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花箋寄情(九)碧雲搖曳的至德園
2009/06/19 00:40:18瀏覽2661|回應0|推薦33

花箋寄情(九)《碧雲搖曳的至德園》

輕雷乍響、驟雨初歇,夏日午後滿池塘的綠莖紅艷隨風搖曳,微風嫋嫋荷花香,讓人體會「一點露珠凝冷」的涼快,真是盛暑一大享受。

在台灣,荷花隨處可見,有水之處就有觀賞性的荷花,因為賞荷是一件風雅的事情。

南台灣的白河鎮、北台灣的觀音鄉都有大片面積的荷花田,是以農產加工為主,賞荷只是附加價值,這些地方看荷花雖有「數大便是美」的盛況,然而少了一點文謅謅的習氣,遊客在蓮田裡可以遠觀、也可以褻翫,讓馬 亞難忘的竟是美味的「蓮子大餐」。

早年台北「賞荷花」最出名的地點,首推南海路的「台北植物園」,這方荷花池仳鄰「歷史博物館」面積雖然不大,可是名氣很響亮,名攝影師、名畫家之輩都曾在此大顯身手。

後來「賞荷」蔚為風氣,就連尋常人家的一口水缸裡都能見到荷花了,所以賞花成為夏天的盛事。

看花的風氣純粹是以「觀賞」為主,蓮歌無人唱!蓮蓬無人採!任花開花落滿池塘,或許情調更浪漫吧!

近日馬 亞到士林外雙溪的「至德園」賞荷花,重讀宋儒周敦頤的《愛蓮說》感覺趣味盎然: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士林「至德園」算是繼「台北植物園」之後最富有「文人氣息」的賞荷地點了。每當荷花初綻,會吸引很多獵艷高手到此比比高下。

憑心而論,「至德園」的名氣比不上「至善園」,「至善園」的名氣又比不上「故宮博物院」,因為士林外雙溪的「台北故宮」是外國觀光客必遊之地,名氣太響亮,已是「舉世聞名」的博物館之一。「至善園」「至德園」分佐於故宮博物院兩側,為綠頂黃壁的巍巍建物增添林園之美。

「至德園」位在故宮博物館正殿右側,順著龍柏大道往下走,路旁有一方石頭,上面刻著「至德園」三個字,並有一方石碑刻記,這就是「至德園」了。

小園曲屈,流水、小橋、亭台俱備,全景區的焦點就是一個長方型的水塘,水塘裡有名種芙蕖,如青蓮、湘蓮、王蓮、睡蓮,盛夏之際依序綻放,由「望雲亭」俯瞰池荷開落蓮葉田田別有一番情調。

在荷池畔有一座不銹鋼雕塑的「有鳳來儀」,這是大師楊英風的作品,「有鳳來儀」這件作品,在台灣很多地方都能見到,但樹立在「至德園」裡就顯得惹眼,因為小園全區都是木石的材質,特見這小型雕塑晶晶亮亮,閃著名家的光彩。

「有鳳來儀」雕塑的旁邊,有一方光鑑照人的石壁,上面由故宮前院長秦孝儀書的《愛蓮說》,十分有趣。

凡在台灣受過中等以上文學指導的學生,都曾讀過宋儒周敦頤的《愛蓮說》,程度好的學生還能倒背如流呢!

近日倡言推動兩岸「識正書簡」之議和「正體字申遺」之計,引來各方熱列的討論,撇開政治話題,在這種文謅謅的庭園裡逛逛,不識幾個龍飛鳳舞的正體中文,還真是煞風景哩!

靠近「至德園」入口處,有一森石牆,鋼板上鐫著「榕蔭曲徑」四個字,沿著石階走進綠蔭中,感覺很涼快,一方面是樹綠蔭濃,另一方面是這裡的景點佈置讓人心情安適

在石磚舖地的平台上,散列幾張台灣大理石的桌椅,和一尊彈琴老人的塑像,他鬚眉畢現神情怡然,手指靈動挑撥抹復,栩栩如生的模樣彷彿可以聽見風聲、雨聲、歌聲。

石牆上刻著「幽篁琴嘯」四個大字,讓人直覺地憶起王維的竹里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環顧四周,此地只見疏篁三竿二竿,未見深林明月,壁書提示的情調有點牽強,馬 亞覺得更像談笑中的「六一居士」歐陽脩。

在這裡已有「琴一張、棋一局、老翁一名」加上台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大樓裡的「千卷金石遺文」和「萬卷藏書」,只差一瓶台灣啤酒啦!

夏天在「至德園」喝一瓶冰凍的啤酒是最好的享受,既風雅又有趣。

快跟馬 亞到「至德園」賞荷納涼吧!

延伸閱讀:海嶽甲觀的至善園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ya9ee&aid=3055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