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音樂聽後感、不負責翻譯(三)
2020/06/29 19:47:05瀏覽446|回應0|推薦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ZmbBWL6ejQ

 

Egon Wellesz, Piano Concerto, Op. 49
Babinsky, piano
Rundfunk-Sinfonieorchester Berlin
Roger Epple, conductor 

埃貢維雷茨:鋼琴協奏曲,作品編號第四十九
巴平斯基:鋼琴獨奏
羅傑艾波指揮:柏林廣播電台交響樂團 

如同生平紀年內容所敘述,出生於音樂之都維也納的埃貢維雷茨,(一八八五年十月二十一日生於維也納;一九七四年十一月九日卒於牛津)當然屬於奧地利公民,之後則歸化英國;他是二十世紀作曲家、教師,以及專攻且精於拜占庭音樂領域的學者。 

維雷茨來自雙親皆為匈牙利籍、雖然具有猶太血統,但卻高舉耶穌之名的基督徒(譯按:直到今天,猶太民族大部分都還拒絕相信跟承認:主耶穌基督就是他們等待了兩千年的彌賽亞;猶太人若成為基督徒,是會受到依舊信奉猶太教、但大部分只剩下框架和教條而已的同胞,所給予的暴力對待)所組成的家庭,因此維雷茨自然也受洗成為別稱「新教徒」的基督徒,可是之後卻又皈依了曾經大肆搜捕跟殺害,並且打壓新教徒的天主教。 

(例如在「處子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執政、蘇格蘭女王在位之間的英國新舊宗教衝突,就是一例;著名女布蘭領銜主演的電影:伊莉莎白;輝煌》可略窺幾許。劇情裡,先是受到非人道的、驚嚇程度豈止破錶而已的刑具:「紐倫堡鐵處女拷打,Oskar絕非認同或贊成刑求,但部分「去中國化」去到不可理喻、逢中必反、其實也腦袋被綠色暨台獨邪教,給洗得乾乾淨淨的男女們,在指控中國從古至今就是野蠻之前,請去瞧瞧被認為是先進、文明、素質好的歐洲,以前是個什麼德性;起碼就「獵巫」這宗教迫害,針對但凡受過教育且識字的無辜女性,全被認為是女巫而受到逮捕、囚禁、毒打、侵害,受盡肉體及精神上的摧殘和折磨;這叫做很文明嗎?接著被處以當眾絞首的白人男子,有影評說,就是當時仍處於被追殺、剿滅等窘境的基督徒。日光底下無新鮮事,本是三一神第二位格的主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四十天之後回到阿爸父神那裡,猶太教的文士或律法師、法利賽人一黨,便開始大肆追捕耶路撒冷城內的基督門徒。後來被主耶穌揀選成為使徒的大數人保羅,起初也是熱衷於將相信「耶穌基督是彌賽亞」的同胞給追捕入獄、並予以嚴刑逼迫,讓這些男女,有部分承受不了肉體、精神等折磨,而放棄信仰或褻瀆基督,以求獲釋) 

維雷茨一開始基於父親的期許,在學生時代攻讀法律;然而就在參與古典音樂裡,屬於十九世紀下半開始興盛的「後期浪漫時代」巨擘:古斯達夫馬勒,(Gustav Mahler)假維也納國立歌劇院(Vienna Court OperaWien Staatoper)所指揮演出,在德語系國家同樣名聲響叮噹,活躍於十九世紀初葉,西方古典音樂風格,從「古典時代」過渡至「前期浪漫時代」的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他跟創作出膾炙人口、上演場次何止數以千計的《歌劇魅影》的韋伯,完全是兩個人)傳世歌劇:具有濃厚巴伐利亞風情與文化的《魔彈射手》(Der Freischütz)之後,便決心獻身於音樂。 

違反父親成命的維雷茨,跟隨據稱是他首位監護人、本身即為「無調性(沒有交代作品旋律開頭屬性)音樂」先河及創始者的:荀白克(Arnold Schöenberg )學習;同時也師從在維也納建構起音樂學方法,也是當地奧地利波西米亞作曲家圈子內,身為領頭羊的葛多阿德勒(Guido Adler)。 

上述兩位作曲家和音樂教育者,所帶來的雙重影響,奠定了維雷茨個人在相關範疇方面的思想;公元一九一三年,這位匈牙利後裔,決定以研究拜占庭時期的音樂,做為他終身興趣跟職志,並且由於德、奧兩國聯盟(Anschluss)而離開生活已久的奧地利,前往孤懸海疆與歐洲大陸遙望,並且在政治上,跟自己祖國屬於敵對(沒多久之後迅速燎原的歐戰,奧匈帝國及英國,確實也是於擂台上互毆)的大英帝國。 

不過之所以做出如此遷居決定,主要也是當時身在阿姆斯特丹的維雷茨,聽聞他根據莎士比亞劇作《暴風雨》(The Tempest)裡的虛擬主人翁所譜寫,個人作品編號第五十三的管弦樂片段《普羅斯比洛的魔咒》(Prosperos Beschwörungen),經由美籍猶太裔人士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的指揮,取得相當成功和名聲,因而做出就日後來看,算得上幸運的定奪;因為英倫三島雖然也元氣大傷,但跟歐陸被戰爭烽火燒得體無完膚、奄奄一息的慘狀相比,還是稍微好一些。 

可就因為歐洲各國亂起蕭薔之故,使得身處「敵營」的維雷茨,哪可能不被認為是間諜或第五縱隊,(何況維雷茨前往英國的時間點,實在也很難不讓人多做聯想)最終被拘禁在英格蘭跟愛爾蘭之間的海上、名稱叫做「曼島」(Isle of Man)的哈金森集中營(Hutchinson Camp);不過就在《時代雜誌》樂評主編:柯林斯(H. C. Colles)長期居中斡旋與奔走之下,維雷茨總算得以在一九四三年(譯按:這時間點同樣也夠奇怪的了)獲釋。 

維雷茨終其一生,共創作出九首交響曲,以及等同數量的弦樂四重奏,這些都在他在歐戰爆發前抵達英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九四五年期間所發表;除此之外,維雷茨也留下包含數年前重新公演、錄製的德語歌劇《巴切》(Die Bakchantinnen。譯按:這是詮釋希臘神話人物尤里庇蒂【Euripides】演奏與歌劇名稱相同的樂器,為主要故事架構的舞台作品);以及一首如「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在配器上相仿的八重奏、鋼琴跟小提琴協奏曲各一首、還有一首替小提琴和管弦樂團合奏的組曲。 

綜觀維雷茨最初的音樂創作風格,有些類似美國籍奧地利裔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克熱內克(Ernst Krenek)採取的刺耳但可辨識音調(harsh but recognizably tonal style);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維雷茨所寫的頭兩闕交響曲,儘管仍有二十世紀的現代音樂、和聲風格,可是在屬性方面已轉向布魯克納慣用的背景縱深方式(原文是Brucknerian sound),此時屬於作曲家本人在創作上的第二階段 ;不過到了維雷茨發表他的第四號交響曲《奧地利》(The Austriaca)時,風格方面更趨於音調混濁(tonally vague)以及演奏上的序列主義技巧(serial techniques);在維雷茨的第八號弦樂四重奏,就可以發現暗示著前述序列主義的音調。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