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02.08.14 「美感從幼起,美麗終身學」 美感教育即將啟航
2013/09/03 09:32:15瀏覽728|回應0|推薦0

 

碧涵為我國有史以來第一位來自藝術界的國民黨不分區立委,在教育界服務多年,自上任後,便針對許多藝術、文化、教育議題進行針砭,希望盡一己之力,將教育與文化帶向更善更美之願景。尤其,12年國教即將於103年啟動,乘著這項教育制度改革之翼,政府在教育內涵與品質提升方面應該要有更多的作為。

 

  

左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阮凱利、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主任范信賢、立法委員陳碧涵、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潘文忠、國家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洪詠善、立法委員陳碧涵國會辦公室顧問陳阿銀。

      

        秉著這股期許,碧涵在第2會期927日教育與文化委員會第4次會議中,提出我國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推動案,以落實五育均衡發展之教育宗旨。此提案獲教育部長之重視,立即納入重大教育計畫之中。自101年底至今,《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規劃草案即將完成。814日,由國家教育研究院潘文忠副院長領軍,前來本辦公室報告草案規畫內容,碧涵除肯定研究團隊之專業與努力外,亦提出若干建言,期望本計畫能更臻完美,以利日後之推動。

 

 

 委員與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研究團隊進行討論。

 

      「美感教育」是精煉個體美感素養的教育,必須從日常生活中覺知、體驗、感受、並實踐。美感教育不是狹隘地指涉藝術教育,它是與更高層次的公民素養及真善美樂的世界觀和態度息息相關。「美感教育」的目的在於提升國民之美感素養,促進社區環境之生活感知品質,最終希望能營造樂善好美之社會。然而,「美」列為德智體群美五育之末,在傳統士大夫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影響下,受到之關注亦是五育中最微小的。

        教育部曾陸續針對美感教育或是藝術教育提出過零星計畫,如:69年修訂之《國民中小學加強美育教學實施計畫》,曾分別在《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94年的《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以及100年的《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中指出美感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可能是國家社會風氣尚未轉型,未能意識到美感教育對現代公民素養提升的影響力之緣故,這些計畫皆未能引發教育現場的質變,無論是學生、家長、或教師對於「美感教育」仍相當陌生,亦未能落實。

   

  

        103年為我國12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的元年,「培養現代公民素養」、「引導多元適性發展」、「舒緩過度升學壓力」為12年國教之目標,教育重心從升學取向,轉移至適性揚才、現代公民養成取向,此時美感教育之推動發展可盼水到渠成。美感教育的真正意涵在於以多元的學習方法、機會及情境之提供,使學習者感受、探索、覺察、認識、以及實踐美。從小我對於美的感知,進而推己及

人,建立美善的社會環境。然而,美感教育的教授並非僅侷限於藝術課程;它需要透過各學科的潛移默化直接或間接累積成形,例如國語課時,可藉由水墨畫與古典詩詞的結合,使學子體會畫作詩詞的美麗意境,進而領悟及品味中華文化之美;數學課時,可讓學生欣賞達文西的維特魯威人,欣賞對稱以及黃金比例之美。

     美感教育要落實,課程、教法及師資增能與培育至為重要,這些仍需縝密之規劃和執行。以職前師資培育及現職教師增能來說,過去的研習課程多以講授方式進行;美感教育強調「感受」,因此研習及培育課程,須轉為以「體驗」為主,強調操作經驗與感官覺知經驗。      教師要先能體會美感帶來的感悟,才能有能力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如何去感悟、探索與覺知美。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11135b&aid=831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