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這件事對現代人而言應該不困難,但事實並非如此。儘管有很多證據表明,在如廁之後、進食之前,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之後洗手,可以減少疾病傳播,不過每天只有5%的人是以正確方式洗手。

據《BBC》報導,一項針對3000多人的調查發現,有10%的人使用公廁之後沒有洗手,即便是那些有洗手的人,也有33%的人沒有使用肥皂洗手。為什麼正確洗手很重要?因為我們每天都會觸碰自己的臉,這舉動會讓細菌從手上轉移到鼻子和嘴巴,從而進入人體。根據巴西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公共場所中,一般人接觸各類物體的頻率是平均每小時3.3次,而觸摸自己的口腔或鼻子的頻率是平均每小時3.6次。

顯然正確洗手很重要,問題是坊間很多流傳的洗手方式不一定正確,以下3種為最常見洗手迷思:

1.用熱水洗手才會乾淨

一項針對美國500名成年人的調查中,69%的人認為水的溫度會影響洗手的成效。高溫的確可以殺死細菌,然而水溫需要達到燙傷的地步才有用,例如沙門氏菌可以在攝氏55度下存活超過10分鐘。若是用熱水洗手,那麼在30秒內就會有嚴重的燒燙傷。

2.抗菌洗手液比肥皂好

早在2007年就有研究表明,與任何肥皂在預防感染的功效上相比,抗菌洗手液裡最常見的殺菌成份三氯生,並不會讓洗手後手上殘留的細菌數量更少。2015年的研究也得出同樣的結論。除此之外,有多項研究顯示,三氯生可能會提高細菌的抗藥性,同時影響動物體內的荷爾蒙。

3.洗手後需要把手擦乾嗎

當你有急事,洗手後往往會等不及讓手自然風乾。若是在離開洗手間的路上沒有碰觸任何物體,那就沒有關係。但如果有所接觸,潮濕的手會更容易讓細菌沾染其上。所以在洗手之後盡量讓手變乾,這樣的動作可以降低你殘留在手上的細菌數量。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