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某輸血錯誤案例再談RCA(根本原因分析)與病人安全
2016/08/15 15:24:16瀏覽3004|回應0|推薦3

格主最近在與一群有心要學習更多RCA(根本原因分析)的護理人員討論案例時,驚聞一句有點兒怪異的特殊名詞,即是"輸血的SOP當中有三讀五對"的這個步驟~OMG~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有這樣硬ㄠ的"創意",當場很想請她拿出醫院的SOP來看看,至少在英文、日文及西班牙文的文獻中,肯定是沒有三讀五對這回事的。害羞


根據學者針對醫療風險,與其他行業的危險度之分析比較圖(Amalberti 2005),因輸血死亡的風險,被認為大概是10的-6次方,可與民航機的飛安水準對等,原則上已經可說是超安全(Ultra-safe)的一種醫療行為。

血品在醫療上被歸類在藥品裡面,但卻隸屬於血庫及輸血委員會的管轄範圍,並常設於檢驗科裡面也是事實。

然而,不知是否因為血品即是藥品的邏輯,該案例係發生於開刀房,主要是因受訓中的麻醉學員,從房間外的溫血槽取出錯誤的血品(血袋)後,就直接掛血輸注病人體內,所幸因早期發現錯誤,而未釀成大禍。尷尬

國外對輸血安全性的重視,除了全球大致都有非常相似的Protocol以外,可從他們對正在接受訓練者的內規略知一二。

例如哈佛附設醫院之一Brigham Women’s Hospital對Young doctors的工作規範,確實明訂第一次輸血時,務必知會主治醫師,這與給病人執行第一次灌食(NG feeding)時一樣,都是擔心第一次的反應或發生意外而格外慎重。

反觀國內的教學醫院,醫師有太相信,由學姊帶學妹兩人就能勝任輸血作業的趨勢!尷尬

其實在美國、英國及加拿大,異型輸血(ABO incompatibility transfusion)即是事態非常嚴重的一種Never event(絕對不該發生,但可以避免的事故) , 也是美國健保CMS行之有年的No-pay不給付之醫療疏失,每家醫院都不能沒有P &P(Policy and Procedures)含事後對策。

此次格主看到使用醫策會規定的手法,就上述案例所分析出來的一個重要根本原因卻是:設備不足,結論是負責分析根本原因的團隊,要求院方要添購溫血槽,但他們也幸運地獲得院方核可,以為這樣就能解決問題。依個人觀點,這是本末倒置根本沒有抓住重點!

因為,掃描血袋及病人手圈(Wrist band)的條碼and/or徹底執行雙人核對,才是最有效能預防輸錯血的方法,此案例並沒落實執行即是最大的錯誤,因此如果不能靠電腦來確認病人身分,那完全忽略病人姓名,純粹只用手術房號(如第3房)做辨識,也是另一個大錯,等於用床號來辨識病人一樣,是容易犯錯的原因,故不建議使用。微笑

講來講去,最重要的目標:”Right patient, right blood”,要靠充分的溝通是先決條件(Bolton-Maggs and Cohen,2012),但分析團隊卻沒有發現"溝通不良"是根本原因之一的問題。

使用醫策會的複雜版本,一下子弄屏障,又一下子要找有無系統性的問題等等,不是絕對必要的工具用了一堆,反而模糊了焦點(真正的問題),讓使用者充滿信心,可惜在雞蛋裡頭被格主發現有好幾根骨頭。該RCA的結論雖有談到未遵照SOP是原因,但這還不是根本原因,因為背後另有原因,如SOP有暇疵、溝通不良、教育訓練不足,掛血前(在Bedside)沒用Bar Code Scan,也沒做到Double Check(最重要把關),顯然有溝通不良的問題,但未被提及。烏雲飄過

雖然共用溫水槽確實是一個風險,勉強可說是設備不足,但不能把每個手術房間沒有單獨可使用的溫血槽,當作就是一個根本原因。其實分析者只要善用五個為什麼(Why),大概就能找到答案了。

讓一個麻醉護士帶著她的學妹,負責輸血業務可能是件不得已的事,但如果沒有白紙黑字明載學員的工作規範,未來還是可能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另外還有一個不能被排除的問題,即是督導不周Lack of Supervision的事實,也就是Leadership有問題。此案例分析到最後的結論是,要求醫院添購高價的設備,但依個人觀點,這只是浪費金錢,沒有把該花的錢花在刀口上,其背景原因,好的面向是最高主管相信RCA的討論結果,可惜的是充分授權給功力尚不足的RCA團隊,去主導一切所致?!懷疑

異型輸血事故最普遍的問題,通常不是檢驗錯誤就是病人身分錯誤,要不然就是取錯血品(血袋),因此領血以後的核對工作,最好是用條碼系統(Bar Coding),反正最後一次的把關應該發生在掛血前的病人Bed side,而不是房間外面。沒有Bar Code的地方,"雙人核對"則是絕對必要條件。有些醫院為了避免把錯誤血型的血品輸入病人體內,而規定輸血中務必在點滴架上掛牌周知,以清楚告示血型為何,相信這也是有意義的。

總而言之,RCA的目的是要找出根本原因,預防再犯,但格主發現,自我感覺良好的醫院實在是有增加趨勢,此案例分析者務必瞭解,最根本的問題是在每一個核血的過程,都要確認病人身分並做溝通,最後的把關必需在病人的床邊執行,而非房間外面。

多數人以為跟著(拜?)醫策會推行的版本就能搞定結案,但令人失望的是,以此案例來說,分析者並沒有找對應該訪談的人釐清事實,缺乏人證、物證、 RCA Team並未瞭解溝通的環節錯在哪裡,也缺乏Human Factors用在RCA的正確概念,忽略溝通不良的問題以及不敢挑戰Leadership的萎縮態度,以上僅供參考,以免陳迷在搞不清楚狀況的RCA分析手法中,誤以為這樣就好了(Culture of mediocrity)。掰掰(881、咕掰)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7059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