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缺水成台灣日常 伏流水能幫忙
2021/05/25 22:31:24瀏覽153|回應0|推薦0

台灣面臨半世紀最嚴峻旱災,隨氣候變異加劇,「缺水」恐成日常,但政府水資源開發屢遭學界批評「窘態畢露」。每年直接流入海裡的地下水(含伏流水)是全台水庫總蓄水量二到五倍,應成立國家級水資源研究院,開發伏流水或恢復埤塘功能。

 

Winners Concert II: Yu-Chien Tse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LRqvZUWMbg

 

【摘要2021/05/24 聯合報】台灣面臨半世紀最嚴峻旱災,隨氣候變異加劇,「缺水」恐成日常,但政府水資源開發屢遭學界批評「窘態畢露」。每年直接流入海裡的地下水(含伏流水)是全台水庫總蓄水量二到五倍,應成立國家級水資源研究院,開發伏流水或恢復埤塘功能

水荒嚴重,公部門陷入水源調度困局,巴望老天卻盼不到雨,往地底挖水又有地層下陷疑慮;台灣的「救命水」在哪?

台灣坡地陡峭、溪流短促,推估一年未蓄存、直接流入海裡的地下水(含伏流水)至少40億到110億公噸,而目前台灣所有水庫加總蓄水量不過20億公噸。屏東科技大學土木系教授、水利工程專家丁澈士直言,台灣水資源開發需要新思維,未能善用地底的豐沛水源,一遇水荒才束手無策。

「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各種用水的主管機關不同。」丁澈士說,醫療、營建等各領域用水,不是水利署單一機關能掌握,仿效歐美成立行政法人「國家水資源研究院」是必須思考的方向。

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也認為,有必要成立國家級水資源研究院,統合開發包括伏流水、製程廢水等水源作為氣候劇變下的「救命水」。汙水處理場每天扔掉285萬噸製程廢水從不回收,「這其實是一千萬人的用水量」。

李鴻源還說,近廿、卅年來國家水資源政策幾乎沒有前瞻性思考,每個地方安全出水量多少?用水安全不能光靠嘴巴講,要用科學數據告訴大家。

中央大學副校長兼土木系特聘教授吳瑞賢表示,水源調度牽扯「水權」,須由高層級人士來談,應設置國家級水資源研究院,以專業角度進行研究,相關資料供決策使用,才不會讓政治力凌駕專業。

丁澈士建議開發伏流水,他說一口輻射井若取15噸水就夠60萬人飲用,高雄一天用水155萬噸,光抽伏流水就夠支應,像塞爾維亞即沿河道日抽300萬噸水,德、法都是傍水取河的國家,台灣日治時期在屏東二峰圳、高雄大樹竹寮取水造井取伏流水,可惜後來政府受美式水利專業影響大力開發水庫、攔河堰,伏流水乏人問津。

他說,台灣整個西南平原都適合開發伏流水,只要河床有殘水,河床下都是伏流水,水量比地面水庫多百倍現行攔河堰位置只要再往地底下切些就能攔到更多水源,至於大家擔心地層下陷,「只要做好控管是安全的」。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理事溫仲良也說,蓋水庫並非最好方式,流域地下礫石層多,傍河取水的伏流水開發模式是善用水文優勢的解方。

「伏流水助益很大」,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鄒漢貴表示,高雄107年啟用大樹區伏流水輻射井,至今完成七座,每天供50萬噸水,補足高屏溪川流量不足缺口,若沒有伏流水備援,高雄早在二月就會減量供水,而非四月一日才轉橙燈。

 

【小檔案/伏流水】地層如同一塊海綿,上層是粗顆粒組成的含水層,飽含水分,下面是黏土組成的阻水層,伏流水就是阻水層以上、河床以下淺層含水層中流動的水。

伏流水流速緩慢,水量穩定,入滲過程形同天然淨化,取用時可解決一般河川原水濁度太高的問題。取伏流水的工法,大多透過集水廊道、集水暗渠,或是以集水管、輻射井等方式,傍河取水。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lle77&aid=16320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