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些音樂聽後感,當然只是亂寫
2020/01/09 19:03:55瀏覽560|回應0|推薦26

一、

查爾斯˙阿爾勘:鋼琴奏鳴曲《四段歲月》,作品編號第三十三

Charles Alkan: Piano Sonata “The Four Ages” (Les Quarte Âges), Op.33

音樂網頁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1jh0DvqOo4

繼十七世紀時誕生於當時的威尼斯共和國,(為現代人所孰悉的義大利,當時還沒統一跟建國)譜寫數百首以小提琴為主,旁及大提琴、長笛或其他木管樂器作主角的協奏曲,雖然被批評「同樣一首協奏曲,寫了數百次」,(旋律聽起來確實都有些類似)但也樹立不少跨時代、於今依舊發酵且活絡的里程碑,是膾炙人口、也是「古典音樂裡的流行音樂」稱呼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作者的紅髮神父韋瓦第(Antonio Vivaldi)之後數個世紀,

歐陸也算得上命運多舛的大國法蘭西,有一位具有猶太血統的音樂家:姓氏為阿爾勘、名查爾斯(Charles Alkan)的先生,無論動機跟考量為何,總之藉由從二十歲的青年期開始敘述,直到五十歲準備迎接晚年的中年為止,以每十年做為一個單位的人生各階段,創作出標題為《四段歲月》(The Four Ages;我可以擅自簡稱為「四紀」嗎?呵呵)的鋼琴奏鳴曲,作品編號第三十三。

可以預期這首鋼琴擔綱唱獨角戲的曲目,旋律依該會從象徵青春與熱情的飛躍活絡,慢慢過度跟轉變為隨著年齡逐漸增加,依次遞嬗成內斂和緩慢之類,代表主人翁開始進入壯年或更為沉澱的年齡等步調;水晶球像顆星球轉動的時候,隨著簡略但精緻的裝飾品,於七彩燈光幻化與明暗間交替所發出,叮噹似敲擊黑白琴鍵的聲響,大概就是鋼琴所帶來的感受之一吧。

完全不負責任且胡亂寫就出來,根本不敢說是什麼「樂評」,就只是個完全外行湊熱鬧,連業餘都稱不上的四十多歲男子,大放厥詞、極可能貽笑大方的個人感想而已,真正學有專精、曉得如何看門道的行家們,就當作笑話瞧瞧的笑一笑可也。:)

二、

紀堯姆˙勒克:F大調大提琴奏鳴曲

Guillaume Lekeu: Violoncello Sonata in F Major

音樂網頁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fiB7C47lSo&fbclid=IwAR0iiu0jfaCv3cHxfMgtjs1Qu2zYryWYY8noZB9Tn6jHHEluqgZvSdiWJGA


從十九歲過渡至二十大關之刻,喜愛低音薩克斯風那種無論昂揚,還是吟詠等音階,都游刃有餘得無法不吸引聽者注意的繞樑不絕;

到開始接觸大致屬於純演奏的輕音樂或古典音樂以後,小提琴那種可以攀登雲端,能夠深植地底的宛若動靜皆宜、高低自如的彷彿女性思緒般多變,有如月相盈虧或人際之間極富戲劇性等模樣,簡直嘆為觀止;

如今倒是轉移聽覺焦點(雖然並非絕對)的開始注意挑起弦樂部背景跟縱深等大樑,如果小提琴屬於青春年少或雙十風華之類,感情和變化豐富且炫目,那麼宛若中年似的難免開始內斂低調並回首過往,甚至遲暮而鬢髮星白、無法撇開沉澱和閱歷累積的「無聲勝有聲」,體積確實也像身體隨著年齡增長一樣,大上許多倍的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旋律若秋季或隆冬般地靜謐,但內涵繽紛依然,讓我自主地尋找這兩種樂器擔綱的奏鳴曲或協奏曲來聆聽;

儘管奧斯卡至今依舊是個完全不懂樂理、當然也不會判讀樂譜、唱歌同樣屬於不走音才是奇蹟的天字級音痴無誤,甭提演奏任何一種樂器,所以就乖乖地扮演所謂「愛樂者」(也只是湊熱鬧吧)角色。

喜歡如此演奏樂器單純簡潔,曲調深沉依然的作品,我果然...「老」了嗎?XD

三、

米奇斯瓦夫˙勒因貝格:第一號至第四號大提琴奏鳴曲集,作品編號第七十二、第八十六、第一百零六、第一百四十。

Mieczysław Weinberg: Sonatas for Solo Cello, Op.72, 86, 106, 140

音樂網頁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HfeoKsxW0&fbclid=IwAR0hZh4olQSKGxhEvvWp5kavPv7JlKi1YUwRYGNvv4jkL0hyenvNaywHUak 

標準的歐戰後發跡而迅速擴張境界、壯大聲勢,
完全顛覆以往創作模式,貴族或宮廷般地後期浪漫時代,
搖身成為艱澀難懂、更加深入內心世界,
企圖將不容易化作言語,常常詞不達意且言不由衷,
簡直意識流的彷彿純粹學院派,作實驗一樣玩耍,
多少人聆賞,就有多少種可能性的各自表述,
誰都抓到重點與精髓,誰都瞎子摸象且老王賣瓜,
搞七捻三於五線譜起伏攀爬,正襟危坐而愈趨擺脫束縛,

水晶吊燈搖身為風中殘燭,生命頑強對比黃金牢籠,
絲絨紫紅降格為麻布粗衣,樸實無華照映粉飾過度,
拋光牛皮替代為木屐蹀跣,健步如飛或則嬌弱衰敗,
佳釀美饌發酵為粗茶淡飯,聲如洪鐘還是弱不禁風,
華廈豪宅剝落為家徒四壁,甕牖繩樞同那雕梁畫棟,
粉黛蔻丹褪色為素顏裸膚,了無生氣相較陽光底下;

好了,奧斯卡想負起責任,也徒呼負負依然的廢話完畢。

四、

阿倫˙貝格羅歐:鋼琴協奏曲 (Alan Beggerow: Piano Concerto

整闕由無論何種樂器擔任主角,只要是協奏曲,基本上就是由三個樂章所構成,(交響曲基本上,是四個樂章;但到了後期浪漫時代,演奏長度開始屢屢突破,也出現擴編至六個樂章的交響曲)但根本不知道調性是什麼(學習音樂的人應該可以一聽便知,奧斯卡不諳樂理為何物,當然聽不出任何文章的依然大放厥詞)的鋼琴協奏曲,起於敘事詩般地俯首沉浸於主角那份世界裡遨遊,同時雀躍且如飛地箭步行走,像是走進童話王國、觀看糖果屋或各樣奇幻的童真一樣驚呼;另一方面,卻也深沉且木然的像是生命歷練,累積到足以成書成文的深厚,似乎鬢已星星也、無論發生或撞見什麼,都已經不足為奇的屹立不搖,眉頭動一下也懶了。

懷抱探險跟獵奇的心思遍尋寰宇,冷眼旁觀那份日光底下沒有新鮮事的漠然,說是冷靜且淡然處於花花世界、拂袖踏遍真偽難免相互混雜地難分彼此,甚至根本就沒有彼此可言;哭未必真的就是哭,笑也未必真的就在笑,當事者是否感到疲累與厭倦,旁觀者有無茫然無緒、乃至心生鄙視且敬而遠之、感到多少得提防著些,好像從來都不重要。 

人生如戲且戲如人生,就看你認不認為、相不相信自己從早到晚戴著面具在演戲,(可能還是渾身吊滿鋼絲的傀儡卻不承認)而且實在不過是個跳樑小丑或癟腳、說是三流或拙劣,恐怕也已給足面子的粗陋演員罷了;就在大部分時候,自己究竟感覺何如,恐怕真是當下最最最不重要的事情,偏偏我們總被教導或催眠:你(妳)很重要。 

正面思考、與自我對話等名詞和方法,跟所謂「自抬身價」、「歸咎他人」、「純粹個人主觀和角度」(偏偏又認定角度宏觀、試圖或努力超越自我立場)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的負面且批判性十足的形容詞,例如「自我催眠」和「樂觀正面」之間、「自我對話」跟喃喃自語且自以為是,似乎並非只有一線之隔而已的不知有何相異;反正您的正義,不等於我的正義,或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願意的,就繼續爭論不休吧。那群飽暖思淫慾(誰都可以不同意我這評語;我也有權不甩他人針對自己所提的反對言論)的古希臘哲學家們,漏夜辯論何謂「正義」且爭執如何定義,搞了數千年依舊誰都有道理的一下子說不出哪裡怪,總之暮鼓晨鐘且振聾發聵的何止金玉良言、誰也都胡說八道的三歲幼兒都能輕易反駁打臉,簡直破綻俯拾即是的要從哪裡開始吐槽,都得傷點腦筋、還須認真思考從何著手才好。呵。 

突然想起十餘年前,我所聽過的一句反問: 

『就算辯贏了,那又怎麼樣呢?』是啊,那又怎麼樣呢?

身為受洗歸於主耶穌名下(奧斯卡之所以能信主耶穌的名,也不是我自己想要信、願意相信,就真能信;而是出於阿爸父神的揀選,讓我能夠相信基督在十字架上所獻的一次性贖罪祭,使奧斯卡得以因著聖靈觸摸,而能夠口稱耶穌基督是主)的基督徒,除了《聖經》明白揭櫫與告示的「為了一次交付的真道而竭力爭辯」(參閱《新約聖經●猶大書》第三節)以外,全能主上帝是厭惡所謂「虛無的爭競」,其中當然也包括無意義的、彰顯當事者愚昧的口舌之爭。(參閱《舊約聖經●箴言》第二十章第三節

好了,您要認為奧斯卡從頭到尾廢話連篇也行,您高興就好。


五、

貝多芬:F大調第七號弦樂四重奏,(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組成)作品編號第五十九之一。

 

Ludwig Van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 No.7 in F Major, Op.59, No.1

 

音樂網頁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QWVlCZyrWY

 

本來打算稍微提及二十多歲時相當喜愛,需要整支或以上的交響樂團才能演奏,旋律及氣勢自然恢弘壯闊,縱深和內涵同樣玩味再三的後期浪漫時代交響曲,或者多半「聽熱鬧」(除非有專人導覽,除非聆賞者本身對於作曲家當時所處的時代跟歷史背景、社會文化與風氣、創作動機和內心世界、各種人際關係有所了解)的歌劇或交響詩、交響組曲、以某種樂器為主角的協奏曲、援自某民族或文化圈子的歌謠或神話傳說的國民樂派等古典音樂作品;

對於樂器編制及演奏規模相較之下,屬於小而美或較為簡潔(簡短),但旋律依舊蘊藏著無數故事跟思想空間的各種室內樂及某種樂器的奏鳴曲,就不是那麼注意跟喜愛,也不怎麼會特地挑選來欣賞;

我就讀大三期間曾經打工任職的公司之中,有位比我年長至少十餘歲,工作時總要播放各音樂家及演奏家詮釋的作品的男性美工主管,覺得我年齡跟生命歷練都還不到一定程度,(印象中是這樣說的)所以還不曉得怎麼去欣賞演奏起來,沒有那麼「熱鬧與澎湃」,但更為深沉且值得咀嚼的室內樂。

即將邁入四十四歲的我,其實從三十歲後半段開始,就已經頻繁接觸如前所述,和包含弦樂、木管樂、銅管樂跟打擊樂等部所組成,編制完整的交響樂團相較起來,往往就幾把樂器(例如弦樂五重奏)從頭「玩」到尾,或者即便有涵蓋數種不同樂器(例如鋼琴八重奏,常常就以鋼琴、弦樂器,以及木管樂器混搭,有時候還會加入一把小號或法國號,就看作曲者怎麼安排與構思)共同擔綱,但演奏人數和編制規模,當然只能是「小巫見大巫」;可是作品深度依舊可以「小蝦米鬥大鯨魚」同樣具備想像空間,搞不好更加精緻;

只是我真的懂了些什麼嗎?怕還是「沒有」吧?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