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知識工作者與系統分析-人之卷(Part2)
2011/11/26 23:43:54瀏覽237|回應0|推薦0

4.2.7.鼓舞或設計其他人來行動


 〔最佳方案不是自己多表現而是整體的最大發揮〕


 永遠要自問目標是什麼。如果沒有大的好的目標,那人就只能依照命運的安排與拘束,而不會有任何作為。說到鼓舞其他人,讓其他人願意為了自己想要的目標而努力的時候,更是如此。如果只想鼓舞他人為自己犧牲奉獻而不求回報,那可以得到的對應,其實也不必太過驚訝,什麼世事險惡之類的。要讓其他人願意為你的目標努力,要先問,憑什麼他要為我的目標努力?換作我是他的話,有什麼理由讓我這麼做?而說到鼓舞,是什麼要素能讓人主動躍躍欲試的為一個目標全心投入?什麼是真正的鼓舞,真的能達成這個目的的鼓舞?


 人最關心的永遠只有自己。必須讓對方有成為一個重要的角色,在一個屬於自己的小舞台當自己的主人公這種感覺,才有可能讓對方受到激勵,並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第一個關卡自然還是自己的自信心。如果對自己都沒自信,如何讓別人充分發揮,當他自己故事的主角?一定會擔心對方的成長會威脅到自己地位的,不敢讓對方表現太好,反而自己想爭著出點風頭,滿足一下自己卑微的自尊。這也是一種很矛盾的循環。正因為自己沒信心,所以無法充分的激勵屬下全力發揮,於是自己沒有績效,最後導致自己沒辦法有什麼信心。真正意義上的鼓舞並不是口頭上的讚美而已,有效的激勵必須是讓對方成為他願意且想要成為的那種人,而我們的肯定「剛剛好」與他自身的目的「不謀而合」,於是他會用不同檔次的表現來回應這份「鼓舞」。


 有效的鼓舞當然是可以創造與操作的。當然這也要能放下一些自我,要多一點超我才行,這不是單單依靠聰明才智就能運用的技巧,這需要的是高尚的人格與寬宏的器量。在知識工作領域,這其實是一種需要培養的「才能」。無法鼓舞團隊的領導人是很難有所成就的,在複雜的工作領域上,甚至連一成的生產力都發揮不出來。能規避這種無益但很難避免的浪費,其實也算是一種社會創新吧。


 〔創造流行價值觀〕


 一個一個去了解對方的想法,然後去創造情境,使對方被鼓舞,坦白說,這比較像是在做好人。這是一個基層主管可以做,也應該要做的事,不過,如果今天要運轉的是一個大一點的團隊,一個一個來,可就不太符合運作的效率了。這時候就必須用其他的方法來進行所謂的鼓舞,以讓所有人朝相同的目標前進。


 怎麼做?就是要利用創造流行,形成風氣的手段來做。要感受到團隊的整體意識,或許不太統一,但找一個小小的共通點作起點,營造一種流行且普遍被認同的價值觀,就是大概的手段了。這是不容易掌握的技巧,也是所謂創造形勢,順勢而為的一種策略的觀念。要生效不是容易的事。成為虛浮的團隊口號反而是常態!其實沒什麼訣竅可以取巧,必須要是為整體利益著想,且必須以身作則,不能說一套做一套,這種形勢的塑造與利用才能如自己所願,而不是反噬自身。


 一開始只是一個勢頭而已,成了流行,成了習慣,就會大大不同。讓團隊習慣充份的投入,習慣在這個任務當中扮演好專屬自己的小小主人公角色,那這就會有很大的好處的。


 這是領導人與管理者才需要知道的方法嗎?如果沒有成為管理階層的雄心壯志,就不必知道這些了嗎?就知識型工作而言,領導與被領導常常是很模糊的。一個名義上的管理者,在許多專業的事務上,反而是被其他沒有管理職地位的知識工作者所領導。目標是績效的話,就必須要領導其他人,鼓舞其他人達成自己的目標,當然也需要考慮自己的目標與團隊整體利益的協調。一個真正能做好事情的知識工作者,就是需要這些條件,才能創造實際的績效的。


 〔設計有趣的玩樂來促進投入〕


 鼓舞也不僅僅是找到利益的共通點,然後靠用說或做的來影響感染對方這樣的手段可以用而已。不要忘了,還可以「分析與設計」。設計什麼?設計有趣的遊戲,讓對方能投入於他扮演一個自己覺得很滿意的角色的有趣遊戲裡面。設計良好的遊戲對於增加投入的效果可以有更大的加分。如果工作很好玩,那麼一則不用擔心士氣低落動不了,再來被挖角或是對工作不滿離職的風險也大為降低了。如果做得到,這實在是很好的效果。


 好的知識工作本來就應該被設計成具有良好的遊戲一般的情境的。特別是現在年輕人世代,更是玩角色扮演電動遊戲長大的一群人,無趣的工作,如果只是讓他們獲得薪水的必要苦難,那他們自然不會有任何生產力,只會成為所謂的草莓族而已。知識型任務需要思考分析,以及作決策,如果沒有適當情境,一般人如果抱持著傳統勞力工作的美德,不要多想辛苦勤勞一點就好,那就無法創造任何績效了。有效益的工作,必定要能維持工作者的專注,要能激發興趣與投入,否則像是行屍走肉般的態度在思考分析作決策,那會是啥模樣?

 

4.3.人與機器及資訊的關係


 〔人是機器的主人還是奴才〕


 科幻小說裡面,常常有電腦系統有了人的意志和思想之後暴走,反而試圖要來奴役或消滅人類的老套橋段。理論上,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事,如果有人真的想設計一個有自我意識而會暴走不受控制的機器人,那機器人暴走消滅人類的情節未必只是幻想。機器是接受資訊再反應與行動的,受控制的資訊系統是在規範的行為下執行人的意圖,所以,在一般合理的情境之下,人應該是機器的主人,而非奴才。


 但是如果我們換個問法,不是探討人和機器「應該」是何種關係,而是就實際的情形來看,那人似乎不是個及格的主人呢。真正充分掌握複雜而龐大的資訊系統在做什麼,能隨心所欲的讓資訊系統為自己服務的,似乎不是常態。一般的常態是,現有系統已經很複雜了,因此沒有哪個人可以拍自己胸脯說自己是這個系統的主人,反而得要遷就現有的事實,盡可能做出影響程度最小的修改,來勉強應付自己急迫的需求。為了遷就自己不了解的邏輯,因此產生了許多與實際目標無關的設計,這樣設計僅僅只是避免影響到現有的未知部分而已。也因此,產生了許多非必要的設計,進一步讓系統變得更加難懂,也更難維護。高高在上的,不是有目標要達成的那個提出系統需求的人,而是沒人能充分掌握的現有系統的設計成果,大家都要小心避免因新的需求而去破壞掉現有已滿足的需求。系統維護的團隊常常更像是系統的俘虜,而不是主人。


 那在看管理者與管理資訊系統的關係。是管理者這個人應用管理資訊系統的資訊在達成自己管理的目標,還是管理者這個人被迫在電子簽核與報表分析裡頭灑下無數血淚,燃燒自己大量的光陰,只為完成系統規範的管理責任?因為我們常常有個慣性,會認為現有的東西就是對的,而不去思考適當性和合理性,所以既有的管理機制,往往不會加以檢討與懷疑,而照單全收。於是乎,資訊化製造了許多的管理機制,而經理人成為這些管理機制的俘虜,忙到翻,卻沒有重心,如何創造績效,似乎反而因此失去了主動的主導權。


 其實人和機器的關係是我們自己決定的,或至少是我們可以決定的。只要不迷失目標方向,那些牛毛一般的管理機制是不會讓我們慌亂的。只要有本末,有指導原則在,我們自然可以冷靜的分析我們和機器的關係「應該」是如何。


 〔人口大趨勢〕


 先進國家的生育率早已大幅降低了,特別是經濟狀況越不穩定,現代人越不敢多生小孩。每名婦女平均生育人數要達到2.1,人口的替代率才能維持穩定。目前先進國家的生育率普遍小於2,也就是排除因醫藥進步壽命延長的因素來看,人口其實是負成長。即使是落後的國家,人口的成長速度也在減慢,因為,未來世界的競爭力越來越不取決於體力,小孩子要有生產力必須做昂貴的教育投資,一旦經濟狀況好轉,落後國家的生育率也會快速下降的。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人口將會成負成長的大趨勢。於是,對於機器的需求會大幅增加,對於單純體力工作的需求會更嚴重的受到排擠。因為勞力不足,所以必須依賴機器提高生產力,又因為必須依賴機器提高生產力,缺乏對機器的操作能力的人,將會越來越不具存在的必要性。換句話說,人與機器的關係,會慢慢的進行大洗牌。目前國家與政治在保護的工作,也就是一些社會弱勢族群賴以維生的體力活,慢慢的會越來越不具競爭力,甚至,缺乏成效的低階知識工作,也會越來越不具備必要性。在未來,人必須要學會機器的操作,要熟悉機器的駕馭,這會成為最基本的工作競爭力。在這當中,資訊系統與軟硬體的操作與設計維護,可能會是新的基本技能了。


 當然,社會可以抗拒生產力革命,用政治手段強制保護即將不具存在能力的產業與工作機會。但是強行如此的國家財政必然破產,物價也會難以控制的飆漲,最後帶來的是社會的毀滅。等缺人缺很大,但可以工作的人口卻嚴重不足的時候,會怎麼樣?進口人力啊。當最先進的國家都在搶高端技術人才移民的時候,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只能進補落後國家的缺乏教育的人力。這樣的運作下去,最後就會成為極端富裕和赤貧的兩極,擁有充足教育良好人口的社會才能享有經濟發展的果實,缺乏教育良好人口的社會只能被淘汰。


 〔人與機器的競爭和合作〕


 所以說,在當下這個時機點,人和機器的關係,處在一個特別矛盾的地位。如果大力促進機器化,發展機器人科技,落實自動化與改善工作效率,甚至專門為不需要低技術勞工的生產流程設計企業的組織運作方式,那麼,大量的工作機會將會受到強大威脅。作業員不符合長期發展的利益,要慢慢裁編。普通的只要勞力和紀律就能做好,不需要思考決策的工作,讓機器代勞,效率會大大勝過人工,只要機器人科技的期初投資達到一個成熟收成階段,這個替代的進程會一口氣加速的。其實受威脅的不僅僅是體力工或沒受良好教育的低階工作者,僵屍醬菜型只會鬥爭不會思考與追求整體成效的知識工作者,也會受到波及。這些人的存在缺乏附加價值,而他們能處理好的任務,讓機器做更便宜與穩當。那還要雇用這些人幹啥?


 這是很大的一個矛盾。其實有很多的事業並不是真正賺錢的。杜拉克曾說,在美國就約有四成的企業是不賺錢的。過氣的產業,管理落後,靠著不當的金融裙帶關係獲得現金的挹注,是撐著勉強活著的。持續的經營只是慢慢的把資本賠光,企業主自有資本賠光,再把銀行借來的資本也都賠光,最後會計上的操作壓不住實情,這些企業終將倒閉而損失也將由社會所吸收。不能賺取維持生存的基本利潤的企業,很容易走上這種道路,於是開始搞一堆亂七八糟的管理,高層領特別優渥的報酬,而下面則搞一些胡弄外界也胡弄自己的滿足上級要求的任務。根本的原因是企業的體質不良,是在做賠錢生意而已。做賠錢生意的人應該是沒有吧?完全自有資本的資本主是不會這麼幹的,但對自有資本連一成不到的企業經營者,掏空企業的誘惑只怕遠大於把企業經營好吧?眼前要維持習慣的生活方式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盡量去維持它,埋下一個這個企業倒閉只是時間問題的絕望前景,過一天算一天,能撐多久算多久。這也是事實,畢竟眼下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直接承認失敗,宣告破產或重整,會讓很多人失去工作,並造成立即的社會問題的。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短痛與長痛,其實社會一直都在做這樣的取捨。所以說,是否要資訊化,自動化,是否要引入更進階的機器人科技提高生產力,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要不要,想不想的問題。當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都充分發揮的時候,如果企業不是處在健全的經營模式下,如果企業沒有長遠的目標只是關心下一季的業績而已,那工作做到完善之時,通常也就是可以減少人力之時。畢竟不當的經營,多半也是唯利是圖的,如果你不再有存在的必要,黑心老闆樂得縮減人力與成本以提高他的利潤率。妨礙進步的環境是錯綜複雜,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所以不管是未來的機器人科技應用,還是當下就已經在進行中的企業管理系統系統導入的資訊化任務,這種社會矛盾是跑不掉的。無視這個矛盾後果通常都是選擇了預設的短視與追求短期利益的方案。那會讓企業失去長期奮鬥的目標,讓企業失去靈魂,也讓人才沒有發揮的機會,等於是封殺了培養出人才的機會。沒有人才,沒有長遠目標,這樣的企業的作用只是占了寶貴的人力資源,提供了一些養家的工作機會而已,就社會的立場,拿這些資源去做直接的社會救濟,或許反而是更好的資源運用方式?這真的是很難講啊。當一個組織選擇極端的短視策略的時候,其實它就已經死亡了。留下這樣的企業,只是和經濟不景氣時大家互相幫忙洗衣服賺錢那樣的案例差不多而已,一旦這個網路盤根錯節,這個網路甚至會綁架了一個社會的未來,只能慢慢的死,決不准活!


 〔人可以做決定〕


 這似乎是個死局。但是死局這個概念也是人想像出來的。人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可能性。這就是創新與創造的意義之所在。


 所以人要思考。要思考意義與價值是什麼,如此才能創造真正有益的價值,而不是一直重複惡性的循環。今天在一個呈現死局的組織裡,一個人才似乎只有腐敗並成為廢柴的一條路,掙扎努力也難有什麼成果,還不如打扮好一點,重視作人的功夫,努力找個有錢的結婚對象比較實在?這是製造惡性循環的路線。其實,能創造的空間是很大的。需求是可以創造出來的。健全的經營計畫也不是天方夜譚,世界上還是有不少企業是經營良好的。只要找到客戶的需求,就能創造價值出來,並用心投入讓這樣的創造過程能夠符合企業追求生存的基本需求。走這樣的一條路就需要力量。這個時候就會需要更高的生產力,所以優秀的資訊系統是必要的,所以機器人科技的發展應用也是必須的,競爭力帶來的是更強大的競爭力,這是良性的循環。未來的企業競爭本質上應該是良幣驅逐劣幣的,但是如果政治與社會的風氣不當,就有可能會反過來,沒有競爭力的企業聯合起來排擠有競爭力的組織,大家得一起死。這種風向是很微妙的,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影響力的。或許堅定的正向意念會比知識技術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談到政治與社會似乎是遠了點。但一個組織內部也等同是一個小小社會。追求創造與固守安定與制衡,也是一個風向的選擇。我們其實知道,未來會大量缺乏有創造力也有執行能力的知識工作者,別說未來,只怕現在就在缺了,那麼,就算是待在一個沒有明天的必死企業,能讓自己成為因為績效太好而被老闆裁掉的人才,其實是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的。你大可以找到更有活力的競爭對手,輕易的把腐敗的老闆給幹掉。競業條款對被裁員的對象是不適用的。而一個在思想的訓練與分析決策上有經驗與實效能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人才,在有未來性的產業,其實不用太擔心適應性的問題,只有人能做的工作,其實所需要的技巧都差不多,這是一門跨專業領域的通識,也是所有專業要產生績效的必要入門磚。


 〔管理資訊才能應用機器〕


 所以呢,繞了一大圈,無論如何,在未來人就是需要去應用機器,必須適應機器人科技的發展,並調整個人的專業技能培養方向。就算是公務員,不具思考分析能力,除了製作馬屁形象廣告以外什麼事也幹不好的公務員也是不被社會需要的,這樣的人一多只會腐化社會而已。競爭不是產業與產業,一個社會裡的人與人的競爭而已,還要面對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外來競爭。特別是美國,如果美國在科技上有了突破,她的商人想要賺錢,一般的開發中國家想要鎖國來規避競爭可不是容易的事。該淘汰的還是會被淘汰的。


 資訊的本質,應用機器的本質,或說軟體程式的本質,其實不外就是邏輯思考的產物而已。要放棄獨立思考,埋頭當鴕鳥,然後再向政府抗議抗議,還是要找回做人的根本,也就是思考這件事,擁抱人的靈魂,發揮人的創造力,這都是從一個立場與價值觀的選擇。應用機器,在未來的世界繼續保持競爭力,就必須掌握資訊,必須管理資訊。怎麼管理?管理什麼?管理的目的是什麼?這不是一直重複的問題嗎?

 

4.4.就是需要溝通


 溝通啊,這年頭很流行,很熱門,是重要的技能。但是溝通有時候就像是裝飾用的藉口,談了老半天也不見成效,似乎只是在掩飾什麼見不得人的意圖而已。其實溝通是真的很重要,弄清楚溝通是怎麼個重要法,更是重要。


4.4.1.經驗與立場不同所見不同


 〔只能看到符合自己利益的一面〕


 每個人能看到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對方使用的是我完全不熟悉的專有名詞在和我溝通,不先把這些障礙解決,聽得懂那才是有鬼。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人眼裡可能就是不一樣,加上思考與說話的習慣不一樣,一不小心,就會把一個單純的概念搞成別人眼中的專有名詞去了。


 更重要的是,不想知道的事,我們就不會覺察到。這幾乎是鐵律了。說對方不想聽的話,就算是站在為對方好的出發點,往往最後也只會導致爭吵而已。和自己當下利益不一致的情報,我們很容易就忽略掉。而有些其實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偏偏特別在意。這是看待事物的慣性,我們自小習慣怎麼思考,之後往往就抱著這樣的思考習慣,把這樣的思考方式當成是自我價值的一部分。慢慢的,我們的存在就和我們習慣的思考的方式綁了起來。


 所以說,我們看待事物,符合我們習慣的想法,切合我們的利益的,就會被我們視為是現實。除此之外,一切都只是其他人胡說八道的故事情節而已。事實是什麼?往往符合一個人的利益,那就是他眼裡的事實。和別人溝通事實的時候,兩個人的利益不同,所認定的事實也會不一樣。所以溝通只是雞同鴨講。


 〔注意看到的細節的微妙不同〕


 每個人的觀點多少都有差異。生活經驗差越多的人,觀點的差異也就更大。這當然會成為溝通的障礙。但先不要陷入誰對誰錯的爭執。觀點差異太多,看到的事實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這意謂著看到了不同的細節。其實觀點的不同不見得就是非除不可的壞事。如果一群人想法都一樣,觀點都相同,那這群人可以很有效率的做事,但這群人的弱點也可能會特別的致命,這群人的創造力也就是那三兩招,變不出新花樣。


 容許不同觀點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找到新的價值所在,也才能避免渾然不知的腐敗纏身。要創新,需要素材,需要的是平常沒有察覺的素材。這樣的材料也只有觀點不同的人才能提供。溝通的目的不是讓所有人想法與意見達成一致,而是要讓想法能充分交流,以創造新的價值才對吧?


 〔改變立場看待事物的能力〕


 既然每個人都只會以自己利益的角度來看待與解讀資訊,那麼,我們要怎麼解決這個溝通的天然限制?那就改變自己的利益,或把自己的利益拉長遠點吧。只要換不同的利益出發點,我們自然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這時候自然增加能夠互相理解的範圍了。


 心胸越寬廣,有較遠大的利益高度,這會是溝通能力最基礎的部分。如果不重視發掘自己的未知,只想在自己的自我認知下不斷自我強化而已,那溝通自然也就是表面而已了。因為,根本沒收到新的資訊,也沒有傳達到之前無法傳達的領域,只是自己覺得爽而已。


4.4.2.只是技巧沒有用,有效溝通的原則與態度(我想知道)


 〔不想知道的事就不會知道〕


 溝通的鐵則就是我們不會知道我們不想知道的事。只想聽好消息的人聽不到不想聽的壞消息,直到情況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為止。很多人努力學習溝通術,書買一堆,甚至還花錢去上潛能開發的課程,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招式」。其中的一些話術,在某些場合似乎有點用處,能發揮學習的效果,達成一些短期可看到的成果。這些技巧感覺上很有溝通的感覺,可是在真正改善溝通效果,真的改善自己的處境或是工作的實際成效上頭,卻好像沒什麼幫助。只是招式是沒有用的,招式必須要搭配合適的心法才能生效。像卡內基的溝通術之類的技巧,其出發點,還是必須是一個正直有智慧的好人,才能真正和這些技巧充分結合的,和創招者的靈魂格格不入的人,能將學到的招式發揮多少?自然只能發揮些皮毛啊。


 能知道和想知道是兩回事。很多人其實不想知道,只想讓自己外表有一副能知道的睿智模樣而已。其實意圖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能耐。一個毫無野心的人,很難有什麼大成就,能力再強也只能為人作嫁而已。而一個自私而氣量狹小的人,同樣也無法有什麼實際成就,因為他會持續給自己招來足夠的敵人,直到足夠絆他的腳為止。溝通的基本是要先想知道自己其實不知道的事。要先能體認到自己不足之處在哪,那是需要充足的自信的。害怕自己的弱點曝露,只好努力掩飾自己的無知,於是只要打腫臉充胖子。那麼,對自己不利的資訊,自然而然就會被忽略掉了。


 〔要避免逃避現實〕


 所以我們要克制自己逃避現實的本能。追求安全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在過去,培養勇氣是為了上戰場能殺敵生存,在未來,或許勇氣的需求會更大,要敢於挑戰自己的弱點,要能成為更成熟的人,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氣。怕危險就退縮,當個鴕鳥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要裝作看不見,就能馬上減輕大部分的痛苦了。這種誘惑其實不輸給吸毒品吧。


 要擁有認清現實的理性。首先我們就不能逃避。這是一種思想上的鍛鍊。既然現實不會因為我們的逃避而好轉,那為什麼我們不能面對它?如果面對現實能帶給我們好處,能有助於我們解決問題,我們為什麼不願意面對它?原因可能在於,軟弱的靈魂早在面對現實之前就已經被徹底擊潰了,因而喪失了選擇與思考的能力。


 更有甚者,因為逃避現實是固守自己認知的虛幻情境,有的人反而生出了強悍的勇氣來捍衛那個自己心裡可能都不見得認同的假事實。極端的思想基本上都是有害的,那通常是逃避現實之後,再扭曲現實,反覆的惡性循環,最後根本找不到出口,於是只好往死胡同裡鑽。這也正是腐敗的最佳養分。


 勇於追求事實與真理,這不是漫畫裡面的主人公才應該具備的素質。諸如知識工作領域的諸多任務,其本質往往就是思考分析,思考分析的基礎在於對現實的掌握程度,沒數據,資訊系統啥都幹不了,沒掌握現實的狀況,思考工作也只是做白日夢而已。


 因此呢,如果你不想知道別人的想法,只想把自己的想法加諸於他人身上,那好了,答案會很簡單。第一,因為不想知道,所以就不會知道他人想要的是什麼,也不會知道他們最在乎的是什麼。第二,因為不知道對方想要什麼,所以很難讓對方接受自己意圖的任務。不知道對方想法,自然無法有效說服對方,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如果有人很樂意的被你說服,那要不是他剛好和你特別有緣,臭味相投又利害一致,要不就是對方存有討好你以利用你的意圖存在。無論如何,這都不是「溝通技巧」發揮產生的效果,而是自然的發展而已。如果溝通是種能力,那麼面對現實的能力會是溝通有效的基石之一。連挑戰自己的勇氣都沒有的人,是很難真的從學習溝通技巧上得到好處的。

 

4.4.就是需要溝通


 溝通啊,這年頭很流行,很熱門,是重要的技能。但是溝通有時候就像是裝飾用的藉口,談了老半天也不見成效,似乎只是在掩飾什麼見不得人的意圖而已。其實溝通是真的很重要,弄清楚溝通是怎麼個重要法,更是重要。


4.4.1.經驗與立場不同所見不同


 〔只能看到符合自己利益的一面〕


 每個人能看到的角度都是不一樣的。如果對方使用的是我完全不熟悉的專有名詞在和我溝通,不先把這些障礙解決,聽得懂那才是有鬼。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人眼裡可能就是不一樣,加上思考與說話的習慣不一樣,一不小心,就會把一個單純的概念搞成別人眼中的專有名詞去了。


 更重要的是,不想知道的事,我們就不會覺察到。這幾乎是鐵律了。說對方不想聽的話,就算是站在為對方好的出發點,往往最後也只會導致爭吵而已。和自己當下利益不一致的情報,我們很容易就忽略掉。而有些其實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我們偏偏特別在意。這是看待事物的慣性,我們自小習慣怎麼思考,之後往往就抱著這樣的思考習慣,把這樣的思考方式當成是自我價值的一部分。慢慢的,我們的存在就和我們習慣的思考的方式綁了起來。


 所以說,我們看待事物,符合我們習慣的想法,切合我們的利益的,就會被我們視為是現實。除此之外,一切都只是其他人胡說八道的故事情節而已。事實是什麼?往往符合一個人的利益,那就是他眼裡的事實。和別人溝通事實的時候,兩個人的利益不同,所認定的事實也會不一樣。所以溝通只是雞同鴨講。


 〔注意看到的細節的微妙不同〕


 每個人的觀點多少都有差異。生活經驗差越多的人,觀點的差異也就更大。這當然會成為溝通的障礙。但先不要陷入誰對誰錯的爭執。觀點差異太多,看到的事實也會有很大的差異。這意謂著看到了不同的細節。其實觀點的不同不見得就是非除不可的壞事。如果一群人想法都一樣,觀點都相同,那這群人可以很有效率的做事,但這群人的弱點也可能會特別的致命,這群人的創造力也就是那三兩招,變不出新花樣。


 容許不同觀點的存在,我們才有機會找到新的價值所在,也才能避免渾然不知的腐敗纏身。要創新,需要素材,需要的是平常沒有察覺的素材。這樣的材料也只有觀點不同的人才能提供。溝通的目的不是讓所有人想法與意見達成一致,而是要讓想法能充分交流,以創造新的價值才對吧?


 〔改變立場看待事物的能力〕


 既然每個人都只會以自己利益的角度來看待與解讀資訊,那麼,我們要怎麼解決這個溝通的天然限制?那就改變自己的利益,或把自己的利益拉長遠點吧。只要換不同的利益出發點,我們自然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這時候自然增加能夠互相理解的範圍了。


 心胸越寬廣,有較遠大的利益高度,這會是溝通能力最基礎的部分。如果不重視發掘自己的未知,只想在自己的自我認知下不斷自我強化而已,那溝通自然也就是表面而已了。因為,根本沒收到新的資訊,也沒有傳達到之前無法傳達的領域,只是自己覺得爽而已。


4.4.2.只是技巧沒有用,有效溝通的原則與態度(我想知道)


 〔不想知道的事就不會知道〕


 溝通的鐵則就是我們不會知道我們不想知道的事。只想聽好消息的人聽不到不想聽的壞消息,直到情況已經壞到不能再壞為止。很多人努力學習溝通術,書買一堆,甚至還花錢去上潛能開發的課程,學到了許許多多的「招式」。其中的一些話術,在某些場合似乎有點用處,能發揮學習的效果,達成一些短期可看到的成果。這些技巧感覺上很有溝通的感覺,可是在真正改善溝通效果,真的改善自己的處境或是工作的實際成效上頭,卻好像沒什麼幫助。只是招式是沒有用的,招式必須要搭配合適的心法才能生效。像卡內基的溝通術之類的技巧,其出發點,還是必須是一個正直有智慧的好人,才能真正和這些技巧充分結合的,和創招者的靈魂格格不入的人,能將學到的招式發揮多少?自然只能發揮些皮毛啊。


 能知道和想知道是兩回事。很多人其實不想知道,只想讓自己外表有一副能知道的睿智模樣而已。其實意圖也會影響一個人的能耐。一個毫無野心的人,很難有什麼大成就,能力再強也只能為人作嫁而已。而一個自私而氣量狹小的人,同樣也無法有什麼實際成就,因為他會持續給自己招來足夠的敵人,直到足夠絆他的腳為止。溝通的基本是要先想知道自己其實不知道的事。要先能體認到自己不足之處在哪,那是需要充足的自信的。害怕自己的弱點曝露,只好努力掩飾自己的無知,於是只要打腫臉充胖子。那麼,對自己不利的資訊,自然而然就會被忽略掉了。


 〔要避免逃避現實〕


 所以我們要克制自己逃避現實的本能。追求安全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在過去,培養勇氣是為了上戰場能殺敵生存,在未來,或許勇氣的需求會更大,要敢於挑戰自己的弱點,要能成為更成熟的人,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氣。怕危險就退縮,當個鴕鳥其實是很簡單的事,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只要裝作看不見,就能馬上減輕大部分的痛苦了。這種誘惑其實不輸給吸毒品吧。


 要擁有認清現實的理性。首先我們就不能逃避。這是一種思想上的鍛鍊。既然現實不會因為我們的逃避而好轉,那為什麼我們不能面對它?如果面對現實能帶給我們好處,能有助於我們解決問題,我們為什麼不願意面對它?原因可能在於,軟弱的靈魂早在面對現實之前就已經被徹底擊潰了,因而喪失了選擇與思考的能力。


 更有甚者,因為逃避現實是固守自己認知的虛幻情境,有的人反而生出了強悍的勇氣來捍衛那個自己心裡可能都不見得認同的假事實。極端的思想基本上都是有害的,那通常是逃避現實之後,再扭曲現實,反覆的惡性循環,最後根本找不到出口,於是只好往死胡同裡鑽。這也正是腐敗的最佳養分。


 勇於追求事實與真理,這不是漫畫裡面的主人公才應該具備的素質。諸如知識工作領域的諸多任務,其本質往往就是思考分析,思考分析的基礎在於對現實的掌握程度,沒數據,資訊系統啥都幹不了,沒掌握現實的狀況,思考工作也只是做白日夢而已。


 因此呢,如果你不想知道別人的想法,只想把自己的想法加諸於他人身上,那好了,答案會很簡單。第一,因為不想知道,所以就不會知道他人想要的是什麼,也不會知道他們最在乎的是什麼。第二,因為不知道對方想要什麼,所以很難讓對方接受自己意圖的任務。不知道對方想法,自然無法有效說服對方,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如果有人很樂意的被你說服,那要不是他剛好和你特別有緣,臭味相投又利害一致,要不就是對方存有討好你以利用你的意圖存在。無論如何,這都不是「溝通技巧」發揮產生的效果,而是自然的發展而已。如果溝通是種能力,那麼面對現實的能力會是溝通有效的基石之一。連挑戰自己的勇氣都沒有的人,是很難真的從學習溝通技巧上得到好處的。


4.4.3.上承天地就是溝通的必要條件,不要忘記使命目標以及現實的限制


 溝通是門深奧,博大精深的藝術。然而,若是把溝通當成高不可攀的藝術的話,那就永遠也無法運用這門技術。回歸本質吧。複雜的事物也是由簡單的基礎堆疊而成的。


 〔天-溝通的目的不是溝通而是自己認定的目標〕


 任何事物的本質都不脫目的。是抱著什麼動機?這個最簡單基本的動作,反而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為了不明所以的理由而做,如因為習慣而做,因為別人也這樣做而做,或是不知道怎麼做而隨便找個辦法做,做事的動機,常常都是沒有經過充分思考的。想太多的話,什麼也做不了,這也是事實,然而,我們日常在做的事,有多少是經過思考自己的目標之後才知道為什麼而做的?那真的只是小小的比例而已。做事不問理由,只是跟著習慣的做法,只是應付眼前立即的需要而行動,這種情況反而是常態。


 問題是,很多事,只要稍微靜下來想想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常常都會發現其實自己的決策錯得離譜。當局者迷,每個人都是如此。直覺的眼前利益真的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嗎?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想到很多其他的考量點,過於短視的利益其實是一種愚蠢。但是在當下,立即的依最立即的利益直覺反應行動,感覺起來好像很有聰明的感覺?似乎是如此。但實際上的情況是,可能的選擇方案總是不只一個,而自己在意的價值也不僅一面,直覺的答案未必會是最符合自己需要的。


 那麼,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我為什麼要進行溝通這檔事?是為了什麼樣的目標,而有溝通的需要,還是我只是想展現自己的才能而已?我是為了達成目的,是為了讓特定目標能有所進展,還是只想說服別人而為了說服而說服?在溝通的過程中,我捍衛的是向目標方向靠攏的成果,還是避免自己在辯論過程當中落居下風,不要失了面子?


 再問溝通的形式是什麼。是討論,還是辯論?是交流,還是交戰?實際上的運作進展,真的符合我們所需要的嗎?往往在溝通的過程當中,不知不覺間,目的就變成了溝通本身了。能夠說服其他人,那份勝利感,或許是蠻爽的吧。有的人可能就辯論辯上癮了。然而,如果是為了勝利與成就感而進行辯論,那溝通的本意何在?一旦陷於意氣之爭,普通的人,很難維持理智。這個時候,還記得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嗎?


 再來,目標也是有品質的。只要隨便湊合著弄個像是目標的目標,然後向目標前進,那就是好嗎?執行力高,就是好嗎?如果不思考目標本身的品質,不適當的目標,不僅對我們沒有好處,而且有害的目標還往往特別容易被充分的實現。那麼,就溝通這件事,我們真的有適當的檢視目標嗎?


 目標目標,說來還是有點抽象吧。平常的專案管理,就會有一大堆的任務和工作項目。在時程內和預算內達成既定的目標,就算是成功嗎?溝通只是為了時程預算之類的專案管理指標的利劍?有沒有想過,就算達成了那些指標,長遠的目標還是一樣遠,混亂的狀況還是一樣茫,問題還是在,效率一樣低,什麼好的改變也沒發生?正確的目標是追求成功,追求具體的成效,那才是有效的目標。記得目標是什麼,說起來真的很簡單,但卻真真正正是特別緊要的任務啊。最簡單的,往往最容易忽略。剛剛的爭執,爭什麼?是目標多點,還是意氣多些?


 〔地-對方只會接受對方想接受的〕


 溝通是要傳達想法與意圖,讓別人為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向做事吧?所以呢,運用許多技巧,有投入,就會有回報,有努力,就會有收穫,是嗎?因為我套用了溝通的理論與技巧,所以就應該會生效,對方應該要被打動,要為了我所說的大義而努力,是吧?當然不是啊。現實的情況是,人就是不會依你的利益而採取行動,他們只會依他們的利益做事而已。除非對你有利正是他們的目標,好比他們是你的父母這樣,而這是可遇不可求的,就連父母也未必會那麼為自己著想的。


 現實的限制不能被忽略。對方會接受的方案只有兩種,一是對方想接受的,二是對方沒有選擇餘地,不得不接受的。只有前者算是溝通的成效,後者只是單純權力的行使而已。所以不能用自己的角度來認定對方「應該」要採取的行為,那是很瞎的。


 要認清現實,要承認事實,要追求真相。這個世界有許多的規則與現象,只要用客觀的態度去觀察與研究,我們就能發現一些可資運用的機會。發現的不見的都是對自己有利,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可是,如果不能勇敢面對現實,就只能裝作看不到危機,最後被爆發的危機所吞噬。


 溝通是為了目標的追求。但是這不是一帆風順的,可能會遇到阻礙,也可能會一時迷網。這都是正常的,必須去突破的。如果軟下去,懶,或是便宜行事,那就會裝作那些壞消息都不存在,那些問題都不大,只要再努力一下就能克服了,這樣下去是會很慘的。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不承認不代表負面影響力就不會作用。事後的角度來看,及早認清事實,才有機會把握較好的時機應變處置。


 所以說,溝通時,還是要細心觀察種種現實環境的限制。有時候,不是觀念上的交流不通暢,而是有根本難解的病徵在。如果只把心力都放在解決溝通的問題,卻沒有面對根本問題,那溝通也無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追求目標,溝通只是手段之一而已。要溝通的事物是什麼?問題的本質為何?先把問題弄清楚,難道不重要嗎?事實上,只有對現實掌握良好,才能因勢利導,該借力使力的時候不會硬碰硬,該果決堅持的時候不會猶豫再三。情報能力是最基本的。在溝通上,也不例外。


 〔欺騙與話術不是溝通,有副作用〕


 溝通的最大陷阱是謊言。欺騙與話術,再應用一些有點黑暗的心理學手段,可以有效的欺騙那些被騙得還不夠的人,從這些人身上獲得一些立即的好處。這樣好像很厲害,弱肉強食啊?的確,吃人的狼,比起只能被吃的羊,是優秀了一些。前者淘汰後者。但是這其實是腐化一個組織。就算騙的不是同事,而是客戶,或是佔無能政府或社會弱勢族群的便宜,同樣還是會讓組織腐化。會有副作用的。


 這種策略看似聰明,但其實只是短視的劣質手段,長遠來看只是自我毀滅而已。就算自己的聰明才智勝人一籌,加上心狠手辣,在單挑鬥爭中無往不利,但這樣的「人才」只會將所處環境化為焦土,並徹底毀滅周遭的人的能力發展。換句話說,就只有一個只會挖牆的人在那邊很厲害而已。就算真的很聰明,就算有創意能發明,就算眼光準判斷佳,個人戰力再強,能發揮的也終是有限。知識工作領域的龐大複雜任務需要團隊分工合作才能有效駕馭,只靠一個人,往演藝圈或職業運動那樣的明星產業去打拼反倒還有點機會。


 一個人如果不能堅持誠信,那就會失去人和。就算找到幾個臭味相投的同黨可以共同進行這樣的事業,一旦有利益的時候,能不猜忌反目嗎?至於說一套做一套的人,其溝通效果和放屁無異,省點口水吧,製造一堆形式,累人累己而已。


 〔自己設計劇本當導演〕


 溝通很重要。要學習的,要持續努力的,實在很多。不過還是有基本的方向。掌握自己的目標,保持想要了解他人想法的態度,並順應現實的限制理性的處置。其實要把任務完成就像演一場戲,我們是劇中的一名角色。可能是主角,也可能只是配角。但是,如果我們真的明白溝通術的真諦的話,即使表面上只是一名配角,我們也可以操縱幾個劇目,讓那段戲精彩。要當個導演的角色,我們可以依我們的目標設計劇本,自己當導演,來讓事情照著自己想要的劇本走。知識工作所需要的溝通,其目的大概也就是這樣而已吧?最極致的溝通,甚至會忘了有溝通這回事,只是充分展現良好的效率而已。與其相溽以沫,還不如兩相忘於江湖,只要戲演得順,只要團隊關係協調,只要管理通暢服人,只要命令執行確實,那麼,溝通這檔事,就是忘了,那又何妨?

 

4.5.政治與利益衝突(利害一致則勢不能止)


 〔人齊心則其力斷金〕


 我們都是一個人。我們的四肢,體內的各個器官,無不充分而協調的運作著,在實行我們的意志。不管我們的意志到底是什麼,如果今天一隻手不能隨心所欲的使用,時靈時不靈,那這隻手會被當成是故障了。如果體內有某些細胞積極的擴張成長並不斷侵害其他為了我們生存與行動而健康的運作的細胞的話,以醫學的角度來說,這些惡性競爭人身體內養分的細胞好像要稱作癌細胞。把這個道理套用的一般社會性組織的話,我們應該可以發現,一個由人組成的組織,如果是內部競爭激烈,勾心鬥角而官僚腐敗者,裡面只怕只有癌細胞和缺乏活力的細胞了,健康而為了組織的生存運作的好細胞,很少。


 如果人體內有了癌細胞,那會影響健康,讓人痛苦,甚至死亡。我們會動手術割除癌細胞,會用化學治療控制病殺死癌細胞,甚至為了對抗癌細胞的擴張不惜犧牲一些健康的細胞,接受痛苦的治療,只是為了能繼續活下去。但是,在一些效能不彰的組織來說,這就叫做爭名奪利的生存競爭,而不當作什麼嚴重的問題。於是這樣的組織只有兩個出路,一是內部崩壞自我毀滅,二是內部團結成為同心詐取社會資源的毒瘤。把細胞與個人的關係置換到組織與社會的關係,似乎也是一樣。置換到國家與世界的關係,也有這個味道,那個缺乏自信的民族主義情節的競爭,不也是這鬼玩意兒?


 競爭本身不是罪。但只有能保持平衡的良性競爭才能對整體有益,惡性的競爭就只是像癌細胞一樣,會侵蝕整個全體而已。一個原本健康的組織,只要加入了一點點的癌細胞,然後不加以制止與防堵,讓癌細胞過得很滋潤,癌細胞就會迅速擴散到整個組織,直到組織死亡。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也是很沉重的管理責任。什麼是良性競爭,什麼又是惡性的競爭,其實是相當重要的課題,不能仔細辨別其中的差異,就無法利用競爭帶來的驚人效率,反而會被惡性競爭所徹底毀滅。


 然而,沒有絕對的惡性競爭,也沒有絕對的良性競爭,情勢往往在微妙的平衡中上下搖擺。只有當越過了某個引爆點的時候,我們才會顯著的看到良性競爭的效率,或是惡性競爭的毀滅性後果。在那之前,其實作用已經在產生,只是其影響的效力範圍相對來說是比較有限,而不易引起注意而已。


 惡性競爭與腐敗政治,從一方面來說可以當成是社會現實。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其實只是一種組織的失能病症而已。這產生了巨大的效能損失,大多數的資源和力量都在內耗,而無法成為向目標邁進的力量。一群齊心協力的人其實並沒有產生什麼大幅增加能力的魔法效應,只不過是把原本被內耗而消磨掉的大多數潛力與資源釋放出來做事而已,整體效率增加個幾倍也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事,其實這些人本來就有這種潛力的。


 〔有人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政治〕


 但是競爭無所不在。人不能毫無競爭之心,否則,就連生存與向飢餓與死亡對抗的力量都不復存在。競爭是人類的生物本能。綜觀四周的環境,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以後的將來,只要有人,就有競爭,就有比較。人的自我存在感必須透過其他人才得以體現,而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競爭當中獲勝。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勝過他人。就是要那個贏的感覺,就是要面子,這是他們存在的理由。即使是當中的失敗者,如魯迅筆下的阿Q,也會用消極的精神勝利法給自己贏的感覺,這還是一種競爭求勝,只不過是用一種逃避現實的形式罷了。


 競爭就會造成利益衝突。不可能每個人都在競爭當中勝利而得到幸福,有贏家,總也會有輸家。若沒有輸家,那贏就不覺得是贏了。利益衝突就會衍生政治問題,利益分配與爭權奪利的角力。自然的法則,這種政治會走向惡性競爭與腐敗,以符合盛衰起落的自然規律。終點就是死亡。這也是本質性的問題,有陰就有陽,有反就有正,有輸就有贏,有死就有生,倒過來唸也一樣,放諸四海皆準,毫無意義的套套邏輯。


 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邁向死亡。這種鳥推論,好像也說得通?那麼組織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腐化與衰敗,是不是也說得通?在一切都是環境決定的宿命論者的眼中,或許這就是真理吧!但抱著這樣想法的人,其實他們從來就沒真正的活過,雖生猶死。競爭會產生政治問題,政治會腐化一個組織,讓其生病,以至死亡,這是一種看事情的角度。但如果把這個腐化的現象當成是自然的規律,那人存在的目的,難道不就正是與這自然的規律抗衡,以求生存的延續,以求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嗎?政治就是眾人之事,既然人聚在一起會產生利益衝突,那化解與疏導利益衝突,製造良性互動與創造性的競合關係,難道就不能是政治的一部分?


 大自然教會我們腐爛與死亡的同時,也同時告訴我們新生與成長。自然的規則總是對稱而均衡的,而人生於世,人之所以不同於萬物,就是人有心靈,可以做出選擇。可以擁抱生機,也可以撲向死海,一念之間,萬事萬物可以大大不同。選擇創造,選擇合作,與選擇毀滅,選擇鬥爭,都一樣是個選擇。可以決定自己的人生意義,並為自己做出選擇,選擇相信自己,選擇追求自己的理想。這才是人性的尊嚴。既然如此,那政治是什麼,組織運作是合作還是叢林,政治是高貴的理想還是骯髒的騙局,也是可以選擇的選項吧?決定了想要的答案,自然會找到通往那的答案的道路的。


 〔創造價值的同時要注意符合公義的利益分配平衡〕


 先假設我們的人生目標是要創造價值,證明自己的存在對他人是有益的好了。那麼,在面對政治難題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政治問題無所不在,政府的政治問題,那雖然大,但和一般人不常有直接關連。辦公室政治,家庭政治,社交圈政治,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問題,人心存比較與爭勝之念頭,政治風波就絕難止息。該怎麼辦好呢?其實這個問題多半不會被思考。會有自然的發展,爭權奪利還是互相合作,都是順勢而成的自然發展。當中常常不存在一丁點的思考,而自然的產生結果。


 思考的意義與價值就是可以創造不同的結果,可以違逆自然的定律,造就不同的境界。否則,以人類的生理條件,應該只是獅子老虎的獵物不是嗎?弱肉強食,以自然的叢林法則來看,人類哪裡強了?人類的強項在於能夠思考與創造。本來就是這樣的,自然就是如此,但,如果我想要那樣,又有什麼不可以?違反自然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ndin&aid=5875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