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修養人生系列之十一 身口意業的修持-1
2019/04/29 09:43:05瀏覽228|回應0|推薦4

「我迷失了,怎麼回去?」在此情況下,我們才幡然醒悟要修行。這時候你開始請教人,找你所熟悉的,看看有沒有一條路可以回歸所有生命的共同故鄉。修行之路各色各樣,就像迷路了得找路回家一樣,然而每個人所找的回鄉路卻不盡相同,有人迷失於山嶺,有人迷失于水涯,如此又怎可能走同一條歸鄉路呢?

人生的一些挫折、不如意、煩惱,往往是智慧增長的基礎。所謂『煩惱是菩提。』沒有這些煩惱挫折的話,根本不知道要開始修行。法界這麼大,我們該把心安住在哪里呢?怎麼辦?我們必須有一個下手處,定一個方向。

進到佛門來,必然要感受到學佛修行的殊勝,而非好像不夠光彩似的消極心態,這樣的話還修什麼?所以心境必須先調整好,以正確的心態來修學佛法,凡此都必須先建立在正知、正見基礎之後,再來決定修什麼樣的法。要別人帶領是一種方法,自己摸索又是另一種方法,或許你以為不需要人家帶好像比較高明,其實這跟高明與否無關,這是個人的習氣和性向使然。學佛、修法的情況亦然,從唸佛、參禪、打坐到修密,都有人修,而各種修法都有其本身的目標。

修行的大原則是什麼?我們過去所接觸很多修持方法。法的基本並無差別,但修持方法有異。要明白,學佛的究竟目標即是了生死、出三界、免輪回,北傳佛教稱此為開悟成佛。南傳佛教稱為解脫。以此標準言,皆是同一目標,只是方法、說法有別。《楞嚴經》云:「歸元不二路,方便有多門。」方法、方便很多,但只有一個究竟,最後歸元。

了生脫死這件事是不能光靠知識或觀念的,也沒辦法有旁騖夾雜或為之間斷的,否則表示你雖然懂得佛法,然而你真的了生死、出三界了嗎?若真正對佛法死心塌地,肯定「此為世間之最」的話,你就不會心有旁騖了。

我們已講過,很多人以為一宣稱他參加什麼宗教、派別就是已經在修行了,這樣的認知跟實際修行是還有一段距離的。所謂「修行」的「行」,就是代表我們的身行、口行、意行,三個「行」,「修行」的下手處就是所謂「三妙行」。我們常要求身、口、意三業清淨。怎麼清淨呢?可以用「意業」、「身業」、「口業」來修行。我們會在菩提解脫道的法義詳細說明。

簡單講就是把我們原來的「無明行」,把我們原來很衝動,很浮躁、很急躁的身心衝動,透過聞法之後,回來反觀,實際運用佛法,在日常生活實際歷練,在修正、淨化的過程,我們的身心會漸漸柔軟,呈現出一種詳和的氛圍。當你的身心柔軟、詳和,就會展現出三種很美妙、很微妙的身、口、意之「行」,叫做「三妙行」。

所以,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就是:大家在日常聽聞法之後,平常就可以實際去修,你真的會有很明顯的改變。第一,聽到我們自己講話的聲音。再來,就是去看到你在還沒有講話之前,內心裡面已經在醞釀的念頭,那一種意念衝出來的時候,在還沒有講出來之前,因為它有一個「意行」在先,然後才會有「口行」,才有「身行」。

「意行」是在先、在裡面,當你的意念在醞釀之時,能不能去看得到?急於想表達、想要去說服別人、想要去蓋過別人的「我慢」,其實這是一種我慢心,那一種我是、我能,我懂很多、想要怎麼樣說服你,怎麼樣要洗你的腦……。再來,當你在講話的時候,能不能聽得到自己講話的聲音?這些都是實際在修行。

一般來說,口業修持比較好理解,但難修;至於意業的修持,須得有聞思的基礎才好修,所以別想說要來直接修口業,這個法很殊勝、很好用沒錯,但若不曾接受意業的基本訓練,要進入實修很困難。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624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