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天地一洪爐」
2012/05/20 00:01:54瀏覽905|回應0|推薦1

「半千觀大千」  系列         半千叟 姚志白

 

引言

 

      我這個人從小就性趣廣泛, 不務正業. 有趣的事都要去嘗試一下, 可是又不能持久。 高中勉強畢業也僥倖考上了大學, 以後和大潮流時代的學子們來到美國。 居然也唸到了幾個學位。人懶散不肯認真做學問, 所以半點學術成就也沒有。

   大凡一般人會的我也都會一點。 象棋、 圍棋、西洋棋、麻將、紙牌都會玩, 可不精。 籃球、排球、乒乓球也打可當不上國手。 空手道練到黑帶三段就沒再練下去。 事業東混西走跑遍了半個地球, 可以說是標準的半吊子二百五。

      然而我這個二百五又跟其他人不一樣些。由於學位比大多數人多了一倍有餘, 因此可稱雙料二百五。 二百五加倍是五百, 正好是半千。 年愈花甲可以稱叟, 所以自號 半千叟     

以雙料二百五的有色眼光來看這大千世界, 自然是一種新嘗試。 故大膽寫下「半千觀大千系列」 以娪同好, 是為引子。

 


 

 

﹝一﹞「天地一洪爐」               

 

        漢朝賈誼在他的鵬鳥賦中說:「且夫天地為爐兮, 造化為工。 陰陽為炭兮, 萬物為銅。」 這就是天地一洪爐觀念的由來。 有人喻之為天下萬物都像銅一樣, 不斷地在大洪爐中受煎熬, 實在是痛苦無邊。 其實賈誼是在譂述大自然的最基本的現象, 生輿死的轉化。

        造化 (上帝或造物者) 創造了大自然 (洪爐) , 由陰陽兩造掌握生死 (嚴格說來陰陽不是力, 而是趨向, 下文將有詳述) 陽生物, 陰歸元。 萬物在洪爐中冶煉轉化, 新生老死不息。 就像銅在洪爐中被熔化, 然後可製成新器, 以後又被拋入洪爐中熔解, 變成另外的新器。 所以生生不息, 死死不盡。

        希臘先哲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認為物質有四「本因」。 第一是質因也就是材料因素, 例如鐵是一把剪刀的質因。 第二是式因, 如桌子的形式或形狀。 第三是力因, 如噴射機的引擎供給動力。 第四是終因。亞里斯多德認為每一樣事物都有其最終的目的, 如筆的目的是寫字畫圖。 如此他對本質論下了一個定義。

       十三世紀湯瑪士阿奎納斯 (Thomas Aquinas) 進一步提出了「元質」(First Matter) 的觀念。 所有有形的萬物消滅後, 並不徹底消失而都回歸成元質。 元質雖然無形, 可是的確「存在」, 然後可以轉化成新的有形物質。 因此元質是延續有形物質的基礎。 這正像洪爐中被冶煉的銅漿, 十分符合賈誼的解釋。 不過阿奎納斯沒有提到像道家所說的陰陽兩造成為轉化過程中的推手而已。

        近代科學家發現熱力學 (Thermodynamics) 的兩大定律。 第一定律是物質與能量可以互相轉換, 但不會消滅。 第二定律是所有的自然過程都有朝「平衡」進行的趨向。 舉例來說, 水永遠由高處向低流 (電也是由高壓流向低壓) , 直到兩點的高度 (或電壓) 相等為止。 化學作用一定由不平衡最終止於平衡。 溶質最後一定平均地分布於溶液中 (如加糖於咖啡) 這些自然現象都是單向進行的, 也可以被視為「時光之箭」。 科學家提出對這個趨向的量度   Entropy ()」。 在一切自然過程中如果沒有外力或能源介入, Entropy 都會不斷地增高到最大, 平衡點於是達到, 過程即停止,  一個系統終就將「死亡」。 無論有生命的生物或無生命的自然現象如颱風, 都一定由生趨死。 這個Entropy的觀念正完全符合道家「陰歸元」 的説法。

可是大自然界另有一個自動組合的趨向    熱力學中「Negative Entropy」的定義。 只要有新能源, 新的系統可以再生。 例如原子組合成分子, 再組合成高分子, 成蛋白質, 成細胞及生命体。 低氣壓系統在赤道附近穫得熱能成為颱風。 這個趨向, 我們借用希臘文   Autopoiesis(自動再生) 來詮釋, 也正符合道家「陽生物」的觀念。 

古希臘哲人 Empedocles 認為有兩大力量支配大自然的一切過程。 他稱之為 (love) 和恨 (Strife) 愛是萬物結合的力量, 恨則反之是毀滅力, 於是事物消滅又重生。 印度 Samkya 哲學也有類似的觀念。 Tamas是萬物毀滅的推手, 符合陰。 Rajas是重生的動力, 符合陽。

近代粒子物理學家發現了原子的結構, 進而發現質子和中子都由 Quark等重子(Hadron) 組成。 電子是輕子 (Lepton) 的一種, 重子和輕子是組成所有粒子的基本要素。 如此解釋了阿奎納斯的元質說。 大自然雖然奇妙無比, 可是不論從哲學上的推論或科學上的發現, 都達到了同樣的結果。 人類知識的增進方式雖然南轅北轍, 實際上是殊途同歸的。

於是我們發現無論中西, 哲學家們都看到了「天地一洪爐」。 這個現象又被近代的科學所印證, 實在是極有意義。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xwellyao69&aid=647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