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65.〈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gyaramitta) 析譯
2010/06/12 19:55:55瀏覽5408|回應4|推薦8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Pragyaramitta析譯

 

 

 

 

 

譯者:唐三藏法師──玄奘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動畫卡通《 漫 談 心 經 》非常好看-很有啟發性-全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誦唱:http://www.buda.idv.tw/db.asp?node=789

主旨:說明「一切本空」。以般若菩薩來象徵一切法之智門,乃般若菩薩之自內證。一切你認為必須的,其實沒有一樣是絕對必須的。認識到:任何的「必須」都只是跟習慣有關,就是自由的關鍵;唯有如此,方能解脫「必須」的禁錮。

前言:「色」,就是指「一切你認為必須的東西」,包括任何物質層面或精神層面的事物。「即是空」,意謂:「其實沒有一樣事物是絕對必須的」。而任何人能從特定領域的苦裡面得到解脫,都是因為在那個領域發現到這個事實。沒有什麼是絕對必須的,也就沒有失去的恐懼

如果有一天石油真的沒有了,我們的生活的確會起很大的變化,但是我們仍然能夠改變我們的生活形態,而繼續快樂的生活下去,原因很簡單,古時候的人並沒有石油,但他們不見得過得比我們不快樂。如果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便利商店……,人就會活不下去嗎?人就會不快樂嗎?當然不會。因為,一旦習慣改變,原先的「必須」就不再是必須了。比如習慣開車的人,就覺得有車是必須;習慣上網的人,就覺得網絡是必須……,但對沒車、沒網絡的人而言,這些都不是必須,也就沒有失去的恐懼蘇格拉底曾經站在買賣百物的市場中開懷大笑:「看哪,天底下有這麼多我不需要的東西,我真幸福啊!

 

 

佛經探源:

佛教由古印度悉達多‧喬達摩(被尊為釋迦牟尼佛陀──覺悟者)在大約西元前六世紀創立。釋迦牟尼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其所發現之真理。當時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在其後的幾十年中雲遊四方,度化了許多弟子,影響逐漸擴大。佛陀滅後,弟子們整理出他的言行教示,通過幾次結集,成為經、律、論「三藏」,佛、法、僧「三寶」,助人覺悟。準備妥當之後,佛陀喬達摩於是走遍恆河谷各地向人傳道。社會各階層和各種身分的人都來聽他講道而成為他的弟子。到他在80歲的高齡逝世時已聲名大噪,備受尊敬。他最後吩咐弟子的話是:「萬物皆承無常,精進自求正覺。」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們的一切煩惱苦痛都是有因有緣的。人若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厄之中,只會不斷地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癡的聖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羅漢)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之境界(清涼寂靜、無有煩惱之意)佛弟子的目的即在於:從佛陀的教育(正法)裡,看透苦厄和「自我」的真相(緣起法),最終超越生死輪迴和苦痛,斷盡一切煩惱,成佛或成阿羅漢。佛教教義博大精深,每卷、每字都含有極深哲理。佛教留傳下來的佛經,據統計共有3053部,11970。天臺宗以《法華經》為依據,判釋迦教法為五時:

()華嚴時期:指釋迦初成正覺,於最初的21天,向大乘菩薩眾及天人等說法,講述自證的境界,即《華嚴經》。

()阿含時期:眾生根鈍,佛在其後12天中,就說四阿含等經。阿含是小乘佛教基本經典,有南傳與北傳之分。北傳的漢譯《阿含經》是在紀元二世紀左右,由梵語翻譯而來,分為四部(《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南傳則稱為「尼柯耶(Nikaya)」,以巴利語記載,分為五部。中國隋唐以來,學佛者只宗大乘佛教,視小乘(Hīnayāna)為低下,不受重視,使《阿含經》束之高閣千年之久。十八世紀末《阿含經》才在歐美學者的提倡中,重獲地位,日本學者對《阿含經》甚為重視。

() 方等時期(維摩及勝鬘時期):其後8年,釋迦說《維摩》、《楞伽》等經,即復說大乘佛法。從小乘轉入大乘稱為「方等時」。為了使小乘人恥小慕大,就說了《維摩》、《楞伽》、《楞嚴》、《思益》等大乘經典,嘆大褒圓。

()般若時期:其後12年,佛說《般若》諸經,以破對大小二乘之法有別的執著。釋迦說《般若經》及諸部般若,乃進大乘佛法的深法。佛祖在世的演教,以「般若部」所說的經時間最長,亦最具代表性。

      六百部的般若經可以濃縮為一部《金剛經》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剛經》可以濃縮為一部《心經》二百六十字。所以《心經》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來一代時教的精華,攝無不盡。

()法華涅槃時期:最後8年,釋迦說就《法華經》,開方便顯真實,會三歸一,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並授記作佛;於圓寂前以一晝夜說《涅槃經》。

〈般若心經〉之版本:

〈般若心經〉有廣略本之分,譯本前後凡七種,現今通行的是玄奘的譯本日本京都法隆寺有這部經最古老的梵文本。英國馬克斯蜜勒將這經譯成語出版,介紹到全世界。此後所有的譯〈般若心經〉均以他的作品為藍本。1995年,〈般若心經〉的文版「上網」。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中國最早的譯「心經」,鳩摩羅什所譯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唐三藏法師的譯本。與鳩摩羅什的翻譯本完全一樣,只是少了「摩訶」、「一切」等字。據聞當年唐太宗曾經出榜昭示天下,徵求高明大德將「心經」再度刪改,如能刪一字而不失其義者,賞黃金百兩,結果無人可改此經一個字。可見「心經」所演說的佛理確是字字玄機,絕不簡單。

鳩摩羅什是顯宗的翻譯家,他一生翻譯的佛經,共三百餘卷。於圓寂前,發誠立誓,如所翻譯的佛經無謬誤的話,當使焚身火化之後,舌不焦爛。結果火滅之後,形體都化為灰燼,只有舌頭依舊不變。在〈高僧傳〉有詳細論及此事。「心經」有心咒,一般顯宗經文較少見,故「心經」亦被視為有密乘思想的佛經。

〈般若心經〉注解本:真言密宗祖師弘法大師著有《般若心經秘鍵》一書,以密宗的角度來解釋〈般若心經〉,開展修行人的智慧視野。文中云:「文殊利劍絕諸戲,覺母梵文調御師。」繼法相宗慈恩大師及華嚴宗香象大師後,於「大般若經六百軸中之肝心」義外另樹一智,指出此經說「般若菩薩之心真言,揭諦等咒,故名〈般若心經〉。

概論:觀自在者,變化從心,達觀自得也菩,覺也。薩,情也。義理先具,能覺一切有情之義。蘊,藏也。色受想行識,謂之五蘊,全經重此一句。度一切苦厄,兼自度度他而言。舍利子,人名。因色而有受,因受而有想,因想而有行,行之不得,則識於心而不忘,五者相因。諸法空相者,謂真性有而非有,無而非無,是諸法之空相也。真性累劫不毀,故不生不滅。真性本來無染,故不垢不淨。真性不著一物,故不增不減。眼耳鼻舌身意,謂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謂之六塵。一切諸法,皆緣意起,故法屬意,或謂法與發同,即發動也,亦通。目之所見為眼界。心之所之為意識界。無無明者,無昏昧之處也。無死者,常存不壞也。苦,煩惱也。集,積也。猶云積萬過千愆於一身也。二者謂之苦果苦因。滅,涅槃也。道,路也。猶云修行得路也。二者謂之樂果樂因。梵語菩提薩埵,華言菩薩。涅,不生。槃,不死。阿,無也。耨多羅,上也。三,正也。藐,等也。三菩提,正覺也。揭諦揭諦,揭妙諦以度人也,重言之,自度度他也。僧,眾也。薩婆訶,疾速也,謂疾速成就一切眾生也。

釋義:阿難吾教有觀自在菩薩者,功行最深,具大智慧,造到彼岸之時,照見自己之五蘊,與眾生之五蘊,皆屬空虛。於己則修無上菩提,於人則多方接引,俾一切苦惱之厄,盡歸解脫。弟子舍利子,正是欲離苦厄者,菩薩呼其名而告之曰舍利子,爾知世間有形者為色,無形者為空,不知色乃夢幻泡影,不異夫空也,空乃一真顯露,不異夫色也,色不即是空,空不即是色乎。夫因色而有受,因受而有想,因想而有行,行之不得,則識於心而不忘,此五者相因而見者也。今色既是空,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矣。由是真性常常淨,毫無法相可名,不誠為諸法中之空相乎。言乎其妙,則常存不敝,不生不滅也,湛然清虛,不垢不淨也,自然恰好,不增不減也。是故真空之中,既無色受想行識,則六根俱淨,無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塵不擾,無色聲香味觸法也。六根之累,以眼為先,今眼界既空,則萬緣悉泯,而意識胥忘。將見由定而靜,由靜而慧,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由久而固,由固而貞,無老死,亦無老死盡也。煩惱之苦果,作業之苦因,涅槃之樂果,修持之樂因,一時俱盡。則真空中,本無智慧可名,即到彼岸,亦屬虛假,而又何所得哉。然無智無得,從乎既得菩提以後而言也。若未得之先,豈可無法哉。所以菩提薩埵,以般若波羅蜜多,為修行之法。守其六根,絕其六塵,故心無牽罣滯礙,遠離夫神魂之顛倒,夢寐之妄想,至於不生不死而後已。不但菩薩為然也,即三世諸佛,欲得無上菩提,亦無有不依般若波羅蜜多者。是知般若波羅蜜多,是變化不測之密語,是神光普照之密語,是至極無加之密語,是獨絕無倫之密語,阿難所云,能除一切苦,斯言誠真實而不虛。更有密咒,汝時時誦之,可以生智慧,可以到彼岸矣。咒曰,揭諦揭諦,揭出妙諦,以度人也,重言之,自度度他也。波羅揭諦,欲到彼岸,必須賴此妙諦也。僧,眾也。薩婆訶,疾速也。謂疾速成就一切眾生也。總之,密咒雖修行之徑路,而徑路不外於此心,人能空其五蘊,則主翁常定,而客感自清,豈有不得無上菩提者哉。

題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經文簡短二百六十個字然而「大般若經」之精要都濃縮在其中,因此命名為《心經》。心,就是中心、心法與核心的意思。佛佗說法共四十九年,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幾乎用了一半的時間,足見般若的重要。

教人依「般若」(梵語「智慧」的音譯。般:從舟從殳,以篙竿旋舟,即划舟使旋轉。若:如,似也;言般若如船,可渡人。「般若」是指一個人非以肉體感覺器官所論定出來的真實智慧,而以人的靈性所體會的正智慧)的妙法修行。「波羅蜜多」是梵語音譯。「波羅」譯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個意思是到彼岸之上

內容結構:

首段:指出空是在修練過程裡體現在一般經驗中。而凡俗只看到種種生命現象──五蘊。

之後所寫皆是開示舍利弗修行有成時會有甚麼樣的境界

二段:開示舍利弗:五蘊皆空,全是假和不實的道理。

三段:重覆「五蘊皆空」之意。說明:處於空的狀態就沒有真實的肉身現象,亦沒有其餘四種生命現象。

通過十二因緣、四諦的解扣,及研究客觀存在的性質問題如色蘊及六境等,解釋五蘊不實的狀況。心經沒有交代生命現象是空的理由,而是破斥它們的存在。先破五蘊中的色蘊及其餘四蘊,再破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的實踐。

四段:菩提薩埵皈依〈般若波羅蜜多〉為修行法,故能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即使欲得無上菩提之三世諸佛,亦無有不皈依般若波羅蜜多。

五段:人應該知「般若波羅蜜多」這無上智慧,真正是所有痛苦的解藥。

六段:提示人應時時誦持「般若波羅蜜多」密咒真言的內容。

 

析譯:在我們的弟子中,有觀自在菩薩之修行者,他歸依佛祖教化,努力奉行,當修持到一個階段時,道行甚深廣大,便看清楚了人生的真相,圓證了性體,消盡了我執、法執,到達了生死苦海的彼岸之上,圓滿無礙。時時刻刻清晰觀照(用心光向心中照、看)到己身與眾生之五蘊(蘊:積藏在身上,令我們受生死輪迴的元素。色受想行識,謂之五蘊,全經重此一句),全皆是虛幻不實一個與我們生命最密切的存有,它的本質也是空。因此,時時刻刻大自在,沒有任何苦厄可言了。(梵本〈心經〉並無「度一切苦厄 」句,因此可能是玄奘法師依照般若空觀的精神潤增。唯有自己到達了彼岸上,才真正能夠正確無誤地帶領猶在苦海沉浮的三界眾生也同樣的到達彼岸上。

(大弟子舍利子,正是欲離苦厄者。佛陀呼其名而開示眾弟子曰:)喔!舍利子啊!(實是在呼籲所有的修行者。此經談智慧,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以「智慧第一」故以其名為代表,因此舍利子實為一切的修行者)(你知道世間有形者為色,無形者為空,但更要知道:)一切的色相乃夢幻泡影,它的本質都是空,所以與空無異;空乃一真顯露,其本質當然還是空,所以與色亦無差別色相的背後所蘊含的真理就是空色不即是空,空不即是色嗎?從前句「不異」推演而來。「不異」就是「等於」,就是「即是」。故不論正說、反說,都是在說明「緣起性空」的真義同樣地,感覺、想望、行動、意識,也都是空(這些也都與空的情況,完全相同。如果我們明白了色身的本質是空,那麼就容易明白其他萬事萬物的本質,也一樣是空了。省略了重複說明的地方(開示舍利弗:五蘊皆空,全是假和不實的道理)

佛陀再次呼舍利弗之名而開示眾弟子)喔!舍利子啊!(實際是在呼籲所有的修行者)(當知真性常淨,毫無法相可名)這所有的達摩──Dharmas宇宙或個人存在的基本法則──都是以空為其特徵心的本質既然是空,那麼當它在創造一切萬法的時候,一切都是空的相貌,已經超越有或無,實在不能說它是有,也實在不能說它是無;當一切的妄念止息之後,空的狀態就豁然開朗了,說到其妙處、特性是:不論一切如何變化,「空」還是「空」,超越了現象界的生、住、異、滅,它是沒有所謂開始或結束,更沒有所謂的生或死。(真性累劫不毀,是常住常存、永不敝)雖說五濁惡世是污垢的,涅槃是清淨的。如果以第一義的眼光來看的話,其實根本沒有所謂污垢煩惱或潔淨,輪迴或涅槃的差別因為它只是它,本來無染,不會因為外在的乾淨與否而改變,無所謂增加或減少(本不著一物)(六「不」分別組成三對,都是描述空的狀態。由於一切因緣而生的事物或現象都是空的狀態,所以沒有存在主體,因此沒有主體便沒有生、滅、垢、淨、增、減的活動。其實無論代換成任何相對詞,它都是能夠繼續說下去的因此,喔!舍利子!空裡面沒有形體,沒有感受、想望、行動也沒有意識,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頭腦(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俱淨。能生者謂之「根」,根能生枝葉,眼根能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意根能生意識。「眼、耳、鼻、舌、身」五根是身體所具有的生理器官,是由物質組成的,是有相的,故為色根;「意」根屬於思想、精神作用,是無相的,故為心根。佛教以之代表自我活動能力,但從空的角度,都不能說根有自主性。身體既是四大假合之體,空無所有,因此六根亦無有。身體包括這五根生理器官,是因緣和合而有,緣生性空,無自性、無實體),也沒有形狀、聲音、氣味、味道、可觸摸的東西及心所認識的一切(此句乃言六塵皆空而不擾之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而升起六種覺知「六識」。塵又名為「境」,能染汙心性,猶如塵埃一樣,使其本來面目由於六塵所蓋而無法顯現。萬有諸法雖多,均為四大所顯。一切有情,歸納起來不外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色塵是眼根所對;聲塵是耳根所對;香塵是鼻根所對;味塵是舌根所對;觸塵是身根所對;法塵者,乃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每一根對境時,意根也隨之而加以分別。每起一根,意根則同時相應分別而起之,由此而生色聲香味觸法。倘若五根對境時,意根不起分別,則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則無色、聲、香、味、觸、法。猶如鏡照諸物,物去鏡空,物來鏡映。由此六根已空,則無六塵)。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識知的世界(意謂:無眼界,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無意識界。此是省略簡化之詞。界,解作「識」﹐所以也可以說成是無眼識乃至無意識識。六識如同六根、六塵一樣,都屬於眾緣和合而生。緣生性空,皆非實相,均屬夢幻泡影,均生滅無常,當體即空無所有,故稱為「無」。「無」是諸佛妙有真空的體性)沒有黑暗、昏昧、迷失無明也稱「痴」,就是先天非理性。不了解真理,煩惱頓生佛法的智慧,是破除無明的慧日之處,也沒有昏昧迷失的絕滅無明是解脫的相反,無明盡則是正解脫。在絕對的解脫境中,又那來無明或無明盡的對立或分別?離開了一切的解釋、分別、妄想、批判、臆測、預設、盼望等等的心意識作用之後,我們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體悟、證入空沒有生老病死佛是慈悲與智慧圓滿的象徵,而且已脫離了生死輪迴的強大束縛,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沒有生住異滅變化、沒有悲歡離合、沒有一切執著的永恆,也沒有衰老及死亡的窮盡。沒有痛苦煩惱、積萬過千愆於一身的根源,也沒有消滅或達到痛苦煩惱的途徑因為,一切已經圓滿,一切已經具足。苦集滅道叫做四諦法。含義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這個話是倒裝的。因為有集才有苦,修道才能滅。人生是苦,就稱為苦諦;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種種惡因,叫做集諦;一切苦惱永遠消滅叫滅諦;一切聖道修了能滅除苦惱的叫做道諦。諦是真實不顛倒之義沒有所知,亦沒有所得,此乃因為一無所得之故(在已經究竟解脫的境界中,智慧法爾具足,一切任運,故也就沒有智慧或不智慧的分別了。既然智慧通達,一切圓滿,當然也就不會缺少什麼,既不缺少,也就無須獲得。)

所以,一個菩提薩埵(華語:菩薩)──透過皈依〈般若波羅蜜多〉為修行法之緣故,才能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無所執著,無得失心,能不受思想蒙蔽而無障礙憂苦;由於沒有障礙的緣故,所以他安然自在,沒有患得患失的不安與恐懼;因為無種種恐懼,完全解脫妄念的糾纏之後,便可以超出一切不真實的了解心變得清明、自主、理性,一切開始顯現其本來面目。黑白不再顛倒,主客不再易位,本末不再混淆,一切都回到其本有的位置,從而進入涅槃的境界(涅,不生。槃,不死)(不但菩薩是如此,)即使三世諸佛已經超越了時空的束縛,漫步於永恆之境的自由解脫之人。三世指過去世、現在世以及未來世,世也可指多世;但是由於時間的觀念其實也是妄念,故時間只對於三界眾生有意義。事實上,法界是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故三世諸佛的說法是針對三界眾生能夠理解的狀態來說明的。而且故意把三世和諸佛並列,也是提醒我們,諸佛的存在是超越三世,也就是諸佛的存在是永恆,沒有所謂的過去、現在或者未來。所以,人類最大的執著在於:對時間和空間的執著。由於有了時間的妄念,所以才有長壽或短命的強烈分別與貪取,欲得無上菩提,都莫不是皈依〈般若波羅蜜多〉──這到彼岸的大智慧之故「般若波羅蜜多」是成佛的必備條件達到無上(阿:無。耨多羅:上)正等(三:正。藐:等。真正平等,沒有邪見偏見)正覺(菩提:覺。正確的覺悟,不為「惑業苦」所迷)最極致、最正確、最完美的無上菩提境界。(此是諸佛的解脫境界。此時一切皆已圓滿具足,輪迴生死早已成為昨日惡夢,一切都美好、幸福、安樂,再也不缺少、不需要什麼)(即使欲得無上菩提之三世諸佛,亦無有不皈依般若波羅蜜多。)

因此,應該知道「般若波羅蜜多」──這無上智慧,將之視為最圓滿、神聖、神效(喻般若有極大的力量)的密咒真言密咒為什麼稱為密,因它的奧義不是眾生的思維所能了達,視為最光明喻般若能除一切愚痴的密咒真言,視為至高無上、無與倫比喻般若為一切法門中最頂尖的的密咒真言,視為最究竟圓滿(非一切可及)的密咒真言,(誠如阿難所云「能除一切苦」(是所有痛苦的解藥),此言誠真實而不虛。

因此,應時時誦持「般若波羅蜜多」──這可以生無上智慧渡到彼岸的密咒真言,而誦持的內容是這樣的:揭出妙諦(以度人)!揭出妙諦(重言之,自度度他)欲與我同行到快樂彼岸,必須賴此妙諦智慧啊!大智慧!願眾生一起到達光明的彼岸大家全心全意地同行到快樂彼岸去,疾速成就一切有情眾生(僧:眾也。)!因覺悟而付上敬禮誦持此密咒!此乃般若菩薩的大心真言(般若菩提薩摩訶薩應如是圓滿宏大修行深妙般若波羅蜜多。)(「摩訶」喻圓滿、宏大,乃宇宙之源的形容詞)(經歷過!經歷過!經歷過而超越!完全經歷過而超越!這就是完美智慧的全部。)(同行!同行!到彼岸去罷!全數的到彼岸去罷!要覺悟!謹願!)

Viedo連結:古箏佛贊 - 心經

Viedo連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Viedo連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輕快版)

Viedo連結:慈濟-佛教音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Viedo連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國語)

Viedo連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影音連結

Viedo連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每日誦心經 心平靜- 壓力無)

Viedo連結:王菲 - 心經 Heart Sutra

Viedo連結:心經 兒童版

Viedo連結:心經-王菲 (Heart Sutra)

Viedo連結: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Heart Sutra

 

小註:面對不可知,人類覺得有必要解釋宇宙和人生,並尋求心靈的安頓,所以有宗教。人生與人間事的真相有令人痛苦不堪者。一般人承受不了事實所帶來的真相,所以宗教在宇航時代仍然有很大的市場。最不堪的真相是人的肉體的死亡腐爛以及靈命的永逝無蹤,所以宗教永存。

宗教裡對宇宙和大自然的解說應該統統暫予保留,那裡面即便有引人深思之處也是不值得追究的,因為那些東西與科學觀察、科學態度、科學過程、科學方法風馬牛不相及。

佛教有某些漏洞,因無法証明:靈魂存在、輪迴存在、業力存在、西天存在、永生/永福/永罰存在。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4122749

 回應文章

JKTsai 老鼠嫁女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非常有幫助
2010/07/26 07:35
非常好的佛學摘要文章!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10-07-27 14:17 回覆:
感恩!盼人類心靈能透過學習,不斷地進步、覺悟

***心隨燕飛***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問安*
2010/06/30 11:10

問安*



自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無智亦無得
2010/06/16 10:44

無智亦無得

能觀之心與所觀之境雙泯!

此文解說, 非常詳細 ,充實!

感念用心!

端午佳節  平安  吉祥!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10-06-18 18:19 回覆:
謝謝您的嘉勉,無限感恩。

甜蜜花仙子(願世界平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觀 自在
2010/06/13 07:25

很開心您的心經分享

聽聞正法是福報

若能信受奉行   圓滿福慧  我們一起加油

從覺照起心動念 -------捨念--------淨化-----打坐

動靜能一如

禪是減法 念少慾少  生活自在輕鬆 自利利他

跟您分享我的心得

 

葉慶賢 岳飛詞〈滿江紅‧寫懷〉(m100227459) 於 2010-06-18 18:16 回覆:
承蒙回應和鼓勵,又分享您的寶貴心得,不勝受恩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