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紅樓夢》解讀
2018/05/02 18:18:29瀏覽1293|回應0|推薦28
《紅樓夢》十首懷古詩謎
作者: 崔賓
  詩曰:
  一葉空舟萬古魂,兩朝恩寵百世臣。
  金鏞紀綱朝堂遁,名利兼得正合身。
  桃花扇裡尚有香,小紅隨緣落凡塵。
  幾度輪迴旁觀者,蒼天留有冷眼人。
  
  這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難得再見的、如此盪氣迴腸、驚心動魄、至情至真、不覺會為之潸然淚下的《紅樓夢》解讀。

  這是最離譜也是最靠譜的《紅樓夢》解讀。離譜是因為,整個解讀隻字未提書中的任何人物和故事;靠譜是因為,每個解讀解開的都是作者的真實心聲。
  
  《紅樓夢》第五十一回的十首懷古詩謎,從《紅樓夢》傳世以來,還沒有人全部悟透猜出真正的謎底。二百多年來也許曾有人猜出了其中幾首謎底,卻總是沒能完全看破,無緣一睹廬山真面目而抱憾終生。否則,對《紅樓夢》的作者歸屬,《紅樓夢》的成書年代等等問題的爭論,早就會平息很多。
  
  這十首懷古詩,單獨拿出來或者寫在吃喝玩樂的宴席情節當中,當然可以猜是某俗事或俗物,但是,作者如此正式而不是附帶地寫出,更不是作為一個娛樂節目穿插寫出,而是鄭重其事地寫在某一回書的最前面。如果《紅樓夢》是一部猜詩謎的書,那麼寫出一千首詩謎也不會覺得多,但《紅樓夢》全書蘊涵的資訊實在是太豐富了,幾乎就是惜字如金一字千金,卻為什麼還要一口氣連續寫出十首詩謎,作者值得為猜幾個俗物而費那麼大的筆墨嗎?

  有誰知道又有誰相信,這十首懷古詩就是作者直接坦露的真情告白,就是作者發出的一封公開信!
《紅樓夢》全書各處,大多數是通過情節描寫,不漏聲色地巧妙隱寫或隱含深意,唯獨在此處是明確告知其中有“詐”,猜出就有料,猜去吧。東郭先生紅學敏銳地意識到,所謂“內隱十物”,其實是十個人物,根本不是什麼俗物。結果多少年來,絕大多數人還是猜出硯臺、燈籠、灶神、門神、鏡子等等五花八門的俗物,都以為是在過元宵節猜燈謎,等著領獎品呢。反正“再論一千年”,可以再過一千個元宵節,多好啊。

  如果說這十首懷古詩的謎底有袁枚、劉墉、紀曉嵐、和珅、吳三桂、孔尚任、李香君等七位歷史人物,還有《紅樓夢》、《桃花扇》等兩部歷史名著,更有可歌可泣、彪炳千秋的“江陰抗清”歷史事件,甚至還直指滿清治下的“文字獄”暴政,會有人相信嗎?還會有人認為作者是在賣弄才藝、遊戲筆墨嗎?
  今生今世,此時此刻,就讓我懷著來自無限幽遠的囑託,鄭重地揭開全部謎底,正式全面展示給全球所有華人,讓這一時刻成為所有華人此生難忘的記憶。
  
  赤壁懷古 其一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
  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遊。

  第一句隱寫江水的“江”字。這句顯然是從“折戟沉沙鐵未銷”點化而來,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其中的下一句是“自將磨洗認前朝”。這是在暗示有關“前朝”的事嗎?
  第二句的關鍵字是“舟”字。出自《明季南略》卷四之《江陰續記》:“至十九日,貝勒王掠松江二萬餘人,……,謂左右曰:‘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惟攻其中則破矣。’”原來“舟”字就是指江陰城像舟的形狀。這裡還提到了南北,指南明政權和北方的清朝政權。
  第三句關鍵字是“悲風”。辛棄疾《賀新郎·用前韻送杜叔高》有:“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簷間鐵。南共北,正分裂。”又提到了南北,而且“正分裂”。
  第四句關鍵字是“英魂”。英魂即是陰魂!陰魂不散啊!“英”諧音“陰”,豈不是明明白白點出了“陰”字。
  全詩點出的“江”、“陰”、“舟”、“悲風”、“陰魂”、“南北”,難道還不足以透示出說的就是明末清初震驚朝野、可歌可泣的“江陰抗清”義舉。
  不僅如此,請注意這些字:,“水”、“不”、“流”、“徒”、“留”
  、“舟”、“炬”、“無”、“魂”、“遊”,這些字都有“烏”音,這正是“哭”的韻,作者是在“哭江陰”啊!一定有人會認為這個解讀有些牽強附會了,可是如果作者的這一手法,在後面的詩謎中再次如法炮製完美重現,那還會覺得是牽強附會嗎?第一首詩謎的謎底正是:“哭江陰”,也可以是“江陰抗清”。
  對於這段歷史,在後世的史書中幾沒有提及,或者就是一筆帶過。在說法上也很不統一,甚至有些模糊,有說是“江陰八十一日”,有說是“江陰屠城”等等,似乎曾經還避江清的諱,而一直不直接稱之為“江陰抗清”。據記載,事件起因就是江陰義民因強烈不滿“剃髮易服”“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暴政而引發。
  《紅樓夢》的真正作者袁枚在《隨園詩話》卷一之五一:“本朝開國時,江陰城最後降。……時城中積屍滿岸,穢不可聞,女子齧指血題詩云:‘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作者在現實中就有這樣的膽識和豪氣,敢於冒著極有可能招來滅頂之災的文字獄風險,留下這些很為當朝統治者所忌諱的違礙文字。
  “江陰抗清”異常悲壯慘烈,義民堅守城池八十一天,城破後慘遭屠城,全城人口幾乎被砍盡殺絕,正所謂“徒留名姓載空舟”。最值得千秋銘記、萬代頌揚的是,組織領導和參加這次起義抗擊清廷暴政的不是什麼“高第良將”,而是社會底層的民眾和底層的小吏,表現出了團結英勇機智的力量、以及不畏強權暴政,誓死不屈不降的精神。有大義凜然、千古頌揚的“有降將軍,無降典史”,更有“八十日帶髮效忠,表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盪氣迴腸的英雄氣概,怎能不值得大書特書永世傳揚。儘管滿清朝廷一直在刻意極力掩蓋抹滅這段歷史,對此《紅樓夢》作者怎麼能夠熟視無睹?
  
  交趾懷古 其二
  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
  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

  歷史上馬援曾在漢南邊疆界立銅柱作為標誌,上有銘文為:“銅柱折,交趾滅”。第一、第二句表面上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曾對光武帝劉秀說:君主可以選擇臣子,臣子也可以選擇君主。馬援在各派割據勢力中果斷選擇歸順光武帝劉秀,為東漢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成就了開國功臣的偉大功業。第三、第四句表面上指的也大致是這個意思。
  鐵笛,指的是金屬製成笛管的笛子,笛音響亮異常,有穿雲裂石之聲。相傳古代的隱士高人很善於吹奏鐵笛。 古詩有:“鐵笛一聲吹雪散,碧雲飛過岳陽樓 。”
  第二首詩謎的謎底是:劉墉和紀昀。
  第一句中的兩個關鍵字:“鏞”和“紀”。鏞諧音墉,指的就是劉墉;“紀”就是紀昀,字曉嵐。銅鑄金鏞,國之大器也;振紀綱,振興朝綱也。作者分明是在給劉墉和紀昀兩位當朝的中堂大人寫公開信隔空喊話呢!信的內容核心意思大致是這樣的:劉中堂劉大人,您是國之重器,國家棟樑;紀中堂紀大人,您是國之朝綱,社稷重臣(第一句)。您二位大人的才學官聲,威名遠揚,海外皆知(第二句)。您二位大人為國盡忠為民請命,功勞自然是很大了(第三句)。草民是歸隱江湖之人,撰寫了一部《紅樓夢》傳世,意在警醒世人,深知您二位大人學識淵博,火眼金睛。如果您二位大人聽出了在下是用鐵笛吹奏出的聲音,還懇請二位大人高抬貴手網開一面,不要讓此書受文字獄所害而滅絕失傳了。就煩請不要說成像是張良的四面楚歌之計了(第四句)。一旦說出來讓老頭子知道可就麻煩了。拜託二位中堂大人了。
  這封信寫得是多麼懇切至深,開頭第一句就對兩位大人大加讚賞褒揚一番。第二、第三句還是讚不絕口。直到最後一句才提出了一個小小的請求。不知道二位中堂大人收到這封信沒有,當然了,無論是否收到,都只能是心照不宣的。你懂的,大家都懂的!
  這首詩就這樣把劉墉和紀昀兩位當朝的中堂大人、《四庫全書》的主編、大清當時的文壇巨匠給活生生地拉下了水,與《紅樓夢》一書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
  
  鐘山懷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無端被詔出凡塵。
  牽連大抵難休絕,莫怨他人嘲笑頻。

  這首詩更像是要給另一位舉足輕重的超重量級人物栽贓嫁禍。那就是大清乾隆朝最炙手可熱的人物和珅,和中堂和大人是也。
  第三首詩謎的謎底就是:和珅。
  請看第一句當中的“何”不就是“和”嗎?“身”不就是“珅”嗎?作者眼見著和大人風光無限不可一世,卻不自知盛極而衰、樂極生悲的千古定律,作者曾寫詩評價年少時的和珅、和琳兩兄弟“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作為曾經的朋友兄弟當然要勸說開導一番: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此身帶不來也帶不去,不要被無端的意外帶走了,才醒悟世間的這些無休無止的身外牽掛是多麼的無所謂,不要落到被人恥笑的地步才後悔埋怨啊。作者真是一語成讖,準確預見了和珅的人生結局:“被詔出凡塵”。和珅正是被嘉慶皇帝下詔賜白綾,從此跳出凡塵,絕紅塵而去。當和珅看到皇上賜給的白綾時,終於徹底醒悟,悵然留下了一首絕命詩:“五十年來夢幻真,今朝撒手謝紅塵。他日水泛含龍日,留取香煙是後身。”此“塵”此“身”此“夢幻真”,不正是作者的預言讖語!和大人似乎確實收到看到了作者的公開信。據說和珅是清朝保護和流傳《紅樓夢》的第一功臣,傳說和珅曾經向乾隆皇帝推薦《紅樓夢》,乾隆皇帝看了大加讚賞,和珅於是趁機進言,使《紅樓夢》得以在乾隆朝正式刊印首次公開流傳於世。
  清乾隆年間纂修的《四庫全書》,從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共歷時14年,紀曉嵐在其中擔任總纂主持纂修。這一時期也是清朝文字獄最盛的時期,先後集中發生了五十多起文字獄案,大多數是從修書和徵集書籍的過程中得到線索。甚至連擔任總纂、總校的朝廷大員,都有或被嚇死、或被罰沒家產,幾乎無人倖免,大多數都得不到善終,紀昀本人也受到了幾次文字獄案的牽連。
  《紅樓夢》作者是切身感受到文字獄的異常凶險,不敢低估劉墉、紀昀、和珅的才學,不得不擔心被過早看破,非常擔憂傾注自己畢生心血凝結成的千古奇書的前途命運,於是冒著透露重要資訊的風險,毅然在書中與當朝主事的三大中堂大人用暗語公開交流。作者真是鋌而走險放手一博,話語間既有恭維讚語,又有好言相勸,還要坦陳厲害,當然也不得不放出重話,“牽連大抵難休絕”啊!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正式開始纂修《四庫全書》以後,相繼引發了很多起文字獄案,作者親歷了這段歷史,才有了以上兩首詩謎。可以認定,《紅樓夢》首次流傳於世至少應該在1773年左右,而且很可能還要再往後推遲。因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珅就任《四庫全書》館正總裁以後,才開始大興文字獄。不管怎麼說,曹雪芹的年齡又該改了。也許有關方面和有關人士又該忙碌了,可能又要召集起來開個會什麼的,大家舉手表決集體通過,再給曹雪芹加十歲吧,就先增加到1773年吧。可是脂硯齋那邊又該怎麼交代呢?等下次開會再討論吧。
  
  淮陰懷古 其四
  壯士須防惡犬欺,三齊位定蓋棺時。
  寄言世俗休輕鄙,一飯之恩死也知。

  第四首詩謎的謎底是:吳三桂。
  第一句中的“惡”字,其中有一個讀音是“誤”音,與“吳”字諧音。
  第二句中的“三”已經直接寫明。“棺”字的讀音,據《說文解字》是“古丸切”,“桂”字則是“古惠切”,“棺”字與“桂”字的上切字完全相同,“棺”字即是暗指“桂”字。此時“吳三桂”三字已經昭然若揭無處藏身。韓信被封王,吳三桂也被封王,作者認為,韓信能忍胯下之辱,對一飯之恩至死不忘,而吳三桂不但不知恩圖報,還引狼入室反咬一口,簡直就是忘恩負義的惡犬。第三句顯然是從《隨園詩話》載錄的:“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的第一句變化來的。作者在此諄諄告誡世人千萬不可輕浮鄙薄自身的人品名節。

  明朝末年有多得數不清的禍國亂政殃民的奸臣懦將腐儒,為什麼作者偏偏提及此人並大肆鞭撻,竟毫不客氣地稱之為“惡犬”即“吳犬”!作者已經把吳三桂定讞為千古唾駡的罪人!據《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吳三桂請兵始末》:“楊仕聰曰:‘三桂西不能制順,東不能抗清,姑靜俟焉以待順、清相遇,徐觀鷸蚌之持,亦未為大失也。乃束身歸清,予以復仇之名,使得闌入,順雖西遁,而京師為清有矣。……’”作者顯然認為,在天下大亂群雄爭霸的關鍵時刻,吳三桂做出了背叛民族大義的選擇,使得滿清勢力得以輕而易舉地入主中原,華夏民族再次落入異族統治。如果吳三桂不引狼入室恩將仇報,滿清就難以輕易入關問鼎中原,那麼無論中原王朝如何更替,都可能還是華夏民族自己的政權,更不會有後來滿清統治下給華夏文明帶來瀕臨滅絕境地的歷史浩劫。這才是作者最為悲憤不平和切齒不已的原因所在。
  
  廣陵懷古 其五
  蟬噪鴉棲轉眼過,隋堤風景近如何。
  只緣占得風流號,惹得紛紛口舌多。

  第五首詩謎的謎底就是:袁枚。
這應該是東郭先生紅學最先悟出謎底並公之於眾。
  第一句中的“蟬噪”即“蠶造”,“蠶造”的又是什麼呢?就是蠶絲,“絲”也。
  第二句中的“隋”即“隨”,暗指“隨園”。
  第三句中“只緣”的“緣”,諧音“袁”。
  袁枚在公開的詩文中,就常常自稱為“袁絲”。袁枚擁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隨園也是眾所周知的。袁枚“先生好男色”,喜龍陽之美。《隨園軼事》:“而有名金鳳者,其最愛也,先生出門必與鳳俱。”
袁枚每次出遊登山,都與年輕美好的弟子劉霞裳結伴同行,對此早有時人議論紛紛。正所謂“風流” 和“口舌多”也。

  東郭先生紅學能大膽地突破“內隱十物”的刻板思維,創造性地提出內隱十人物或事物。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是,東郭先生紅學最先解出的第五首詩謎的謎底,提供了一個非常標準的範例,完全可以通過此範例模版來分析總結出作者製作詩謎和破解詩謎的慣用手法和基本套路,也就為解開其他詩謎提供可供遵循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所謂作者慣用的手法和套路,主要就是關鍵字、同音諧音、典故關聯。因此才有在看到《紅樓夢》與《桃花扇》的對比分析中,能立即聯想到兩首詩謎的謎底,更能在幾分鐘內,勢如破竹般地揭開所有未解詩謎的謎底。
  
  桃葉渡懷古 其六
  衰草閑花映淺池,桃枝桃葉總分離。
  六朝梁棟多如許,小照空懸壁上題。

  第六首詩謎的謎底是:《桃花扇》。
  《桃花扇》第二十三齣《寄扇》的《沉醉東風》:“從桃葉渡頭尋”說的就是同一個典故。
  第一句,扇面上畫的花花草草,與淺水池的水掩映著岸邊的花草何其相似。
  第二句,摺扇的扇面是一折一折的,畫在扇面上的折枝桃花,桃枝和桃葉就顯得總是分離的。
  第三句,摺扇有多根扇骨,正是扇子的“棟樑”,正是“棟樑多如許”。《桃花扇》有名句:“金粉未消亡,聞得六朝香”。
  第四句,扇子展開拿在手裡,扇面上的題詞、畫像,猶如懸空掛在壁上一般。
  此詩謎不僅每句詩都契合具體的桃花扇實物特徵,而且還在內容和意境上多處暗合《桃花扇》作品中的情節或詞句。實在是天衣無縫。
  在此就把這面桃花扇贈送給傅山先生吧。因為傅山先生作為《紅樓夢》的被作者,已經陪跑了很長一段路。隨著這第一面桃花扇被發現,終於可以不用再繼續陪跑下去了。《桃花扇》問世於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那時傅山先生已經仙逝十六年了。送給傅山先生一面桃花扇,祝願先生來世能寫出堪比《紅樓夢》的巨著,如果可能,就以桃花扇為記,再去解讀先生。
  
 青塚懷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撥盡曲中愁。
  漢家制度誠堪歎,樗櫟應慚萬古羞。

  第七首詩謎的謎底是:文字獄。
  這首詩謎完美再現了第一首詩謎的部分表現手法。這首詩在知道謎底後也許會覺得只是似曾相識而已,並不一定能真正領悟作者的良苦匠心。詩謎中似乎找不出與“文字獄”緊密關聯的典故或關鍵字,但卻有關鍵音,就是“烏”音(其實也有關鍵字,烏者“黑”也。)請看詩中這些字:水、不、流、(撥)、曲、愁、度、樗、古、羞,將近半數的字都含有“烏”音,而這個音既是“哭”的韻,也是“書”的韻,“哭書”啊!但是“書”字沒出現,被埋藏隱沒了,“哭”字也沒有出現,只能是偷偷地“哭書”啊,這豈不是毀書滅文的文字獄所致。
  再從意境上理解就是:
  文禍洶洶猶如黑水茫茫,只聽到低聲的嗚咽而看不見河水的流動。
  只能撥動琴弦,卻不能通過詩書文字辭章來表達心中無盡的憂愁。
  朝廷的制度和做法實在是讓人哀歎不已啊。
  弘曆這無能的庸碌之輩必將羞愧面對萬世的指責。
  
  馬嵬懷古 其八
  寂寞脂痕漬汗光,溫柔一旦付東洋。
  只因遺得風流跡,此日衣衾尚有香。

  第八首詩謎的謎底是:孔尚任和李香君。
  第一句,“光”指的是南明弘光政權。“脂”暗指李香君。寂寞的胭脂女子真讓弘光朝庭汗顏啊!
  第二句,“東”指的是孔尚任號東塘。誰能理解東塘的一顆赤子之心啊。
  第三句,只因為留下了一個看似描寫公子佳人風流事蹟的故事。這既指的是《桃花扇》傳奇,同時也指“李香君”的經歷事蹟。
  第四句,“尚”即指孔尚任,“香”即指李香君。直到今天依然還記得孔尚任和李香君。
  
  蒲東寺懷古 其九
  小紅骨賤最身輕,私掖偷攜強撮成。
  雖被夫人時吊起,已經勾引彼同行。

  第九首詩謎的謎底是:《紅樓夢》。
  第一句,“小紅”指的就是《紅樓夢》。
  《紅樓夢》這部書不顯真實作者,不顯成書時間,好比一個人不知爹娘是誰,不知生辰年月,不知家庭來歷,沒有任何身份名位,真真正正就是“骨賤最身輕”。
  第二句,只能是藏著掖著,偷偷攜帶者,強忍著淚水湊合著寫作完成的。
  第三句,雖然被人時常束之高閣珍藏起來。
  第四句,但已經吸引人繼續讀下去。
  通過此詩謎,可知《紅樓夢》才是作者最傾向的書名。好比《桃花扇》比著《長生殿》,《紅樓夢》比著的就是《桃花扇》。
  
  梅花觀懷古 其十
  不在梅邊在柳邊,個中誰拾畫嬋娟。
  團圓莫憶春香到,一別西風又一年。

  解讀到最後一首詩謎,不禁熱淚盈眶、潸然淚下,還需要再公開第十首詩的謎底嗎?因為這實在是私下交流的話語。詩中“梅”即是“枚”,“春”即是“春天”,“香”即是“焚香”,“到”即是“禱”或“悼”。這首詩其實是《紅樓夢》作者跨越百年穿越時空對解書人的深情囑託啊。
作者在十首懷古詩中明確提到了七位歷史人物,與《紅樓夢》其書一起千古傳名,但是作者很有心,還不忘在最後刻意關注一下一直在書前指指點點、自說自話、東拉西扯、浮想聯翩、海闊天空般的解書人,特意也是首次直接面對解書人,還特別用一首詩謎鄭重其事和滿含深情地對解書人囑託:
  所有的話語都寄託在了書中,
  枚已經無所牽掛。
  誰能撿到實現團圓的嬋娟畫,
  解開全部詩謎呢?
  真正團圓的時候請千萬記得,
  在春天焚香禱告。
  駕鶴西去隨風飄蕩又是一年,
  已經很久很久了。

  這最後一首詩謎的謎底是否可以就叫做“知音”?所有讀到這裡而不自覺流下熱淚的人們,是否都應該算是作者的知音?
  
  作者以十首懷古詩,完美組合成並再現出一幅長長的歷史畫卷,繪出了作者所處的時代波瀾,道出了作者當時的心境憂思,透出了《紅樓夢》誕生的歷史機緣。這更像是作者精心編排的一大幕壯麗恢宏的時代歷史大劇:首先是時代歷史背景:王朝更替,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成王敗寇。接著是各路人物出場:新朝人物,滿漢同堂。忠奸可辨,粉墨登場。金鏞紀綱,名利合身。前朝貳臣,王爵加身。隱士高人,再續前緣。然後是紛紛演繹出各色世間傳奇:桃花扇開,展現前朝。文禍黑水,萬古慚羞。脂粉東堂,今尚有香。小紅現身,無名無份。百年嬋娟,就此團圓。
  
  正是:
  文以化成天下夢,楞嚴一笑夢如真。
  天上本無常照月,世間還有再來人。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edicchi169&aid=11172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