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揭開病人安全經典文件(IOM-1)的祕密
2019/11/01 11:43:15瀏覽1695|回應0|推薦0
格主最近為了熟悉病人安全近代史的演變,特別用心去研讀與IOM第一篇報告(IOM-1)相關的一些文獻後,發現了很多有趣的事。微笑

IOM是一個非營利的政府團體,在2015年已改名為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譯名為美國醫學研究所或美國國家醫學院
 (以下簡稱IOM)


因為IOM-1這篇全球病安界公認,是最具指標性和影響力的文件,確實帶給了美國社會很大的衝擊,當年的美國政府因此而導入很多政策和建立制度。

其主要原因就是媒體大肆報導,醫療疏失導致死亡的情形,比一般民眾當時想像中的嚴重許多,即是每年介於44,000至98,000人。當然有絕大多數的人在當時都信以為真,但在國外不知其內幕及演算過程有些狀況的讀者(包括您我),也只能照單全收。尷尬


問題是,這篇報告被公諸於世不久後,就有接二連三的批判聲浪,被寫成學術論文並刊登出來。。。這些作者指責這兩個
最吸晴的數據是「高估」(Overestimation)而有些騷動。


先是在4個月後的Troyen Brennen,約半年後的Clement McDonald,一年後的Harold Sox,1年7個月後的Rodney Hayward等作者,對研究/調查的方法,認為有交代不清楚的地方,以及Data的取得與算出有意見而爭論。


有病安之父之稱的學者Lucian Leape也曾經加入筆戰,再加上有媒體人違反業界公約,聽說在正式公開IOM-1報告之前兩天,已經走漏消息,造成”embargo break”使得與IOM-1相關的學術與倫理陷入困境。
尷尬
IOM-1對美國病安的影響層面,確實很大且沒有爭議,但對其他國家呢?則不很清楚!

以日本為例,據個人所知,他們的學界對它並沒有什麼評論或批判的聲音,也似乎沒人公開質疑這篇報告,有真實性的問題~事實1999年,在日本算是醫療安全元年(因為年初的烏龍刀事件喚醒了醫界),他們自己當時也一切都還在草創期和制度化當中,沒有直接受到IOM-1的衝擊,而特別研擬對策,但漸漸受到影響卻是事實。

反觀國內,在當時可能因為遭遇了921大地震的浩劫,除了救災及重建災區以外,政府根本不可能會把醫療的重心擺在病安,事實台灣在2003年,才開始比較重視病人安全,所以在那以後我們主要是受到JCI及WHO的影響,顯然與美國AHRQ的病安策略比較沒有交集,也是可以理解的。


事實IOM的這篇報告至今,即將屆滿20周年,它在病安的世界裡早已被定位是一個轉捩點,因為IOM-1之前與之後的論文發表數目相差了好幾倍,不管有多少聲音或雜音,美國政府對醫療疏失宣戰的大動作,就是從IOM-1出現以後才開始。

當年就說是每年死10萬好了,如今和近年來的趨勢,都是普遍認定在美國每年因醫療疏失而喪命的受害者,至少有20萬(這是美國病人安全運動基金會PSMF採用的,也是Leapfrog的版本)。

雖然Johns Hopkins的學者Makary(2015) 說是25萬,但稍早前James(2013)推估的更多,有40-44萬,這些說法雖然沒有統一的論調,但已經沒有人繼續再爭辯IOM-1是「高估」,且在美國社會也已經有很多人,將醫療疏失當作是第三大死因大作文章與衛教。

因此現在再回頭去質疑當初IOM-1的真實性,或甚至從作學問的方法論去挑戰它,應該也沒什麼實質意義了。

只是~格主在之前並沒看過這些批評及反論的文章,如今看到過去的這些小插曲,只是好奇。。。。

且認為站在病安文化工作者的立場,知道也沒什麼不好,老外說It’s good to know!所以也請各位參考看看,不用秋後算帳,馬後砲無用。其實從實證醫學的角度來看,應該有很多學者不能認同IOM-1的數據也不是沒道理。尷尬
 
原來IOM-1的結論,是來自兩篇報告的Data,其一就是1984年的Harvard Medical Practice Study(HMPS),另一篇則是1992年的Utah-Colorado Study,但兩者都被強烈質疑其合理有效性,尤其是HMPS在1991那一年,就曾被美國醫學會AMA反駁過一次,IOM-1正式發表後,算是第二次被挑戰,相信這些秘辛我們都不知道。

總而言之,IOM-1這篇報告內容中的數據,確實震驚了社會,爾後的很多爭議,雖被很多學者盯得滿頭包,但這些點點滴滴都是已經過去的事了!從結論來看,或許是時造英雄,還是要敬佩他們的偉大,如果再去檢討它(他)們,現在只剩歷史價值~倒是最值得慶幸的是,因為決策者的德政,讓IOM-1及IOM-2奠定了這門專業的基礎,也帶動了病人安全這門學問的後續進步,我們都是受惠者!微笑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tsafetyrm&aid=1305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