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藥類藥粥-茴香粥、益智仁粥、艾葉粥
2012/01/13 15:25:09瀏覽1131|回應0|推薦1

作者 : 東依士  王獻華

24‧茴香粥

茴香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茴香的果實。茴香粥在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所記載,是由茴香和梗米加水煮成,具有行氣止痛,健脾開胃的功用。

適應症:
小腸疝氣、脘腹脹氣、睪丸腫脹偏墜;胃寒嘔吐,食欲減退,以及鞘膜積液,陰囊橡皮腫及慢性胃炎等。

煎煮和服法:
取小茴香30 克,加食鹽3~5 克,炒至焦黃,研為細末,作為一個療程用量。先用粳米50 克,加水450 毫升,入砂鍋煮為稀粥,然後調入小茴香粉5~6 克,紅糖適量,改用文火稍煮片刻,待粥稠為度。每晚睡前溫熱服食,每日一次,連服五天為一療程。

論治解說:
茴香分大茴香與小茴香,作粥宜選用小茴香,又稱香絲菜。小茴香辛溫氣香,功專理氣散寒,溫脾開胃,又善止痛,為治療寒性腹痛,睪丸作墜,小腸疝氣,婦女小腹冷痛的理想藥物。與米為粥,可增進食欲,調中止嘔,常用於中焦虛寒、腹脘冷痛、寒性嘔吐之症。因此,《本草綱目》有.茴香粥和胃治疝.的記載。

小茴香是民間的調味品,因具有理氣、散寒開胃止痛的藥用價值,所以它已成了中醫治療疝氣的常用之品。從而,茴香粥也為廣大疝氣患者來了福音。小茴香用鹽炒後,還有溫腎之功,正如李杲所說:可.補命門不足.,所以茴香粥還用來治療腎虛腰脊冷痛之症。茴香煮粥後,味辣氣香,開胃助食,無論是脾陽不足,還是腎陽虛弱的虛寒性患者,非常喜歡食用。

現代研究:
本品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茴香醚、小茴香酮、尚含茴香醛、脂肪油等,口服能增強腸胃蠕動,排除腸胃中積氣,並有助於緩解痙攣,減輕疼痛的作用。

注意事項:
茴香粥屬散寒止痛性藥粥,對一切實熱病症及陰虛火旺的患者不可食用。療程以3~5 天為宜,若需再服可隔3~5 天為好。

25‧益智仁粥
益智仁為薑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益智的成熟果實。益智仁粥首載於《經效產寶》一書,是由益智仁和糯米加水煮成,具有溫脾止瀉,補腎固精,縮尿止遺等功效。

適應症:
脾寒泄瀉、腹中冷痛、遺精陽萎、早洩、尿頻、遺尿、夜多小便和多唾流涎等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益智仁5 克,研為細末。先用糯米50 克,加水450 毫升,放入砂鍋內煮成稀粥,然後調入益智仁末,加細鹽少許,稍煮片刻,待粥稠停火。每天早晚餐,溫熱服食。

論治解說:
益智仁辛溫氣香,善入脾腎二經,與米為粥,最能溫脾胃而和中,暖腎陽而固下,用以治療脾腎虛寒之症,主要取其溫熱固澀之功;其所治涎多自流,是脾虛不能攝涎所致,並無口乾,口苦之象徵;其所治遺尿,是腎虛不能固攝所致,決非尿痛尿急之徵,當要細細辨清。

《經效產寶》一書,顧名思義,乃是寫婦女經產之病,然而它載益智仁粥,當然是多用於治療婦科之疾,原書這樣記載說:.治婦人崩中;益智子砂研細,米飲入鹽服一錢。.現今用於治療脾腎陽虛諸症,是在原書上的延伸罷了。
益智仁粥和覆盆子粥都有補腎澀精縮小便的功能,但益智仁粥燥性大,燥脾攝涎唾的作用大於覆盆子粥,而覆盆子粥澀性大,補腎縮小便的作用大於益智仁粥。

現代研究:
本品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烯、倍半.烯、倍半.烯醇,能調節植物神經的功能紊亂,對性神經有興奮作用,因此對遺精、遺尿有療效。

注意事項:
益智仁粥乃為溫燥之粥,凡屬溫熱者或陰虛血熱者忌服。

26‧艾葉粥

艾葉為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本植物的葉片。艾葉粥為一民間方,群眾中廣為流傳,是由艾葉和梗米加水煮成,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

適應症:
婦女虛寒性痛經、月經不調、小腹冷痛、崩漏下血、胎動不安、妊娠下血及宮冷不孕症。

煎煮和服法:
每次取艾葉乾者15 克(鮮者30 克),煎取濃針去渣,選用南粳米50 克,紅糖適量,再加水同煮為稠粥。月經過後三天服,月經來前三天停。每日兩
次,早晚溫熱服食。

論治解說:
艾葉芳香而溫,善於溫氣血,暖經脈,逐寒邪,止冷痛,與粳米煮粥,性溫氣香,專治婦女寒性痛經、月經不調、小腹冷痛、妊娠下血、宮冷不孕症。
艾葉為暖血溫經,行氣開鬱之藥,能通十二經,偏於肝、脾、腎經,因此,艾葉煮粥後,善於溫中逐冷,行血中之氣,氣中之滯。生溫,熟熱為純陽之粥,是婦科一切虛寒性病的良藥。如張仲景用艾葉治虛寒性漏下之疾。李時珍認為艾葉是虛寒性經滯之品。從而證明艾葉粥是科虛寒性經產之病的首選藥粥。

現代研究:
艾葉含揮發油,油內含桉葉素、樟腦、龍腦、醇類化合物等,此外還含鞣質、氯化鉀和微量的維生素B、C 及維生素A 類物質,藥理實驗證明,艾葉可以興奮神經,艾葉油作噴霧吸入,可以抑制過敏性哮喘,同時有鎮咳袪痰作用,因此,有人將艾葉用於治療慢性氣管炎。

注意事項:
艾葉粥亦屬溫熱之粥,凡陰虛血熱者不宜服用。

本文只提供資訊不負責醫療行為, 為確保安全,最好在醫師指示下進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uyangsogo&aid=602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