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990509王溢嘉作家部落格的文章:火山灰裡的哀傷《吶喊》
2010/05/09 22:00:11瀏覽754|回應2|推薦20

火山灰裡的哀傷“吶喊”



 




不久前,冰島艾雅法拉火山再度爆發,冰島海岸警衛隊機載雷達從空中捕捉到火山口噴發的照片,其中有一張活像驚恐的鬼臉,讓人不由得想起孟克“吶喊”畫中那個驚恐的男人。 

孟克的創作“吶喊”並非憑空想像,他在日記裡說:“我和兩位朋友在路上散步,太陽開始西沉,突然間,整個天空被熏成血紅色,火舌在藍黑色的水面舞動,我站在那裡,因恐懼而顫抖。就在此時,我感覺到一種永無止境的吶喊,正穿越過大地。“他用畫筆來描述此一特殊的觀感,結果就成了”吶喊“這幅名畫。

美國德州州立大學的物理及天文學教授歐爾森在最新一期的“天空與望遠鏡”雜誌中撰文指出,1883年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大爆發,火山灰飄洋過海,讓五千公里以外的北歐有半片天空在黃昏時呈現詭異的血紅色,孟克所看到的正是這種景象──被火山灰污染的黃昏天空的景像。

但孟克的“吶喊”絕非寫實主義的作品,看到同樣景象的另兩個朋友並沒有如他一樣“因恐懼而顫抖。... ...感覺到一種永無止境的吶喊,正穿越過大地“,孟克是觸景生情,他畫的是他的心境。其實,除了”吶喊“外,孟克早年的代表作像”不安“,”死亡的床鋪“,”吸血鬼“,”生命之舞“,”自畫像“等,也都有類似的調子,在在給人焦慮,無助,不幸,荒涼,沉悶,哀傷的感覺。而這些,似乎就是孟克本人心路歷程的寫照。
















孟克早期畫作“不安”



孟克早期畫作“生命之舞”















 孟克早期畫作“自畫像”


孟克早年的生活相當不快樂,他母親在他五歲時死於肺結核,十四歲時,他又眼睜睜地看著大他一歲的姊姊死於同樣的疾病。後來,他父親和弟弟也先後過世,孟克一直生活在孤獨與恐懼中,患有嚴重的憂鬱症,當他從設計學校畢業,獲得表達其內心世界的工具和技巧後,姊姊和母親的死,就一再出現於他的畫作中。關於他的藝術創作,孟克曾說:“我的藝術植根於一個的單純的省思:我為什麼和其他人不一樣?為什麼我在搖籃裡就受到詛咒?為什麼我沒有任何選擇就來到這個世界?“藝術創作成了他表白和宣洩心中苦悶的出路。

孟克在四十五歲時,因陷入嚴重的憂鬱狀態,而住院了八個月,並接受電擊療法。但也許是治療過度成功,他出院後心情變得相當開朗,繪畫的風格也為之丕變,一掃過去陰鬱,沉重的氣氛,色彩變得輕快而鮮麗,有點馬蒂斯的風格。他一直活到八十歲才去世,後半輩子雖然生活愉快,但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建立在早年那些感染濃厚憂鬱色彩的創作上。



孟克晚期畫作“在鐘與床之間”

這似乎是一個弔詭。有人說:“創作是苦悶的象徵”,沒有了苦悶,是否就會失去創作的衝動(特別是藝術創作),這當然很有爭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就曾接受過六十次的心理治療,他那膾炙人口的“徬徨少年時”就是接受心理治療後,所做的自我分析產品,心理治療似乎讓他更深入了解內心的複雜世界。

但有些藝術家卻是樂於與苦悶和瘋狂為伍。譬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對自己被視為瘋子,就絲毫不以為意,他在“文學論”裡說:“不過,因為神經衰弱而被視為是瘋子的我,卻因而寫出了“貓”,“漾虛集”,又發表了“鶉籠”。因此,我對神經衰弱與瘋狂深表謝意... ...,希望這種神經衰弱與瘋狂不要離我而去。“

小說家卡夫卡和喬埃斯儘管內心萬般痛苦,但都不願接受心理治療,詩人里爾克在短暫嘗試後也放棄了,因為他怕當心中的“魔鬼”離他而去時,他心中的“天使”也將振翼而飛。也許這是個兩難,在孟克和他的畫作上,我們看到的似乎就是這種情況。

再怎麼喜歡形而上的文藝哲思的男人,到頭來到達某個階段都會想做那方面的事情。只要男人不能將心比心地體會女人的感覺,什麼都不用談。我現在暫時再也法再去深刻挖掘思索了。至於我愛選用古典女性圖案做配圖,那真的是很久以前無意中受到小文友月亮的介紹,愛上德珍插畫家的畫風,又懞懞懂懂亂寫古典詩詞的自我格調,導致很多未婚,已婚或是婚姻狀態填入其他的文友們,把我想像成那樣典型氣質的人,真的十分抱歉。網路是虛擬的,不要雕塑我,沒有任何真實深刻的現實生活相處互動對話,我是不會再掉進任何愛的漩渦的。今天是佛誕日,我幾乎每年都受邀,卻都恍神忘卻。心海響起詩人許悔之寫過:佛陀別為我嘆氣這首詩,希望我寬恕自己的同時,能爽心地悄悄靜靜地自言自語→在教室在醫院˙。

990508晚上九點六十分

祝大家佛誕日˙母親節開開心懷

 

 990613修潤於午後三點零四分

 

 

 

上述文章轉載自王溢嘉作家在雅虎的部落格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新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喜歡
2010/05/10 09:52

我個人也蠻喜歡他的作品   我喜歡能將自己的情感、想法....喜怒哀樂吧

能表現出來的藝術創作   才堪稱藝術家

謝謝分享


*********************************
戒殺便是放生、護生,為了地球,茹素最好。
岱靈(purple246) 於 2010-05-10 11:22 回覆:
新月姐兒不客氣

您有人性人道觀和高等藝術鑑賞力

有藝術家做我的鑒照和提點

我才知道堅持做藝術家

必須和靈魂深處不論生理心理上的幽暗面

做不斷奮戰的煎熬與毅力

最後綻放出藝術的精品

岱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恩王先生和作家們
2010/05/09 22:12
關於他的藝術創作,孟克曾說:“我的藝術植根於一個的單純的省思:我為什麼和其他人不一樣?為什麼我在搖籃裡就受到詛咒?為什麼我沒有任何選擇就來到這個世界?“藝術創作成了他表白和宣洩心中苦悶的出路。



孟克在四十五歲時,因陷入嚴重的憂鬱狀態,而住院了八個月,並接受電擊療法。但也許是治療過度成功,他出院後心情變得相當開朗,繪畫的風格也為之丕變,一掃過去陰鬱,沉重的氣氛,色彩變得輕快而鮮麗,有點馬蒂斯的風格。他一直活到八十歲才去世,後半輩子雖然生活愉快,但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主要是建立在早年那些感染濃厚憂鬱色彩的創作上。






孟克晚期畫作“在鐘與床之間”




這似乎是一個弔詭。有人說:“創作是苦悶的象徵”,沒有了苦悶,是否就會失去創作的衝動(特別是藝術創作),這當然很有爭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就曾接受過六十次的心理治療,他那膾炙人口的“徬徨少年時”就是接受心理治療後,所做的自我分析產品,心理治療似乎讓他更深入了解內心的複雜世界。




但有些藝術家卻是樂於與苦悶和瘋狂為伍。譬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對自己被視為瘋子,就絲毫不以為意,他在“文學論”裡說:“不過,因為神經衰弱而被視為是瘋子的我,卻因而寫出了“貓”,“漾虛集”,又發表了“鶉籠”。因此,我對神經衰弱與瘋狂深表謝意... ...,希望這種神經衰弱與瘋狂不要離我而去。“



看到這大段

我幾乎泫然而泣

念頭是感謝他們讓我知道我不孤絕

十四歲我就面臨我母親病倒

捉著我的手說妹妹我快要死了

而我父親趕忙歸國

看到母親模樣和我抱頭大哭

而我只能模模糊糊地去園遊會把一串肉送給我媽媽

長大後受過無數次的心理諮商治療

才意識到我一直執著在我把我自己當成我母親的小母親

而在治療師前痛哭失聲

我告訴佛陀我想疏濬我的情慾

但在同時保有我的性靈追求

至於我會怎樣

未來心不可得
岱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