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康有為抗議割臺詩--行書
2013/04/22 02:11:21瀏覽1398|回應7|推薦119

以上 康有為書法

*                            *                     *      ****                                                                     *

********



********

筆者抄錄康有為割臺詩




康有為於割臺時所作抗議詩     如下


萬生本天地  一家同越秦  奏刀傷小指  痛楚澈全身

繞線通微電  萬里語相親  大地為一體  萬物同一輪

大雪壓城垣  重裘凍不溫  氣脈本相連  鴻溝苦難分

四海雖汗漫  先由方寸春  民生多憂患  志士多苦辛

登高望燕樹  飲水思河源  高樓隔楊柳  流鶯鬧比鄰

願為日月光  照遍窮簷人

********

康有為生平


康有為(1858-1927), 字廣廈,號長素,南海丹灶銀塘鄉人。出生官宦之家,十六歲中秀才。

1888年,痛感中法戰爭後民族陷於危機,利用再度上京赴試機會上書皇帝,陳述時危,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以挽危局,但被頑固派所阻。1891年,在廣州興辦學堂,培養維新變法人才,梁啟超此時為其學生。

《馬關條約》訂立,康、梁與北京參加會試各地舉人一千三百餘名,聯名上書光緒皇帝,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練兵等主張。康有為起草奏折雖未送達皇帝,而讀書人愛國行動,已受社會廣泛重視與同情。

光緒二十一年(1895)中進士後,得工部主事六品閒差。但志在變法,未到任,連續呈《上清帝第三 書》和《上清帝第四書》,其中《第三書》光緒得見而受重視,並下旨交大臣傳閱。

康、梁在北京辦《強學報》,強學會及上海之強學分會。慈禧以御史楊崇伊彈劾強學會私立會黨,將開處士橫議之風為藉口,強行查封並解散強學會。

1895年底,康有為返廣州恢復萬木草堂講學及著述活動。重遊香港、澳門、桂林、上海,派弟子東渡日本,建立維新派活動基地,宣傳變法。

1897年冬,德國佔領膠州灣,康有為第五次上書光緒,而頑固派諸多阻攔。仍續呈《上清帝第六書》《上清帝第七書》,在北京組織保國會,以保國、保神、保教為宗旨。眼見中國將被列強瓜分,光緒決心實行變法。18986月,召見康有為,長談兩個半小時,授康有為任總理衙門章京之職,根據上書意見,頒數十道變法詔書,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教育各方面。維新變法已觸犯慈禧為首之頑固勢力利益。921日慈禧發動宮廷政變,軟禁光緒于瀛臺。928日殺害譚嗣同等六位維新派人士。康、梁離京,百日維新失敗。

得英人協助,康有為經香港去日本,至加拿大,開始海外流亡。在加拿大創立保救大清光緒皇帝會,成為保皇派領袖。遍歷歐美,中東、北非及東南亞。經考察三十一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民俗, 以為中國民智未開,驟行共和,必致內爭,惟有君主立憲制方適合國情,欲法日本明治維新以救中國。

 1914年,康有為回上海定居。時滿清王朝被推翻兩年,但他與民主革命如水火不容。1917年張勳復辟,策動溥儀登位,康積極參與,出任弼德院副院長。復辟失敗,逃離北京,經天津至青島。之後十年,輾轉上海、杭州、青島之間,收藏古董字畫,作詩寫字,遊歷山川名勝,1927年病殁青島,年七十。

康有為之理想與政治主張主要見於所撰《大同書》中。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mty1223&aid=7529070

 回應文章

九里安西王(Juli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康有為的書法
2013/06/08 10:06

康有為雖然在政治上未能成功,但在書法界卻造成了不小的影嚮。因為在清初包世臣曾經寫過一本書叫「藝舟雙輯」,而康有為則另著作一本「廣藝舟雙輯」。內容是根據他在京都一年內所見的碑版,他給碑學作了一個新的總結和發揮。將當的帖學的書風整個導向碑學,影嚮很大。

不過有趣的是康有為一生唱導方刻的碑學,然而自己的書法卻沒有選擇這一條,從他的對聯來看,卻是圓轉多,方折少,不知是何原因。

謎謎-溜滑梯(mmty1223) 於 2013-06-11 12:25 回覆:

  包世臣和康有為提倡寫北碑但《藝舟雙楫》和《廣藝舟

雙楫》二書,於用筆方面,言之極少。翁闓運以爲《藝舟雙楫》

是「紙上談兵,不見勝負」。

  康南海運筆輕視帖法,其字自成一體,謂之康體。特點是

重、拙、大。他以平長弧線為基調,轉折卻用圓筆。讚者稱

「體闊勢寬,平正端莊,中宮緊收,下部疏散,結構疏密得

宜,字風渾厚雄放」。

不喜康者,則評其字為「翻滾的爛草繩」,缺乏質感,筆

法單調。

  個人較欣賞著有《歷代名家書法經驗談輯要釋義》及

二王書法管窺》等的沈尹默,書寫表現及書法理論研

究上皆有高度成就與貢獻。


一點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北京法源寺
2013/04/25 21:35
國中時正逢總統大選,李敖也是參選人之一。
趕流行跟著讀了《北京法源寺》,
第一次對康有為、梁啟超與譚嗣同產生了具體的認識,
也第一次體會所謂的志士仁人的胸懷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後來五專時讀到徐悲鴻的傳記,其中也有一段對康有為的描寫,
好像是徐悲鴻拜訪康有為的經過吧。
但當時康有為已不復當年拯時濟世豪情,而沉湎於酒糟之中。

《北京法源寺》所描寫的康有為,說他一輩子都和慈禧太后作對。
他們就像分別被鑄在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上,
當慈禧太后這一面朝上的時候,康有為就被壓在下面;
當康有為好不容易翻了身,慈禧已經不在了。
民國以前康有為被守舊派視為洪水猛獸,民國肇建後他卻又被當成今之古人。
然而這時的他「思想日新,人卻日老」。
不曉得徐悲鴻是否也看到了這一點。

整個維新過程中,最值得紀念的似乎是譚嗣同等人。
雖然以身殉道在現在看起來已經太過勉強且不必要,
但或許只有身處在那樣的時代中,
才會明瞭自己抉擇所代表的意義吧。

一點心 敬上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分享加油,
2013/04/24 22:41
好友,冷氣團即將來臨,冬天的衣服不要收,
多加點衣服,不要感冒受風寒
        
歡迎常來訪走走互相交流,賜教      
謎謎-溜滑梯(mmty1223) 於 2013-04-25 11:00 回覆:
大家多保重 !

金紡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訂正
2013/04/22 21:44
應該是四海雖汗漫。

金紡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兩句
2013/04/22 21:40

四海皆汗漫,先由方寸春 指的是台灣嗎?

姐的行書寫的很流暢,美不勝收。還有我曾看過電視劇"滿清末代皇朝",

當時這一類泣血之作,很多是用紅墨水寫的,看來非常壯烈...

謎謎-溜滑梯(mmty1223) 於 2013-04-25 10:55 回覆:

汗漫  有兩種意思一是漫無標準汗漫  有兩種意思

一是漫無標準,浮泛不著邊際。另一是水大渺茫無際。

四海雖汗漫」表示四海混沌多事,四方眾議雜陳,有如

瀾翻洶湧。

方寸  即內心。

先由方寸春」無論外在景況如何,先從自身心地靈明

知所行動開始。外在的時局不利民生憂患多志士當然

多苦辛,卻仍不放棄努力,始終盡力做去

願為日月光  照遍窮簷人是何等的仁人慈悲心懷啊


現在愈來愈能享受寫字的樂趣,親自嘗試必然知道。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觸頗深‧‧‧‧
2013/04/22 10:10

感謝菩薩分享;

康有為在晚清時期的地位極為重要;與梁啟超兩人不只是代表傳統的讀書人之覺悟

其實也是一位革命性的大人物。

可惜,中國革命的時機太過緊迫,國內外的處境太複雜;以致於動盪的時間太久‧‧‧

有一種說法,如果孫蔣的革命能夠早日安定,維新派早獲得一席之地;例如,教科書的近代文史中,康梁的分量能夠如其重要性地多一些;可能大局的發展就會不同了。

案,保皇黨雖然不足以開創新時代,但是它們是當時社會中知識階層的領導者,也是最早接受西方法政的一群,它們的愛國情操是不應改否認的

國家不能及早安定,造成當家者越做格局越小,真是可嘆

看您此貼文,用當時的自然科知識與民胞物與的精神來看,真是讓人沉思。

泥人有感

 

 

 


謎謎-溜滑梯(mmty1223) 於 2013-04-24 18:27 回覆:

康有為以為革新當循序漸進,但鑑於中國積弊已久譚嗣同與梁啟超等人主張以雷霆萬鈞快刀急斬之勢求其速效,卻缺乏長遠計畫與策略,環境難以配合,以致無成。

後來,梁啟超對比中美兩國歷史和國情,亦覺中國不適合美式共和制度,毅然放棄共和而贊成君主立憲,其期望逐步過渡民主憲政,相信終必實現民主體制。

當時知識分子確實有救國之志,可惜諸多因素,不得竟功。然而,他們的思想見解若對後世青年產生啟迪的作用,願意在長遠的革新路途上盡一分力量,則仍然有相當貢獻

謝謝提醒我抄錄此詩。可貼在近日我參加的一個臉書上的臺灣寫筆俱樂部讓年輕人由詩中也稍注意這段史實背景及認識康有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沉痛
2013/04/22 08:43

台灣從早期不被眷顧

到後來割讓

真是一頁滄桑史

康有為是有意改革 深具知識份子之良心

清末民初這段歷史

真令人沉痛呀


謎謎-溜滑梯(mmty1223) 於 2013-04-24 18:43 回覆:

改革大業永續不止; 知識份子常是喚起民族良心的先導.

每一時代需要他們的睿智啟發,身先士卒,也需要提振

全民教育素質,才有條件造成合宜的環境,而順利的往前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