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失箸英雄今已矣一述懷
2016/06/29 16:24:23瀏覽1698|回應0|推薦36

林獻堂像

林獻堂墨寶   一新會剛成立時所寫
(黃金與土可使同價,白玉投泥豈能相污)
*
*
*
2016 游覽與感懷
失箸英雄今已矣一述懷

述懷        ~林獻堂

虛生六十年,於世無少益。中年曾奮發,蚊負空努力。

韜晦及今茲,終日惟飽食。不才反自全,自喻以樗櫟。

憶自墜地初,家門多淑德。頭角頗崢嶸,丰姿亦岐嶷。

親朋殷屬望,鵬程謂無極。十五方志學,輿圖忽改色。

扁舟航海行,風雲告急迫。伯母及諸姊,幼弟亦在側。

暫居晉江城,聊以避不測。思親時望雲,悲來不能抑。

買棹復歸來,甘旨侍朝夕。擾攘始漸平,載戢干戈役。

地方行新政,舊習頻改易。人才雖登用,庶務多未識。

其時纔弱冠,勉盡桑梓責。冠履常倒置,詩書雜簿籍。

新犢耕荒園,駑馬騁沙磧。終非能適任,六年解轅軛。

施政每偏重,不脫愚民策。交通與水利,誰說非利澤。

教育則何如,故步如疇昔。民權重自由,言論加壓逼。

未甘久雌伏,一奮沖霄翮。糾合諸同志,上書請變革。

臺灣宜自治,議會應採擇。帝京冒風雪,歷訪官紳宅。

力說重民意,猜疑未能釋。或憫其愚蒙,或視為叛逆。

成敗一任天,犧牲何足惜。奔走二十年,此心徒自赤。

問君何所得,所得雙鬢白。

**

*

**

【作者】

林獻堂(1881-1956),名朝琛,諱大椿,字獻堂,號灌園,霧峰林氏子孫。為舉人林文欽長子。自小好詩文,喜讀中外譯書,吸收新知。明治43年(1910)加入「櫟社」。後曾任霧峰區長、彰化銀行監察人、臺中廳參事、臺灣製麻株式會社取締役社長等職。爾後致力推動臺灣民族自覺,被推為新民會會長、臺灣文化協會總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領袖。戰後歷任臺灣省參議會議員、彰化銀行董事長、臺灣省政府委員、臺灣省通誌館館長、臺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等職。歷經二二八事件後,林獻堂曾出現在國府的黑名單之後,被視為「漢奸」,使林氏相當感嘆。民國38年(1949)9月,以治療頭眩為由離臺赴日,辭謝在臺所有職務,避居日本。期間有相當多的詩作,現存漢詩多成於此時。民國45年(1956),逝世於日本東京寓所,享年七十六歲。    一(節錄自臺灣古典詩主題資料庫)

此五言古詩代表林獻堂大半生回顧收入《全臺詩》第參拾參冊。

1940年,林獻堂六十歲,正值日本殖民政府極力施行皇民化同化臺民。他提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已二十年,日本政府箝制臺人並未放鬆,有感而發,用淺白字句和詩的形式平實陳述過往。 嘆自己虛度六十年,未做有益於世之事,中年曾奮發努力,而力量微小,無法達成願望。至今如無用之木,隱忍苟活。所謂「終日惟飽食...,自喻以樗櫟」,乃自謙之語,亦表自我要求極高。 回想出於淑德之家,少有大志,才華出眾,親朋殷望,鵬程無限。年十五志於學,待鴻圖大展,不料山河變色,臺灣割讓日本。情勢緊急,只好攜同一些家眷渡海,暫居晉江城。但望雲思親,悲傷難抑。擾攘稍平,方才返回。年二十,為家鄉貢獻己力,擔當重任。三十歲,加入櫟社,成為臺灣知識分子的中堅。每以日本殖民政府「施政每偏重,不脫愚民策。...言論加壓逼」,於是糾合同志,上書請變革。主張臺灣採擇議會制,行地方自治。歷訪官紳宅,力求達成所願,而換來猜疑或稱其叛逆。耿耿丹心為同胞,不計成敗,不惜犧牲,知其不可而為之,結果真是壯志未酬,所得惟有雙鬢白。悵然甚矣!全詩呈現臺灣先賢真心為臺灣前途與臺民幸福努力設法的艱辛歷程。

林獻堂不以激烈方式對日抗爭,梁任公之言影響至鉅。二十七歲時與梁啟超見面請益,接受其建議,效愛爾蘭人對付英國之手段,厚結日本中央顯要,以牽制臺灣總督府,減輕欺壓臺人,採取非武裝的溫和方式,爭取臺民的參政權,以圖自治,興學、演講,積極從事社會運動。過程冗長,往往徒勞無功;例如已發動十幾年、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請願書十六次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34年9月被迫解散。

賴和〈送林獻堂先生之東京〉一詩描繪此事之艱,但並不退縮。「不避辛勤走帝京,伊誰甘苦識平生。...壓迫自然能反動,艱難豈為慕虛榮。 是非公理人心在,萬死猶當乞一生...破除階級思平等,掙脫強權始自由。 欲替同胞謀幸福,也應悟到死方休」,為達目的,堅持到死。賴和十分肯定林獻堂的超人膽識與奮鬥精神。

林獻堂由溫雅的父親及敦厚的祖母共同撫養。傳承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又發揚光大父母樂善好施的習性,樂於排難解,為人處事正直不阿,長期奉獻於臺灣的民族與社會活動,是臺灣文人的典範。

詩人人格特質是強韌,有風骨,堅忍不拔,不輕易妥協行事穩健平和。為民喉舌,用盡全力。葉榮鐘等人稱讚他:「不說日語,不喝味噌汁,不穿木屐,過純中國式的生活,從不依靠日人的威光圖謀升官發財」。節操高潔,不貪不當之利;不肖官員百姓趁機私佔公產時,卻一毫不取。此外,十八歲與彰化望族之女楊水心成婚,其妻為人厚道、處事精明,林亦終身不納妾,以其富裕家世能如此,在當時的確不多見。

林獻堂與其父林文欽雅好文藝,聯合士紳創辦學校,裝飾林家建築。林家宅第建築群,規模宏偉冨麗,高雅精緻,具有中原文化建築風貌;占地六公頃,從清同治至今約150年,保存完整,今日臺灣園林建築之代表,1981年被列為國定古蹟。

另有七律一首〈三月一日聞雷〉「一聲霹靂出雲中,餘響遙拖羯鼓同。啟蟄龍蛇將起陸,應時花木漸成叢。穿窗細雨深宵急,翻幕寒風薄暮洪。失箸英雄今已矣,惟餘燕子自西東。」

**

春雷初響自遙遠的雲中,大地萬物開始萌芽生長。雷聲如羯鼓運,迴盪悠遠。冬日蟄伏的蟲類龍蛇與世間萬物,都出來活動了,當令花木欣欣向榮,漸漸茂密成叢。傍晚,吹開窗簾的寒風聲大作。當年劉備與曹操面談,因雷聲驚慌而筷子掉落,被曹操嘲弄。如今一切都成過去,掉箸英雄,乏善可陳。只見堂前燕子各自飛散。

此詩作於民國40年(1951)林獻堂旅日之時。春來雷動,引發傷感。因被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誤列為「臺省漢奸」,且發生悲劇的二二八事件後,對「祖國」失望並心懷疑懼,遂避居日本七年,終老異鄉,留下傷感詩句「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身故方歸葬臺灣。其實內心的孤寂落寞與時不我予的遺憾,誰能瞭解?詩起於春雷,表面上聽到雷聲,可能聯想兩年前曾經在春天發生的二二八事件,數位好友罹難,至感傷痛。詩末「失箸英雄今已矣,惟餘燕子自西東」,或對受難者表傷逝之情,或對照自己境遇的不適意,而有蒼涼無助的無奈。

霧峰林家於乾隆間自福建漳州渡臺。力田習武,忠義傳家,為清季臺灣中部最大士紳家族,與北部板橋林家齊名。獻堂為世家族長,是臺灣日據時期非暴力反日人士中右派代表人物,為臺灣人民爭取權益,在各種相關組織或聯盟中擔任要職,出錢出力,被稱為「臺灣議會之父」。作為社會領袖,有獨特條件,人格能力財力皆備。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將日本殖民時期臺灣民族運動人士分為四類,林獻堂被列於傾中的「祖國派」。 

正因林獻堂性情溫和,謹言慎行,無論處境如何,言談保留,善於自制,頗守分寸,很難看出戰後對臺灣政局未來的真正想法。基本上表面尊重國府而實際保持距離,關心臺人在日本的政治活動,卻不介入。旅日時,國府屢次勸歸,曾有返,詩中有句「病體怕炎歸未得,束裝當在菊花天」,而畢竟未實現 。晚年日記透露「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似疑慮未定。

先生熟讀經史國學根底深厚傳統儒生之使命感,曾遊歷歐美一年,著《環球遊記》一書,記述見聞。雖然致力民族運動多未成,而文化活動貢獻大,仗義輸財自奉甚儉為教育最重要,捐鉅資創臺中中學(今臺中一中前身),供本地子弟入學。日據時期堅持「不說日語,不穿和服」;皇民化期間,不更改日本姓名。推動「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及晚年赴日拒歸,均顯示林獻堂是一位處處小心、有所為也有所不為、愛國的理想主義者。一心為國卻曾被誤解,更是沉痛。堅持不屈、不輕易妥協的個性,「道不行,乘桴浮於海」;道不同,則堅決不相為謀,應是不得不流落天涯的曲終吧!

一代人物走入歷史中,引人追懷。霧峰林家已成古蹟,賞遊之餘,更應探索認識前賢的不凡事蹟,深思每人在自己的岡位上能盡多少棉薄。

參考    林獻堂傳       黃富三著

        灌園先生日記   林獻堂著




《藝想世界》《阿罩霧風雲II》還原霧峰林家與台灣近代史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mty1223&aid=6357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