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阿爾巴尼亞」的「薩蘭達 (Sarande) 」和藍眼晴
2016/09/01 01:34:55瀏覽3853|回應1|推薦58

「阿爾巴尼亞」的「薩蘭達 (Sarande) 」和藍眼晴

     能和「薩蘭達」的藍眼晴相遇,實在是意外的福份。那迷樣的藍是那麼的深不可測,那眼晴裡汪汪不息的淚水,滋潤了枯乾的大地,提供了生命的力量。噢,作為短暫的時空過客,那巧妙的相遇,實在是難以忘懷的。

     說是意外的相遇,一點也不過份,「阿爾巴尼亞」的「薩蘭達」,在過去,她不曾被列入「荷美公司」,那為期十二天的「地中海之夢」行程停泊港口系列之中,即便明年的行程,她也不被列在裡面。

     這次得以能去「薩蘭達」,乃是由於郵輪公司因著「土耳其」發生短暫的軍事政變,為了遊客的安全而行的緊急措施。行前我們即收到通知,告知豫定的行程中,取消了停靠「土耳其」的Kusadasi港,而以「阿爾巴尼亞」的「薩蘭達」和「希臘」的「羅德斯 (Rhodes)」替代。以一換二,好像讓我們撿到了便宜。

     過去,「阿慶」對「阿爾巴尼亞」這個國家的印象並不很好,只知道在五零年代,中共還是一窮二白的時侯,束紧了百姓的肚皮而大力加以外援的「巴爾幹」半島窮國,然而,過沒多久,「霍查」的共產政府竟然和中共翻臉,雙方成了路人,直到新政府成立,兩國才恢復正常的關係。

     當年,「阿慶」沒有時間和興趣去瞭解那段歷史,只是在看過一些中共的戰機坦克在該國成了廢品的報導後,為大陸百姓的荷包感到心痛而已。今年,當知道郵輪會去「阿爾巴尼亞」之後,「阿慶亅才開始做些功課,嚐試著去瞭解這個國家。

     說起來,「阿爾巴尼亞」人和咱們華人一樣,也有着五千年的歷史,但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

     早很早以前,「阿爾巴尼亞」曾是希臘的殖民地,接着成了「羅馬共和國」的一部份。到了第四世紀末期,她先後被「東羅馬帝國」和「斯拉夫」人占領。1415年起,被「土耳其」「奥斯曼帝國」統治了將近五百年。

     百科全書上說,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束後,在「奧匈帝國」的扶植下,「阿爾巴尼亞」正式宣布獨立。然而在两次的世界大戰中,它又先後被奥匈、義大利、法國、義大利、德國的軍隊所占領,直到1944年才獲得解放,並在1946年成立了「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由「霍查」的共產黨政府執政。

     1991年,結束了「霍查」的共產黨專政之後,變成了多黨制的玟府,更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新政府開始了一連串的政治和經濟改革,2009年,她加入了「北約」,2014年,成了歐盟的候選國。

     面積只有台灣本島三分之二大小的「阿爾巴尼亞」,迄今仍是欧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全國約有一半的人口在並不肥沃的丘陵地上務農。極高的失業率下,造成了約五分之一的人口到國外謀生。

     在「阿慶」去過的國家中,或許是人種的關係吧,感覺上,年輕人中,「阿爾巴尼亞」的帥哥美女比較多。帥哥美女人人喜愛,有意思的是,台灣媒體常報導,在查穫的情色業工作者中,金髮女郎的多來自「阿爾巴尼亞」。所以,當這次到「薩蘭達」,在街頭上看到大幅的色情業廣告時,也就見怪不怪了。

     「薩蘭達」是「阿爾巴尼亞」南部,靠近希臘,的一座沿海小城,人口只有兩萬多。在過去,它是「阿爾巴尼亞」重要的港口和療養都市。到了二十世紀,共產專制消除後,觀光業迅速的發展,快速的超過原先的服務業和漁業,成了當地主要的產業。

     二次大戰時,「薩蘭達」被義大利軍隊佔領,作為進攻希臘的跳板。在那期間,「墨索里尼(Mussolini) 以他長女的名字改「薩蘭達」為「依達港(Porto Edda)

    「薩蘭達」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中海氣候,加上每年至少有三百天以上的陽光日子,說它是塊觀光界的璞玉,當之無愧。

     相隔只有十多公里,渡輪只要四十多分鐘,居住在「科芙(Corfu) 」島上的希臘居民,由於消費價格的巨大差距,常來「薩蘭達」渡假和小住,這常態的渡假人流,給小城注入了活力。

     到「薩蘭達」觀光,除了小石子沙灘和沿着港灣的旅館和觀光街道外,那迷人的藍眼泉(Blue Eye Spring) 是遊客必到的景點。當然,愛文化遺產的遊客可以南行去「布特林特(Butrint) 的國家古蹟公國,懷古一番。

     說是為了拓展觀光業,「薩蘭達」擴大了碼頭的建設,然而這新碼頭只能停靠小型的船隻,巨無霸般的郵輪只好下錨在港灣中,再以船上的救生艇載送遊客上岸。那天清晨,看到寧靜的海灣中,三四艘小艇忙碌地來回穿梭,送千人以上的遊客登岸時,心中想的卻是,如果「薩蘭達」能爭取到郵輪定期的到訪,對當地的經済發展,絕對會有正面貢獻。

     「阿爾巴尼亞」是歐洲少數有著自己貨幣的國家之一,或許「薩蘭達」是座觀光城市,歐元也通行無阻。我們上岸後,在碼頭雇了議價的計程車,直奔藍眼泉而去。在找車子時,感覺上,許多計程車的司機英語都不靈光,幸好在碼頭區有圖文並貿的行程介紹可以讓我們彼此指指點點,而且有英語流利的專業車輛安排人員在旁協助。

     藍眼泉在「薩蘭達」的東邊約二十二公里,說是很近,但由於路況不佳,車程要四十多分鐘。近藍眼泉園區,車子還要走一段土路,車子過後揚起的飛沙,讓路旁的樹叢都包上一層厚厚的沙土。途中,「阿慶」發現那被灰沙包裹的荊棘,竟然還能開出一批黃色的小花,不禁由衷地對生命的堅強,發出讚美和敬佩。

     看藍眼泉是要付費的,門票是每人五歐元。司機把費用收齊再交給路口的收費人員,沒有給收據,也不給門票或任何資訊,就讓車子開進去了。這種收費方式的確留給人們許多想像的空間。

     說是收費,但是園區好像沒人管理和維護。在無人指揮的狹窄土路上,一邊停滿了車子,另一邊留給行人和車子互相爭道。我們的車子擠不進去,司機只好誏我們用走的,走上十分鐘,往臉上一抺,已有一層的細沙。好在很快地在樹叢間看到深藍色的河水,將注意力改了方向。

     跟著人潮前行,逐漸靠近河邊,同行的朋友說,藍眼睛碧綠的流水和水塘,有著九寨溝的樣式,可是規模卻小多了。再沿著小河上行,五分鐘不到,到了源頭,那是小河水下的一個深不見底的洞穴。從河旁的坡地看它,彷彿感到大地有一棵藍色的眼晴正在注視著自己,真是奇妙的滋味。有些遊客穿上泳衣到小河戲水,幸好水是從深洞外流而不是往深洞裡流,否則藍眼晴要改名叫惡魔藍眼了,哈哈。

     當和藍眼晴對看的時候,「阿慶」感到這眼睛在不斷的流出傷心的淚水,而且淚水成河。流淚的藍眼好像在默默地哀歎著「阿爾巴尼亞」人在過去幾千年被異族統治的心酸,以及當今社會的貧窮。

     文獻上說,造成藍眼晴的水底洞穴,深度超過五十公尺,通過這洞穴流出的水量,每秒為一萬八千四百公升。流出的水成為那條二十五公里長,名叫Bistrice河的水源。這條河流在「薩蘭達」的南邊注入「愛奧尼亞(Ionian) 海。卡斯特的地質結構在乾燥的荒野丘陵地面,能湧出大量的清水,並且造成一條河流,的確是一個大自然的地理奇觀。

     藍眼晴附近有一些餐館和紀念品店。郵輪上的資訊提到在「霍查」共產專政時期,這個景區只供黨政高幹休息渡假使用,普通人沒有接近她的機會。我們能看到她,的確是蒙了恩典。

     由於遊客太多,而且公共設施落後,我們並沒有在藍眼泉停留很久,在澳熱的氣溫下,寧可坐上冷氣不強的車子,龜速的開向景區出口。說是龜速,一點都不為過,司機說,若不是郵輪帶來那麼多人,這景點的交通情況不會是這麼糟的。

     回碼頭前,按照事先的約定,計程車載我們去城南的 Lekuresi城堡照些相。這十七世紀初建造的城堡比「薩蘭達」城高出一千八百英呎,視野極佳。在這個制高點,往北可以看大部份的「薩蘭達」城區和停在灣中的郵輪;往西則是看到希臘的「科芙」島;往南看到的是彎彎曲曲的海岸線、島嶼、和「布特林特」湖;往東看,則是一條縱谷和遠方的一座山脈,若仔細觀察,縱谷中往藍眼泉的小路,還是可以很清楚找出來的。

     今天的 Lekuresi城堡,除了外殼還在以外,城堡內的主建築已改成一家餐館,或許不是吃飯的時間,生意最好的竟然是啤酒和飲料的銷售。沿著城堡的賞景小徑轉了一圈,把美景一一收入相機,便心滿意足的回碼頭了。

     回到船上,迫不及待的洗頭沖澡,換上乾淨的衣服到餐廳,邊喝茶邊回顧相機中的相片,感恩今生有緣能和「薩蘭達」的藍眼睛對視。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ultrychen&aid=72614295

 回應文章

羅希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9/10 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