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60.《山海經》〈精衛填海〉、〈夸父逐日〉賞析、語譯
2010/04/29 01:07:09瀏覽24078|回應0|推薦24

《山海經》〈精衛填海〉、夸父逐日〉賞析、語譯  2010/4/29

出處:《山海經》成於西漢年間。全書共十八篇,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山經》即《五藏山經》五篇;《海經》包括《海外經》四篇,《海內經》四篇,《大荒經》四篇和又一篇《海內經》。它以描述各地山川為綱,記述了許多當地的神話傳說。

「神話」是古代各民族或種族,透過當時人們的基本知識,對神和自然現象的詮釋與說明,是一個族群的集體產物。而中國神話一般指的是關於上古傳說、歷史、宗教和儀式的集合體,通常它會通過口述、寓言、小說、儀式、舞蹈或戲曲等各種方式在上古社會中流傳。常以原始神話的形態保存下來,並無體系,散落地記載於《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書中。《山海經》不知作者,書中包含豐富的神話傳說和山川博物,風格奇特,為志怪小說的鼻祖。

                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份,關於中國神話的最初文字記載可以在《山海經》、《水經注》、《尚書》、《史記》、《禮記》、《辭》、《氏春秋》、《國語》、《左傳》、《淮南子》等古老典籍中發現。就象其他民族的神話一樣,中國上古神話是源自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試圖通過推理和想象的方式對各種自然現象作出合理解釋,但是由於當時的認識水平較低下,因此經常籠罩着一層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上古神話也是上古社會的縮影,神話中的人物大多來自原始人類的自身形象,狩獵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大多與狩獵有關;農耕發達的部落,所創造的神話多與農業有關。

神話是古代民間互相傳述的故事,在經過歷代的添加和改造,故事內容變得更豐富,亦也可能變得面目全非;

神話記載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經驗,對所感知的事物的主觀看法,當中反映了社會的發展;

神話發展自一個知識水平較低的原始社會,所以對大自然的事物做出神聖的敘述。

神話的背景是在秦漢以前,主要是描述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萬物有靈論及上古宗教,神話中的主角是神或半人神,樣貌、能力和功績多異於常人,同時神話敘述是一個超乎想象的時空或事件。

精衛填海

《山海經‧山經第三卷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

精衛之雕像、傳說:http://www.hudong.com/wiki/%E7%B2%BE%E5%8D%AB

主旨:滄海固然浩大,然而小鳥那種想要填平滄海的頑強執著精神和氣概卻比滄海還浩大,那種無比堅決的志願,足以激勵人心,無畏任何艱難從事艱巨卓越的事業,迎向任何的挑戰。

                人們同情精衛,欽佩精衛,把它叫做「冤禽」、「誓鳥」、「志鳥」、「帝女雀」,並在東海邊上立了個地標,叫作「精衛誓水處」。

語譯: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發鳩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它的外貌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牠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它是炎帝小女兒──「女娃」的化身。有一次,「女娃」到東海遊玩,不幸溺水而死,再也沒有回來,所以化為「精衛」鳥。常常去銜西山的小樹枝、石頭,想用它來填平東海。濁漳河就發源於發鳩山,向東流注入黃河

〈夸父逐日〉

《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河南焦作夸父追日塑像http://www.syq.gov.cn/syq_doc/uploadfile/1224550476863.jpg

主旨:記載一個和大自然競爭而未能勝利的悲壯故事,他體現了原始先民追求光明、奮勇邁進的獻身精神,深深感動激勵著後世之人心。

                後比喻不自量力或有雄心壯志但未竟大業。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豐滿了夸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夸父是我國古代神話中一個善於奔跑的巨人。《山海經‧海外北經》還記載著一個「博父國」,經前人考證,「考父」即「博父」,其國中的人都是巨人。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夸父這一神話人物形象,具有超現實的想像、誇張的浪漫主義魅力。

這篇神話對後世影響很大。人們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如陶潛《讀山海經》詩有「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句,柳宗元〈行路難〉詩有「君不見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崑崙」句。有時也用「逐日」來比喻不自量力,但這是從消極方面理解這個神話,不合乎《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鄧林」實有其地,在現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據代學者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桃林」。「鄧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鄧林」這一地名是因「鄧林」的「桃林」之義而得名的。此外,「杖」與「桃林」同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處;

語譯、賞析

                傳說遠古時期,有一個叫夸父的人,身材很高大耳朵上掛兩條黃蛇作耳環,手裡也握著兩條黃蛇把玩,隨身還攜帶著一根手杖。他住在一座大山裡。夸父看到太陽每天往西邊落下去,就立下宏願,欲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有一天太陽升起了,以無比的氣概,決心和太陽賽跑(象徵他熱切尋求光明和真理),一直追到太陽落下的地方──禺谷(傳說禺谷是太陽休息的地方。在太陽落到這裡洗浴後,就在巨大無比的若木上休息。到第二天再升起來)已進入太陽的光輪,完全處在光明的包圍中。當他正在慶幸其勝利時,他感到又累又渴,想要得到水喝(象徵急需廣博的知識和巨大的力量來作憑藉),於是他伏下身子,大口大口地喝黃河渭水裡的水幾下就把兩條河裡的水喝光了,不夠喝(像黃河渭水那樣豐厚的知識淵泉和威力也不足以解除他的乾渴)他又向北方奔去,想去喝大澤的水(大澤是一片縱橫千里的水域)但是,不幸還沒有走到大澤,就渴死了(像一座大山一樣倒了下來。夸父死後,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這就是夸父山,據說,位於現在河南省靈寶縣西三十五里靈湖峪和池峪中間)臨死時手杖棄置的地方,後來出現了一片枝葉繁茂、鮮果纍纍的桃林(是為了給將來想尋求光明與真理的人解除口渴)

                    夸父的枴杖

夸父逐日 我追彩虹

斯萬克夸父追日blog.sina.com.cn/s/blog_4a376fbf010004wc.html

【附錄】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

傳說禺谷是太陽休息的地方。在太陽落到這裡洗浴後,就在巨大無比的若木上休息,到第二天再升起來

語譯、賞析

        (太陽照例每天東升西落,絲毫沒有在意北方大荒中的成都載天之山上,有一個巨人正全神貫注地觀察著他。大荒當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載天之山。有個巨人用兩條黃蛇作耳環,手裏也把玩著兩條黃蛇,名叫夸父后土生了信,生了夸父(他是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而夸父(身材高大,如山岳聳峙,卻很天真,富于幻想,他在考慮幾個有關太陽的大問題)不衡量自己的體力,想要追趕太陽的光影(太陽落入禺谷,黑夜便要降臨;夸父熱愛光明,憎惡黑暗,所以要去追趕太陽,讓他永駐天空),直追到禺谷夸父想喝了黃河水解渴,卻不夠喝,準備跑到北方去喝大澤的水,還未到,便渴死在這裡了。

註:傳說河南陝西兩省交界處的靈寶縣東南,有一座夸父山,是夸父留在人間的遺跡,山的北面,有一座好幾百里寬的桃樹林。還傳說湖南也有一座夸父山,又叫撐架山,在沅陵縣東約180裡,與常德桃源接鄰,由三個拔地而起的石峰形成。傳說夸父追日至此飢餓難忍,搬來三塊巨石就此架鍋煮飯,天長地久、斗轉星移。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100227459&aid=3986267
 引用者清單(1)  
2014/10/05 06:40 【udn】 這有其他產品!中國 精華 戲曲 湖北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