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山一髮餘高蹤一將泛海入中華作
2016/06/22 23:18:36瀏覽942|回應0|推薦39

洪繻(棄生)

洪棄生先生全集

2016  旅遊與感懷

青山一髮餘高蹤

🔼

將泛海入中華作       ~~洪繻

                                                                                                                       

飚輪發出東瀛東,臺灣水與吳淞通。

五嶽三山禽慶志,五湖四海范蠡風。

久閉島上如樊籠,山水瑟瑟無歡悰。

有樹髡比湘君赭,有石血見秦鞭紅。

欲向方壺覓員嶠,奈無黃平乏赤松。

放櫂滄溟遊萬里,此行或遇東王公。

中原今已霸圖空,龍蟠虎踞空匆匆。

碧水千迴留古蹟,青山一髮餘高蹤。

我從世外追溫伯。有目不送南飛鴻。

必以雙屐踏萬重,一躡岱頂登高嵩。

昂頭緲緲白雲峰,手擷仙人青芙蓉。

歸來袖裏乾坤大,遊笻且化葛陂龍。

*

*

*

【作者】

洪繻(1866-1929),原名攀桂,學名一枝、字月樵。淪日後,痛恨時局,改名繻,字棄生。彰化鹿港人。彰化縣生員,乙未之役與丘逢甲同倡抗日,失敗潛歸鹿港,自此閉門潛心著述,民國十一年(1922)秋,曾遊故國,有《八州遊記》、《八州詩草》記其事。洪繻工詩文,亦有詩話傳世,兼善多體。臺灣省文獻會集結出版套書《洪棄生全集》,含:《寄鶴齋詩集》、《古文集》、《駢文集》、《詩話》、《八洲遊記》、《中東戰紀》、《瀛海偕亡記》等書,詩歌包括各體,題材廣泛。子炎秋曾任立法委員、臺中師範校長等。

( 以上節錄自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

 

 〈語譯〉 

搭乘輪船前往臺灣東方的中國內地。臺灣水域與吳淞江相通。效法禽慶與范蠡遊歷五湖四海、五嶽三山。

長久居於臺灣小島,猶如身困鳥籠,有所限制而欠自由歡樂。

受日本高壓統治,山林也被日人破壞,名勝仙境已無處可找。

想去尋覓神仙,無奈並沒有如貴州黃平縣飛雲洞一般的仙洞和神仙。

此次搭船中國行路途長遠,或許能遇到傳說中的仙人東華帝君。

本有龍蟠虎踞雄偉險要的地勢,但清朝已覆亡,河山雖好,終究來去匆匆。

青山蒼茫,遠遠眺望細如髮絲。綠水迴繞,留連古蹟空嘆惋惜。

我從塵囂之外。追隨南宋文學家洪適的足跡,遊覽鬼斧神工的廣東清遠英德奇洞美景。

遊歷多處名地奇景,親自履踏登臨泰山之頂。昂頭虛無飄緲間,彷彿雙手擷取仙人青荷花。

返臺之後,似乎今番經由仙氣浸潤,身懷絕技,便能脫胎換骨,才氣滿溢。

 

本詩為七言古詩,選自洪繻《八州詩草》。寫於19227月,《八州遊記》、《八州詩草》二書,記錄洪繻與次子載筆遊內地大江南北所見所聞,處處表露對中華祖國的深深孺慕。

由離開島嶼,搭輪船至內地開始,西出關中,東遊洛邑汴梁,北上京津,東訪齊魯,南下西湖、桐廬;登高望遠,胸懷開闊。復泛海至閩,觀漳泉汀邵諸郡風物勝跡,踏遍五嶽三山、五湖四海,留蹤古蹟,遊歷萬里,意猶未盡,諸多懷想。

洪棄生早已嚮往中國內地名山大川,攀高渡水,假想途中巧遇神仙。身臨勝地,不捨離去。懷古思今,卻不免憂心家國。此詩提及久居小島臺灣,如同關在籠子裡,乃因生活於殖民政府苛刻不公的統治下,怏怏不樂,甚至是痛苦,才想像盼望上仙山見神仙。此刻走遍南北,總是匆匆。但是沾染些許故國大好江山的靈氣,似乎歸來也獨有特異才能了。比起他詩作的格外沈重,略有不同。此詩除了「中原今已霸圖空」稍微感傷外,讀來只覺作者對此山河戀戀不忍離去。

諸多感懷詩的特點便是明顯的憂國心緒,如〈感懷詩之三〉

「懷古傷時劇可哀,中華氣替莫登臺。千秋人物歸何處,一世英雄作棄材。

公子太原今不出,虯髯海國昔曾開。淒涼此日為危卵,孤負聲名在九垓。」

懷古傷時是最大的哀痛。中國遇強敵欺凌,勢衰力頹,千秋人物無處可歸,一世英雄不得所用,可歎可惜!。時局失利,豪傑不復見。今日國勢危殆,孤負以往在天下的盛名,如此淒涼!

又如〈感懷詩之五〉「蓬萊城市閱興亡,戎馬當時一戰場。萬古衣冠為贅痏,百年文物付傖荒。幾莖頭髮留遺種,不世心懷鬱倒藏。誰道我生今似此,中途摧折盡剛腸。」

自從臺灣被迫割讓日本,不平待遇使臺民抗爭時起。歷史悠久的中華文物、衣冠禮制遭破壞,詩人一身傲骨,不願剪辮,實是不甘被異族統治;一切幽怨鬱悶只能吞入腹中。末句尤其辛酸,想想自己怎會淪落至此,剛直個性竟深受重擊! 

洪繻另有〈登臨感賦之一〉詩,書寫遊覽臺灣山水的感懷。「寥落八閩路,蕭條大海東。秦餘人物痛,漢外河山空。」說明臺灣原是中國福建的一部分,清亡後,日本殖民高壓統治,中華文化備受摧殘,亡國遺民徒留悲痛。正所謂「武陵不可見,雞犬亦難同」。

〈登臨感賦之二〉:「海上山長在,人間世已非。中原天萬里,遠地日孤暉。水闊聞鯨吼,雲遙羨鳥歸。不堪搔首處,風景尚霏霏。」明知江山雖在,而人事俱非,唯有遙望中原寄託情思,羨慕禽鳥猶可歸巢,自己搔首悵然卻無力改變。

〈詠懷之二〉結尾「澄清俟何日,重將督亢收」,即使希望微渺,依然盼望政清治和,有朝一日清廷能收復臺灣。

洪棄生性格正直耿介,民族意識鮮明強烈,抗日事敗歸鹿港,專注寫作。日人仰其聲名,屢聘,皆不就。素來以遺民自居,特立獨行,無論外觀或內心都堅守原則;不剪辮,拒著洋服,日人強去其辮,遂披散長髮,著寬博大褂,手搖蒲扇,從容過市,其實心中至為沉痛。日本殖民之下,有感有識之士所見臺民受苦,種種悽慘不公,不得不發,唯有訴諸筆端,寓之於詩文。先生所為,恰是一例。〈感懷詩之二〉「我有足與纓,咸池不足濯」則明表清高志節,絕不因時勢而稍異的堅貞無畏。

從小處即可見洪棄生時時心存故國,詩文紀年仍用干支。作品內容駁雜,舉凡三臺(北臺、中臺、南臺)社會紀實、戰守之跡、政治措施,日人橫徵暴斂之苛厲,民生疾苦之實情,無不見於篇章,批判日本殖民體制政策,始終不遺餘力,然畢竟以此招禍,日人將之定罪繫獄經年,抑鬱滿懷,悲憤無奈,出獄後不及十日即離世,實為不幸,時年六十三。著書凡十餘種,百餘卷,因見忌當道,生前獲刊行者寥寥,幸而數十年後得以陸續出版,題曰《洪棄生先生遺書》,共九巨冊,又經整編排印,改題曰《洪棄生先生全集》。 

數年前讀過洪繻一些社會寫實詩,對於詩人體察國計民生,細微入裏,於殖民政府施政缺失偏頗之處,直言不諱,印象深刻。他深知武力抗爭乃以卵擊石,亦經嘗試而不成,於是改弦易轍,不參與外圍明顯的行動,只全力勤寫詩文。

詩人在世之時,「皇民化」運動猶未開始。若遭逢其時,以其本性,更改日本姓名及類似同化政策,必定仍舊拒不合作,堅持到底。

一代詩人一生堅守文人氣節,忠義不屈。流傳的豐富著作,特別發揮詩足以「興、觀、群、怨」的各種作用,不僅抒情滋感,平實報導當時的社會狀況,成為後人研究瞭解的可信資料,也讓我們看見不畏強權、不計毀譽、忠實紀錄的健筆,以剛腸熱情的關懷,為農民伸冤,為百姓鳴不平。文人即使手不能縛雞,筆仍能擎天仗義;人縱然因義不見容於當世,筆終能記實而留千秋!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mty1223&aid=600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