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為何極力反對蔣介石 ?
2021/12/15 17:39:06瀏覽608|回應0|推薦12

美國為何極力反對蔣介石 ?

作者:

08-10-2021  tandy 發表于 資訊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抗戰後美國對台灣的盤算

194811月,國務院要求參謀長聯席會議作出估計:一旦台灣及其附近島嶼置於可能受克里姆林宮指使的共產黨政府管轄之下,對美國的安全有何戰略上的影響,同時指示奉調回國的駐菲律賓參贊經過日本時就此問題徵詢麥克阿瑟的意見。

參謀長聯席會議與麥克阿瑟的意見大致相同,都認為台灣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安全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1)在中國大陸易手之後,美國即失去利用中國其他地區作為軍事基地的可能性,因而台、澎地位更加重要,必要時可以用作戰略空軍行動的基地,並據以控制鄰近航道;(2)如果為不友好的力量所控制,一旦發生戰爭,敵人就可以利用它控制馬來亞地區到日本的航道,並進而控制琉球及菲律賓;(3)目前台灣是日本糧食和其他物資的主要來源地,如果切斷這一供應來源,日本就會成為美國的負擔而不是資產。

基於以上考慮,參謀長聯席會議得出結論:

通過外交和經濟手段,不讓共產黨統治台灣,從而保證其留在對美國友好的政府手中,是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的。

麥克阿瑟進一步發揮説,蘇聯當時只有西伯利亞一條運輸線,如果利用其現有港口,50年內不可能向美國遠東防線發動兩棲攻勢。但是隨着中國東北落入蘇聯手中,中國大陸又為共產黨所控制,形勢逐漸對蘇聯有利。如果台灣為其所利用,會使美國在遠東的整個防線被打斷。他並不建議美國在台灣建立軍事基地,但是無論如何決不能讓該島為蘇聯所利用。

當時,人民解放軍進攻台灣還不是迫在眉睫之事,但是台灣島內局勢很不穩,自1947·二八事件後,台灣人民與國民黨統治者之間的關係一直很緊張。到此時,大批國民黨人員及機構湧向台灣,對台灣經濟造成很大壓力,政治局勢也更加混亂。美國此時一方面希望制止大陸人員流向台灣的趨勢。

另一方面,擔心共產黨通過以下兩種途徑控制台灣:

(1)利用台灣人對國民黨的不滿,從內部發動反抗,推翻國民黨政權;(2)南京政府在打不下去時,與中共達成妥協,成立實際上由共產黨佔主導地位的聯合政府,由這一政府來接管台灣。李宗仁任代總統時,美國這種擔心尤甚。

但是,軍方又建議,鑑於台灣的重要性,可用少量軍事力量支持政治行動。具體説來,可在台灣的一個或數個港口停泊少量艦隊,輔以為維修、士兵娛樂以及空中通訊等所必要的有限的岸上設施。

這一意見遭到國務院強烈反對,認為美國既然最後不打算大規模用兵,此時任何顯示武力的做法都有害無益,對阻撓共產黨擴大影響起相反的效果。艾奇遜為此竭力反對美國在台灣顯示哪怕是少量的武力,並要求政府各部門對分離台灣這一敏感的行動進行遵守紀律的合作,要大家牢記,必須剋制對台灣表現出熱心

最後經總統決策,採納了國務院的意見,暫時排除使用軍事手段(包括使用少量軍力),而定為通過政治的和經濟的手段不讓共產黨取得台灣出於同樣的考慮,決定美國從青島撤出的海軍暫不進駐台灣。

19498月,在各種其他手段都行不通之後,國務院感到有可能出現需要使用武力的局面,再次要參謀長聯席會議研究美國用軍事力量實現以下兩種任務的能力:

(1)在未取得國民黨同意下強行佔領台灣,應付國民黨最初的反抗和共產黨以後從大陸的進攻;(2)與目前台灣當局取得協議佔領台灣,同時負起維持內部治安及對外保衞該島的責任。

對此,軍方的回答與以前一樣:

美國現有軍力與承擔的義務已經不相稱,台澎的重要性不足以公開用武,即使通過聯合國行動,實際上美國的軍事卷人不亞於軍方佔領。總之,依然是力不從心。

這樣就只好訴諸軍事以外的手段。美國政府曾設想過:根據日本投降條款直接佔領台灣,或與國民黨政府協商,給美國以在台灣的治外法權和基地權,但又認為二者都不妥,一是估計國民黨不會同意,而且這樣做要得罪全體中國人,甚至在亞洲喪失人心;二是支持在台灣的蔣介石殘餘政權,又非所願。

二、美國為何極力反對蔣介石

1948年秋,大批國民黨軍政人員湧向台灣時,美國駐台總領事克倫茨一再向國務院發出警告稱,委員長及其政府的主要部分如果遷台,必將危及台灣的和平和安全他甚至考慮到在發生動亂時美國人員撤退問題。

美國國務院也認為委員長一旦來到台灣,會把大陸的混亂帶來,實際上也守不住台灣。司徒雷登還提醒美國,為了爭取台灣人的好感,決不能表現出協助國民黨政府遷台。因此,美國當時的做法是儘可能阻止蔣介石以台灣為最後據點。

194811月,克倫茨與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魏道明祕密接觸,事後向華盛頓報告稱,魏表示在取得美國1000萬美元的貸款作為心理上的支持的條件下,他可以實現台灣自治,並説服蔣不來台灣。

據李宗仁告美國駐廣州代辦克拉克稱,在蔣介石新年引退時,魏道明曾告訴克倫茨蔣打算去台灣。克倫茨順便提到,由於對日和約尚未簽訂,台灣在法律上還不是中國領土。李認為當時蔣決定去奉化而未去台灣與美國這一態度有關。

但是蔣介石並沒有打消以台灣為最後據點的初衷。他把鉅額黃金、外匯、軍火先運到台灣,並且於19491月撤換了魏道明,改派其親信陳誠為台灣省主席。克倫茨立即意識到,陳誠是會對委員長緊跟到底的少數將領之一,因此我不相信能夠把台灣交給一個把委員長排除在外的中國政府

儘管如此,美國還是希望能爭取陳誠按美國的意圖辦事。陳為爭取美援,也曾向美方表示贊同成立台灣自治政府,還表示估計蔣不會復出。但是不久,美國就感到陳誠並非其人。陳後來也向美方表示,自己追隨委員長”20年,不可能拒絕其來台。

美國得出結論,認為陳誠是典型的國民黨內最反動的一批人的昏庸的領導,決心不同他談經濟援助事。1949526日蔣介石終於到達台灣,美國阻蔣來台的企圖遂告失敗。

三、在台灣培植取代蔣的勢力

同在大陸時一樣,美國在一再敦促台灣執政者進行改革的同時,物色代理人以取代蔣的嫡系勢力。其對象主要是兩種人,一是國民黨內部的開明派,一是反共的台獨分子

在蔣到台灣之前,美國屬意孫立人。孫是美國留學的軍官,與黃埔出身的軍人屬於不同派系。1941年在滇緬戰役中因解救英軍,打通雷多公路立功,升任新一軍軍長,一直為美國所器重。美國當時希望他取代陳誠為台灣省主席。李宗仁也向美方表示,準備任命孫。

但是李雖然名為代總統,人事權卻仍在蔣手中,李自己不便向蔣提出,希望美方提。美國又怕李宗仁在和談中與中共妥協,因此有所猶豫。陳誠得知後,以攻為守,主動表示願意讓位給孫,並要美方向蔣打招呼要他不要阻撓。蔣也在溪口召見孫,請他回台灣好好訓練軍隊,使孫感到蔣態度特別親切

但是實際上,蔣對此的回答是,將台灣軍政大權都集中於陳誠,大力加強陳的地位。到19496月,孫立人見到美國人時情緒低落,怪李宗仁和美國人未及早行事。

美國屬意的另一人是吳國楨。吳原為上海市長,上海解放前夕到台灣。吳也是美國留學生,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比較開明、幹練,有別於國民黨老派官僚。1949年初吳準備從上海撤退時,曾向美駐滬總領事卡波特表示,願將上海的官方檔案交給美國,或轉移,或複製均可,足見其與美國的關係。

吳到台北後,起初扮演美國與陳誠之間的中間人的角色;在蔣介石到台灣後,又以一面促蔣改革,一面爭取美援為其活動主要內容。

194910月,吳成立了保衞台灣,省政府開明化非常委員會台灣支部,爭取美國支持,並表示不反對台灣自治,也可以吸收台獨分子參加政府。

美國當時認為理想的人選是吳任台灣省主席,孫立人掌軍權。蔣介石本來對美國所屬意的人都不信任,但是到194912月,美國脱身政策已很明顯,蔣為拉住美國,遂同意讓吳國楨當省主席,起初只讓他當代主席,限他一個月之內得到美援,然後再當正式省主席,後來勉強給予正式任命。

在此以前不久,蔣以孫立人代彭孟緝為台灣防衞司令,這都是投美國之所好。美國已看出了這一點,但此時美國不再給蔣以新的軍援的政策已定。而且美國的意圖是要把台灣與大陸分隔開,將來如能實現託管,則由吳國楨等人主持分離政權;而蔣介石想的是要美國支持他以台灣為據點反攻大陸。二者意圖相左。

最後,吳、孫二人都不能見容於蔣,吳被迫於1955年辭職,流亡美國,幫助吳出國的王世傑等也受株連被撤職。孫立人於1955年以匪諜同謀嫌疑被軟禁。

所以美國在人事上與蔣介石鬥法,以失敗告終。

關於台獨分子,在那一段時期中,美國駐上海、廣州、香港的使領館與各種自稱反共的、名目不一的台獨分子保持聯繫。這些人向美國講述他們的運動和計劃,從完全獨立託管,由麥克阿瑟接管,直到恢復日本統治,不一而足。

而所有這些,都以取得美國公開支持,給予物質支援,甚至出兵為先決條件。還有人寫信呼籲美國立即出兵佔領台灣。美國儘管一直以很大的興趣注意這方面的活動,並設法物色可以扶植的人選,但結論是:

沒有新的證據表明當地主張獨立的團體在人數、組織、武裝和領導方面足以擊敗(在台灣的)駐軍而建立反共、親美的台灣當地人的政府

所接觸的人都是自封的革命運動代言人,所言不實,完全缺乏現實感,沒有任何武裝和羣眾基礎,完全指靠美國來替他們實現其目標,還要養活他們終身美國扶蔣反共已經力不從心要支持這些毫無根基的人來既反對國民黨又反對共產黨,當然更辦不到。所以美國雖然同情台獨,但無法依靠這方面力量實現其分離台灣的政策。

四、美方努力實現台灣託管

利用聯合國名義,行美國控制之實,本來是國務院一批人最得意的方案。特別是19496月以後,靠以上種種方式實行分離台灣似乎都無望成功,於是依靠國際力量之説又起。

6月間,國務院又提出一份政策建議書,重點是立即向聯合國提出台灣問題,要求召開特別聯大,由美國發表聲明,説明《開羅宣言》發表時所預見到的與台灣有關的戰後形勢沒有成為現實,同時中國政府在台灣治理不當已使其喪失在台灣行使主權的權力,因此台灣人民有權舉行公民投票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云云。

該政策文件認為這樣做雖然也要冒一定風險,但利多於弊,主要是美國可以避免單方面行動而被譴責為帝國主義行為。7月間,政策設計司司長凱南進一步提出要立即推翻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實現大陸與台灣分離,最好説服菲律賓、澳大利亞等遠東國家發起國際行動,美國要使這些國家相信這是為了他們的切身利益,並答應對其給予必要的保護。

如果不成,美國可以宣佈單方面對台控制,理由可以是:自《開羅宣言》以來事態的發展已使該宣言無效,太平洋地區的穩定和島上居民的利益都要求美國干涉。同時要求菲律賓等國家象徵性地出一些兵,以減緩美國單方面行動的印象。根據這項計劃,要通知孫立人,爭取其支持;並且告訴蔣介石,他如還想留在島上,只能作為政治避難。

問題是,首先需要有關國家同意採取行動,最重要的是英國的態度。自1949年春以來,美國就開始摸英國對台灣的態度。當時英國政府已在積極考慮承認即將成立的新中國。英國外交部的官員向美方表示,英國對台灣問題考慮不多,原則上認為西方國家肯定不應該容許共產黨接管台灣;但是英國決不準備為此採取行動。

美國介入中國內戰排擠了他國在華利益,自己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英國當然犯不上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替美國解圍。

9月份,英國外交部向美國正式表明英國對台灣的四點意見:

(1)估計中國國共兩黨都將對台灣提出主權要求;;(2)沒有四大國協議無法改變目前台灣的法律地位;(3)不大可能將台灣問題提交聯合國,這樣做害多於益;(4)誰控制台灣要看國共鬥爭的結果,台灣落入共產黨手中的可能性很大,很難阻止,只有希望共產黨佔領該島時不引起太大的破壞。

至此,英國的態度已很明朗,決不願做任何事幫美國實現其對台意圖,特別是不贊成將台灣問題提交聯合國,更不用説替美國出頭了。

其後,194911月到19501月,英國一再向美國正式交涉,對美國繼續向台運送軍火物資表示關切,因為如果共產黨接管台灣,取得這些武器,就可能加強對香港的進攻能力。他們特別要求不要運坦克和B-25轟炸機。英國態度如此,英聯邦國家更不會單獨為美效勞。

法國態度與英國差不多,個別外交官在年初也曾表示過對台灣獨立感興趣,但是法國在台灣更少利害關係,而且在對付印支人民的獨立鬥爭中自顧不暇,更不會為美國出頭。11月巴黎外長會議時,法國外長舒曼曾就美國繼續向台灣運軍火事向艾奇遜表示了與英國同樣的關切,因為怕共產黨用這些武器進攻印度支那。由美國自己出面在聯合國提出,則違反艾奇遜一再強調的,必須掩蓋美國真實意圖的原則,何況主要盟國不同意,未必通得過。

在蔣介石方面,沒有跡象表明可能同意這一項計劃。儘管有些國民黨官員向美國表示可以同意各種與美國共管,甚至由美國佔領的建議,但這都是為求美援而投其所好,並不代表蔣本人的意見,也未必真準備付諸實施。蔣一心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好趁機在美國支持下反攻大陸。

即使可能作為權宜之計,接受所謂聯合國託管,也一定要以美國支持其將台灣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為前提。這與美國的意圖根本不同。

更重要的是,即使通過某種途徑,這一方案竟然在聯合國得以通過,要付諸實施仍需以軍事力量為後盾。因為蔣集團既可能予以抵制,共產黨更可能根本不予承認,照樣進攻。而美國已排除對台灣用武力的可能。

所以,訴諸國際力量的如意算盤實際行不通。

(正文完)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17082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