最後只講四個字,「常樂我淨」。那個考題就通過。

你一個人是常樂我淨,你真正住在佛性裡面,光明圓滿裡面,真正平等,真正在一合相裡面,所有法界眾生一切的事情,就是你的事情。所以常樂我淨一修進去就「一心圓法界」──初地菩薩。講禮佛拜懺文的時候不是講過的嗎?一心圓法界感應遍十方就是初地菩薩。所以要做到初地菩薩,一定要一心圓法界做得徹底,一心圓法界如何能真正的住進去、不會退轉?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怎麼樣?法界無眾生所有的事情都是我的事情,而且我非常高興的去完成它,非常高興以我的佛性讓眾生都是光明圓滿的。常樂我淨──你的身心都進入到這個境界,才有可能証初地,才可能一心圓法界,不然你怎麼真正做到一合相?所以,常樂我淨要先去瞭解。你對外法界任何眾生,勸他學佛、救度他等等,事實上,只有一個問題,就是你自己。你做到常樂我淨,就做到金剛經的,無我人眾生壽者相;你不做到常樂我淨,就一定有我人眾生壽者相。你唯有做到常樂我淨,才能做到無我人眾生壽者相,這個非常重要。

做到金剛經講的「無我人眾生壽者相」真正的做到只有一個,就是常樂我淨,就是一心圓法界,整個法界都跟你圓融了,一切都在一合相──沒有對立。那當然是無我人眾生壽者相。所以我們以「十大」來看,「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到最後時空統一的時候,就回到「體」──出法身。時空統一,時是過去現在未來,空是三千大千世界,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是空間,壽者相是時間,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都沒有了,時空統一了就回到本體。無我人眾生壽者相做得到,時空統一就回到本體,這是一心圓法界,也就是說你常樂我淨做得到。

所以你以金剛經裡面的佛乘大法來講解,和以佛乘宗的佛乘大法來講解,答案是一樣的。前面的八品你要瞭解到這些觀念。金剛經裡面的破相根本不是講偏空,他是講「實相」,確確實實的。而這個實相的根基在那裡?在你的圓覺!圓覺從那裡來?從一合相而來。一合相的力量架構在那裡?在慈悲和平等。慈悲而且做到完全的平等!怎麼做到完全平等?整個法界的事都是你的事。那麼怎麼讓這個念能常住其中而不會退失?只有一個方式──你非常喜歡這樣做。沒有任何強迫,而且是非常高興,自然而然的這樣做。而且這個自然而然──我要這樣做、我希望這樣做、我非常樂意這樣做的這個心,就叫做常樂我淨。

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裡面有指正羅漢,但是沒有指正菩薩。所以下品華嚴金剛經本身而言,它還有不圓滿之處。它雖然在「理」上說了,但是在「實証」上並沒有破除得很乾淨。

為什麼釋尊講了菩薩乘到後來又要講佛乘?你看它的四個結構,在小乘上面苦集滅道,偏重於修道走空。到了大乘上面他就慢慢把觀念擴充開來,就是把「道」的觀念衍生出來,告訴你有一個存在的實相。到了菩薩乘的時候,它就告訴你這一個實相之能夠成立、這個實相之能夠修証出來,在於本身要做得跟菩薩一樣,要做這慈悲,拼命做這個「德」。

但是到後來也出了一個問題!問題出在那裡?完全偏向於德的結果,變成有對立相。這裡就產生對立相,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幫助了多少人,我是一個菩薩,慈悲而不平等!所以到最後佛乘的時候,它又要告訴你一個新的觀念。這個新的觀念是什麼呢?就是你沒有度化任何眾生,任何眾生都是跟你在一合相,都是他們本心裡都有根本的圓覺、都有這個佛性,跟你平等。這就是為什麼要把菩薩乘破掉我與眾生──我人眾生壽者要把它破除的理由。但是提供了這個觀念,並沒有對於菩薩修持上面,不足部份有所解說。他只有對於羅漢的部份有解說,從「入流」開始一直到「不來」往返,也就是我們即將要看到的這一段。

他說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須陀洹是初果。羅漢有四個果:第一個叫須陀洹、第二個叫斯陀含、第三個叫阿那含、第四個叫阿羅漢,有四個層次就是四個不同修行境界。羅漢的修行境界差異有兩點,一個是神通能用的差異、一個是生死自在的差異。菩薩跟佛只有能用的差異而沒有生死自在的差異,這是不同的。

羅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之間有二個差異,一個差異是生死自在的差異,一個是神通能用的差異。初地到十地到佛之間的差異沒有生死差異,只有能用差異。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我們用佛乘大法上品華嚴來解釋──須陀洹是怎麼樣入初果?入流的意思是什麼呢?是脫離三界,初入聖境,剛剛進入聖境界免於八道輪迴,稱之為入流。但是真正的佛乘大法裡面的觀念來看是什麼呢?十法界眾生一律平等,皆有佛性,皆為未來佛,既為未來佛,時空統一,亦為現在佛,亦為過去佛,無所差別相。既然如此的話,就沒有所謂的入不入了。

你在三界八道內跟在四聖境界之中,你得住於本心,抓得住本心,這一些就沒有這個差別了。你在八道內或者是在四聖道都一樣,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整個法界都是大自在王佛淨土。所在之處、即為淨土。所以,事實上是沒有什麼淨不淨的。也「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什麼意思叫色聲香味觸法呢?就是六識,就是藉識力,就是神通,神通本自具足,沒有說我現在得到神通,沒有這回事,你的佛性本來就具足一切神通。

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是你的六識,你的神通剛出來的時候,或者是說相似法身的時候的神通,就是「藉識力」的神通。藉由你的眼識耳識鼻識等等稱之為藉識力,那麼在藉識力之前稱之為「感應」,藉識力就是神通,就是相似法身初級之後慢慢跑出來的。一個部份一個部份跑出來的,稱之為藉識力,在這之前稱之為感應。

感應的差別有那些呢?跟藉識力有一些地方相同。你的藉識力是因為能夠對於你的六識的力量開始比較自在運用。而感應是什麼呢?譬如說「身」,你們陳常住他的體感上面就修得相當敏銳,像陳鳳嬌講師這個部份最近這一兩個月來也一直出現。「身」,有一個人有什麼病症,有什麼情況,一靠近你面前,你的定不錯的時候,會有這個體感現象,那麼這體感現象怎麼用呢?在大陸上尊稱為特異功能,在佛乘宗叫做修行不夠。一個人到你面前,你只要不起心動念入於定中,你的身上的那個部位不舒服,就是對方的那一個部位不舒服,因為能量相互影響。當某甲在你的磁場範圍之內,你的定力修得不錯,他進入你的能量場,他的那一個部份不舒服,會映射投射到你身上的那個部份不舒服;他的能量場如果是一個非常順暢的情況,你也是一個非常順暢的情況,當他某一個地方有阻礙,映射到你身上會在相同的部位產生阻礙,這是基本的現象,在別的門派叫神通,佛乘宗叫你們好好修「定」。這是身的部份是這樣。

鼻子的部份呢?有時候會聞到種種不同的味道。從不同的味道差異上面我們就可以知道,噢!一個人要走進來了,他的業力麼樣?帶進來是個怎麼樣的氣味?他吃過什麼東西?他昨天、今天、昨天晚上、今天早上吃過什麼東西?那個味道都留在身上。

眼呢?很多人就有了,都有這個經驗叫光明眼等等,這一些都叫做感應。進入了相似法身之後,所謂相似法身就是身與心達到某一種高層次的和協,就是相似法身。就開始慢慢產生藉識力的現象,這跟感應就有相當大段距離的差別。所以這是須陀洹。如果映射於佛乘宗來講的話,他們的初果跟二果是佛乘宗相似法身初級,他們的三果是相似法身中級,他們的四果是相似法身最高級。但以修小乘來講,以修到四果為目標,修到四果以後以神通為目標。

以佛乘宗的佛乘大法來講,前面的相似法身並不是我們要追求的,只是過程,都要放掉,後面的修証法身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它這個「色聲香味觸法」指的是神通。這個神通沒有說什麼你修出來的,佛性本自具足一切神通、一切能用佛性本自具了嘛!那裡有說什麼進入這個神通?沒有的。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

我已經得到這個成就了,在佛性來講你根本沒有什麼得到不得到,本自具足嘛!所以它在這四個地方都在破,我得到什麼成就?我修証到什麼成就?沒有!我告訴你,眾生所有的佛性都已成佛,都是一樣。你沒有什麼得!所以他問你,能夠作這種念,我得到什麼嗎?他告訴你,不行!

「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什麼叫做往來呢?就是會在四聖道跟娑婆之間,八道三界之內會一而再來,來又回聖境,再來再回聖境叫做往來。生死還沒有能夠了脫自在,所以修上去了然後還會再投胎下來再修,再修上去了再投胎下來再修叫做往來。但是他能夠這樣生死的往來,錯的。為什麼?因為你還有往來的觀念。你應該把它架構在佛乘大法上面,十法界都是大自在王佛唯一淨土,既然是唯一淨土,你所在的地方都是一樣的。那裡還有什麼我下三界去了?沒有的,所以實無往來。為什麼?因為整個法界都是佛性,那裡有什麼往來?是名斯陀含,而實無往來。你要真正的修到整個法界都沒有這個差異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他說不行。為什麼呢?阿那含能夠不再進入三界八道內,所以他叫做不來。而這個層次是不對的!你沒有什麼來與不來,你沒有說:喔!我可以都不用再下去了,在三界內不再輪迴了。為什麼?因為你在四聖道的境界,你在羅漢果的境界,你並沒有脫離於法界,你也是十法界裡面的一分子。你既然是十法界裡面的一分子,十法界本身十大具足,十法界本身一切因緣相互影響,你表面上說你不來,但是整個法界任何人任何事情跟你都還是有絕對不可割斷的關係。所以你的相上認為說我沒有再到三界八道內,對不起,你還是在三界八道內。

你相差於三界八道,你說我脫離掉了。事實上起這種念的時候,你根本也沒有脫離。理體上沒有,事實也沒有。還是沒有!為什麼?整個法界是一個根本的體,既然是一個根本的體,法界裡面任何一個相──體相智德理事能用時空──體是相同,相也是一樣。絕對沒有脫離。所以你說不來,事實你還是在,因為你根本也沒有走,根本也都沒有脫離沒有離開。所以你看看那些小乘,修偏空修頑空,空得整個法界三界如空華,什麼空都是假,只有我自己存在的是真實的。沒有用的,整個法界跟你還是如影隨形,緊緊密密的一絲一念,整個法界的無量眾生無量十二道都跟你有完整的關係,你沒有辦法斷掉任何的一絲,絕對沒有辦法斷掉任何一絲。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最後就是四果阿羅漢。釋尊就問了,阿羅漢他本身能夠說我已經証了阿羅漢這個成就了嗎?須菩提說「不行」,為什麼呢?他說事實上這裡阿羅漢是代表什麼意思──就是一切的涅槃指的是一切「空寂」的狀態,無寂無動的狀態。一個空寂、一個死寂,無所作無所有為,一切都沒有的狀態,是指這個意義。

那麼他一個人修到這裡的時候,他能夠說:我已經修到阿羅漢道了,我已經修到阿羅漢這個成就了,我一切完全的空掉了,一切法的存在都是沒有意義的存在了,而我本身這個肉身也都沒有意義的存在,只有剩下我這個神識,只有我這個修的成就,只有我本身有這個存在的意義?他說為什麼不行呢?「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事實上,根本沒有所謂跟整個法界可以完全割捨的這種情況存在。就是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你再怎麼空,空得如何的澈底,如何的死寂,你跟整個法界還是完全不可分割,緊密的結合。所以根本沒有什麼阿羅漢的這種境界存在。根本就沒有說三界一切都把它空掉,整個外法界的存在都沒有意義。

對不起,要反過來看,整個法界任何的存在都有它不可思量、不可抹滅的意義,一切的存在都有佛性,既然都有佛性就時空統一、就永恆的存在。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為什麼?你如果起一個念,啊!我已經証阿羅漢果了,對不起!你就有差別相。因為你跟外法界脫離,你的意識自以為跟外法界脫離,所以你就著我人眾生壽者,這裡我人眾生壽者是指差別相。

你是修到真正阿羅漢成就的話,是應該作一合相。作一合相,阿羅漢已經不再是你所要追求的目標,因為你知道妙有的存在,你知道法界無量相意義的存在,所以變成走到這裡會發生大問題。發生什麼大問題呢?當你的修行──你修修修從初果二果三果修到四果就發生一個大問題了,阿羅漢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下來?重新修行做菩薩?為什麼阿羅漢修上去以後就下來?所以一開始就很累了,一開始修小乘就出大錯了,修到最後從初果二果三果修到四果阿羅漢,修到四果阿羅漢以後就發生兩大問題。兩大問題你都沒辦法走,第一個問題認為法界一切都是空的,認為法界、外法界一切都是空泛的,只有我這個阿羅漢是真實的存在,於是你跟外法界就是對立的。

外法界一切都是空的,只有我的存在。於是這個「我」的這個意識跟「外法界」這個空,產生了對立!你的內法界裡面認為自己空,你的內法界的空的意義在於空掉外法界的存在,對不對?修小乘修空──我一想一切都是空的,並沒有把自己身體變空,並沒有把自己的意識變空,並沒有把什麼變空,而是把相對於自己的外法界要把它變空。你想什麼都是空的,一切相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你在這樣想的時候,事實上你是空別人不是空自己,不是空自己是空別人,空那一些相。空自己的人才是自求內証。

所以走偏空修阿羅漢的結果怎麼樣?走小乘的結果都是空人家的外法界,只有承認自己的存在,這是唯識論。到最後的唯識論是萬法唯心造,只有自己的心是對的,只有我,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存在。因為都去空別人,把別都全部沒有了,跟整個外法界完全對立!所以走到這裡出大問題了,阿羅漢修到這裡一定出很大的問題。

第二個出什麼問題?著空相。第二個就是發覺修行到這裡以後,對於內法界外法界,我把它放下來不去執著它;他瞭解到我去空掉外法之外,我的內法界也要空。那麼內外法界兩者都要空了後,並沒有一個存在的實相的意義。好啦!空光了怎麼辦?羅漢道修到這裡也出第二個問題,於是你內外法都空掉了,所有的存在變成沒有意義了。既都沒有意義,法界的生存沒有意義,法界的生存沒有意義但是它又存在,就算他自殺了,他也有靈魂魂魄的存在。譬如說他已經修到四果,已經有一種類似法身的狀態,他自己又沒有辦法把自己殺死。整個法界存在都是一種空泛,都是沒有意義的。沒有意義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沒有存在的價值他自己又殺不了自己,那自己存在到底要幹什麼?變成一個廢物。這又產生一個大問題。

所以為了要突破這個,必然要衍生出從「空中」一定會有一個「妙有」,一個真正確實的實相出來。所以無論羅漢走到那一條路,到最後都要修菩薩,都要重新投胎來修菩薩。佛乘宗就有好幾個是這樣子的。

「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這個無諍三昧是什麼意思呢?無諍表面上是不跟人家吵架,但是不是的,不只是這樣的。無諍三昧的意義:諍就是爭執、吵架。那麼無諍三昧它後面講的「離欲」,欲是指貪瞋痴,離就是捨離心。無諍三昧離欲貪瞋痴,它的意思是怎麼樣呢?他說:今天世尊你告訴我,無諍三昧修得最好,「人中第一」的是一個離欲阿羅漢道的成就者,但是我不認為這個樣子。無諍三昧在文字上面來講是說不與人爭,沒有跟人家有爭執。事實上無諍三昧的意思是怎麼呢?就是與我佛眾生做到一合相,就是剛剛蘇講師問的那個問題的實証,就是要實証這個。怎麼樣子呢?眾生無論對你的行為上面是八風的什麼,憂喜苦樂利衰稱譏;你對於本體,對於佛性,對於大自在王佛,對於諸佛菩薩在本體上面你能夠完全的圓融相應。於是眾生所顯現出來的八風的相,在進入你的本體你的佛性與佛相應,外法界的相對於你內法界的本體兩者可以圓融。既然圓融,這個相一進入你的體裡面,這個相就變異掉了,不是差別相。差別相的話,人家在罵你你會生氣。但是在一合相裡面,本體就是一合相。這個眾生,這一個人他在罵你、諷刺你、說你或稱讚你誇獎你等等的時候,在一合相裡面變成沒有差別。

在這裡面你的「十大」剎那而動,十大剎那而動對於一切相的演繹變化你都只有一個感覺,這個感覺是什麼?對於你的佛性、對於大自在王佛、對於祖師無上的感激與報恩!你只剩下這個感覺。對於外法界無論好相惡相善相,到了你在本體裡面,你的佛性跟諸佛相應,你無論感受到是好的還是壞的,在差別相而言一進入你的一合相裡面,你只剩下一個──無論一切好壞都讓你對於佛性以各種的相、大自在王佛以種種的相,以他無上的智慧功德教導你,你深刻深切的去感受到這一句話,所以你會非常感激,也會非常感動。感動大自在王佛為了要教你,以這麼多無量的相在教導你!成就了精進心,剩下九個心跟著起;十無量心都起,整個佛性都起來。於是一切善不善法、一切惡相善相對你而言,都是無上的智慧與功德的教導,就是指這一個。

你當然不會跟人家爭吵,無論人家講好講壞,對你而言都一樣,因為你的本體在一合相,一切的差別相進入你一合相本體的時候,都圓融成一合相。

所以他怎麼說呢?他說我不這麼想嘛,說我是離欲阿羅漢。為什麼?因為我會這樣想的時候,我就跟眾生有差別了,我認為我比眾生了不起,因為我認為我修到阿羅漢道了。你認為你修到,你認為眾生沒有這個成就的時候就是差別相,既然是差別相起來,你怎麼可能是這個成就呢?

樂阿蘭那行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能夠住於清淨本體的修行人。一個在清淨本體的修行人,他認為他跟眾生是完全的平等。所以他若說我已經修証到這個成就,我有一點比較瞭解,那就不可能是真的樂阿蘭那行者啦!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qqbat405&aid=169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