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之初如一張白紙
2008/03/26 22:06:23瀏覽616|回應0|推薦4
人之初如一張白紙


關於人之初性本善,還是人之初性本惡的討論,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光明還是先有黑暗這樣的命題一樣,被人爭論不休,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定論。而我則更傾向於認為,人之初如一張白紙,既有善的傾向,也懷有為惡的念想。

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連笑都不會,是沒有任何辨別能力,沒有任何善惡的概念的,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你怎麼去影響他 、教育他、灌輸什麼,甚至周圍的人怎麼做,做什麼,他都可能跟著效仿。那時,對與錯於他沒什麼兩樣。

其實,那個流浪漢蜷縮在那個牆角已經很久了,餓極了撿些垃圾吃,然後還蜷縮在那個地方。城市裏這類人很多,大家都見怪不怪。一天,一群孩子放學後正高興高興的往回走,也許是出於好奇,也許是因為無聊,也許是因為其他原因一個年齡稍大的孩子突然捉弄起了路邊的那個流浪漢。開始是遠遠的逗他,然後是用土塊砸他,把口水吐在他身上,流浪漢對於這一切沒什麼反應,路過的大人也笑笑走了。這以後好幾天孩子們放學後都要這樣重複一遍。

事情的轉折是,一個善良的老太太路過時看到了這一切,狠狠的把孩子們批評了一通,然後買了些吃的放在了那個流浪漢面前。老太太不是本地人,做完這一切就走了。但從此流浪漢面前總擺放一些好心人買的吃的喝的東西,天冷了還有人送來棉衣等禦寒的物品,有孩子再惡作劇總有人及時制止。

以往 一個人落水了,有沒人去救,我們一般以為這取決於圍觀者的素質,或者準確的說是裏面有沒有樂於助人的個體。但某心理學家不認同這個觀點。就此他做了一系列試驗。說是系列是因為這些試驗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先讓一個懂水性的人假裝落水,鬧些動靜讓別人發現。不同的是,試驗一的地點選在圍觀者很多的地方,試驗二選擇在人很少的地方,試驗三和試驗四分別和前面的兩個試驗對應,唯一不同的是,發現這種情況後他馬上積極營救。結果相似的地點,相似的人群,同樣的時間段,重複好些次,結果都是一樣:試驗三和試驗四中圍觀者好些人都伸出了援救之手,幫著著尋救援的工具、撥打110、119電話等,試驗二次之,而試驗一無動於衷的人太多。

我不敢苟同那個心理學家的觀點,認為試驗結果與條件具有必然聯繫,但二者之間有一些關係還是說得過去的。哲學認為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人心也是。惡的東西能照見人性的惡,而善良的東西也能刺激自己內心最柔軟的部位。有人落水旁人施救有危險,大家都沒行動,我也沒必要。如果大家都在積極行動,你還有時間打這些小算盤嗎?那樣你甚至可能感覺很厭惡自己。

人之初如張白紙,既有善良也有邪惡,我們成年人也是,相對於以後甚至下一個動作我們時時處於“人之初”。有時它們可能在一個人的內心是“等價”的。善良需要提醒,更需要鼓勵。

美國駐伊拉克士兵虐待囚犯的事情暴出後,女主角“英格蘭”遠在美國的家人和朋友對此感到十分震驚。他們宣稱,這位年輕的女孩“非常善良”,“根本不可能作出如此出格之事”。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周圍的人的影響和縱容。與之相反,道德模範的頒獎典禮則讓“校正”們站出來為自己的過錯公開懺悔。

這讓我想起曾經聽到的一個故事。一著名的話劇大師到某城市演出,圍了很多記者和崇拜者,大師邊向眾人揮手邊往前走。一個年輕人善意的提醒:您的鞋帶開了。大師先是一楞旋即笑了:謝謝,然後很自然彎下腰把鞋帶繫好,站起身後再次向年輕人表示感謝。但當他走到台前時卻又彎下腰把剛剛繫好鞋帶鬆開了。這一切剛好被一個記者盡收眼底,很是不解,事後忍不住向大師求解緣由,聽後,大師笑了:因為當天我要演的角色是個流浪漢,把鞋帶鬆開是為了更符合人物身份,年輕人不知道這些。但他是出於好意提醒我的。如果同著那麼多人解釋,一則浪費時間,更會讓他感覺尷尬,再碰到類似情況他可能會猶豫。

我佩服大師對藝術的完美追求,更佩服他的寬容、睿智和對人性的理解。善良是需要提醒需要鼓勵的!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eggy0814&aid=1728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