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英帝國興衰的經濟指標
2019/01/25 07:10:39瀏覽3099|回應0|推薦2

英國是海島國家,17世紀中開始發展海軍,18世紀憑藉強大的海軍全球擴張,控制重要港口,拓展全球貿易。領先工業革命更讓英國如虎添翼,英維多利亞女王在位(1837-1901)時,英國控制全球四分之一的陸地,統轄全球四分之一人口,是英帝國的鼎盛期19世紀後期英帝國開始有從頂峰下落的跡象,50年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帝國崩塌,霸權拱手讓人。

很好奇霸權興衰過程中經濟的表現如何?經濟表現是否影響霸權起落?沒有找到針對這個問題的論述,但是收集到一些歷史數據、資訊、和一些人的看法。由於資料跨越兩三百年,來源不同,不一定精確,也不完整,但覺得還是有助於增進對霸權的了解,整理於下,給有興趣的人參考。資料大致歸類為:軍力(以海軍為代表)、貿易、工業、經濟、和其他等十多項。

海軍:自18世紀開始,英國稱霸全球百餘年;1945年第一被美國取代

英國海軍自18世紀開始壯大,18世紀中七年戰爭(1756-1763)期間,英國海軍以300艘戰艦和8萬水兵的優勢,擄獲1165艘法國商船,威震歐洲。1815年英國擊敗拿破崙時,擁有214艘軍艦,多過2-4名法、俄、西總和145艘。英國皇家海軍奉行“兩強標準”,即要求軍力要超過次兩強的總和。1880年英國軍艦以65萬噸超過“兩強標準”;1914年,英軍艦以270萬噸居首,超過德國(130萬噸)加法國(90萬噸)。1939年英帝國(含加拿大、紐、澳等)海軍艦艇數比美國和日本稍多,但經驗豐富,實力全球第一。二戰後1945年,美國主要軍艦超過1200艘,多過英國的1000艘,成為世界第一。(下圖為1920年英國徵兵海報,背景為中東)

海運:19世紀到二戰前全球第一

1700英國海運佔全球20%,1820超過40%,1900年佔39%(美國第二佔30%);1913年降低到23%,仍領先各國。1960年代,為了便利,超過70%商船登記在希臘,美國,和意大利名下,英國船運的輝煌時期過去了。

紡織品出口:19世紀中後全球第一;1910年左右失去優勢

1733年,英國人發明利用飛梭織布,提高效率。1750-1820年間,紡織生產力增加300倍以上,大量出口棉織品。1830年代,國際市場中英國棉織品佔比70%(重量),1880年代超過80%。20世紀競爭力降低,1912-1938年全球佔比少於10%。

對外貿易:19世紀直到20世紀初世界第一;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1720-1820年間,英國出口量成長7倍。1840年英國外貿全球佔比32%;1880年佔比23%;1913年佔比14%;1937年降低到10%。二戰後被美國取代。(下圖為英帝國海報,各殖民地旗幟並列)

貿易逆差:19世紀已經有貿易逆差,長期維持逆差

19世紀英國外貿不但全球佔比持續下滑,而且貿易逆差不斷擴大,1851年逆差2700萬英鎊,擴大到1911年的1.34億英鎊,始終不能平衡。

鋼鐵產量:19世紀中佔全球40-50%,世界第一;19世紀末被美國取代

1769年英國人瓦特發明蒸汽機,促進重工業發展。英國生鐵產量由1788年的6.8萬噸,推高到1811年的32.5萬噸;1800到1870年間,英國生鐵產量佔全球50%;1880年英國鋼產量佔全球40%;1896年佔比22%,美國成為第一;1914年英國佔比續降到10%,產量只有美國的3成。工業化節省人力,1870年英國蒸汽機產生的動力替代了4千萬個人工。如果使用人力,四千萬人需要的糧食是當時年英國產量的三倍多,顯示工業化的驚人效益。此外,蒸汽機用燃煤驅動,1860年英國煤產量佔全球50%,世界第一。

造船業:19世紀到20世紀中葉,領先全球百年;1950年代被日本超越

19世紀英國造船業在技術和產量方面領先各國。1892-1899年全世界75%商船是英國製造;1914年全球佔比60%;1930年代減少到35%;1951-1955年英國(含加拿大)佔比22%,仍然居世界第一。1956-1960年代日本以佔比31%領先各國,德國和瑞典居次,英國佔比減低到7%。(下圖為英國殖民官員在眾多印度僕人伺候中)

工業產值:19世紀中全球佔比40%,世界第一;19世紀末被美國取代

英國工業產值全球比重1830年為9.5%,1850-1860年的40%。當時先進的德、法、比、美等國一半的工業產品仰賴英國供應。英國工業生產年增率不斷降低,1820-1840年間為4%,1840-1870年間為3%,1875-1894年間只有1.5%,被其他工業國趕超。1900年英國工業產值全球佔比18.5%,美國以23.6% 超前;1937年英國佔比9%,只有美國的三成。

GDP:1870年代世界第一,全球佔比24%,1913年被美國超越

英國GDP全球佔比1820年為5.2%,歐洲第一,若計入英屬印度16%,佔比大於21%;1870年英帝國含殖民佔比達到24%的高峰;1913年降到17%,被美國的18.9%超過。

人均GDP:19世紀世界第一;1910年代被美國超越

英國人均GDP於1820-1870年間比西歐12國均值高45-55%;1913年英國人均GDP為5150元,被美國的5300元超越,其後差距持續加大。(下圖為英軍在廣州)

能源消耗:19世紀中世界第一;19世紀末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1860年代,英國汽油或煤等現代能源消耗是美國或德國的5倍,俄國的155倍;1890年美國能源消耗追上英國;1910年美國使用能源是英國的兩倍多,一方面因為美國加速工業化,另外因為美國人口9.2千萬,是英國4.5千萬人口的兩倍。

英鎊地位:19世紀中到20世紀初英鎊是全球最強勢貨幣;1920年代漸被美金取代

自19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英鎊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儲備外幣。原因是,第一,英帝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圈;第二,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貨運或由英國貨輪載運,或經過英國控制的港口;第三,英國對外投資金額全球第一。一戰影響英國經濟甚大,戰後通膨高達80%,美國在各方面趕超,1920年代美元逐漸取代英鎊成為最強勢貨幣。

對外投資:19世紀中到1940年前全球第一

19世紀由於海外投資獲利較高,英國加速海外投資,1913年投資40億英鎊,是1875年的4倍,佔全球50%;1914年海外投資總額200億,佔全球43%;1938年佔全球40%,長期維持第一。

國債:除了以上的數據外,國債也值得一提。英國1700年之前沒有國債,其後因爭奪霸權,參與全球大小戰爭,英國參與的戰爭太多,現將19世紀英國參與的部分戰爭列下參考:

西班牙王位戰      (1701-1714)

四國聯盟戰爭      (1718-1720)

詹金斯耳朵戰爭    (1739-1742)

七年戰爭          (1756-1763)

美國獨立戰爭      (1775-1783)

印度馬拉塔戰爭    (1775-1799)

法國革命          (1793-1802)

拿破崙戰爭        (1803-1815)

阿富汗戰爭        (1839-1842)

第一次鴉片戰爭    (1839-1842)

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1845-1846)

克里米亞戰爭      (1853-1856)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1860)

紐西蘭土地戰爭    (1845-1872)

第二次阿富汗戰爭  (1878-1880)

馬赫德戰爭        (1891-1899)

八國聯軍(義和團)(1899-1901)

第二次波爾戰爭    (1899-1902)(下圖是波爾戰爭三個英軍將領)

因為參戰,英國開始舉債,1820年左右國債膨脹到GDP的250%。其後努力降低債務,1914年一戰前減少到GDP的25%。英國在一戰中投入接近300億元,高於德國和美國,將國債推高到GDP的200%,一度高達40%政府預算支付利息。1930年代,全球經濟蕭條,英國財政困難,國防支出只有德國的三分之一,希望以外交手段安撫希特勒,無力阻擋。二戰爆發,英國舉債參戰,1950年代國債高達接近GDP的300%,債主美國和加拿大同意分50年歸還,直到2006年才還清。(下圖是英國國債圖)

英帝國最強盛的時期大約在1850-1880年代,當時在上述的十多個項目中大幅領先列強,無疑是世界超霸。19世紀末,曾被譽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工業產值下滑,享譽不過半個世紀就被美國趕超。這個工業強國為何這麼快就失去優勢?學者將之歸咎於幾個原因:1,英國公校是培養政治和社會領袖的搖籃,當時公校教育不重視工程科學,重視哲學文史,引導整個社會忽視工業發展。2,政府和投資者不重視,以至於工業升級及轉型落後其他國家。以鋼鐵為例,19世紀鋼鐵生產所有主要技術創新都來自英國,但是英國工廠對於採用新技術不及德、法、美等國積極,因此鋼鐵產量領先只維持了幾十年,1890年代就被德國和美國超越。另外一個例子是,1907年英國腳踏車產量是美國4倍,但美國已轉型生產汽車,產量是英國的12倍。 3,競爭力強時企業主賺錢容易,不思改進,等察覺到落後時已經來不及了。4,金融投資獲利較製造業高,因此資金和人才向金融業流動。可能當時的主政者沒有考慮到國防工業的基礎是科技和工業製造。如果優質鋼材不能自足,戰時如何能夠支持飛機大砲軍艦生產?

工業生產首先失去優勢,接著二十世紀初英國GDP和人均GDP被美國超越。不過不少學者認為,1913年一戰爆發前,英國的綜合國力仍然是世界第一。問題是英國沒能扭轉國力下滑的趨勢,陸續失去其他項目的領先。外貿是英國長期維持世界第一的項目,但進口長期高於出口。中國茶葉是英國大量進口的商品,為此每年數百萬元的白銀流入中國,為了平衡逆差,不惜發動鴉片戰爭。英國糧食不能自給。1913年55%穀類和40%肉類依靠進口,戰時若缺糧,如何抵禦敵人入侵?不知什麼原因,英國始終沒有解決貿易逆差問題。(下圖是英查理王子1997年在香港回歸典禮中)

英國海外投資維持領先一直到二戰前。海外投資有利有弊,好處是獲利高,可以彌補貿易逆差,幫助國際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並促進金融保險業發展,為倫敦贏得世界“金融中心”的美譽。壞處是海外投資加速生產技術外流,引來外國的工業產品競爭,侵蝕英國的市場。

19世紀末,隨著工業和經濟發展趨緩,帝國疲態已露。但英國人不顧國力減弱,舉債也要維持龐大的帝國,並介入各地紛爭。英國在一戰(1914-1918)期間,增加了(以中東為主)18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和1300萬子民,付出的代價是債台高築。一戰和二戰英國是戰勝國,但過度擴張對經濟、民生、和教育等各方面帶來負面衝擊。以至於二戰前的英帝國已成空殼,崩塌只是時間問題。
英國霸權維持了百年,從工業生產失去領先,經過50年,其他各項國力指標才一一落後;100年後的今天,英國英國GDP仍排名世界前十。套一句麥克阿瑟的話“帝國不死,只是凋零”。

英帝國早已成為歷史,但英國人卻始終維持著霸權心態,到各地興風作浪。有人認為,英國參加歐盟但不用歐元,就是帝國的優越感作祟,不願全面融入歐洲。歐盟中德國經濟實力最強大,說話也最有分量。這次英國脫歐,放不下帝國身段也是原因之一。脫歐的過程艱辛,脫歐後的挑戰更為艱鉅。脫歐後如能維持目前的國際地位,可能是最好的結果。我們且拭目以待。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v2013&aid=12431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