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樂見公公併之行動
2013/04/02 11:04:32瀏覽272|回應0|推薦2

民國七十九年間,當時之財政部部長王建煊,開放民營銀行之設立,在設立之初,王建煊宣佈,只要合乎規定,一律准予設立,雖然在後來多家銀行,經營不善或用不當之手法掏空,使得許多人受害,因而關閉數家銀行.但在設立初期,許多公營銀行,已感受到不小之壓力,則喊出將改革銀行之經營方式,全方位、擴大業務範圍、走出營業廳,紛紛出籠,也有專家學者道出,在開放民營後,可使銀行業之故步自封之心態大為改變.終於在開放後,競爭之下許多銀行業分出高下.

在當年因囿於銀行法之諸多限制,許多專家學者言,銀行設立過多,市場恐會被瓜分,銀行業恐將會惡性競爭,果不其然,許多不善經營者一一被整併,使得台灣的銀行家數從2000年的53,縮減至2008年的37.台灣的銀行業規模不大,獲利也相對較低,台灣的銀行業普遍資產報酬率(ROA)小於1%,近兩年獲利成長,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也不過在10%附近,國際上具競爭力的銀行,則是ROA大於1%,ROE15%水準之上,因此銀行一定要向外發展,近幾年國銀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加海外分行的收益比重來到三成左右,也顯示銀行定要向外發展走出去.方能具有競爭力.

在西進之後,台灣的金控公司亦紛紛跟隨,發現本國銀行資本過小,於是金融機構合併擴大經濟規模已刻不容緩,尤其是日前公,民股為了彰銀案再度引爆紛爭,公股銀行不僅擔心「民吃公」,未來也怕被陸銀「併吞」也不無可能,於是金融業整併話題,只不過不在是民民併,而是公公併,公公併也不會有人員任用之問題.銀行家數過多,規模過小,無法走出台灣,無法在國際競爭,且為避免國內銀行分行家數過多,產生過度競爭,金融整併是必走的道路,雖然可能仍需花費不少時日來整合,但為提升台灣金融業競爭力,有開始就會有機會.

過去銀行老大之心態,至今日已被時空所變更,在國際之競爭中,我國之銀行業如何能與人爭峰?不僅僅是人才,還要有財力,畢竟『有錢萬人景仰,無錢萬人唾棄』,在國際金融市場中,資本額大與資本額小,相比之下不戰已分高下,因此此次所謂『三次金改』,應儘速進行,並且以公公併帶動民營之金融業整併,讓金融銀行業有更健全更壯大之企業,與世界接軌,不要只侷限於國內自己廝殺混戰,畢竟國銀走出去才是必要的,才能更行擴大業務與資本.加強競爭力.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ulchao86&aid=745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