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喝優酪乳就等於吃益生菌嗎?
2020/03/02 15:40:18瀏覽676462|回應0|推薦1

人們已經認識到補充益生菌和維持腸道健康對人體健康的積極作用,但是許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益生菌和什麼益生元,這常常使兩者混淆,人們常常問益生菌是否真的那麼好廣告說?僅喝優酪乳就可以喝益生菌嗎?


喝優酪乳是益生菌的補充嗎?


說到益生菌,人們並不陌生。市場上的益生菌產品層出不窮,主要的乳製品公司已開始搶占益生菌優酪乳市場。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何國慶說:“優酪乳與益生菌不一樣,並不是所有的細菌都可以稱為益生菌。益生菌的定義明確,僅在國際上可以生存,有足夠的數量並對宿主產生有益作用。可以稱為益生菌。並不是所有的優酪乳都能改善腸胃健康,只有臨床研究才能證明其有效性。不完全等同於益生菌的補充僅當優酪乳中的細菌成功到達並紮根於大腸並且對宿主具有良好的作用時,才可以說補充益生菌。


優酪乳中的細菌需要從口腔到大腸經過很長的路程。它必須承受小腸中胃酸和鹼性消化液的“測試”。消化道中的過程將導致大多數細菌死亡並到達腸道。很少,這時需要益生元的護送。據報導,目前中國消費者不了解益生元。它是一種難消化的食物,它通過選擇性刺激一種或幾種菌落中細菌的生長和活性,從而對宿主產生有益的作用,從而改善宿主的健康。用外行的話講,食品成分是益生元的“誘餌”。多數益生元是碳水化合物,其中異麥芽酮糖寡糖和低聚果糖是益生元的傑出代表。


量子高科技首席科學家魏全元教授在一次採訪中說:“益生元具有很多優勢。首先,它只刺激有益細菌的生長,而不刺激具有潛在致病或變質活性的有害細菌。側面促進生長。人體益生菌,促進腸道健康;其次,益生元具有甜味,但不會被胃腸道吸收,只會到達大腸以刺激細菌生長,也就是說,不會給人身體提供額外的能量,不會進入血液系統,並且對血糖水平具有波動作用,適合任何人群,幾乎沒有副作用,因此,如果人們在益生菌中添加一些益生元,不僅會影響腸道負面影響還可以使益生元更好地“保護”益生菌並促進腸道健康。”


如何喝優酪乳,喝多少健康食品是幾乎所有消費者關注的問題。廣東省婦幼保健院院長陳雲斌說,更適合普通人每天食用5億細菌。根據現行的GB 19302-2010發酵乳國家標準,乳酸菌的數量應≥106/ ml。考慮到消化道中活細菌的流失,“每天喝1-2小瓶沒問題。”但是,陳雲斌還提醒說,由於乳酸菌以碳水化合物為食,製造商經常添加大量糖分,以確保乳酸菌的活性盡可能提高並改善風味。市場上的益生菌產品有不同的規格,但如果選擇大包裝的益生菌產品,很可能會導致糖分攝入過多,因此消費者應注意它們。


乳製品專家王鼎棉在會議上提醒說,有些益生菌產品會在包裝上清楚地寫明,需要在2-7度的溫度下冷藏,而有些最好只寫在包裝上。後者實際上是為消費者欺騙的。益生菌只能在低溫環境中保持盡可能高的活性,而不能在進入人體之前死亡。因此,消費者購買時應注意包裝,購買後應盡快飲用。如果需要存放,最好盡快在冰箱中存放。


如何選擇優酪乳?根據需要選擇


大多數營養專家認為,購買優酪乳時,應首先註意優酪乳中所含的蛋白質,並嘗試購買蛋白質含量高(通常約為1g / 100ml)的乳酸菌飲料,因為它們所含的糖更多,蛋白質更少。值得的價值,不建議。王鼎棉說:“購買優酪乳時,優酪乳產品的選擇應根據消費者自身的需求。在目前中國乳酸菌的生產水平上,營養價值和活菌不能兼得。”



指出,大多數消費者將蛋白質作為購買優酪乳的第一參考指標。市場上大多數發酵乳都以活菌和嗜熱鏈球菌為基本發酵菌株。然而,實際上,這兩個菌株的耐酸性較差,並且在通過胃時會大量死亡,這使得難以向活體提供所需量的細菌。 “如前所述,如果消費者希望補充蛋白質,最好選擇這種蛋白質含量高的發酵乳;但是如果消費者希望補充腸道益生菌,那麼他們可以選擇乳酸菌飲料。飲料的蛋白質含​​量低,但使用的細菌更多,活細菌數量更多,更能承受人體消化道的折磨,因此,乳酸菌產品不一定好壞,消費者應選擇基於根據他們的需要。”


但是市場上有很多益生菌產品,並且所使用的細菌也多種多樣。對於消費者而言,哪種細菌最適合他們,他們能否達到緩解便秘,減輕體重或美容的目的?我應該選擇什麼?陳雲斌說,不同的人對細菌的耐受水平不同,適合別人的可能不適合自己。他說,例如:“我母親有習慣性腹瀉。進食時容易腹瀉。為了調節腸道環境,她嘗試了市場上幾乎所有產品,最後找到了一種對她和其他人有用的產品。很好吃,但對她沒有用,因此,我建議消費者不要盲目聽從別人的建議,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並嘗試一個星期。如果有效,繼續吃;如果不有效,那就換一下。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169008226&aid=13189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