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沒有如果,只有如此
2008/04/05 11:54:47瀏覽6082|回應1|推薦34


昨晚看「好消息」頻道轉播約爾‧奧斯汀牧師( Joel Osteen )的講道,有些感想。

這個節目叫「生命的贏家」(http://www.goodtv.com.tw/) ,每個禮拜五的晚間九點播出。誠如約爾牧師自己說的,他的恩賜在於「用簡單的信息,鼓勵人過更美好、得勝的生活」,因此他的講道沒有「嵌」進許多《聖經》的經文;當然他的信息與例子都來自《聖經》,但他的講述方式是非常生活化的,不會讓沒有宗教信仰、或者信仰仍淺的人,有過多的負擔;是個非常值得推薦的節目;今天(禮拜六)下午一點會重播。

約爾牧師昨天的講題是「接納自己」,他舉掃羅和大衛為例,說的是,人如果不知道上帝給我們每一個人的命定和恩賜是不同的,就會落入「比較」的試探裡, 「 眾婦女舞蹈唱和,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撒母耳記上 18 章 7 節),掃羅聽到氣炸了,覺得自己被大衛比下去,王位恐怕都不保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8 節);於是窮其後半生,一路追殺大衛。

其實,掃羅有掃羅的命定,他如果不跟大衛比較,大可在上帝所賞賜給他的恩賜裡,奔跑上帝要他跑的道路、活出屬於他自己的精采;可惜的是,當掃羅看到大衛勇猛除敵時,他非但沒有感謝大衛為國家所做的貢獻,反而在比較中生出強烈的嫉妒心。

約爾牧師說,在比較中,掃羅失去了感謝神的賞賜的心,失去了愛自己的心,當然,他也更不會去愛大衛這位對他王國的鞏固大有建功的左右手。

人在比較中,或許會得到某種前進的動力;「大丈夫當如是也」確實潛藏著一種力量。但是,人也常常是在比較中,失去享受生命的能力,因為讓自己一直處在一種焦慮和不滿意,甚至於悔恨中。

那不只是「跟別人比」,更常常是「跟自己比」,跟自己的歷史,糾纏不休。

去年手術後,我常常回想自己在媒體工作的這四分之一個世紀,到底做了些什麼?有時會有一種「自己前半生一事無成」的沮喪;特別是在後面的這幾年,因為一直找不到自己在報社的定位,便陷入了一種虛偽或者虛擬的忙碌。也就是說,抬出報社的名號、亮出報社的名片,好像還是挺有點要緊的,實則自己內心知道,一切如同一場遊戲一場夢;空空蕩蕩。

我覺得自己是平面媒體轉型的過程中,一個沒能跟上時代的遊魂。我痛恨這種感覺。

如果啊 … 有人說,如果能夠早一點明白、早一點離開,就不會浪費後來的人生啊,是不是?人生許多事,如果有「如果」,一切就會不同了。

然而,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如此。

一切都自有上帝最好的安排。生命中的大事小事,之所以會變成今日模樣,肯定是其來有自。

也許有時事過境遷後,我們會對某些事情、過往的某些決定感覺遺憾,或者不甘心:如果當時知道如何如何就好了!然而,說這話的時候,我們都忽略了,其實以那時的智慧與擁有的資源,可能我們所能夠做的最佳決策,也就是那樣了。

但,事後我們常常忘了當時的心境,忘了當時的情境;用此刻的生命歷練去觀照當時,心裡難免有些不平與不解:唉,那時怎麼那麼傻呀!這種懊悔,不過是徒勞。「千金難買早知道」是因為──人生沒有走過後來的萬水千山,那時的我們就是沒有本事看清楚生命風景的虛實與輕重。

再活一次,再回到當年,我們會更聰明,更知道該做什麼選擇?我想未必。

既然人生不可能重來,主客觀情勢不變,我們再做一次決定,也不會更高明,那麼也許當年的我們就非得那麼愚蠢不可了。

在《時光機器》(Time Machine)這部電影裡,人能夠回到過去,卻並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深愛未婚妻的男主角想盡辦法,搶先在歹徒開槍前就迴避,然而,未婚妻還是死了,沒有死於槍殺,卻死於車禍,死於其他任何一種男主角防不勝防的意外。

所以,生命裡,「如果」這個命題是不存在的,只有「如此」,已經是如此這般的人生。而我相信,這樣的人生必然已經是在各種內在與外在條件下,我所能夠擁有的最佳人生了。

作家珍妮特‧溫特森( Jenette Winterson ) 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每當你作出一項重大選擇時,另一個自己就活在那個被你放棄的選擇裡。」沒有走的那條路,看來似乎更迷人;沒有去的那個地方,似乎更有看頭;最終沒有牽手的那個人,似乎更該是良人 … 之以會這麼執著地想,大概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另一個自己從虛擬的「如果 … 」中抽回來吧!

回到約爾牧師昨晚的主題;我更進一步的體會是,「沒有如果,只有如此」的人生,是因為上帝的心意,本來就不是讓我們活在「如果」中,祂在「如此」的生活裡,一步一步讓我領略全然交託、全然仰望的那分確實安定。

如果掃羅不應該跟大衛比較,或許掃羅也該學習,不要讓昨天成為今天的干擾。

抓住神的心意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學習不用今是昨非,或者昨是今非,而是此時此刻的心,聆聽神的聲音。「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馬太福音 6 章 11 節),我第一次發現,原來這節經文也有著心靈層面的意義;那飲食,不但是指三餐,同時也意味著每一天與神同行的那分篤定,來自於神每一天,會將信心賜下給我們。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llyprayer&aid=1755351

 回應文章

catl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我的個人淺見
2008/04/06 20:58
唯有與神關係良好,完全信靠神的子女,

才能夠每天坦然無懼的來到父神的面前,
用被寵愛的子女對父親撒嬌、理所當然的祈望的口氣說出:
「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

能夠每天坦然無懼的來到父神的面前,說出如此肯定的願望,
並且知道願望一定會實現的人們,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