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三通了多年,因為長居美國,始終沒有機會走訪台灣,直到返回大陸之後才如願以償。

從福州到台北,飛行時間一個半小時。接車的師傅笑說:他手機裡的航空飛行系統,可以看到飛機從福州起飛後,向北經過浙江,畫出一道弧線,再折角南下往東飛向台北。輪到我疑竇叢生:要北上折角南下?為什麼要捨近求遠?為什麼不可以直線飛行?師傅再笑:據說這是當初兩岸共同協商制定的航線,不然,飛機從福州機場起飛,不到半個小時,台灣的雷達還沒有捕捉到信號,飛機就可能已經降落到台北,如果來的是戰機怎麼辦?原來如此,不禁莞爾。沒有人希望挑起戰事,沒有人願意點燃戰火,和平共處,共享安定、發展與繁榮,不僅僅是海峽兩岸,對於全世界人民,都是共同的福祉。

行程較短,不能去風景秀麗的南投,不能去享譽兩岸的阿里山和日月潭,不能去「外婆的澎湖灣」,也不能住在郊野農家,騎一輛腳踏車,「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只到台北,就在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走走看看。

台北印象

下了飛機,機場就在市區內,出了機場,沒有像其他地方一樣,有一條寬闊的機場林蔭大道,旅行車直接就進入了市井民間。

道路上車水馬龍,雖然顯得比較擁擠,但也循規蹈矩,很少出現任意超速超車、在縫隙間表演高難車技的現象。

路上最多的就是計程車了,黃色的計程車非常顯眼,車子保養得很乾淨,車體也比較寬大。計程車帶來的便利是顯而易見的,幾乎在任何地方或任何時候,無需久候,立刻就會有小黃車從各個角落出現在你的眼簾,最關鍵的是,師傅會以最短的路線載你到目的地,一般不會發生刻意繞道或欺生的情況,而且打表計費。與世界各地的計程車師傅一樣,他們一個個都身手不凡,左突右拐的角度都恰到好處,哧溜一下,猶如泥鰍。

台北的街市與福建閩南的城市極為相像,有許多騎樓式的建築,給行人一個遮陽避雨的長廊。樓下開店,樓上住人,臨街是各種各樣的商鋪小店,門面都不大,裡面的擺設也很普通,沒有炫目鋪張的裝潢。穿行在台北的街區,恍如行走在八、九十年代的閩南城鎮,非常親切,也非常熟悉,處處透出純樸的鄉土氣息。

我的疑惑是:幾十年過去了,時代已經發生了巨變,為什麼台北的市容市貌仍然保留著原來的模樣?台北發展的速度為什麼沒有與世界同步?尤其是,我在很多地方還依然看到與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鐵皮屋,那是一種條件極其簡陋、雨天叮咚作響、夏季酷熱難耐的工棚,這種工棚,即便在大陸的農村都十分罕見了。或許,台灣從七十年代經濟騰飛之後就遭遇瓶頸,當大陸改革開放,台灣有不少加工業移師西岸,致使本土的經濟發展滯緩?或許,經濟實力不夠,後繼乏力,基礎建設諸如鐵路、電力、城建、公共設施等方面明顯受到制約和影響?或許,與北京和其他古老名城的發展思路相同----最大程度地保護傳統格局與歷史風貌,使悠久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讓子孫後代在時代前進的步伐中,牢記他們的先輩生活過的歷史足跡?

有鄉音的地方就是根的地方。語言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東西,它會讓你在第一時間找到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台灣旅遊,我分明感到血脈相連的親近感,特別是,我從福建來,這裡的口音就是閩南的鄉音。

台灣民眾說國語不是特別注重字正腔圓,他們的發音比較綿軟,捲舌字音僅僅只是稍微捲一下舌尖,尾音有明顯的下滑音,輔以各種語氣助詞,這種口音自然親和,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好幾次都有人問我,「你是北京人?」當然不是,我說的只是標準的普通話而已。原來,他們把來自大陸的沒有地方口音的遊客都視為北京人。

台北的市民民風純樸,儘管我們在電視中經常看到台北的政壇因政見不同多次出現狂爆粗口甚至大打出手的場面,但是,在旅遊中,我們碰到的居民都彬彬有禮,客客氣氣,體現了一種中華文化的傳統禮儀和基本素養。他們也有在公眾場合高聲談笑,他們也會在市場上討價還價,但他們的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一種真實,他們的儀態毫不做作,沒有刻薄或嘲笑,也沒有趨炎附勢或以貌取人。

我曾經在一條小巷的小飯館裡吃一碗普通的牛肉麵,在擺放著日常家具的餐廳裡,只有我一個食客,悠閒的老闆陪我說了一番話。他是早年來的大陸老兵,退役後一直經營著這家小小的牛肉麵館,身在餐館,卻心繫台灣政壇,每天晚上打烊,他都會到街角和那些老哥們暢談天下大事。

小吃巡禮

台灣的小吃風靡世界,幾乎就是為了這個舌尖上的快樂,我們風塵僕僕而來,行程中其它的計畫都可以調整或忽略,但是去逛夜市嘗小吃,一定是加上重點記號的。

台灣牛肉麵清淡爽口,牛肉的選料為黃牛肉的腱子肉、肋條肉或牛板筋為主要材質,鮮嫩細膩,色澤鮮紅,咀嚼有勁,配上碧綠的青菜或酸菜,一團粗細均勻的掛麵或拉麵,澆上濃郁的牛肉原湯,味道美極了。無論是名店或是街邊小店,口感都相差不多。

我們都不願意用酒店提供的自助早餐,特意走街串巷,去鄰街的小店用餐。許多居民也喜歡這種方式,穿著家居衣裳,踢著拖鞋,簡單梳洗一下就來了。小店著實擁擠,桌椅擺得滿滿當當,人們落座時,前後左右還要小心翼翼。早餐品種非常豐富:油條、饅頭、米糕、蒸包、蘿蔔糕都是現做。豆漿從廚房裡用桶抬出,漿汁醇厚,香味四溢,熱氣騰騰,還有稀粥鹹菜等。員工手腳麻利,四處張羅,忙碌時全家齊上陣,十幾歲的小姑娘跟著忙裡忙外,連家貓都不甘寂寞走來走去。我和媽媽每天早晨都要走過兩個街口,專門到這家小店用餐,與居民混在一起,共享市井氣息,吃得心滿意足之後,還要打包數份帶回酒店給貪睡的妹妹一家。

家人此前來過著名的士林夜市,我們這次就另闢蹊徑,去通化夜市覓食,一到那裡,嘴都合不攏了。夜市熱鬧非凡,一條長街,滿是遊人,兩旁店鋪燈火通明,師傅們的胳膊上下翻飛,臉上油光閃亮,吆喝聲、問價聲、嬉笑聲此起彼伏。夜市的街中間還有一路活動攤車,各種各樣的小吃讓人眼花撩亂,也讓遊人更加擁擠不堪。

人們彷彿都有愛湊熱鬧的習慣,哪裡人多就往哪裡擠。我們就是這樣,不僅靠鼻子去聞,豎起耳朵去聽,更多的還是用發亮的目光掃來掃去,看到哪裡大排長龍,不管攤點賣的是什麼,先排隊再說。每當看到五顏六色沒有嘗過的小吃,都要快快地掏出銀子,就買一份,全家人你一口我一口一起分享,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有限的胃裝進更多的食物。

那天晚上,和所有的食客一樣,我們的眼睛裡閃爍著貪心的神釆,嘴很大,肚子很小,腰力腳力耐力十足,總共品嘗了十幾種酸甜鹹辣的小吃,如糯米糕、滷豬雜、臭豆腐、花生糖、珍珠奶茶等等,過足了舌癮。

文化之旅

人們之所以喜歡旅遊,是對那個地方與眾不同的風土人情充滿好奇與探求,只有鮮明的文化特性才具有永恆的魅力。台北所吸引我的,除了與閩南風情一致的街區,主要是那些蔣家時代建造的產物,那應該是台灣獨此一份的文化瑰寶。

台灣故宮博物院名聞遐邇,那是名字相同、規模僅次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珍寶集大成的博物院,是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和漢學文化的的聖地。台灣故宮博物院坐落在士林區至善路221號,占地面積16公頃。這座典型的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由著名建築師黃寶瑜設計,背靠青山,正院呈梅花形,金檐飛翹,綠瓦白牆,寬闊深長的台階從兩側拾級而上,院前的廣場矗立著漢白玉五間六柱式牌坊,展示牌上浩然寫著「八千年歷史長河」,建築群體恢宏氣派,具帝王傲視天下的風釆。的確如此,匯集8000年中華文明歷史的故宮博物院,是用來朝拜的。世界各地的遊客慕名而來,台北的小學生結隊再訪。門票經年不變,250台幣。

坊間傳聞,台灣故宮博物院後山巨大的山洞裡,金銀珠寶不計其數,如果要一一見諸於天下,需要歷時百年!不知傳聞真假,但聽上去非常震撼。

故宮博物院裡珍藏的各類文物超過70萬件,其中,最早的文字甲骨檔案兩萬多片,陶瓷器包括原始陶器和明清瓷器兩萬多件,銅器一萬多件,玉器一萬多件,古代書畫近一萬件,善本古籍有20萬冊,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等。價值連城的鎮館之寶有西周的青銅器毛公鼎,東晉王羲之的書法《快雪時晴帖》手跡,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的後部長卷,明代張宏的《華子岡圖》,清代的玉器翠玉白菜等。

這些稀世珍品從北京到上海、南京、長沙、貴陽再到四川,最後共有5518箱歷史文物(其中2972箱出自北平故宮博物院)分三次運抵台灣,經歷了時代的風雨飄搖和顛沛流離。無論是為了躲避戰火的摧殘,或是因為歷史原因不願意留在大陸,但是最終,這些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都完整無缺地保留了下來,保留在中華民族自己的寶庫裡,沒有被世界列強搶奪掠走,這才是最重要的。經過台灣歷史研究專家學者十多年的清點整理、造冊編制、籌備布展,藏品從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每三個月更換一次。

歷史探索

我在清代的鏤雕象牙雲龍紋套球面前停了很久,這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沒有說明是哪個匠人或多少匠人用了多長時間嘔心瀝血而成。翠玉白菜永遠吸住眾人的目光,色澤渾然天成,造型栩栩如生。乾隆三次巡遊江南,搜羅了眾多進貢的名畫名帖,有傾情奉獻者,有奴顏婢膝者,但是也許就是通過這個方式,才完成了這些珍貴文物從民間到皇宮的交接,使其完妥留存。那扇厚重的原始古玉的翡翠屏風,歷盡艱辛從日本追討回歸,這是一個民族較量的勝利。

戴著耳機,放慢腳步,蜻蜓點水穿梭在每一間展室,如同穿梭在浩瀚厚重的史書裡,只能用目不暇給、美不勝收、嘆為觀止來形容心中的讚嘆,只能對幾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充滿無限敬仰。

國父紀念館在台北信義區,占地11公頃,在寸土寸金的林立著市政府大樓、101大樓和高檔商區的中心地帶占有一席之地,說明了國父孫中山在台灣的重要地位。這座由著名設計師王大閎設計的中國宮殿式建築,結合紅磚、金瓦、綠樹的建築意象,將中國古代傳統的美學風格彰顯得莊嚴瑰麗。館內有一個可以容納2500人的大會堂和四個展室,館外有中山公園的廣場、綠地和翠湖環繞。

紀念館一樓高大的廳堂裡,孫中山先生氣宇軒昂,面容凝重,正襟危坐,他深邃的目光穿透歷史,凝視著世界。銅像高5.5米,重達17噸,台座上鐫刻著孫先生題寫的孔子論述。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這裡,大家都知道,孫先生是開闢中國現代史的先驅,他的三民主義的革命思想,他的天下為公的博大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喚醒了沉睡的東方巨龍,建立起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四個年輕的士兵從大廳左側持槍出現,步履穩健,動作規範,他們正在進行莊重的換崗儀式。全場肅靜,只有士兵的腳步和槍托聲在大廳裡迴盪。

孫中山先生一定會欣慰的,他的歷史功蹟並沒有被人們遺忘,他的一世英名一直被歷史傳揚,無論在大陸、在台灣或是在世界各地。今天的台灣,不管由哪個黨派執政,這個守衛換崗儀式始終沒有間斷。

我還去了陽明山的中山樓。在蔥綠的林海中,中山樓兀自屹立,風景獨好。這座由著名女建築師修澤蘭設計、全世界迄今惟一一棟建造在硫磺口的古典式建築,建於1965年,整座大樓沒有用一顆釘子,全部用中國傳統的榫頭拼接。綠色的琉璃瓦,紅檐白牆,外型壯觀。中山樓內部以明清兩代圖案彩繪,擺設著古典家具,地面用白色的大理石、棕黃色的拼木地板和深紅的細絨地毯鋪就。會議大廳莊嚴肅穆,國宴大廳素潔典雅,這裡曾經是台灣政府召開重要會議、舉辦國宴和接待國內外貴賓的場所,它還是台灣國民大會的專屬會場,見證了台灣民主憲政發展的全部過程。

台北總有一些地方會讓人感到驚艷和感動,圓山大飯店就是其中之一。從中山路或是高速公路上馳過,只要不經意一瞥,就一定會被一座建築驚到,「這是哪裡?」師傅說:「這就是圓山大飯店啊!」圓山大飯店?久聞大名,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

坐擁環山景色的圓山大飯店高踞在圓山山腰,四周是蒼翠的密林,後倚陽明山,前臨基隆河,雄偉的十四層宮殿式大樓依山而立,飛檐斗拱,琉璃金瓦,與藍天白雲和綠水青山完美地融為一體。白天,它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夜晚,它在月空下金碧輝煌,它讓台北所有的燈火都黯然失色。

圓山大飯店創建於1952年,改建於1963年,1968年就被評為世界十大飯店之一,1973年雙十節,這幢由著名建築師楊卓成設計的建築煥然一新,新建落成,它成為各國首腦政要首選的下榻之地。

穿過高聳的牌樓進入大廳,滿眼富麗堂皇,到處都是七彩畫梁,丹朱圓柱,吉祥的龍形、石獅和梅花等圖案隨處可見,各種畫飾與浮雕如唐人雪山圖、洞天山堂圖、清明上河圖,各種奇石盆景包括那條騰龍的大理石扶梯,無不散發著中國古老傳統文化的雋永韻味。

台北的文化之旅中,我還走訪了清新樸素的台灣大學、古典與現代相得益彰的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以及代表著對美好社會追求與實踐的誠品書店,所到之處,濃濃的文化氣息令人痴迷不已。

九份風情

第一次知道九份,是在一篇遊記裡,台灣還有這樣一個富有特色的山區小鎮!當時我就拿定主意,以後去台灣旅遊,一定要去走訪這個地方。

從台北火車站搭乘火車,一個多小時的區間車到達瑞芳車站,然後打的去九份。車子沿著青翠的山路蜿蜒而行,穿過村莊,攀援而上,來到半山腰的警察局旁,師傅說:「順著這個台階上去就可以啦。別忘了,要去『阿妹茶樓』喝茶,要去吃『阿柑姨芋圓』,不然,你就等於沒有來過九份哦!」說得這麼嚴重,我點點頭,給了他一個肯定的眼神。

爬上台階,眼睛一亮,果然風情別致!這條名叫堅崎路的混凝土石階山道狹長而陡峭,只有兩米寬,共有300多層,呈45度角向天空伸展,山道兩旁,各種特色小店一間挨著一間,樓頂屋檐相錯,使部分山道變成了一條風雨無阻的小巷。

小店門面不同,貨品各異,花花綠綠,琳琅滿目。最難得的是,遊客不多,只有稀疏行人,我可以晃晃悠悠,東張西望,拿起這個物件欣賞一番,拾起那個擺設細細瞧瞧。我素來不愛逛街,但是在這樣的環境裡,逛街竟是如此魅力無邊。不在於要買些什麼或買到了什麼,而在於享受這種悠然的心情和氛圍,輕輕鬆鬆,無拘無束,想看就看,想走就走,讓時間就這樣從手指尖一點點溜走,也很愜意哦。

我馬上就看中了小香港木屐店裡的迷你拖鞋冰箱貼,一釐米厚薄,拇指長短,一片漿過的碎花粗布做的鞋面,木屐紋理細膩,色調柔和,印有「九份之旅」字樣,鞋底有槽,仿鞋跟狀,非常可愛。買了兩隻,一粉一綠。

昇平戲院?小小山城竟然還有一個戲院?它純粹是牌坊還是真跡?老舊的門廊,「昇平戲院」四個大字從右至左,大門上方有一幅民國時期的宣傳畫:帷幕拉開,才子佳人粉墨登場,左下角,還有一台老式電影放映機。戲院的小門敞開著,裡面傳來電影的對白,好像是早期的台灣影片。「要買票嗎?」「免費!」免費?放映需要成本,場地、用電、維護、管理、服務等等,都需要費用,難道所有這些都有贊助?如是,捐款者一定胸懷廣闊,他們知道,懷舊是一種情結,與金錢無關。他們更知道,歷史不能忘記,文化需要傳承。

戲院所有的陳設和裝潢均保留當年的模樣:走廊左側的小賣部裡有香菸、洋火、蜜餞和汽水,櫃台上,有一個沒有信號的舊式撥號電話機,櫥子旁邊有一台鏽跡斑斑的冰箱。走廊右側的燈箱依然亮著,全天共放映四場,票價分全票、軍警票和半票。售票窗很小,有三根鐵棍阻攔,下方有一個一寸大小的出票口。好有意思!當年的人們就是這樣排隊買票的,當年的售票員也許略施薄粉坐在石牆後面,面部含羞故作嬌嗔,「今天上映愛情片哦!」那三根細細的鐵棍,估計是防止愛影之人情急之中伸手搶票吧?

這是一座建立於1934年(昭和9年,當時是日本侵占時期)的戲院,它不僅僅是九份最著名的建築,它甚至還是台灣的第一個電影院。一樓有十幾排、每排有兩條掀開式六連座座椅,二樓看台作U型,演出項目有電影、歌仔戲、新劇及布袋戲等。歷時80多年,這座戲院被有心人和經營者像文物一樣珍惜地保留了下來。

銀幕上正在上映台灣早期的由秦祥林和林鳳嬌主演的影片,服裝比較新潮,頭髮上抹著厚厚的髮膏,對白有文藝腔,眼神純真得沒有一絲雜質,畫面還算清晰,音響有年代的沙沙聲。戲院裡有十幾個觀眾,我悄悄地坐下,像一個剛剛買票的觀眾認真地看著,恍若隔世。當年,當台灣電影作為內部影片流入大陸,就像吹來了一股清新的山風,原來,電影可以表現得這麼生活化,原來,台灣民眾的生活狀態是這個樣子的。在陳舊的昇平戲院裡,我的心變得非常平靜,懷舊情結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就為了這段短暫而難忘的戲院時間,九份之旅就已經倍超所值了。

這就是「阿妹茶樓」?好一個清幽小院!紅磚地面,黑色的日式門廊上,「阿妹茶樓」用不同的字體向遊客招手,門楣上方的「悲情城市阿妹茶樓」則進一步說明,茶樓在「悲情城市」的電影中還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背景角色。庭院打理得素淨整潔,園林設計師將木梯、雕像、藤蔓、石磨、門簾、小花、角燈、面具和燈籠裝點得自然和諧,在鄉居中瀰漫出一種淡淡的文藝氣息。兩面微笑的老漢和少女的石膏面具高掛在二樓的窗戶兩邊,好像是日裔臉孔。

二樓茶室裡,擺放著數張茶桌,拙樸的茶壺飄出縷縷茶香,牆壁和天花板上有各種精巧裝飾。木窗挑開,窗外一片海天,海風挾著山色飄飄而來。原來,「阿妹茶樓」竟是得天獨厚,占據了一塊風水寶地,在這種情境中品茶,無論是陰晴圓缺,都應該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幾個帥哥送來輕語:「如果不是喝茶恕不能進來參觀哦。」阿妹呢?為什麼沒有見到女主人阿妹的身影?她的鬢角是否別著一朵淡雅的海棠花?

轉身離去後小有後悔:為什麼要腳步匆匆?為什麼要急於趕赴下一個驛站?人生本來就急匆匆一路趕來,人們常常來不及有半點回味,甚至都無暇看一眼就在今天出現在身邊的風景。生命之旅是可以停下腳步的,可以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可以休息一下,可以靜下心來,可以拋開一切紛繁的思緒,就悠悠地品一杯茶,就慢慢地讀一本書,哪怕什麼都不去想,這難道不也是一種生命的快樂?

山城美味

右側一個小店排起數個遊人,定眼一看,黃底黑字的「阿柑姨芋圓」招牌已經比較陳舊了,但正是這樣才有老字號誘人的光彩。這就是傳說中的九份著名的芋圓了,必須品嘗,一定要品嘗!

阿柑姨小店於1968年開張,是九份最早的芋圓店,原只是經營雜貨兼做芋圓,供予旁邊的九份國民小學的孩子們,後專營芋圓。憑借幾部電影尤其是九十年代的電影「悲情城市」的熱播,九份這個幾乎被人遺忘的山城小鎮聲名大噪,九份芋圓的知名度也因此不脛而走,被喚作阿柑姨的蘇許桃也成為了人們街談巷議的名人。

四種顏色的芋圓,用蒸熟的芋頭摻入太白粉揉合,純手工製作,指甲般大小,軟軟糯糯,甜絲絲熱乎乎的,盛一大盒,加上冰豆漿,外冷內熱,唇齒間一片柔軟,舌尖上都是甜津。

端著餐盒進入內間,居然是一個觀景餐廳!餐廳就安置在山崖上,兩面臨海,風光無限。數排長桌,臨窗有一圈用簡單的木板搭成的長台,小小的塑料方凳,食客們團聚在一起,輕聲細語,食指大動,後來者只能站在門口,窗邊的座位一位難求。

望著窗外的景色,禁不住心曠神怡。曾經的九份,因盛產黃金而興盛過,後因礦藏挖掘殆盡而沒落。今天的九份,高山蔥蔥,大海藍藍,遊客如雲,一派生機。望遠處,海天寥闊,小島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港灣挽起灣灣碧水,漁帆點點,岸邊漁人湧動,魚蝦閃著銀光。

面朝大海,品嘗美食,感覺是不是非常美好?

那天,各種各樣沒有見過和沒有嘗過的美食小吃讓我大飽口福,除了早先墊底的滷肉米粉和酸筍魚羹以外,我還接連品嘗了阿柑姨芋圓、金枝紅糟肉圓和阿蘭草仔粿,都是九份不得不光顧的名小吃,當美食已經撐到喉嚨了,才戀戀不捨離去,最後,還拎了幾盒黑糖麻糬滿載而歸。

回程的艱難超乎我的想像:順著基山街下山,那條細細長長彎彎曲曲、布滿各色小店的小街,人潮如蟻,人頭攢動,人聲鼎沸,密集處,來往的遊人幾乎是貼著前胸後背躑躅蝸行。街邊的小店人滿為患,根本擠不進去,直到走出路口,才能喘上氣來。

原來,人多的時候,逛街就成為一種負擔了,欣賞觀賞的閒情逸致也將索然無味。九份,沒有遊客,你是何等的清靜,而一旦遊客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你在頃刻之間就被腳步和喧鬧淹沒了。但是,九份──青山還是那片青山,碧海還是那片碧海,國小孩子們的眼神還是那麼質樸而清亮。

軟軟糯糯、甜絲絲熱乎乎的阿柑姨芋圓。
九份的景色,高山蔥蔥,大海藍藍,小島在雲霧中若隱若現。
莊嚴瑰麗的國父紀念堂。
九份的山道狹長而陡峭,呈45度角向天空伸展。
清代玉器翠玉白菜。
孫中山先生氣宇軒昂,面容凝重,正襟危坐,他深邃的目光穿透歷史,凝視著世界。
從日本追討回來的翡翠屏風。
融古典與現代於一體的國家音樂廳。
透過牌樓,穿過兩座大山的山谷眺望,台北的一角閃耀在雲空下。
(世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