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心靈記事尾聲(四之二):蔥翠往事
2019/01/26 00:10:00瀏覽1622|回應0|推薦24

上一篇:〈心靈記事尾聲(四之一):永遠的大學池
下一篇:〈心靈記事尾聲(四之三):重還傅園

(音樂: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要看名氣響叮噹的阿里山日出,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早起不說,到了觀看日出的祝山山頂,也常常是山在虛無縹緲間。當地人說,看日出的成功率是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不過因爲如此,更讓阿里山的日出增加了幾分神秘的魅力。

前一天晚餐時,若梅他們班上領隊的同學宣佈,準備看日出的朋友,隔天早上四點多起床,大家一起搭火車到祝山。爲了鼓勵大家參加,他向大家保證,他帶的旅遊團一向都是福星高照,要大家相信他,不要貪圖被窩裏的溫暖,而錯過了阿里山日出的美景。

若梅和他,以及參加同學會的其他同學,就這樣的一早搭了小火車,一路搖晃地來到祝山車站,下了車順著坡道往山頂觀賞日出的平臺走去,沿途放眼望去,只見天空蔚藍,腳下是一片雲海,遠處的翠綠山巒,像是傲然的島嶼,聳立在雲海當中。走到平臺上,已是人山人海。只見國家風景區的導遊正拿著一個話筒跟大家解説地理形勢,他說東邊正前方是中央山脈,日出的地點就在玉山主峰的南邊。他又說大家的運氣真好,因爲這一天是四天來的首次放晴。聽導遊說了日出的預計時間,大家紛紛拿出相機,準備好拍下這難得的美景。

躲在山脈後頭、等待東升的旭日像是一個初上舞臺的青澀少年,怯場著、猶豫著。好不容易地探出了兩支眼睛,看到了這片美麗可愛的大地以及引頸期盼的遊客們之後,終於勇敢地踏著穩健的步伐,在大家期盼和鼓勵的掌聲中,大大方方地躍上了舞臺。

不負衆望,阿里山的日出果然是天下美景之一。

在回程的火車上,若梅和他旁邊坐了一位金髮少女和她的台灣男朋友。寒暄之下,知道她來自北國的瑞典,但是對這個亞熱帶的台灣情有獨鍾,在師大學中文,課餘教英文,也交了一個師大同學的台灣男朋友。她問若梅哪裏來,若梅說從美國來,台灣是他們的故鄉。她聼了他們在美國住的地方,說她知道那裏附近有個搖滾樂的名人堂,然後囘過頭去,對著男朋友說,將來有機會一起去玩。看著他們兩個人滿足地互相依偎著,若梅和他交換了一個會心的微笑。

回憶起他自己的人生,想到家人、朋友,想到若梅和他一起走過的歲月,他的心上不覺浮起了綠蒂那首「阿里山觀日」的詩篇來,儘管淡淡的憂愁依稀猶存,在寂靜的哀傷底下,卻是一片蔥翠。

不知道幾十年過後,這一對異國情侶還會不會記得這天的日出以及他們當中美好的情懷。

「哀傷依然寂靜 重登阿里山觀日」
綠蒂

山色與蟲鳴
醞釀成一個不眠之夜
吐著煤煙的小火車
搖晃著如鉤新月
在微微甦醒的山野間
思念蜿蜒如山路迂迴

守候在觀日樓上的
是另一種喧嘩中的孤獨
眺望的
不是自山巔跳躍而出的旭日
而是婉約如晨曦的溫柔氣息

在晨風中
所有自我心中低掠而過的
如雲
如你
如歸去的候鳥
都不會消失
在詩的版圖上
故事只是隱藏
於群群相連的峰間

當白髮蒼蒼之日
真情或已遠颺
仍將踱步於這高聳山脊
來重讀這本雄偉山岳
再翻閱起這頁蔥翠往事
哀傷依然寂靜
如同變幻的雲影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That wonderful morning in May
You told me you loved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Sweet songs of spring were sung
And music was never so gay
You told me you loved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You told me you loved me
And held me close to your heart
We laughed then, we cried then
Then came the time to part

When songs of spring are sung
Remember that morning in May
Remember you loved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We laughed then, we cried then

Then came the time to part

When songs of spring are sung
Remember that morning in May
Remember you loved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ushiner&aid=11788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