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16.呂尚(姜尚)《六韜》前30/60篇 演義 葉慶賢編輯
2012/10/20 00:18:35瀏覽3197|回應1|推薦56

呂尚《六韜》前30/60篇析譯(待續) 2012/10/19

坐落於淄博臨淄城姜太公祠內之「周文王訪賢」石雕像

天目湖大堤邊太公山姜太公塑像:手握文韜武略,佐文王武王「修德」,治國平天

元聖伊尹中華第一個帝師──全才古代名醫名廚伊尹伊尹夏桀,放之南巢(今安徽縣),因暴虐殘忍,荒淫奢侈,妄自尊大,常常把自己比做永不滅亡的太陽。人民恨之入骨,便指著太陽詛咒道:「時日曷喪,余及汝偕亡(你這可惡的太陽,何時才滅亡?我們甘願和你同歸於盡)!」

鹿臺紂王所建之宮苑建築,「大三里,台高四丈九尺……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地點在朝歌附近。殷紂王藏財聚寶的地方,也是殷紂王兵敗自焚身死之地

殘義損善,諡法曰「紂」。淇縣的標誌性建築──朝歌門,令人想起三千多年前的紂王

前言:至公至正、無私無我才是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最佳方策。領導人若心術不正,將引發階級對立,官逼民反;潘朵拉的盒子一掀開,大家才猛然驚覺:原來最不公不義的事都是府院的高層搞出來的。〈南方朔觀點-無厘頭廣告和無厘頭政治〉節錄  2012-10-23 01:18 中國時報

早年我讀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的經典《法意》,印象最深刻的,乃是他指出,一個專制的統治者,他做事沒有現代的合理性,都是根據他一時的好惡利害,想到那就做到那,這種統治方式就叫做「恣意而為」(arbitrary)。由於他缺乏了條理。他自我感覺合理的事,別人當然覺得那是一種「無厘頭」。除了「經濟動能提升方案」的那支廣告外,當今馬政府的「無厘頭」之事多矣,整個政府可說就是個「無厘頭」的笑話政府。

例如,最近各種保險的破產問題已開始表面化,我們也才知道原來退休的軍公教到現在都在領年終獎金。前幾個月《經濟學人》有一期在談「誰來查政府的帳」,我們到現在才知道中華民國政府的那本帳真是亂七八糟到了極至。它為了鞏固鐵票,花錢如流水。他們在做的,其實就是為了贏得政權,不惜敗壞整個國家。而他們會去改革這本爛帳嗎?當然不會。他們仍在那裡硬拗,要維繫那本爛帳,這個政府「無厘頭」的反動程度,已是人間罕見。

再例如,台電中油的成本假帳也真是駭人聽聞,它們有本領把虧損剔除,變成盈餘,然後逐年領取肥厚的績效獎金。做帳可以把無績效做成有績效,它們的「無厘頭」也的確是天才!

人類從十八世紀開始,進入理性時代。所謂的「理性」,就是指凡事都有一些與時俱進的道理,什麼事情可以做,不可以做,都有一些基本的道理。有理性才會有公平正義,而中華民國恰恰好卻有個缺乏了基本理性的政府。它不以理治國,而是以術治國,以非法的金錢來收買特定的族群,遂行其統治性,明明不對的事但若有害其統治利益,它不改就是不改;明明是對的事,但若對它的統治無益,它不聽就是不聽。中華民國政府有個最大的潛規則,那就是一切為選票利益和為政權,和它講道理是沒用的。

國家財政困窘,勞工與軍公教所得必須符合公平正義,以利相關改革推展。執政者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遭義所在,天下之人心就會爭相歸附。但是,奸詐自私、滿懷私慾的卻一心只想顧好自己不義的18%、周美青13%和選舉鐵票。當前臺灣社會,許多國會、地方議會制定的法律制度、行政機關的規章命令,因嚴重違反公平正義,執政者又欠缺執行力,甚至倒行逆施,令民眾終日憂懼不安;監察單位則尸位素餐,高官及官營事業拼命自肥,缺乏忠誠度、榮譽感和羞恥心;競爭力差,國債狂飆,民眾的痛苦指數偏高,早已嚴重失去民心,目前這個臺灣政權的支持者,只有一些肥貓和既得利益者而已,所以領導人的支持率低13那定期領取不義之財永遠不會手軟的18%和13%以及退休年終慰問金之既得利益者自肥的惡名,是臺灣社會長久以來以不公不義的罪惡凌遲廣大民眾的印記和象徵過去和現在的臺灣社會,領導人及其「團隊」只知努力A錢和存錢,治國無心、無方,顯見沒有深遠周密的謀略,不知行仁義之政和古代之,又有何差別。朝歌鹿臺的歷史和大陸淪陷流亡臺灣海島的血淚教訓斑斑可考,臺灣的情勢著實讓人不易樂觀,國民黨民國三十八年的歷史覆轍是否再度重演,令人懷想。因此,吾人有必要好好來研究姜太公治國平天下的全方位謀略。

歷史回顧:民國44年,共軍攻陷一江山島,大陳列島居民撤退來台;當軍艦駛進基隆港時,甲板上的乘客百感交集,彷彿反映了國民政府痛失江山的遺憾與悔恨。民國38/12/9,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經濟財政垮了,最後帶著一百多萬軍民播遷來,準備生聚教訓

播遷來「生聚教訓」遺訓全忘,何事面憂面愁,眉頭皺皺?不公不義、搜括民脂民膏的敵人就在府院高層裡面,全臺灣的人民團結起來,清除府院裡的大肥貓及其豢養的一大堆碩鼠。國家財務困窘,以前多給的又不合法的福利制度要統統收回;做領袖的人,要率先垂憲,不要只想權利;要自我犧牲,才能自我救贖。

傻笑得那樣智障,目睭還脫窗!讓人看了很寒心。究竟安定民心全方位治國謀略方針在哪。領導者嘻皮笑臉,憂喜無常,究竟在掩飾啥?哈哈!我和美青各自擁有18%和13%肥滋滋優存,大家都被我蒙在鼓裡了

當總統挺無聊的,壓力又大,還好以後有18趴。今天改變一下,當個猛男總統過過

臺灣情勢嚴峻,正好讓中華民族加速邁向完整統一的康莊大道

改革、裁薪,要先從自身做起,不可站在人民的對立面,更不可以聚斂財富,危害百姓。馬英九過去因黨職併公職,領過十八%,未來卸任後還能繼續領,且周美青更把公營行庫十三%優存存滿五百萬元。夫婦兩人都是優存的不當得利者,若無心去改革,那就永遠背著十字架吧

民調顯示滿意度13%,陳冲15%。兩個庸庸碌碌,滿臉倦容、眼神呆滯的高官,吃相難看,彼還真以為18%以後可永遠保有?

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現在臺灣公務員保障早居世界第一,退休俸還以十八%優存使其所得替代率高達95%,有些將領甚至高達132%,是世界貪婪的冠軍,遙遙領先一般國家,令人不屑;因此,欲受人尊重,難度很高!一般國家大約在40%到60%之間,例如日本替代率才34%,幾乎是臺灣的三分之一;德國40%,不到臺灣一半;法國51%,韓國67%,奧地利算是超高了,但也不過80%。跨國比較如此,國內比較更是極度優渥。臺灣勞工最優的也不過46.5%,大幅落後於台灣領18%、13(榮民除外)。解決之道,只有在公平正義的基礎上,研究所得替代率,依世界各國所得替代率的平均水準是50%來考量,各行各業所有月退俸的替代率一律改為50%,以消弭一切社會紛爭。

是癌細胞之一〉

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說,他聽到稱還沒到不可挽救,差點就要吐血。他指出,馬英九過去因黨職併公職,領過十八%,未來卸任後還能繼續領,且周美青更把公營行庫十三%優存存滿五百萬元。夫婦兩人都是優存受益人,所以在國家財政宛如癌末患者般惡化的同時,身為癌細胞之一的馬英九當然不覺嚴重。

 

姜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謀略有陰謀、陽謀,公謀、私謀之分;而不周密的謀略難以成事,不得謂之謀略。以慈悲、公平正義為基礎,助天下造福、興利除弊的周密計劃,始可稱之為謀略。反之,為私人及少數人的利益而謀,行不仁不義之政者,很快就會被看穿被唾棄推翻。放眼看當今的臺灣………。

《六韜》的重要價值,引起歷代兵家的高度重視,被譽為兵家始祖,其中不少觀點,常被後世談兵者所引用。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及周密之謀略),皆宗太公為本謀」。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記‧留侯世家》)。所謂《太公兵法》,據考證就是《六韜》。

相傳姜子牙是個胸懷大志又有雄才大略的人,但卻一直懷才不遇,不為王所器重。他曾在朝歌宰過牛,又在孟津賣過酒,在紂王手下做過小官。不被重視。因不滿紂王的殘酷損善和荒淫無道的統治而棄官投奔西岐。但怕毛遂自薦得不到周文王的重視,便隱居在渭水邊之蟠溪垂釣,尋求進取的機會,成為垂釣成名的祖宗。過了若干年,有一個樵夫和他對話,發現他的魚鉤是直的,而且鉤離水面三尺,不禁嘲笑他一番。結果他說,我不釣魚蝦,只釣王侯。這段對話給歷史留下了兩段典故:一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二是「漁樵問答」。前者在民間流傳甚廣,而「漁樵問答」則成為文人墨客描寫仙道的經典場景。也許他是為了引起世人的關注,所以絞盡腦汁發明了直鉤離水釣魚法,而且還唸唸有詞:「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專釣王與侯」;「姜尚釣魚,願者上鉤」。就這樣一釣就是十年,十年的風吹雨打沒有磨滅他施展抱負的信心

 天目湖大堤邊有一座太公山,據說是姜子牙隱居後曾經在此直鉤垂釣,留有遺跡

因不滿紂王的殘酷損善和荒淫無道的統治而棄官投奔西岐。也許是為了引起世人的關注,所以絞盡腦汁發明了直鉤離水釣魚法,而且還唸唸有詞:「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為錦鱗設,專釣王與侯

周文王畫像(前1152~前1056)

文王姬昌,他愛民如子、選賢納良,頗有抱負,是個深受民眾愛戴的國。他有推翻昏庸無道的殷紂王的構想,渭水訪賢,用最隆重禮節拜姜子牙為國師,輔佐朝的大業。

就在姜子牙蟠溪垂釣時,苦心經營西的文王姬昌終於開始尋訪大賢。結果在尋訪過程中,聽到不少歌謠,文王覺得很有深意,決定要找到這些歌謠的創作者。而這些歌謠正是姜子牙故意教過往的人唱的,是他藉以釣王侯的香餌

在漫長的等待中他終於迎來了一次信息傳遞的機會。一天,他正在岸邊垂釣,突然來了兩個騎著高頭大馬的武士來到河邊飲水。姜子牙抬頭看了一眼,對其中一個武士說道:你印堂發黑,有赤脈貫瞳,如果馬上醫治還能保全性命,不然的話,七日之內必死。兩武士哈哈大笑,說老頭瘋話連篇,之後毫不在意地揚長而去。原來這兩個武士是朝的大將,其中一位第五天突然暴病而亡。這個瘋老頭的預言轟動了朝綱,求賢若渴的周文王因而有心去尋訪。

周文王名叫姬昌,他愛民如子、選賢納良而且頗有抱負,是個深受愛戴的國。他有推翻昏庸無道的殷紂王的設想,卻缺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賢才。他聽說渭水河邊有一個能斷定生死與眾不同的釣魚老頭,心想此人必是大賢之材,應該親自察看一番。於是,文王問占卜師:我想出去打獵,不知能收穫何種獵物?占卜師早已猜出文王的用意,便恭喜說:您今天出獵所獲的將不是龍也不是貘,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輔佐你成就大事的賢士!文王十分高興,便以打獵為名尋訪到渭水河畔,找到了姜子牙文王見他仙風道骨、表情悠閒更是十分崇敬。於是坐下來和姜子牙攀談起來,姜子牙的機敏、睿智、博學和宏韜大略令文王十分欽佩。不由感歎說:我的祖父太王(或稱太公),曾夢見過後世有一個大賢來輔助,成就偉業,相信就是太公所盼望的人(所以姜子牙又被稱為「太公望」,而「姜太公」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於是,文王用最隆重的禮節拜姜子牙為國師,輔佐朝的大業。據說,為了體現禮賢下士,文王用小推車把姜子牙推出了蟠溪。因為一共推了八百多步,所以姜子牙許諾文王的子孫穩坐八百多年的江山(要坐得江山,先得學會拉車)。又據說,姜子牙是跪著垂釣的,還有人在蟠溪刻上了兩條膝蓋印。至於姜子牙為什麼跪著,想必有兩個解釋:一、所釣的是王侯,當然要恭敬對待;二、姜子牙雖然故作清高,但內心還是急切的。

姜子牙果然不負眾望,先後征服了犬戎密須等部落。文王去世後,他又輔佐武王勵精圖治,興兵伐,並於西元前1006年率兵大敗軍於牧野,宣告了殷紂王朝的覆滅。後人為了紀念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和品格,也為了紀念他輔佐朝的豐功偉績,從朝時就在蟠溪峽修建了太公廟,到明清時已修建大小廟宇十八座。

說到姜子牙,就得提及徐福,兩位均為中國著名文化的代表人物。文化以「實用主義」為精髓,強調凡事從簡,是當代的簡約派文化。韓國通過姜太公日本通過徐福共同尊崇文化。所謂文化,實際是對東夷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一般是指「自姜太公封疆營丘始建國(約公元前1046年)起,至秦始皇(公元前221年)止,這一特定的歷史階段所建立的文化。」西元前1046年,姜太公受封國,因俗簡禮,尊賢尚功,使國迅速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姜太公朝派來的諸侯,但是沒有完全照搬朝的政策,而是「因俗簡禮」,形成了禮與夷俗相結合的一種文化。姜太公尊賢尚功,舉賢任能,具有包容性,奠定了文化的基礎。

題解:《六韜》是中國古代一部著名的兵書,是戰國晚期的作品,當無疑義。作者之所以假托為「周呂望撰」,乃是想借重太公之名以廣流傳。現在通行的《六韜》各種版本,是北宋元豐年間改編而成的。當時編定《武經七書》,對原《六韜》內容頗多刪削。。《六韜》各卷內容存在嚴密的邏輯關係。《六韜》之「韜」,與「弢」字相通,原意為「弓套」,含深藏不露之意,引申為謀略。「六韜」,就是六種秘密謀略,即論述戰爭問題的六種韜略。全書以太公文王武王問答的形式寫成,分六卷,共六十篇。

《六韜》一書內容豐富,論述詳瞻,涉及到了當時軍事領域的各個方面,從而構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兵學體系,堪稱先秦軍事著作中的集大成之作,在不少問題上,具有獨創性的啟迪意義。它的問世,充實了我國軍事理論寶庫,標誌著我國先秦軍事思想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在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後世軍事思想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與成書時間:

《六韜》一書,相傳為姜太公呂望所撰。但據歷代學者考證,其書並非殷周時賜的作品,而是後人托姜太公之名寫成的。那麼,《六韜》究竟是什麼時期的作品呢?《六韜》之名,最早見於《莊子》一書中的《雜篇‧徐無鬼》,其中記載戰國魏武侯的宰臣女商自稱:「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說之,則以金版六弢。」《莊子》一書,一般認為是子門人或後學所作,時間不晚於戰國後期,說明當時這部書已經存在於世。《書‧藝文志》儒家類著錄有「史六弢六篇」,下註:「之間,或曰周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這裡提到的三個成書時間,而周顯王時正當戰國中期,唐顏師古注指出,《史六弢》即「今之《六韜》也,蓋言取天下及軍旅之事。弢字與韜字同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71 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前期古墓中出土的簡中;有《六韜》等書。其中的《文韜》、《武韜》、《龍韜》等內容、與傳世本《六韜》基本相同1973 河北定縣墓出土的竹簡中,也有《六韜》的內容。這一實物資料有力地證明了此書在西前期己廣為流行

再從《六韜》本身的內容看,書中比較詳細地論述了騎兵作戰的戰術、騎兵選拔的方法,以及騎兵同步兵、車兵協同作戰等問題。而騎兵作為一個獨立的兵種大量出現於戰場,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武靈王生活於戰國晚期,與周顯王為同一個時代的人物。因此,具體反映和論述了騎兵戰術的《六韜》,不可能出現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而只能產生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六韜》之中還提到了多種鐵製兵器。眾所周知,我國自戰國時開始進入鐵器時代,這說明《六韜》只能產生於戰國時期。另外,《六韜》中所論述的軍事訓練等問題,與戰國晚期的《尉繚子》等典籍反映的情況基本一致,說明其成書時代也是大致相同的。《六韜》是戰國晚期的作品,當無疑義。作者之所以假托為「周呂望撰」,不過是想借重太公之各以廣流傳而已

《六韜》的影響和流傳:

《六韜》的重要價值,引起了歷代兵家的高度重視,被譽為兵家始祖,其中不少觀點,常被後世談兵者所引用。司馬遷曾說:「後世之言兵,及周密之陰謀,皆宗太公為本謀」(《史記‧齊太公世家》)。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張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史記‧留侯世家》)。所謂《太公兵法》,據考證就是《六韜》。三國時的劉備諸葛亮孫權等人,都很重視《六韜》,並把它作為向臣僚和子弟推薦的書目之一宋神宗時設立武學,刊定《武經七書》,作為武學學員的必讀書目,其中之一就是《六韜》。

姜太公傳略:

《六韜》雖非姜太公著作,但書中在論述問題時是以姜太公輔佐周文王武王為背景而展開的。因此將姜太公傳略附錄於後,以便理解《六韜》的內容。姜尚子牙,俗稱姜太公。他是東夷之士,西元前1136年生於東呂鄉東呂里。姜尚是我國的歷史巨人,被後世稱為謀略家的開山鼻祖,又是兵家鼻祖。他一生之中做到了三件劃時代的大事:一是輔,姜尚是文王武王成王的三朝元老,兩代輔臣;二是滅,功勳卓著,堪稱千古一相;三是建、治有方,是古代國的開君主,一代君。姜尚中國歷史上,猶如一顆巨星,閃耀千古,這是山東人民的榮耀。

為什麼三千年後的今天,人們還景仰姜尚呢?因為他的思想先進,永遠閃耀著仁者的高尚和智慧的光芒。

一、首先是他的政治思想:核心是愛民惠民姜尚歷經磨難,窮困潦倒,久久不得志,因而對庶民的力量有正確的認識。他的主張與民眾息息相關,關心他們的切身利益,愛民惠民。如何做到愛民惠民呢?他認為:其一,要有尊重民眾的思想。他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既然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那麼只有代表民意、受民眾支援的人才可以掌管天下。其二,要施惠於民。要保護民眾的物質利益,讓民眾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要普施仁愛于天下,做到與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他說「存養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其賦役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其三,要保證百姓的正常生活。要做到不誤農時,不奪其利,不使百姓失業。還要薄賦斂、少市稅,要求各級官吏廉潔從政。其四,要保護百姓生命。要做到「生而無殺」,不懲罰無罪之人。其五,要愛兵。軍事指揮員要體貼關懷士兵,才能「令三軍之眾,攻城爭先登,野戰爭先進」。正因為做到了這些,所以姜尚,建富國,都贏得了民眾和士兵的擁護和支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 其次是他的經濟思想:核心是實施三寶。什麼是三寶呢?姜尚說:「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他認為讓農民聚居於一個地方,糧食就會充足;讓手工業者聚居於一個地方,器具就會充足;讓商人聚居於一個地方,貨物就會充足。因此,他說:「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鄉其鄉,無亂其族。三寶全,則國安。」三樣法寶各得發展,就會國泰民安。他的經濟思想是有遠見的。聯繫到今天的同行業聯營,一鄉一業,一村一品,這其實都是姜尚的經濟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姜尚治齊,也有因地制宜的成分。國是鹽鹼之地,不宜種植五穀,因此姜尚因地制宜,大興工商,植桑養蠶,得漁鹽之利,改造土壤,國才因此成為東方的經濟大國。

三、軍事思想,核心是武攻文伐。他的軍事專著《六韜》,記載的全是與文王武王的軍事對話。該書中,姜尚不僅闡述了如何延攬人心、控制四方、富國強兵、分化瓦解敵人和「上伐無與戰」等戰略論,而且還概述了有關埋伏、偽裝、出其不意、聲東擊西和如何戰勝立足未穩之敵等戰術論。其觀點之深刻,議論之豐富,在先兵書中,幾乎無出其右者。代時,《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的必讀經典著作。在當代,它也必將發揮「止戈為武」的特殊作用。

四、文化思想,核心是尚時重變姜尚強調從現實出發,運用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推動可觀事物轉化,從而因勢利導,取得勝利。奪取天下靠軍事謀略文化,他採用的手段是「陰謀修德」與「兵權奇計」。他鼓吹「聖人將動,必有愚色」,使殷紂中計,結果達到以傾政的目的。他又用間探敵,然後採用突然襲擊的手段,遂獲全勝。

治理天下靠政治謀略文化,他使用「舉賢尚功」、「從俗簡禮」和「主位沉靜」。姜尚後,選拔夷人中的賢士來輔助自己,獎勵那些能幹的人,使自己的統治能量發揮到頂點。他從夷人之俗,君臣之禮,贏得了人的擁護。君王持政,姜尚主張「安徐而靜」,「勿妄而許,勿逆而拒」,「以天下之心慮」,方能洞察朝政,明識天下。道德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謀略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姜太公。到代,孔子被唐玄宗敕封為「文宣王」,姜尚唐肅宗敕封為「武成王」,成為我國古代一文一武兩大偶像。

姜太公的另一個身份:中國最早的經濟、貨幣專家。

武王成功時,姜太公就極力主張散鹿臺之錢,發巨橋之粟,賑濟天下的平民百姓;遷走象徵天子權力的九鼎,修明政治,除舊布新,與天下蒼生一起開始新的生活。

鹿臺,是商紂王貯藏珠玉錢帛的地方,故址在今河南湯陰朝歌鎮南。據孔穎達的解釋,鹿臺有三里大,千尺高,面積跟今天的國家體育場差不多,由此看來這個國庫還真是壯觀,如果這裡邊塞滿了,該有多少的錢財珠寶!在天下未定之際,散發錢糧安撫疲敝的百姓,的確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姜太公的眼光不可謂不獨到,知道糧食穀物和珠寶錢財可以安定人心。看來,吃過苦頭、做過生意的姜太公,懂得勞苦大眾的心裡想要的是啥。

周武王稱王之後,把姜太公分封到營丘──後世的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這裡是一片鹽鹼地,不利於農業生產,人口還很稀少。這該如何是好呢?或許是疲憊了,或許是不在意,或許是對受封的那個地方不太滿意,姜太公在前往封國的路上,又是停下來歇息,又是投宿休整,邊走邊看路旁的風景,行動遲緩。旅舍有人就說了:「我聽說時機總是難得而易失。這位客人寢居如此安然,實在不像是到封地就職的!」姜太公聽到這話馬上警覺起來,連夜穿好衣服起程趕路,並在黎明時分趕到了封國,順利地接管了封地。

放眼望去,營丘這個地方土地貧瘠,在這裡發展農業生產肯定不行。姜太公就因地制宜,勸導百姓從事手工技藝的行業,比如紡織加工就是最好的選擇;又大力發展漁業、鹽業,從生產百姓日用品入手搞活經濟。結果,男女老少以及運送貨物的車輛從各地涌向地。這顯然讓姜太公嘗到了甜頭,所以工和商在姜太公的《六韜》一書中,和農一道被列為國之「三寶」。

國一下子變成了一個生產製造大國,這裡出產的衣帶鞋帽遍及天下。從東海泰山之間「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發達的手工生產業和商業活動,一下子使得國變為令人刮目相看的東方大國。齊地生產的商品之所以行銷天下,與便利的貨幣體系有著密切的關係。姜太公正是巧妙地利用了他手中重要的經濟杠桿——貨幣制度,讓自然資源、勞動生產和貿易流通銜接起來,流動起來。

按照朝制度,以商通貨,以賈易物。當姜太公還在朝為官時,就在日益頻繁的貨物交換的基礎上創立了九府圜法。所謂「九府」,指的是太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幣、職金九個政府管理部門,它們負責掌握調控財幣。「圜」,均而通之意;圜法,指的就是貨幣制度。

姜太公確立的「九府圜法」是一整套的貨幣制度:規定黃金方寸見方,重量1斤;錢,外圓而內方,輕重以「銖」來計量;布帛寬二尺2寸為幅,長4丈為匹。在姜太公創造的貨幣體系中,以黃金最寶貴,刀幣最便利,人們使用起來像泉水那樣周流不息,像布帛那樣分佈在民間各地,像帛那樣可以卷束起來。

   《尚書‧洪範》中就記載了古代國家施政的八個方面,即所謂的「八政」: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食和貨,因為關係到百姓生活的日用起居和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而位居前列,顯得尤為重要。食,指田地的墾殖,穀物的種植;貨,指布帛的生產和金、刀、龜、貝等貨幣的流通。看來,姜太公在商品經濟生活中緊抓貨幣制度的建設,還是頗有幾分眼力的。

「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 (《史記‧平準書》),貨幣產生的時代很久遠,甚至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帝嚳之前,只不過沒有文字記載可以參考了。有了貨幣,就可以更好地發展經濟,積聚財富。姜太公朝退職之後,把這一貨幣制度推行到他受封的地,使得地的物品買賣更加便利。這才最終使得齊地商品行銷天下,譽滿東方。

姜太公去世之後,國就慢慢衰落了。多年之後,管仲輔佐齊桓公,重建錢幣政策,設置九府管理財貨,從而讓富強的國一舉稱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有自己的市租收入,雖位為陪臣,但富於列國之君。由於經濟政策得當、連續性好,直到齊威王宣王之時,國仍然異常強大。

以下內容之主要來源:《白話六韜》整編http://game.dsyd.cn/sywz/bhgj/bhgj/guji/lt000.htm

第一卷〈文韜〉

包括「文師」、「盈虛」、「國務」、「大禮」、「明傳」、「六守」、「守土」、「守國」、「上賢」、「舉賢」、「賞罰」、「兵道」等十二篇。

第二卷《武韜

包括「發啟」、「文啟」、「文伐」、「順啟」、「三疑」等五篇。

文、武韜是太公的政治謀略思想,主要論述的是戰略問題。龍、虎、豹、犬韜是太公的軍事謀略思想。《六韜》的戰略思想包含兩個層次:

一、高層次的戰略:是通過政治、經濟和外交等手段實現政治目的之「全勝戰略」

二、相對低層次的戰略:是通過軍事鬥爭贏得戰爭勝利以實現政治目的的軍事戰略

關於「全勝戰略」,《六韜‧發啟第十三》指出:「全勝不鬥,大兵無創」。並進而強調,要實現這種不戰而勝的「全勝戰略」,必須以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作後盾,建立在國富兵強的基礎之上。為此,提出了一套實現全勝戰略的措施:

()在經濟上,指出要大力發展「三寶」,即「大農」、「大工」、「大商」,充實經濟實力,打好取得戰爭勝利的物質基礎。

()政治上,爭取民心,愛護民眾,取得舉國上下的支持。在外交上。提出了「文伐」十二法,列舉了分化、瓦解、離間敵人的各種方法。《六韜》認為,強大的實力只是為戰勝敵人提供了可能,當這種全勝戰略難以實現政治目的時,就要採取軍事進攻的方式。即在考慮和制定戰略時,不能僅僅依賴「兵不接刃而敵降服」的全勝戰略,還要制定立足於戰場勝負的軍事戰略

()軍事戰略上,主張正確判斷戰略形勢,在全面準確地瞭解敵情的基礎上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進行集中統一的戰略指揮,實行巧妙的戰略偽裝,隱蔽啟己的戰略企圖,適時把握戰略時機,正確選擇主要戰略方向等。

()《六韜》不僅論述了全勝戰略和軍事戰略,還進一步闡明瞭全勝戰略和軍事戰略之間的關係,認為全勝戰略是軍事進攻的準備和前提條件,只有綜合運用全勝戰略和軍事進攻,才能達成戰勝敵人的戰略目的。在〈文伐〉篇中這樣寫道:「十二節備,乃成武事,所謂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見,乃伐之,」這種把進行「文伐」的全勝戰略同進行「武伐」的軍事戰略緊密聯繫起來的論述,使古代戰略思想顯得更加豐滿和完善。

文師〉第一

原文:文王將田,史布卜曰:「田於陽,將大得焉。非龍、非螭,非虎、非羆,兆得公侯,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史曰:「編之太祖史為禹占,得皋陶,兆比於此。」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於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

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邪?」太公曰:「臣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殆非樂之也。」

文王曰:「何謂其有似也?」太公曰:「釣有三權: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文王曰:「願聞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根深而本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正〕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太公曰:「緡微餌明,小魚食之;緡調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鳴呼!曼曼綿綿,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遠。微哉!聖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聖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焉。」

文王曰:「樹斂何若而天下歸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篇旨:本篇是《六韜》之首篇。通過記述周文王打獵時巧遇姜太公,終立其為師此一人所共知的故事,提出了取天下的戰略目標和取天下的措施、方法,因此,可把本篇看作滅的戰略決策和政治綱領。

析譯:周文王部族領袖,姓。田,通「畋」。為了成就滅大業,求賢若渴,正在四處網多人才,兩人便在這種背景下相遇)準備去打獵,太史(官職名,先秦時主要掌管記事、祭祀及占卜諸項事務)(人名)占卜以後說:「您這次到渭河北岸(陽,水的北面)打獵,將會得到巨大的收穫。所獲得的不是龍,不是螭(傳說中一種無角之龍),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預先顯示將得到一位公侯(五等爵位中第一、二等)之才,他是上天賜給你的老師,輔佐您的事業日漸昌盛,並將延續到您的子孫後代。」

文王問:「占卜的結果真有這麼好嗎?」史回答說:「我的遠祖史疇曾為(傳說中我國古夏後氏部落的領袖,以治理洪水而聞名。後其子,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占卜,結果得到皋陶(傳說中東夷族的領袖,時曾主管刑獄,後又輔佐。那次的徵兆正與今天的相似。」文王於是齋戒三天,然後乘著獵車,駕著獵馬,到渭水北岸打獵。終於見到了太公正坐在長滿茅草的河岸邊釣魚。姜太公胸懷治國經武的雄才大略,可惜時運不濟,懷才不遇。只好隱居岐山、垂釣渭水,待機而起)

文王上前慰勞並詢問:「先生喜歡釣魚嗎?」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樂於實現自己的抱負,平凡人樂於做好自己的事情。現在我釣魚,與這個道理很相似,並不是真正喜歡釣魚。」(初次見面,交淺不敢言深,姜太公只好以釣魚為話題,進行試探)

文王問:「這兩者之間有何相似之處呢?」太公回答說:「釣魚比如人事,有三種權術。用厚祿收買人才,如同用餌釣魚;用重金收買死士,也如同用餌釣魚;用官職招攬人才,也如同用餌釣魚凡是垂釣,目的都是為了得魚,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奧,從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

文王說:「我願意聽聽這深奧的道理。」太公回答說:「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魚類就能生存,這是自然的道理;樹的根鬚深,枝葉就茂盛;枝葉茂盛,果實就能結成。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事業就能成功,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語應對,是用來掩飾真情的,能說真情實話,才是最好的事情。現在我說的都是真情實話,毫無隱諱,恐怕會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說:「只有具備仁德品格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規諫,而不厭惡真情實話。我怎麼會反感呢?」太公說:「釣絲(緡:釣絲)細微,魚餌可見,小魚就會上鉤;釣絲適中,魚餌味香,中等大小的魚就會上鉤;釣絲粗長,魚餌豐盛,大魚就會上鉤。魚要貪吃香餌,就會被釣絲牽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祿,就會服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餌釣魚,魚便可供烹食;用爵祿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所用;以家為基礎取國,國就能被據為己有;以國為基礎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畢:古時田獵用的網,此處意為取得。待見到文王態度懇切、虛心求教之後,話鋒一轉,立即提出了推翻王朝以奪取天下這一重大的戰略問題)。可歎啊!土地廣大(曼曼,同「漫漫」,指幅員廣闊無際),國祚持續綿長,它所積聚起來的東西,最終必將煙消雲散(接著為堅定文王的信心,進一步指出了表面上強大的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來日無多);默默無聞(嘿嘿,同「默默」,寂然無聲),不動聲色(昧昧,純厚隱晦,不顯露於外)地暗中準備,它的光芒必將普照四方(現在尚默默無聞的卻如旭日東昇,前程遠大)。微妙啊!聖人的德化,就在於獨創地、潛移默化循循善誘地收攬人心。歡樂啊!聖人所思慮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種爭取(斂:收聚,收攬)人心的辦法(論聖人的存心)。」

文王問道:「該制定什麼辦法才能使天下歸心呢?」周文王姜太公所描繪的光明前景所鼓舞,迫不及待地向太公提出了何以取天下的問題)太公回答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姜太公於是闡述了二個價值判斷、命題)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佔(專擅、獨自享用)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太公進一步做推論。足見其政治思想之核心是愛民惠民,尊重民眾。姜尚歷經磨難,窮困潦倒,久久不得志,因而對庶民的力量有深刻的認識。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們共同享用的,就是仁愛。仁愛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免除人們的死亡,解決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遭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附(補充說明取得天下之法:必須從「仁」、「德」、「義」、「道」幾個方面著手)。人們無不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歡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文王再次拜謝後說:「確實如此!先生講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於是,把太公請上獵車(獲得一位名師,真的是「將大得焉」),一起回到國都,並拜他為師。

 

 

例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這是〈文師〉篇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朝的滅亡和朝的興起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

朝末期,由於奴隸主貴族階級對奴隸和平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紂王帝辛,更是暴虐淫侈,他自恃才智,大興土木,營造離宮別館。調動了許多奴隸,修建方圓三里、高達千餘尺的鹿台,裡面裝滿了從全國各地搜刮來的金銀財寶;同時又修建了一個大倉庫,把從各地搜刮來的糧食全部裝在裡面紂王對都城雄偉的宮殿還不滿意,又在南到朝歌北到邯鄲的範圍內,修建了許多高聳入雲的離宮別墅,投放很多珍禽異獸。《史記‧本紀》稱:「)以酒為池,縣(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過著極其奢侈腐朽的生活代的貴族也多酗酒,據現代人分析推測,由於當時的盛酒器具和飲酒器具多為青銅器,其中含有錫,溶於酒中,使朝的人飲後中毒,身體狀況日益下降,最終導致商代的滅亡代在人的聚集地曾發佈嚴歷的禁酒令。商紂的例行逆施,激起了廣大奴隸和平民的刻骨仇恨。為了鎮壓奴隸和平民的反抗,商紂制訂了許多酷刑苛法。著名的炮烙之刑就是其中之一。該刑是先用銅做成大圓柱子,上面塗油,用火燒熱,然後讓犯人在又熱又燙的銅柱上爬行。再如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醬。還有一種脯刑,將犯人割成一條一條曬成肉乾。王的殘暴,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加強烈的反抗。紂王的叔父比干見他淫虐無度,國勢危殆,冒死勸諫,勸他修善行仁,被紂王剖腹驗心。許多大臣看見己無可挽救,紛紛逃亡。王眾叛親離,成了獨夫民賊,整個社會出現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的混亂局面。

與日薄西山、搖搖欲墜的王朝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的西方屬國的國勢正蒸蒸日上,如日中天。特別是文王姬昌即位後,「陰謀修德以傾政」,暗中積蓄力量,積極準備推翻朝。在政治經濟上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產,造成了「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饑而不征,澤粱無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採取的「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的政策,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擁護,從而使局的勢力迅速壯大。文王逝世後,他的兒子武王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方針。在作好一切準備後,向發動了進攻。在牧野擊敗軍,朝土崩瓦解,紂王見大勢已去,在鹿台舉火自焚,落了個死無葬身之地的可恥下場。朝六百年的統治宣告結束,在的廢墟上,一個新興的王朝朝誕生了。

鹿台紂王所建之宮苑建築,地點在朝歌附近。是殷紂王藏財聚寶的地方,也稱錢庫。現代人說是中華第一金庫。也是殷紂王兵敗自焚的地方。史書記載:「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鹿台七年而就,工程之大不言而喻。古時候,「大三里,台高四丈九尺」,鹿台上奇石嶙峋,婀娜多婆,籐蔓菇郁,綠竹猗猗,松柏參天,楊柳同垂,野花芬芳,桃李爭艷,蝶舞鳥鳴,魚戲蛙唱。台前臥立有幾排形似各種走獸的巨石,恬靜安然,猶如守候鹿台的衛士。台下一潭泉水。相傳古時深不可測。清澈見底,面平如鏡。微風吹拂,碧波粼粼。還建造了宮廷樓榭數百間。斗拱飛簷,雕樑畫棟,富麗堂煌,豪華蓋世。殷紂王妲己及歌女一連飲樂三日,以示慶賀。建造鹿台中死傷人丁無數,百姓們怨聲載道。

酒池肉林

1978年浚縣政府公佈文管會立的鹿台遺址碑陽面

2007年姬莊等6村立的鹿台簡介

鹿台遺址

當地民眾說:鹿台經過幾千年滄桑變遷,由原來的大平台分割為六個平台,其中四個被夷為平地,現在看到的只有兩個,上面成了莊稼地,長滿了麥苗。

〈盈虛〉第二

原文:文王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賢不肖不等乎?其天時變化自然乎?」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文王曰:「古之賢君可得聞乎?」太公曰:「昔者帝之王天下,上世所謂賢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太公曰:「帝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之器不寶,淫佚之樂不聽,宮垣屋室不堊,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糲粱之飯,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績之時。削心約志,從事乎無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旌別淑慝,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養天下鰥寡孤獨,振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賢君之德也。」

篇旨:說明國家的治亂興衰全在於君的賢明與否

析譯:文王太公說:「天下紛攘雜亂,有時強盛(盈:充滿,意指強盛),有時衰弱(虛,空虛,意指衰弱),有時安定,有時混亂,其所以這樣,是什麼緣故?是由於君主賢明與不肖不同所致呢?是因為天命變化自然遞嬗的結果呢?」太公回答說:「君主不賢,則國家危亡而民眾變亂;君主賢明,則國家安定而民眾順服。所以,國家的禍福在於君主的賢與不賢,而不在天命的變化(國家的治亂興衰,不是由天命決定的,而在於君的賢明與否)。」

文王問道:「古時賢君的事跡,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太公回答說:「從前帝(上古傳說中部落聯盟的領袖)統治天下,上古的人都稱道他為賢君(以前世賢君帝為例,進一步闡明要達到「國安而民治」的目的)。」

文王問道:「他是怎樣治理國家的?」太公回答說:「帝統治天下時,不用金銀珠玉作飾品,不穿錦做工精細華麗漂亮的衣服,不觀賞珍貴奇異的物品,不珍視古玩寶器,不聽淫佚的音樂,不粉飾(堊ㄜˋ:可供粉刷用的白土。此處意為粉刷)宮庭牆垣,不雕飾屋脊(甍,ㄇˊㄥ)、橫排在屋樑上的方形木條、椽子、廳堂前部的大柱子,不修剪庭院中的茅草。以鹿裘御寒,用粗布蔽體,吃粗糧飯,喝粗劣的野菜湯。不因征發勞役而耽誤民眾耕織的時機。約束抑制自己的慾望和貪念,用清靜無為治理國家(順應自然,傚法天地,以清靜求安定)官吏中,盡心公正守法的就陞遷其爵位,廉潔愛民的就增加其俸祿。民眾中孝敬長者、慈愛晚輩的給予關愛敬重,盡力農桑的予以慰勉。區別善良邪惡,表彰善良人家於里巷的大門,倡導公平正義的品德節操,用法律制度禁止邪惡詐欺。對自己所厭惡的人,如果建立功勳同樣給予獎賞對自己所喜愛的人,如果犯有罪行也必定進行懲罰。贍養鰥寡孤獨,賑濟遭受天災人禍之家。至於帝自己的生活,則是十分儉樸,徵收賦稅勞役輕微。因此,天下民眾富足安樂而沒有饑寒之色,百姓擁戴他如同景仰日月,親近他如同親近父母(進一步闡明要達到「國安而民治」的目的,作為君必須做到生活儉樸、輕搖薄賦、獎勵農桑、賞功罰罪、存養孤苦等等)。」

文王說:「偉大啊!帝這位賢君的德行。」

例證:朝的滅亡和朝的建立是這一論斷的最好例證。

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開端,建立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但到了末期,朝的統治已是江河日下,國家日益衰落。到第十七個王夏桀時,社會腐朽,政治黑暗。夏桀是歷史上有名的君,他對奴隸採取極端的壓迫和剝削,無限度地使用廣大奴隸為自己修建豪華的瓊台瑤室,迫使奴隸不分晝夜地為其勞動。為了滿足自己的侈淫慾望,動用了大批人力物力,造了肉山酒海夏桀不僅殘酷壓迫奴隸和人民大眾,對手下大臣也是如此。當時有位大臣關龍逢,深感朝江山己危機四伏,因此勸告他愛護百姓,節儉用度。夏桀聽手極為惱怒,當即將他處死。從此以後,再也沒人敢於對他的胡作非為進行勸阻進諫了。由於夏桀的殘暴統治,朝國內眾叛親離,怨聲載道。民眾憤怒地詛咒他:「時日曷喪,予汝偕亡。」整個朝在的統治下,己成為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

朝的統治走向窮途末路的時候,朝的附屬國正在迅速發展。當時的首領成湯,精明強幹,抱負遠大。他對內任賢選能,以奴隸出身的伊尹仲成為左右相,輔佐朝政,同時減輕百姓負擔,鼓勵生產,發展經濟,加強國力,積蓄力量,對外逐個剪除朝的羽翼,逐步削弱朝的力量。在條件完全成熟後,終於發動了消滅夏桀的戰爭。雙方大軍在鳴條(今河南封丘縣東)展開了殊死決戰。由於夏桀早已眾叛親離,軍一觸即潰,很快被全部殲滅,成率領的大軍乘勝前進,一舉攻佔夏朝的都城。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歷時四百多年後至此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成湯建立的朝。

古帝唐堯畫像

古帝唐堯塑像。唐堯的部落陶唐氏一族曾居住在浮山襄汾相連的崇山一帶。堯建平陽以後,常順澇河而上,到浮山堯山避暑

補述:,姓伊祁,名放勳,史稱唐堯。公元前 2377 年農曆二月初二,在伊祁山誕生,為帝嚳次妃陳鋒氏女慶都所生,隨其母在慶都山一帶度過幼年生活。15歲時在縣封山下受封為唐侯20 歲時,其兄帝為形勢所迫讓位於他,成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長。他踐帝位後,復封其兄地為唐侯,他也在唐縣伏城一帶建第一個都城,以後因水患逐漸西遷山西,定都平陽唐堯在帝位70 年,90 歲禪讓於118 歲時去世。

《史記‧卷001.五帝本紀》

帝嚳有兩子──放勳帝嚳死後,以其年齡最大的兒子繼承帝位,為帝好學而能幹,十三歲時就受命輔佐帝。帝才幹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國家。而仁慈愛民,明於察人,治理有方,盛德聞名天下。於是各部族首領紛紛背離帝,而歸附於。帝也自覺不如之聖明,終於在繼位九年以後,將帝位禪讓於。相傳繼帝位時21歲(一說16歲),以平陽(今山西臨汾)為都城,以火德為帝,人稱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聰明,年輕有為,當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驕橫傲慢。他勤於政事,未敢休息。禮儀簡單,生活儉樸,絕不浪費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飯淡湯,只求能飽。

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詐。他設置諫鼓,讓普通人都能對國事發表意見。他樹立謗木,鼓勵百姓批評自己的過失。他說:「如果有一個人挨餓,就是我餓了他;如果有一個人受凍,就是我凍了他;如果有一個人獲罪,就是我害了他。」無微不至地關心百姓,輕徭薄賦,因此百姓都十分擁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與和順,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處,使天下萬國和諧一致

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制定了曆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致耽誤農時。民族是農業墾殖歷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典》對此有詳細記載。《典》上說,命令氏、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制定曆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谷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谷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井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二分、二至確定以後,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傳說,圍棋是帝堯創造的。他為了啟迪兒子丹朱的智慧,依據銀河系星辰的次序,而發明了千古無同局的圍棋。史書上,有「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

史載堯之功臣九人,或說十一人,可謂人才濟濟。但他唯恐埋沒人才,野有遺賢。所以他還常常深入窮鄉僻壤,到山野之間去尋查細訪,求賢問道,察訪政治得失,選用賢才。帝堯訪賢,古籍中記載最多的首推訪許由的故事。許由一字父,為當時的名士。他崇尚自然無為,不貪求名利富貴,堅持自食其力,生活簡樸,無求於世。他得知帝要來訪他,便躲走了。恰巧嚙缺碰到他,問他要到哪裡去?他說:「為逃避帝」。嚙缺又問:「為什麼呢?」許由說:「這個人啊,轟轟烈烈實行仁義,我怕他要被天下人恥笑,後世會有人吃人的事發生。老百姓嗎,不難籠絡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就和你親近;給他們利益,他們就會為你所招徠;表揚他們,他們就會勤奮。作他們厭惡的事,他們就要逃散。愛護百姓,使百姓得利是出於仁義,那真誠實行仁義的事,借仁義取利的多。這樣仁義的行為,不僅不能真正實行,而且還會成為虛偽的工具。這種想用一個人的決斷來使天下獲利的事,不過是一刀切罷了。只知道賢人可以利天下,而不知賢人的害天下。只有那不重用賢人的人,才知道這個道理。」過了一段時間,帝去拜訪許由,朝拜許由於沛澤之中。許由說:「太陽出來了,火把還不熄滅,在光照宇宙的太陽光下要它放光,不是多餘的嗎?大雨下過了,還去澆園,不是徒勞嗎?作為天子,我很慚愧,佔著帝位很不適宜,請允許我將天下囑托先生,天下必然太平。」許由對帝說:「你治理天下,已經昇平日久,既然天下已經治理好了,還要讓我代替你去作一個現成的天子,我為了名嗎?名,是實的從屬物,我對那個虛名不感興趣。鷦鷯即使在深林裡築巢,也不過佔上一枝就夠了;鼴鼠就是跑到黃河裡去喝水,也不過喝滿肚子就足了。你就回去吧!天子於我沒有什麼用處。廚子就是?不做供品,祭祀也不會去代替烹調的。」許由於是到箕山之下,穎水之陽,耕田而食,非常快活,終身不貪求帝位傳說,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以為恥辱不堪入耳,到河裡去洗耳朵,後有洗耳河之名。有人牽牛去河裡飲水,碰見許由洗耳,問明原因之後,便說:「你洗了耳朵把這裡的水弄髒了,我不想讓我的牛喝這污水。」就牽著牛到河的上游去飲水。帝曾去拜訪一個名叫子州支父的人,請教過後覺得此人可以托天下,要以天下讓子州支父子州支父答道:「將天下讓給我倒可以,只是不巧,我現在正患有幽憂之病,正準備好好治一治,不能夠接受。」帝也不好勉強,但十分敬重其為人。

的傳說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不傳子而傳賢,禪位於,不以天子之位為私有。在位70年,感覺到有必要選擇繼任者。他早就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凶頑不可用,因此與四岳商議,請他們推薦人選。四岳推薦了,說這個人很有孝行,家庭關係處理得十分妥善,並且能感化家人,使他們改惡從善。決定先考察一番,然後再行決定。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從兩個女兒那裡考察他的德行,看他是否能理好家政。娥皇女英住在溈水河邊,依禮而行事,二女都對十分傾心,恪守婦道。又派負責推行德教,便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臣民都樂意聽從他的教誨,普遍依照「五典」行事。又讓舜總管百官,處理政務,百官都服從舜的指揮,百事振興,無一荒廢,並且顯得特別井井有條,毫不紊亂。還讓在明堂的四門,負責接待四方前來朝見的諸侯。和諸侯們相處很好,也使諸侯們都和睦友好。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很敬重他。最後,獨自去山麓的森林中,經受大自然的考驗。在暴風雷雨中,能不迷失方向,依然行路,顯示出很強的生活能力。經過三年各種各樣的考察,堯覺得舜這個人無論說話辦事,都很成熟可靠,而且能夠建樹業績,於是決定將帝位禪讓於。他於正月上日(初一),在太廟舉行禪位典禮,正式讓接替自己,登上天子之位。退居避位,28年後去世,「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人們對他的懷念之情其為深摯。孔子說,「大哉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韓愈宋明理學,大倡「道統」,成為儒家之精神始祖。唐堯是傳說中的聖明天子,「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國務〉第三

原文:文王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大務,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太公曰:「利而無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請釋其故。」太公曰:「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台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民失其務則害之,農失其時則敗之,無罪而罰則殺之,重賦斂則奪之,多營宮室台榭以疲民力則苦之,吏濁苛擾則怒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已物。此愛民之道也。」

篇旨:闡明治國的大政方針就是愛民;具體內容就是「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接著分別論述了利、成、生、與、樂、喜和害、敗、殺、奪、苦、怒,最後指出愛民之道應該「有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

析譯:文王太公道:「我想知道治國的重大核心任務(國務,就是治理國家的大政方針),要使君主受到尊崇,民眾得到安和樂利,應該怎麼辦呢?」太公答道:「只要愛民就行了。」

文王問道:「應當怎樣愛民呢?」太公回答說:「要給予民眾利益而不損害他們的利益,使民眾取得成功而不敗壞他們的事情,保護民眾生存而不無辜殺害,給予民眾實惠而不掠奪侵佔,使民眾安樂而不要讓他們蒙受痛苦,讓民眾喜悅而不要激起他們憤怒(說明治國的大政方針,愛民的具體內容)。」

文王說:「請您解釋一下其中的道理。」太公說:「民眾不失去職業,就是得到利益;不耽誤農作時機,就是促成了民眾的事情;減省刑罰,就是保護了民眾生存;少徵收賦稅,就是給予民眾實惠;少修建官室台榭(台,高而平的建築物。榭,在台上蓋的高屋。本為存放武器之所,後成為遊觀之地),就是使民眾安樂;官吏清廉不苛擾盤剝,就是讓民眾喜悅。反之,使民眾失去職業,就是損害了他們的利益;耽誤農時,就是敗壞民眾的事情;民眾無罪而妄加懲罰,就是殺害他們;橫徵暴斂,就是對民眾的掠奪;大興土木修建宮室台榭而疲勞民力,就會增加民眾的痛苦;官吏貪污苛擾,就會激起民眾的憤怒。所以,善於治國的君主,統馭(馭:駕馭,治理)民眾像父母愛護子女,兄長愛護弟妹那樣,看到他們饑寒就為他們憂慮,看到他們勞苦就為他們悲痛,對他們施行賞罰就像自己身受賞罰,向他們徵收賦稅如同奪取自己的財物。這些就是愛民的道理(接著分別論述了利、成、生、與、樂、喜和害、敗、殺、奪、苦、怒,最後指出愛民之道應該「有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

〈大禮〉第四

原文:文王太公曰:「君臣之禮如何?」太公曰:「為上唯臨,為下唯沉。臨而無遠,沉而無隱。為上唯周,為下唯定。周則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太公曰:「安徐而靜,柔節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聽如何?」太公曰:「勿妄而許,勿逆而拒。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止,不可極也;深淵度之,不可測也。神明之德,正靜其極。」

文王曰:「主明如何?」太公曰:「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湊並進,則明不蔽矣。」

篇旨:大禮,是君臣之間的行為準則。本篇首先闡明瞭君臣之間的行為規範:君主應體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則應服從命令,安分守職。接著從「主位」、「主聽」、「主明」三個方面著重論述了君主應具備的行為規範和品德修養。強調君主應「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析譯:文王問太公道:「君主與臣民之間的禮法應該是怎樣的?」太公回答說:「身為君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臨:居高臨下。引申為洞察下情),作臣民的最重要的是馴服恭敬(沉:深沉隱伏。引申為謙恭馴服)。洞察下情在於不疏遠臣民,馴服恭敬應該竭盡忠誠不隱瞞私情。做君主的要普遍施展恩惠,作臣民的應安守職分(定:安定,穩定,意指安分守紀)。遍施恩惠,要效法天空那樣覆蓋萬物;安守職分,要效法大地那樣穩重厚實。君主傚法上天,臣民傚法大地,這樣君臣之間的禮法就圓滿構成。」

文王問道:「身君主之位,應該怎樣做?」太公答道:「應該安詳穩重而沉著清靜,柔和有節而胸有成竹,善於施惠而不同民眾爭利,虛心靜氣而公道無私,處理事務要秉持公平正義。」

文王問:「君主應該如何傾聽意見呢?」太公答道:「不要輕率地承諾接受,也不要粗暴地拒絕。輕率承諾接受就容易喪失主見,粗暴拒絕就會閉塞言路。君主要像高山那樣令人仰望尊敬,使人仰慕不已;要像深淵那樣令人揣測,使人莫測其深。神聖英明的君主之德,就是公正清靜,達到極點。」

文王問:「君主怎樣才能做到洞察一切呢?」太公答道:「眼睛貴在明察事物,耳朵貴在敏聽意見,頭腦貴在思慮周詳。依靠天下人的眼睛去觀察事物,就能無所不見;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傾聽意見,就能無所不聞;憑借天下人的頭腦去思考,就能無所不知。四面八方的情況都彙集聚合(輻湊:輻條內端集中於軸頭。湊,同「輳」,會合,聚合)到君主那裡,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明傳〉第五

原文:文王寢疾,召太公望,太子在側。曰:「嗚呼!天將棄予,之社稷將以屬汝。今予欲師至道之言,以明傳之子孫。」太公曰:「王何所問?」

文王曰:「先聖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聞乎?」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篇旨:本篇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了延續國祚傳之子孫的要道。首先論述了國家衰亡的原因是「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接著論述了國家興盛的原因是「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最後指出:「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析譯:文王臥病在床,召見太公,當時太子姬發王次子,姓。文王死後,繼位為君,滅亡朝,建立朝,史稱武王也在床邊。文王說:「唉!上天將要結束我的壽命了,國的社稷大事就要托付給您了。現在我想聽取您講治國的至理明言,以便明確地傳給子孫後代。」太公問:「您要知道些什麼呢?」

文王說:「古代聖賢的治國之道,應該廢棄的是什麼,應該推行的又是哪些,您能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嗎?」太公回答道:「見到善事卻懈怠不做,時機來臨卻遲疑不決,知道錯誤卻泰然處之,這三種情況就是先聖治國之道所應廢止的。柔和而清靜,謙恭而敬謹,強大而自居弱小,外在隱忍而內在剛強,這四種情況是先聖治國之道所應推行的。所以,正義勝過(壓倒)私慾,國家就能昌盛;私慾勝過正義,國家就會衰亡;敬謹勝過懈怠,國家就能吉祥;懈怠勝過敬謹,國家就會滅亡。」

例證:「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這是本篇提出的一個重要論點,王朝的滅亡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

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公元前 246 年,嬴政即位,「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字內」,到公元前 221 年,七國成一統,國王變皇帝。面對天下一統的壯觀局面,嬴政躊躇滿志,顧盼自雄,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邁五帝」,於是自稱始皇帝,並希望自己打下的江山能傳之一世、二世乃至萬世。如果朝統治者能「緩其刑罰,薄賦斂,省徭役,貴仁義,賤權利,上篤厚,下智巧,變風易俗,化於海內,則世世必安」尚有可能。但秦始皇卻被勝利充昏了頭腦,不僅未能「體民之情,遂民之欲」,反而反其道而行之,「拂民之情,抓民之欲」,在人民和社會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採取了完全相反的政策

統一後,加緊了對勞動人民的租稅盤剝。「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財以奉其政,猶未足澹其欲也。」沉重的賦稅幾乎掠奪了農民僅有的一點財物,而更加繁重的徭役卻搾乾了農民的每一根筋骨。統一後,「內興功作,外攘夷狄」,無日不在征發,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浪費在無休止的徭役之中。除了沉重的兵役負擔外,築長城,鑿靈渠,修馳道、直道,勞民傷財。為統治者生前和死後享樂興建的離官別館、阿房宮驪山陵墓等,曠日持久地役使著數以十萬、百萬計的勞動力。「死者道路相望」、「死者不可勝數,殭屍千里,流血頃畝」的記載不絕史書。「父不寧子,兄不便弟,政苛刑峻,天下熬熬若焦,民皆引領而望,傾耳而聽,悲號仰天,叩心而怨上。」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王朝制定了許多苛刑峻法,其苛虐酷烈,令人髮指。如死刑有戮,先加以侮辱再殺掉;棄市,以刀刃刑人於市;磔,凌遲處死於市。見於史籍的還有梟首、車裂、腰斬、體解、剖腹、抽筋等等。次子死刑的是肉刑,也有許多種:在臉上打上印記的黥刑,割去鼻子的劓刑,斷足的刖刑,使人喪失生殖能力的宮刑等等。「法繁於秋荼,而網密於凝脂」,廣大民眾甚至到了「搖手觸禁」的地步。

公元前 210 秦始皇死去。他親自創建了一個龐大帝國,但也親手埋下了使這個帝國土崩瓦解的炸藥。靠陰謀手段登上帝位的二世胡亥,把秦始皇政策中最勞民傷財的部分,變本加厲地繼續推行下去。的殘酷統治,激起了天怒人怨,「天下苦久矣」。公元前 209 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伐無道,誅暴秦」的吶喊響徹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王朝迅速土崩瓦解。曾幻想「江山傳萬代」的秦始皇,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王朝不僅沒有一直不斷地延續下去,反而在他屍骨未寒時就已雲散煙消了。公元前 208 劉邦咸陽之南的積道旁接受王子的投降,王朝僅存在十餘年便宣告滅亡。

〈六守〉第六

原文: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太公曰:「不慎所與也。人君有六守、三寶。」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

文王曰:「慎擇六守者何?」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問三寶?」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篇旨:本篇首先論述了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於用人不當。接著論述了選拔人才的六條標準:仁、義、忠、信、勇、謀。並進一步說明應用富之、貴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種手段來考察,就能夠知道其是否符合這六條標準。然後指出君必須控制和掌握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的三大支柱:農、工、商。最後指出:「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析譯:文王太公道:「統治國家管理(主:主宰,管理)民眾的君主,其所以失去國家和民眾的原因是什麼?」太公答道:「那是任用(與:給予,托付,引申為任用)人才不慎造成的。君主必須做好挑選任用人才的六項標準(守,遵守,奉行。此處指用人的標準)並且完善地發展關係國家經濟命脈的農工商三大行業(寶,寶貴,重要。此處指國家經濟命脈)。」

文王問:「什麼是六守?」太公回答說:「一是仁愛,二是正義,三是忠誠,四是信用,五是勇敢,六是智謀。這就是所謂的六守。」

文王問:「如何審慎地選拔符合六守標準的人才呢?」太公說:「使他富裕,以考驗他是否逾越禮法;使他尊貴,以考驗他是否驕橫不馴;委以重任,以考驗他是否堅定不移地去完成;命令他處理問題,以考驗他是否隱瞞欺騙;讓他身臨危難,以考驗他是否臨危不懼;讓他處理突發事變,以考驗他是否應付裕如。富裕而不逾禮法的,是仁愛之人;尊貴而不驕橫的,是正義之人;身負重任而能堅定不移去完成的,是忠誠之人;處理問題而不隱瞞欺騙的,是信用之人;身處危難而無所畏懼的,是勇敢之人;面對突發事變而應付裕如的,是有智謀的人。君主不要把三寶交給別人,如果交給別人,君主就會喪失自己的權威。」

文王問:「請問您所指的三寶是什麼?」太公答道:「重視發展農業、重視發展工業、重視發展商業,這三件事叫做三寶。把農民組織起來聚居在城市以外的一個區域(鄉:行政區劃單位,泛指城市以外的地方)進行生產,糧食就會充足;把工匠組織起來聚居在城市以外的一個區域進行生產,器具就會充足;把商賈組織起來聚居在城市以外的一個區域進行貿易,財貨就會充足。讓這三大行業各安其業,民眾就不會尋思變亂。不應打亂這種區域結構,不要拆散居民的家族組織。使臣民不得富於君主,都會城邑不得大於國家的首都。具備六守標準的人得到重用,君主的事業就能昌盛發達;三寶發展完善,國家就會長治久安。」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6958150
 引用者清單(1)  
2014/09/30 22:41 【udn】 購買前先比價!雄好 至情 慢食 至性比價

 回應文章

ABCDEF(翠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2/11/03 09:20

歷史不斷重演

只有人心的貪念不變

輪迴亦不停止

數百年前福建人因為無法生活而遷移來台灣島

這一個世際會不會因為台灣人生活困苦

國家破產而政權回歸故里

在我看來土地不會改變

改變的是人心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12-11-04 03:01 回覆:
君子之德,風。至公至正,無私無我,風行草偃,必可化民成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