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軟體與IC工程師,各在做什麼?
2022/02/22 09:47:49瀏覽14889|回應0|推薦12

「孩子該叫什麼名字呢?」父母生子後便面臨此問題。華人的姓名學是門玄學,父母難懂,因此早期父母多為孩子取通俗名字,爾後父母希望名字帶文青風,卻仍想趨吉避凶,此時查名字吉利否便成商機。

當時有資訊公司將命名專家的學問寫成軟體、燒成CD去賣。但人又不是常生子,買CD算過後便沒用,而從訂購到收到的時間太久,因此產品賣不動。

後來全球資訊網興起,公司把程式放網站,父母生子後便上網去求好名,以次計費、線上支付,對雙方都有利;也更便利,公司賺錢後會再聘工程師。

如此模式在資訊業隨處可見。比如過去借款要跑銀行,現可線上貸。貸款流程是銀行在規劃,我們銘傳資管系同學去銀行實習,是把行員想法寫成程式。資管系一半的課學程式,另一半學商,乃為了與商業人士溝通。

一個人買新車後,酷炫功能把朋友的舊車比下去,但朋友不會隔日就要去牽新車。汽車不常換,便不需招聘更多機械設計工程師,但軟體業卻常在重設計。

有人在某銀行貸款,突發現另家更好,可能立刻變心。銀行改貸款企劃,要找人寫程式;要把把介面改得更流暢,避免客戶被介面更炫的對手吸走,也要找人來寫。

服務一上網,對手無所不再、天天競爭,有新軟體技術出來,每家公司就急忙做,以先搶客戶。既是新技術,表示學校老師不會隨時教,因為老師念大學時學的程式已久遠,多數時間要做純學術論文,除非老師也想爆肝。

企業既投資訓練新人,就無法一來便給高薪。現在媒體報導,電資畢業領高薪的新聞,幾乎全引自Dcard或PTT的匿名網友留言。局內人都知道新人都還在培訓,是公司在付出,而非學生一畢業就貢獻。

這第一類軟體工程師,是在熟悉某行業的Know-How,而寫程式也順手時,會拿到7、8萬月薪。再往上爬,就要從工程師轉做專案管理,比如規劃一個大專案,懂得與客戶溝通,懂得用人帶團隊等。

第二類軟體工程師,不走向管理階層仍可拿高薪,因為靠技術取勝。比如你Google便快速找到資料,是因為有人寫出很厲害的搜尋程式,但厲害的背後,是用到很厲害的數學。可電腦的數學是源於離散數學,和數學系用的微積分、代數等不同。

這個競爭更激烈,比如你的搜尋時間是0.02秒,另個人寫的是0.01秒,那你的程式就完全沒用。你能拼到第一,薪水就非常高,可這類職缺就沒那麼多。

與第二類軟體工程師相似的是IC設計師。手機內的APP與網站需要軟體工程師設計,內部的IC需要IC設計師做。你拿超超大型放大鏡看,會看到內部線路密密麻麻,而這又分為數位與類別IC。

設計數位IC,是在寫一種專門程式語言,然後靠EDA系統翻成線路,這較簡單。類別IC則複雜多了,要更深奧的電路學知識,也是李家同教授最近在玩的,早年我念電機系時會畫電路圖,現在全忘光。

IC設計的競爭,常比軟體業激烈。在一支手機內,有非常多的APP與網站,但只有幾顆IC。不是賣一千萬支手機,要一千萬人去設計IC,而是設計一次後,要給一千萬支手機用。所以,IC設計要稀少卻最頂級的人才。

一家公司的IC比另家爛,就徹底被市場淘汰,由最好的勝出,然後量產更多份去大賣,量產後就賣得更便宜。

頂級人才不是像網友想的,考學測最高分,進台大電機,念四年便是,而是要對某些應用再專研多年,才能成為專家,所以聯發科要的最低門檻,常是碩士、有時也要博士。但工作就在聯發科這幾家內,並沒有公司設計IC只為了幾百個客戶使用。

在軟體業,卻有很多小型軟體公司,幫小公司設計網站,或寫APP給幾百人用。當然,也有中型或大型公司,薪水從低到高都有。你如果在Momo或Phome 規劃網站,營業額龐大,薪水就超高。

我在銘傳資管系的學生,多數往第一類軟體工程師方向走。除寫程式外,能聽懂別人想表達的、做出別人的需求,也很重要,所以我們會在大三、四把多數學生送去銀行、證劵行、電商公司等地方實習,因為溝通能力來自磨練,以及融入產業的環境。

走入IC設計就要往金字塔頂端走,所以要繼續念書,追求更專業學問,設計功能更強、更快的IC;走入第一類的軟體設計,去念學術性碩博士就沒太多意義,而是要及早走出校園,走入某個產業去理解它的Know-How,讓技術與產業需求掛勾。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8&aid=171749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