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臺灣札記(一) 溫潤的舊雨
2008/11/11 17:51:19瀏覽767|回應3|推薦19
十月中返臺探親,賴高鐵之便到臺北、新竹、嘉義、高雄短暫停駐,見到了睽違多年的好友,一方面心懷甚愜,一方面也頗受激盪。因此,返美之後雖欲記下感想,卻不知從何下筆。心情未沉澱的時候動筆,乃寫作大忌,會寫出讓自己感動、讓別人一頭霧水的東西。然而也不宜沉澱太久,否則事過境遷,只見感動的餘燼,忘卻了感動的緣由,豈不遺憾?

其實過去數年回臺頗為頻繁;但皆因家事,足跡不出臺中。此回可謂心頭較無重負的一次,又是隻身旅行,行李簡單,連心境也輕省了些,騰出的空間填滿了舊遊相晤的期待。行前透過電郵與朋友聯絡,大略約定會面的時間,這才忽然驚覺,有幾位大學同學 - 包括我結婚時的男儐相 - 自我1991年出國後就不曾再聚。還有一位國中同學,大概自畢業後就未再見過。就連社團的知交,上回在臺北紫藤廬喝茶也已是六年前的舊事。我心中忐忑;多年不見,一廂情願把心情浸泡在舊雨的夢境中,是不是不切實際的期待?

而且,這種期待對老朋友其實不公平。我告訴自己:應該假設他們會變,並且要尊重欣賞他們的變化。人若不變化成長,也是挺可怕的。何況在他們眼中,我可能也變了許多,說不定不是溫潤的舊雨,反而是灼人的西曬。但是我依然期待在他們身上看到一些不變的質素 - 不是敢下任何判斷,我沒資格;乃是渴望他們幫我肯定一些東西,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真摯情感,以及混濁的世事所不能污染的純真執著。

於是我從波士頓上了飛機。
到了桃園機場,是晚上10點多。大學同學 C (就是我的儐相) 專程從新竹來接我,送我到臺中。一出關我們就認出了對方;他笑著跟我熱情的揮手:「曾考慮是不是要拿個牌子,怕認不出來。」他提到月初在臺北參加一位同學的婚禮,大家打趣說,身材變形的坐一桌,沒變形的另一桌。我不禁哈哈大笑。四個孩子的他,顯得清瘦了;而曾經瘦如竹竿的我,卻中廣了些。

一個禮拜後,
我搭高鐵北上南下訪友,同時領略了舊雨的輕拂和新知的喜悅。從變化中管窺了朋友生命的軌跡,從不變中見證了昔日的情誼,令我著實感恩,當再撰文述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orthbridge&aid=2373491

 回應文章

李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也是前一陣子才在網路上讀來的
2008/11/16 02:56

提供你參考:http://www.cqthg.cn/zgwx/ssxz.htm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中国文学 尤袤

尤袤(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字延之,自号遂初居士,无锡人.他的诗集已经散失,后人几次三番的搜辑,以"锡山尤氏丛刻"甲集里的"梁溪遗稿"算比较完备,当然也还有增补的余地.他那些流传下来的诗都很平常,用的词藻往往滥俗,实在赶不上杨,陆,范的作品.下面选的一首是他集里压卷之作.此外还有经杨万里称赏而保存的"寄友人"一联好句:"胸中襞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亲友久别重逢,要谈起来是话根儿剪不断的,可是千丝万绪,不知道拈起那一个话头儿才好,情意的充沛反造成了语言的窘涩.尤袤的两句把这种情景真切而又经济的传达出来了.全首诗已经失传,断句也因此埋没,直到它经过扩充和引申,变为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的"沉醉东风:"不见时准备著千言万语……待伸拆,及至相逢,一语也无,刚则道个'先生万福!'"彷佛一根折断的杨柳枝兒,给人捡起来,插在好泥土里,长成了一棵亭亭柳树.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8-11-16 08:06 回覆:
多謝!錢鍾書注的,多是可信。

李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胸中襞積千般事,
2008/11/13 16:23

到得相逢一語無。

久久一次回台,見到老友總是這般情景。我上次回去是2006年夏天,約了一個朋友出來吃飯,他說我們上次見面已經是1990年的事了……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8-11-14 12:26 回覆:
好詩,未曾讀過。似乎是宋詩中的殘句?

稻柏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走遍台灣
2008/11/13 10:29
紫藤爐,我上班時也常在那與同事討論研究的內容,更與許多朋友在那談天說地。還在嗎?

這次我也在高鐵的幫助下,從新竹下班還可以去台中吃晚飯,在那家號稱綠色建築的書店裡尋寶,之後再趕回新竹跟高中的隊友吃宵夜。

短短一個星期旅程中,我也到了許多地方,更有趁半天衝到台南,善化,與高雄的瘋狂舉動。
北橋客(northbridge) 於 2008-11-14 12:18 回覆:
紫藤廬還在,好好的。
臺中的綠色書店 - 指誠品吧?我也去了,空間設計不錯。就臺中而言,多一家大書店總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