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到底一年有多少人死於醫療疏失?
2019/11/22 13:25:18瀏覽2281|回應0|推薦0
格主這一陣子為了在國內巡迴放映美國病人安全記錄片中文影展,及擔任映後座談會之與談人,而查閱了不少相關文獻與國內外媒體報導,其中有一件一直困擾著我的事,就是醫療疏失導至病人死亡的推估數字,連這部電影製片人Mike Eisenberg本身都覺得不是太有把握,到底應該採納哪一個數字,而曾在受訪時吐真言,”Polemic”(激烈爭辯的)~是他所使用的字眼。

沒有錯,20年前首度被公開的數字是44,000-98,000人,簡單說是10萬比較好記,當時就已經被批是高估,欠缺真實性....

但由於媒體的大肆報導而震驚全美國,不久後斷斷續續還是遭人挑戰與批判,事隔20年後的今日,仍然有很多人為了不同版本的數字爭論不斷!

以下是這二十年來比較代表性的幾個數字,但唯一獲得學者們一致肯定的結論是,越仔細看或算,就會發現越多。

從管理的立場而言,沒有數據的事情是無法有效管理的,因此柯林頓政府當年的目標值,是要將傷亡人數在5年內減半,所以如果不知道到底是多少,這個計劃事實上算是象徵性,沒有達成,也沒有交代。話又說回來,因為政府的得政,美國的病人安全水準仍然位居全球的領導地位是沒有爭議的,至少受過JCI醫院評鑑洗禮者應該更有心得,不會有異議才對。


本文在此沒有準備要介紹所有學者或機構,所提出的數據是如何演算出來的邏輯,只建議有興趣想要深入瞭解的人,請上網找原始資料,應該不會很難。


美國病人安全運動基金會(PSMF)及Leapfrog Group(每年固定兩次將醫院分級評比的機構),都使用每年20萬人的數據作廣宣,且行之有年。

而Johns Hopkins的Makary and Daniel(2016)提倡的每年25萬人的版本,也有相當大的震憾及影響力~
尤其是喜歡引用它來強調醫療疏失是第三大死因的人可真不少!

但很諷刺的是,BMJ主編Kaveh Shojania,卻給這篇刊登在BMJ的論文賞了一大巴掌,並公開否認這篇報告不符稱為「學術」論文的條件!

而目前更極端的數據反而是James(2013)在Journal of Patient Safety雜誌上所發表的數據,也是To Err Is Human這部記錄片所採用的,每年有44萬人死於醫療失誤。


其他偶而也會被引用的數據(每年)及推估方法包括Healthgrades(2004)的19萬5千,Medicare(2010)18萬,加拿大(2014)3萬,英國NHS(2019)意外地少到只有1.1萬,衛生署時代曾經發佈過6千至2萬的數據,以上都是信不信由您的數據?

但數據的多寡,可能會影響做病安的態度與積極度吧~

剛剛在本月初才出刊的Modern Healthcare雜誌上,作者Meyer認為,沒有全國性病安通報系統的地方,很難掌握比較有公信力的推估數據,但台灣算是少數有全國性通報系統的地方,然而我們的TPR系統,並不能提供給國人可以合理推估的參考數據。


有些學者是以全人口死亡數的佔比(%)去推估,如在台灣是17萬,美國則是200多萬,有1%(Health Affairs, 2011 )及5-10%的說法,但仍沒有定論。

結論是,病安大老Don Berwick為了打圓場(?),比喻這些犧牲者之多是”Tons of them”,反正就是很多很多,認真做病安就對了~另外,有名的沙利(Sully)機長則是用,每天有2部巨無霸客機墜落且無生還者作比喻。今年8月Tyson在Twitter提到每2天死500人....


世衛(WHO)在今年的世界病人安全日(9月17日)附近,也喊出全球每1分鐘,就有5人因不安全的醫療而喪命,而且比車禍死亡更多,也是普遍能被接受的通論。


總而言之,因為醫療疏失在不同的定義及界定條件下,如診斷錯誤、判斷錯誤、儀器操作錯誤沒人督導沒有建立制度等等,也都算的話,確定會有不同的推算結果。

如果因為該做的事(醫療處置)沒做=Omission error,如床欄未拉起導致病人摔死,或做了不該做的事(如違反SOP)=Commission error,或
知病人對某藥過敏卻不慎仍給錯藥導致休克死亡或其他人為因素,而讓病人「早死」Premature death,理應算入醫療疏失導致的死亡,但就有人強辯或硬ㄠ成其他死因。

因為原始疾病Underlying disease,本來就已經可讓病人非常虛弱,在照護人員的小小疏忽(?)或閃失之下,就不幸斃命是可想而知的, 難怪前述的James在發表每年44萬的數據之4年後(2017年),還特別寫信給BMJ表達他對Death from preventable adverse events originating in hospitals的定義與見解,因為不希望被人誤會他的算法吧,或是怕被人家把他的論調與Makary and Daniel的扯在一起。

此外前述另一篇文章的作者Meyer,也特別提及知名的Leapfrog Group的CEO, Leah Binder的祖母患有Stage 4的壓傷,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她的觀點,可以預防的死亡沒有預防,即是醫療疏失導致死亡,所以”異”論紛紛也是難免。

因為現實在管理上,還是需要數據才能編列預算和擬定策略,我們找不到答案時,有可能讓決策者只是意思意思做做樣子~令人失望。

總結論是,台灣的醫療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安全,但這是合理的懷疑~到底每年有多少人,是因為醫療疏失而死亡?格主東找西找以後還是無解,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因為沒有數據,就可以裝聾作啞,採消極態度或放慢腳步,台灣病安不能繼續陶醉在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文宣中!請大家以實際行動支持病人安全~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131016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