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尋找一個向幸福前進的社會制度(十)
2012/09/16 23:28:27瀏覽215|回應0|推薦2

[為人類的未來性進行的未來性創業,創造新需求]

 現代經濟的最大問題或許就是需求不足。然後,因為資金氾濫,無處投資,只好發展賭博與豪奢的消費方式,來製造浪費,因為必須品已經很充裕,市場競爭激烈價格且太低廉了,而生產技術的不斷精進只會製造出更大量的商品來,加劇這個需求不足的問題。需求是必須被創造出來的,如果希望社會繼續穩健的成長前進,創造出來的新需求,還需要引導社會的資源往對未來有真正需要的領域集中應用,而非僅僅只是為了維持經濟的穩定與均衡而製造金錢遊戲就好。對未來的投資做得好不好決定發展的前景,現在的產能過剩與價格競爭問題嚴重,其實就是創新不足與經濟發展失調的一種警訊,長期漠視此問題,只用短期經濟政策解決政治需求,長期下來對整體競爭力會是嚴重的傷害吧?

*已陷僵局的綠色能源,一定不行的市場機制

 說到未來性的產業,第一個想到的或許就是太陽能吧。這是一個看起來能循環不息的乾淨能源吧?雖然不知道如果整個地表遍布大比例面積的太陽能板會不會對生態產生什麼影響,但總的來看,用太陽能總是比用石化能源對地球的未來要來得有利一點吧?然而綠色能源的發展前景目前看來是不太妙,如果沒有大筆的補助,不足以產生營運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利潤。太陽能股票一度成為泡沫,然後很快就泡沫破滅了,至少當下看來是這樣的。或許會和網路泡沫一般,破一次,等待一點時間後就再度崛起了吧?

 為什麼太陽能產業會是鉅額虧損的悲劇呢?或許根本原因在於市場機制的不健全。簡單的說,就是石化產業為了避免被邊緣化,自然而然的,就不希望油價太高,也不希望這些可再生的綠色能源有快速的發展。更大的要點在於,這些產業不但主導了近一個世紀的生產力大突破,這些產業的龍頭人物同樣掌握了決定性的政治與經濟主導權力。要他們自廢武功,難矣。所以呢?真的要等到石油真的快開採完了,這些人才可能會放手的。最優秀的人才與資金,如果並未投入這些新能源科技的話,讓這個產業得以成熟以及進入商業化的運作,自然就很不容易了。

 另一個方面,太陽能產業本身的發展似乎也被金錢遊戲所腐化了,重視股價,重視銷售數字與業績成長率,但卻沒有把主要的專注力投注在他們應該最在意的,也就是能源效率改善的研發創新上頭。只有技術的成熟度有更進一步的突破,這個產業才能真正爆發性的成長,而有穩健的實質進展,炒作投資題材,只會腐化工程師和經營者而已。而台灣最擅長的似乎就只是用別人現成的技術與設備,來個大規模生產,擴充產能而已。這個台灣能,中國也能,很快的越南之類的國家也都能了,只有擁有良好的研發能力與卓越的管理能力才能在這種製造業當中找到存在的定位,只有資金而已的話,除了製造腐敗與浪費之外,根本不可能創造出什麼好成績。所以呢?或許這本身是一種被控制的無奈吧?這個產業能出頭的時候還沒到,現在這些炒作得火熱的太陽能企業,只是在技術成熟度不足以商業化之前用來吸收無知投資人血汗錢的圈套吧!

 這其實是市場機制的侷限。一切都是為了錢,為了利潤而已,在這個以金錢權力為基礎的商業市場之下,綠色能源產業,如果找不到和既得利益的石化產業共存共榮之道,大約就會是一個僵局,為了金錢利益,人類繼續殘害自然環境,然後更進一步破壞自身文明成長與進步的基礎吧!

*新的諾亞方舟計畫

 個人會買保險,家庭會買保險,企業會買保險,以避免因為一時意外而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國家層級呢,好一點的政府除了重視國防安全以外,還會有適當的社會保險制度,會重視民生必須物資的安全存量,會為了氣候變遷的趨勢而預做準備,嗯,這是指好一點的政府而已,大多數的國家不是搞貪腐特權就是政治角力,保險的工作通常是遠遠不足的,但總還是靠社會的自發力量而有做一點,不然很容易就鬧飢荒了。然而如果拉高到全人類的層級,如果全球來個連續七年大歉收,人類文明能頂得過去?如果來場淹沒全世界的大洪水,人類的文明能頂得過去?如果來場全球性的核武大戰,人類的文明能頂得過去?人類可能不會輕易的死絕,但是,文明與科技的累積成果卻很可能會就此失傳。試想,如果沒有持續的技術累積,要一群普通人從無到有製造出電腦與各式的機器設備,需要多少年的光景?沒有工具,如何有效率的採礦?沒有製造生產線,也就沒有便宜的工具可以使用,我們現在的便利生活都是長久的文明累積下來才有的成果。現代文明的物質生活水平依賴高度的專業分工,如果發生大災難,只要專業人員出現大斷層,個別的專業技術人士的專業知識,只怕會變得不如野外求生技能來得有價值。如果是這樣,那這些累積的成果,可能要再花幾個世紀才回得來,或更慘的,只成為曾經的傳說而已。不管現代的經濟再蕭條,債務問題再嚴重,以人類物質生活水平來說,目前依然是歷史上的高峰,這仍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我們現在的文明基礎,在大災難的意外發生時,存續能力有多高?

 如果不能存續下去,我們當下的存在,也不過是一種過程的現象罷了,如果未來世界只是一片廢墟而已,現在的文明也只有諷刺的意義存在,偉大的國家,偉大的領袖什麼的,其實都只是屁而已不是?如果知道一個人明天就會成窮光蛋,那今天的億萬富翁又有什麼值得欣羨的?如果不是追求著更美好的未來,那人類又何必為了生存而努力奮鬥呢?所以說,建造諾亞方舟,保存文明膠囊,作這樣的事情,雖然看不到財務面上的利益,但這麼做是有必要的,也有價值的。這牽涉到了人類存在的意義為何,雖然這命題很抽象,也很哲學,但生存下去,證明自己曾經存在過這樣的事,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人類全體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這應該是不會錯的。

 所以呢?有很多的努力投入,似乎只有在意外已經發生時,才能彰顯其價值。由於個人利益動機的缺乏,市場力量很可能無法自然的引導這種行動。但或許這方面的龐大需求,也是一種創業契機。現代社會的生產力過剩,企業為了獲利不惜血本要去找市場,打進新市場,然後為了擴張而大肆進行缺乏價值的浪費。如果真的有那麼龐大的多餘生產力,只要設法引導到這方面的建設工作上,一方面是為了人類的文明做保險與保存,另一方面也是疏導過剩的生產力,避免無謂浪費造成的失序的重要工具吧。

 那麼,諾亞方舟這樣計畫,就是打造一艘大船嗎?然後競相打造抵抗大洪水的大船?這當然是荒謬的。不是這樣的。過去的諾亞方舟只是一種形式而已,而根據需求,我們在未來的氣候變局與文明本身破壞性產生的問題上,需要的不是單單一艘能保存物種的大船而已。

 避難所的建設,是可以考慮的一種工程。就像知名遊戲,異塵餘生一般的,核子大戰發生時,地表的一切破壞殆盡了,只有躲在地下避難所的人才能逃過一劫。找地質相對安定的地方,建設地下大型避難所,這或許會比在已經供過於求的房地產市場上繼續建造空屋有意義吧?地下的建築,其難度和地上的建築是完全不同等級的,如果只是為了避難,似乎挺浪費的,挺沒有經濟效益的。或許某些生產活動在地底下的封閉建築空間是適合經營的?好比說,那個已經不再被世人所接受的核能發電?這是一種可能性。或許找到岩漿的地熱層,會有辦法從中源源不絕的獲得能量,才做發電?總之,地底應該有許多的可能性是值得進一步探索的。最起碼,總也建幾個能讓一小群人在裡面撐個幾年的避難所吧?

 地底是一個方向,另一個可以探討的,或許是在海洋裡面吧。如果能在水中建立城市,那或許就不用擔心陸地淹水的問題了。而在海中或許也有海藻之類的海洋農業可以發展,作為新的糧食作物的方式?海洋中的城市的技術是有很大難度的,或許離現在的技術水平還有點遠,但想像一下,能在海底運作,甚至能夠進行移動的海洋都市國家,高興的時候還能浮起來曬曬太陽,或許也是有意思的發展方向?陸地的板塊不管怎麼擠壓,怎麼變化,海洋相較之下總是比較安定的,大海嘯?沉到海平面以下的話,有影響嗎?潮汐,風力,洋流,或許也是乾淨能源的可能選項而未可知吧?

 除了有形的建築之外,無形的知識也是需要保存的。有什麼方法,能讓一個群人只有基本知識的人,能從無到有快速恢復當前的科技水平?保存文明的膠囊,這或許對現在的我們一點意義也沒有吧?但這未必不重要。如果有哪一天,這個世界再度陷入原始狀態的話,有哪些是必須的實用技能與知識?現在活著的我們總有死的一天,我們曾經存在過的意義或許是能被後世的人所發現,所追憶吧。留點東西下來不是挺有意思的嗎?而且,以這樣的計畫,進行科技的整體研發規劃,或許還能有意外的效果。不是為了賺更多的錢,而是為了文明延續與發揚的科學研究方向,或許能帶來比唯利是圖的商業研究更有利可圖的研究成果吧,這世界上總是充滿這種意外的吧?

 這些計畫都太遠大?其實還有許多工作是更基本的,保險性的任務。如全球的糧食安全計畫。農業生產力真的是供過於求?為了賺錢的商業化農業,進行許多耗竭性的土地利用,短期看來是增產,長期來看則是破壞土地資源。這類的破壞活動已經開始發酵了的樣子,未來的糧食能保持低廉嗎?在氣候變遷加速,水資源不足,環境汙染嚴重的自然環境之下,糧食安全是有風險的。在商業與政治掛帥的當下,這種破壞行動似乎還沒有被抑制的跡象,試想,如果天意要讓美國逐漸變成荒漠般的不毛之地,地球上有多少人將要餓死?所謂的滄海桑田,環境本來就會變化的,緊咬著商業利益而無視大局的政治操作,或許才是必須優先正視的問題。現在的人類衝太快了,而且有許多行動其實是糟糕的浪費,問題在於,如果發現走錯方向的時候,還有一個安全的基地可以退回去,再重整旗鼓嗎?有一個家,有一個基地,有一個失敗了能回去重新再出發的地方,對一個人要成功來說是很重要的關鍵,沒有這樣的後盾,就不敢嘗試與改變,也就難以進步了。對人類文明來說,我們的家在哪裡呢?這或許是一個哲學問題,但,諾亞方舟這類計畫,不正是在打造一個可以回頭的基地嗎?人的力量難以和大自然相抗衡,但人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可以代代相傳的人,這個傳承,或許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換句話說,我們沒有做好的事是很多的,像現在的美國人,一方面為他們自己製造出來的經濟與政治問題所苦,但另一方面也同樣有大量的資源是投入在無謂的浪費行為上頭的,或許是他們只剩下賺更多錢,剩下保護地球上第一強權這樣的目標了,所以已經沒有什麼理想可言了,也因此被商業與人性的貪婪所支配,而日漸墮落吧。找到有意義的方向,值得也必須進行的任務,讓資源的分配可以轉向,其實,現代的這些金融危機什麼的,都是人類的文明病,富貴病吧。一個人吃好穿好不運動,久了會生病的,所以應該要起來動一動不是嗎?

*對抗自然環境限制的地球工程

 只是單純的投資於文明保險或許還不夠。也未必然是足夠明智的選項。或許可以更主動大膽的,有進一步的嘗試。自然環境有其限制,大自然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人是該順天而行,而非逆天而為。但什麼叫做順天?什麼又是逆天?保持傳統的方式都不要改變就是順天意嗎?那麼,人類為什麼不保持像猴子一樣的生活方式呢?那不是最順應自然嗎?人類其實一直都在改變自然環境的限制,這也沒有什麼好覺得罪惡的,只不過,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和自然的限制保持和諧的共生關係,不要做一些不可逆的破壞性開發,斷自己後路。換句話說,就我個人而言,大膽一點的地球工程,只要立意是好的,且經過足夠審慎的評估,部會做出嚴重不可逆的破壞的話,那有什麼不可呢?

 說到地球工程,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溫室效應的對抗吧。碳貨幣,牽涉到龐大商業利益,成為舉世關注的焦點。如果癥結只在溫室氣體和地球暖化,那麼用各種方式來為地球降溫,或許能夠阻止氣候變遷與生態浩劫?就這一點來說,似乎不是那麼的明智。地球的氣候就是會起起落落的,如果即將進入冰河期,那麼多燒點二氧化碳,可能反而是好事。工業的排放溫室氣體對地球的氣候到底有多大影響,這實在不是容易衡量的。其實,現在的氣候問題主要不是太熱,而是氣候的穩定性在惡化。如果氣候變得不穩定,降雨和日照的分布會改變與不穩定,那麼生產的事業就會遭受到打擊。許多良田不下雨,水源區不下雨,然後卻有許多地方在鬧水災,如果這是局部的現象,那就只是一地的豐收歉收的自然現象而已,但如果這是長期越來越激烈的趨勢,那麼,或許就必須要正視這個問題,並及早因應。如果雨水降到沙漠地方了,那裏根本沒人煙,也派不上用場。如果氣候是一年大旱一年大澇這樣反覆,那建立在氣候穩定之下發展出來的農業也會適應不良而需要更進一步的調整。換句話說,我們或許需要更多的改變,才能適應未來的氣候變化,而保持繁榮的文明。

 地球工程最重要的任務,或許就是水資源,以及農業資源。降雨的不穩定,水資源的缺乏,對文明的威脅是最大的。沒水,別說工業發展了,連命根子農業都會受到影響的。如何有效的運用水資源,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其實地球上一向不缺水,只是,淡水資源常常分布不均,又,即使降下了大量的淡水,也往往無法充分利用。那要怎麼獲得水資源呢?占領更多土地?

 海上不缺水,一個颱風帶來的雨量是驚人的,只是,這種雨水多半只會造成災害。如果能把這種雨水化為可以輕易收集與運輸的水資源,那又如何?已經埋了那麼多油管了,再建造一些更粗的水管,專門用來運輸收集而來的淡水,不行嗎?像三國曹操一樣打造大型連環船,來抵抗颱風的威力,再仿效孔明借箭般的來和颱風借水,這或許是一個值得考慮的研究方向呢?而重點在於靈活性,陸地就只能乖乖的躺著,等雨水過來,但如果是接水來用,哪裡有雨就往哪裡去,只要運輸成本低於水資源的價值,那就值得做了?甚至,不用刻意去堵颱風呀,海上的降雨只要找到雲就有,有雲又能進行人造雨,只要向海洋借水的技術能夠成熟,那缺水或許就不是問題了。

 除了水以外,另外一個寶貴的資源是陽光吧。穩定的日照,加上水源,是農業發展的條件。會不會最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其實是在海洋上?那裏水和陽光都很充足,如果能夠移動的話,也不必太擔心穩定的問題。或許缺乏土壤會是問題吧。海洋農業應該無法取代陸上的農業,但或許能做為互補的用途。另外海上的太陽能或許也是一個值得開發的資源?有些地方很少下雨,太陽又大,如果能開發太陽能,也是一種資源的有效利用?

 當然,地球工程的進行需要審慎,不能用狂熱的商業行為去操作的。如果把整個海洋上全部鋪太陽能板和集水的裝置餔得滿滿的,那,海洋的生態大概會大受影響吧,會不會出現什麼始料未及的災難呢?這是很難講的。所以,必須要謹慎,而且節制的進行吧。

*資源回收再利用的科技能否更上層樓?

 石油是當前最重要的能源。但對於人類以外的生物來說,石油似乎只是垃圾而已吧?是資源還是垃圾,真的是看對象,看時機,看當時的技術水平而論。能被利用的資源,通常是具有商業開採價值的資源而已,這代表並非所有的資源都會被開採利用,也代表了許多潛在的資源可能性。

 垃圾場裡面是我們用資源製造出來的產品消費完之後的殘餘之物。是垃圾吧?但是,或許裡面的資源含量,不輸給某些較為不毛的礦坑?只不過問題在於開採成本吧。如果垃圾分類得宜,那麼,許多的資源就能循環的被利用,甚至不必開採新的礦產,製造大量的汙染,也能滿足當今的工業發展需求。

 技術是可以繼續改善的,只要運用資源的相關技術繼續進步,或許未來能做到資源接近零損耗的程度,而垃圾場可以當成礦場一般的在經營,還能產生商業利益?這都是有可能性的吧。值不值得努力投入研究?

*人類領袖需要針對缺少立即商業利益的未來性作長期投資

 長期來看,從整個人類文明的角度來看,需要做的事似乎還不少,值得嘗試的方向也不少。但是這些可能都不會進行,沒有機會發生,因為人多半是短視的。而大多數人更是懦弱的,只能看到眼前的問題,然後疲於奔命,再給自己製造更多的問題,惡性循環。所謂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們多半都是庸人吧?

 然而,商業利益與天然資源的爭奪,越演越烈的話,其實只會加劇天然資源的消耗,製造更多浪費而已,並產生無以為繼的商業模式。這樣的持續經營將會讓世界逐漸陷入絕望的處境當中。必須要持續創造新的事物出來,像從前創造出船和飛機一樣的繼續創造,直到我們既能普遍的充分滿足於物質上的享受,同時又能和自然維持和諧的平衡,永續而不耗竭為止。這當然需要很大的改變吧。反過來看,如果繼續維持現在這種模式,隨著生產力的機械化程度繼續提高,生產過剩必然造成失業問題,於是很有可能像小說一九八四一般的,為了消耗過多的生產力,只好藉由不間斷的無意義戰爭來進行浪費與維持平衡,越打啊生活品質越回去,或許是文明的悲劇?

 那,這需要一個英雄站出來嗎?還是說,一定要有英雄出現,這才有可能性嗎?或許我們不應該依賴不可靠的英雄吧,網路時代,只要能產生共識,將眾人的意見串連起來,就能成為主導世界運轉方向的實質上思想的領袖吧。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之下,這是有機會實現的,雖然以美國為首的民主政府多半身陷醜聞而且效能不彰,但民主的特質加上網路工具的普及,全民性的政治活動,是有創造出更有遠見的虛擬巨人出來的。選票是一切不是嗎?把票賣給投資於未來的理念,不要賣給金錢的利益,這在民主政治之下,或許困難,但總是有可能的吧?

待續...

PS.快寫完了才開始犯懶呀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686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