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北美洲最大的聖母教堂朝聖記
2017/11/01 01:45:30瀏覽1666|回應1|推薦51

      在過去的幾年,可能像許多人們一樣,「阿慶」認為「國家大教堂」是華府最大的主教座堂。前年,櫻花盛開的時節曾再一次去朝聖,那雄偉壯觀的哥得式教堂建築和主教花園中的垂櫻花串深印腦海。

      今年,在華府長住,發現那座竣工於1990年,原名為「聖彼得和聖保羅大教堂」的「國家大教堂」,雖然被美國國會授權為國家禱告地點而且國葬過三位縂統的教堂,並不是華府最大的教堂時,的確大感意外。別忘了,「國家大教堂」是美國第二,全球第六大的哥德式主教座堂,它也是華府第四髙的建築物。

      「阿慶」對華府那號稱是北美洲最大的天主教聖母大教堂是充滿了好奇的。百聞不如一見,先到網路上找一些資訊,看看究竟是何方神聖?然而只有看媒體的報導並非不怎麼過隱,尤其是它離住家只有半個多小時的車程,決定親歷現場目睹一下。在初秋的一個好天氣時約了兒子一家,分別開車一起去朝聖一番。

     這座大教堂位於華府中心的東北郊區,全名是「聖母無玷始胎全國朝聖所聖殿 (Basilica of the National Shrine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座落在美國最老的天主教大學旁。如果說這教堂是那所天主教大學的一部份的話確實也並𣎴為過,因為這教堂的土地就是那天主教大學所捐贈的。

      這座華府大教堂的名字相當的長,為了方便同時和「國家大教堂」有所區別,「阿慶」和有些人一樣,簡稱它為「國家聖殿 (National Shrine or The Shrine)」。在這篇報導中,進一步地簡稱它為「聖殿」。

      開車去「聖殿」朝聖,在路况不熟習的華府地區,得靠手機上的導航軟體。在繁忙的都會開車常會因担心後面的車子跟的太近,來不及換車道轉彎,開的有點壓力。回想當年,沒有衛星導航的時候,靠地圖也能在大都會中横衝直撞的勇氣,是自己老了還是對科技產品過度依賴後的結果?

      這「聖殿」的大停車場距離教會有一段距離。沒下車前,想像中這排名第一的教堂會有著比「國家大教堂」更雄偉的建築,和更美麗的主教花園。但是下車後看到的初步印象的確和想像的大不相同。「國家大教堂」是座哥德式建築,而眼前出現的「聖殿」卻是羅馬化的拜占庭建築。那馬賽克鑲嵌的圓頂和高瘦方型的鐘塔教堂式様似曾相識,誏「阿慶」想起了留在「伊斯坦堡」和「聖馬可教堂」的時光足跡。

      隨著台階上聖母教堂的接近,在四週寬廣的花園草坪和不遠處天主教大學古老建築襯托下,它展出了建築的美麗和壯觀。「聖殿」的入口屬於地下層,我們進入後在大廳馬上受到招待的修女歡迎,拿了簡介資訊,然後等侯講解參觀的帶領。由於帶領參觀是定時的,還有時間東張西望,想到那入口大廰內的辦公室,餐廳,書店和紀念品店,一定夠朝聖者忙上一陣子的。

      這座「聖殿」是由各國的信徒和移民所贊助的。擁有七十間獻給聖母小禮拜堂的這所聖母教堂是北美地區最大,華府地區最髙,也是全世界第八大的宗教建築。說真的,宗教建築有着各種様式,「阿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種排名的標準,但確信能這麼說,一定會有它的依據。

      這「聖殿」興建的構想來自當時華府天主教教區的「沙漢(Thomas Joseph Sarhan)」主教,那時侯他也是美國天主教大學的校長。1913年,「沙漢」主教向教皇「皮尤(Pope Pius X)」建議,在華府興建一座國家朝聖地來紀念聖母,獲得支持後,他個人立即捐獻了四百美元,同時敦促他所主導的天主教大學捐獻校區西南角的一片土地作為建堂之用。

      建堂的工程始於1920年,然而到了1929年時,由於經濟大蕭條和二次世界大戰,阻止了地下室以上的工程。創始人「沙漢」主教在1932身辭世,成了唯一長眠在這所「聖殿」中的人物。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在幾位主教的帶領之下,1953年,恢復了建堂的工程。1959年,尚未完工,聖母教堂開始對㚈開放,到了1961年,建堂的工程才完成。

      今天,這所聖母教堂不僅是為鄰近的天主教大學提供服務,它也成了美國天主教組織舉辦彌撒和主教會議的場所。最重要的是每年它吸引了百萬以上人次的信徙和遊客來此朝聖。

       那天,帶我們參觀的是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婦人,大摡是志工吧,因為她沒穿修女服裝只披掛一條寬的肩帶。回想,在那四十多分鐘的參覌過程中,她努力地向我們這十來位講述,可是大部分人卻忙著東張西望或是照相留念,只有一两位專心聆聽,換「阿慶」的話,一定很洩氣。如果換個方式,能像許多的博物館一樣,用耳機語音導遊,自求多福,那情況一定會不一樣。

      我們走過擺設許多天主教文物的櫥櫃和一兩件精美的雕塑作品後進入了創辦人紀念館。館內陳列刻有穿著主教服篩雙掌合十,長眠中的「沙漢」主教大理石雕刻。帶領我們參覌的女士少不了講解一番這座「聖殿」的創建歷史。說實話,那時只記得這「聖殿」是某一位天主教主教創建的,若不是為寫這篇報導,「阿慶」早已記不得「沙漢」這位主教了。

      近長方形的地下層可分為四大部分。中央部分先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榮譽紀念堂,在這個大堂內規則性的分佈了好幾個大立方柱。方柱表面乳白色和黑色的大理石上,刻滿了贊助建設和發展這座教堂的個人或團體大名。看到這些方柱和附近其他柱一和牆壁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阿慶」不由自主的的想起東方廟宇中的功德碑,感到,東西方文化在許多地方竟然是如此相似的。

      在榮譽紀念室𥚃,除了許多宗教聖品展示外,還有許多精美的大理石宗教人物雕刻和半身的銅像。當然,展出的人物都和天主敎有關,不是天主教教徒,除了各種樣式抱著聖子的聖母作品外,其他的可說讀過了一個長長的名字後再讀另一個,前面的就忘的差不多了。

      在地下層中央的後半段是一座地下層教堂。「阿慶」特別欣賞它的多層次拱形廳頂設計,加上教堂窗戶外的燈光安置,不會給朝拜者置身於地下室的壓迫感。

      地下層兩旁是一間接一間的小教堂,文獻上說在這一層有三十間小教堂,都有它的名號。這聖殿內有許多小教堂是以 Our Lady of xxxx(某地區)命名,或許因為它是那個地區教徒們所奉獻的。

      說是小教堂有點名過其實,因為每間大小不一,擺飾也不一樣,有些說它是座祭堂也不怎麼過份。雖然小教室攞設的大部分是聖母和耶穌的塑像,十字架,大衞之星,或馬賽克鑲嵌的聖畫作品,然而每間都有它不同的文化和藝術背景。整個教堂可說是集合了現代基督教藝術之大成。許多塑像,絵畫,掛毯,馬賽克作品都是珍貴和難得一見的。

      看過地下層的設施後彎彎曲曲地登上正殿。「阿慶」心中想着,上下兩層的通道那麼不方便,萬一發生重大事故,地下層人潮的快速疏散將會是一件值得關切的事。

       正殿的教堂實在大,有高髙的三個馬賽克鑲嵌彩畫的圓形穹頂。正堂兩旁的副堂有許多也擁有圓頂或半圓穹頂。這座教堂内沒有哥德式的髙大的立柱,兩旁使用圓形大理石拄和方柱和長廊相隔。

      正堂兩側,和地下層一樣,也是數十間一個接一個的小教堂,然而它們的規模卻是大多了。有篇報導説,這正堂可以容納近萬的信徒同時參加敬拜,真是難以想像的。在小教堂和正堂之間那長長的穹頂走廊,在美麗的大理石柱支撐下顯得相當氣派。

      這座聖母教堂內的小教堂和有關的設施充份的敘述了天主教在這世上的發展和分佈。「阿慶」特別留意東方文化地區天主教教徒在這所聖殿的痕跡。因為沒有一間間的看,記憶中只留下印度,菲律賓和越南文化為主的小教堂。還有,在某一個走道上有幾行字提到了韓國。

      幾百年前,第一批把西方文化介紹到中華大地的不就是一些天主教傳教士麽?這座聖殿也該提起那佔了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人吧。「阿慶」仔細地尋找,發現在正堂側面某一穹門的上半部,像是後來才添上去的,有片玻璃上畫了穿著中式服飾的聖母抱着也是穿著中式衣著聖子的圖像,下面橫的寫了「信望愛全」四個中國字,再下面一行是"Our Lady of China Pray for Us" 幾個英文字。「阿慶」知道「信」「望」和「愛」的意義,然而後面的「全」卻不瞭解,像是看到「聖殿」中有些的畫作一樣,不是天主教教徒,似懂非懂。

      在這大教堂中看到了中文,像是在盛宴中吃了幾口米飯,「阿慶」滿足地結束了這次朝聖之旅。今後在自己的時光足跡中,可以蒙福地記下:「我曾到北美洲最大的聖母教堂朝聖過」那幾個字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ultrychen&aid=108373289

 回應文章

sami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亞洲看寺廟、美洲看教ㄊ
2018/04/07 09:58
出國旅遊,亞洲看寺廟、美洲看教堂、中東及西、北非洲看伊斯蘭教教堂,而天主教教堂在墨西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不僅密度高而且高聳豪華更是肅穆安祥,旅遊時我很喜歡進去參拜一下,雖然我不是教徒。
阿慶哥(poultrychen) 於 2018-04-14 02:50 回覆:

完全同意!

謝謝光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