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米蘭大教堂‧布雷拉美術館
2017/11/27 08:21:34瀏覽6480|回應2|推薦106

續上篇《米蘭中央車站

在米蘭第二天早晨,外面的雪已經沒下那麼大了,氣溫也回昇了一些,但正因如此反而讓人更高興不起來,因為會弄得一身濕答答的。

因此,我們決定今天要搭車進城。

米蘭的交通,主要骨幹是密佈的地鐵網,偏及整個市區,是觀光客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地鐵有三條路線: 1號線( Linea1)以紅色、2號線(Linea2)以綠色、3號線(Linea3) 以黃色標示。 車廂、月台、車內的路線圖均以顏色區分,即使是觀光客也很容易辨識。此外,可供利用的交通工具還有路面電車 (Tram)、公車以及計程車。

因為我們搭車的機會其實不多,看了看地圖發現應該只會用到路面電車 (Tram),而且對我們來說也最便利。於是出門後,我們就先找旅館附近的菸舖或是報攤。在義大利,許多鄉鎮市區的交通票券都需要在菸舖、報攤購買的。

米蘭的地鐵、路面電鐵、公車等大眾運輸是使用共用的票券,種類分為單程票,以及可多次搭乘的一日券( 24小時自由上下車 )、2日券(48小時自由上下車)、回數券(可搭乘10次)。單程票、回數券除了可在地下鐵各站的售票處,也可向分布在各角落的菸舖、報攤購買 。而1、2日券必須在地鐵車站的報攤,中央車站的旅遊服務中心購買。

義大利的菸鋪,請認明(TABACCHERIA)

報攤就比較容易辨識

路面電車 (Tram) 與公車一樣四通八達,由市中心涵蓋至近郊,其路線密佈,懂得搭乘技巧的話當然可來去自如。不過實際上路面電車相當複雜,加上車內沒有廣播站的服務,對人生地不熟的觀光客而言是一大考驗。

從標有ENTRATA(入口)的門上車,隨即將車票插入戳印。下車時須先按鈴通知,若不清楚何時該下車,可先將目的地告知司機,請到站時通知一聲

車內一律不售票,另外若干偏遠的地方站牌附近也沒有售票的菸攤。因此預計會搭乘多趟車時,最好先在市區購買可多次乘坐的一日券。

從旅館附近(P.za Cincinnato)搭乘「路面電車」大約15分鐘車程,我們在埃馬努埃萊二世拱廊附近下車

我們仍然經由埃馬努埃萊二世拱廊的通道,直接現身在大教堂廣場

雖然天氣不好、時間也還早,但許多遊客已經簇擁到大教堂廣場

米蘭大教堂(Duomo di Milano ) 深 93 m、寬158 m、 總面積 一萬1710 m 。就教堂建築而言,其規模僅次於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不但是世界第二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德式建築。

大教堂的建造開始於1386年,由米蘭望族吉安·維斯孔蒂主持奠基。一直到1960年最後一扇銅門就位,歷經了五個多世紀才正式完工。因此,它的建築風格十分獨特,包含了哥德式,新古典式,和新哥德式又稱巴洛克式等風格。它不僅僅是一個教堂,一棟建築,更是米蘭的精神象徵和標誌,也是世界建築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

米蘭大教堂雖經多人之手,但始終保持了「裝飾性哥特式」的風格。首先其外觀極盡華美,整個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歐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築,有「大理石山」之稱,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之為「大理石的詩」。 整個建築呈拉丁十字形,長度大於寬度。

我們就先來看屬於哥德式的尖塔的上半部,這是出於西元15世紀義大利建築巨匠伯魯諾列斯基之手,也是世界上雕塑最多和尖塔最多的建築,亦為義大利哥德式建築最高傑作。

大教堂於1500年完成拱頂,1577年完成了初步的建築,開始供信奉天主教人士參拜。1774年中央塔上的鍍金聖母瑪麗亞雕像就位,高4.2米,為鍍金銅像,聖母身裹3900多片金葉片,重700多公斤,整個聖母像在陽光下光輝奪目,代表愛,是所有米蘭人的共同標記。大教堂最初的正式名稱為「聖母誕生大教堂」就是由此而來。

據統計尖塔共138座,像濃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並且在每個塔尖上有神的雕像。其中最高的尖塔高達108.5米,頂端有一尊4.2米的聖母瑪利亞金像

此時才發現聖母瑪利亞金像的下方有圍籬,似乎有工事正在進行著,這不免讓我擔心了起來。

接著來看米蘭大教堂的下半部分,這是屬於典型的巴洛克式風格。整座教堂共有大理石雕像6000多座,位於建築外部就有3159座。

其中2245尊是外側雕刻,各種雕像千姿百態。從上而下滿飾雕塑,極盡繁複精美,是文藝復興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建築物

雕像的主題多為聖經故事等宗教題材

教堂外部還有96個怪獸形排水口,每個轉角處的怪獸都各不相同。整個建築外部分佈著雕刻精美的窗花格,全長約半英里(1公里)

1805年,拿破崙宣布他兼任義大利國王時,曾在這裡加冕。1813年教堂的大部分建築完工。

米蘭大教堂正面被6個巨大方柱分隔出五扇青銅門,完成於1896年至1965年

每座銅門上分有許多方格,每個方格內雕刻著教堂歷史、神話與聖經故事。由左至右分別為 《君士坦汀的敕令》 、《聖安普羅吉的生涯》、《 聖母瑪利亞的生涯》、《米蘭的歷史》、《 大教堂的歷史》等浮雕

中央的銅門重37噸,是教堂中最早完成也是最重要的的大門,大門上的雕塑描繪了聖母瑪利亞的生平

正面的方石柱上刻有幾十幅大型浮雕和上百個人物像。因此教堂建築格外顯得華麗熱鬧,具有世俗氣氛

「米蘭大教堂」內部有開放遊客免費參觀。入場時間:7~19點。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要行程。

「米蘭大教堂」也就是天主教米蘭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之所以在宗教界的地位極其重要,是因為它牽動著基督教與米蘭的歷史起源。因此在進去參觀之前,我們就簡要的來看一下米蘭歷史。

米蘭最初被凱爾特人(Celt)當中的因蘇布雷人(Insubres)稱為Medhlan。後來羅馬人在西元前222年征服該地後,稱它為Mediolanum。米蘭因此成為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並在286年至402年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

##(因蘇布雷人,意大利北部山南高盧區山南高盧( 現義大利倫巴第大區 ,在帕維亞省) 最強大的塞爾特民族。##

米蘭 初登歷史舞台是在西元313年, 君士坦丁大帝 頒布「米蘭詔書 」給予基督教信徒信仰自由。西元374年成為米蘭主教(也是雄辯家) 的聖·安布羅斯Ambrosian ,他感化迪奧多西皇帝皈依基督教,西元380年基督教成為國教,米蘭一躍成為基督教的信仰中心。

六世紀後葉 ,米蘭遭到北方的蘭歌巴爾王國入侵, 9至10世紀 又遭東方馬札爾人的侵略,在長期外族的覬覦之下,米蘭人始終團結抵抗,他們編組自衛組織,建造堅強的城牆,隨著自治意識的高漲,到了11世紀末制定獨自的憲法,成為自治都市,享受自治權。 然而對一心企圖從北方揮軍直入的神聖羅馬帝國而言,自治都市米蘭是首要攻擊目標,為了解除被消滅的危機,米蘭遂與鄰近的教皇派自治都市諦結倫巴底同盟,並於1176年的蕾那諾之役擊潰羅馬帝國大軍 ,從此,米蘭自治權更形穩固,經濟也隨之蓬勃繁榮。

從14紀末葉到15世紀,米蘭成為大公國,開啟光輝燦爛的黃金時代,當時統治米蘭的維斯康提家族權全力提倡文化藝術。1368年約翰·加雷佐·維斯康緹 下令建造大教堂,同時進行整個城市的修建,完成現今米蘭的原始雛形。爾後維斯康緹家族式微,緊接著史豐哲家族崛起。 史豐哲家族的 伊魯莫洛對振興藝術的熱忱更甚於維斯康提家族,他邀請一流的藝術家、建築師入宮。此時期留下達文西的《最後的晚餐 》等許多曠世傑作,在繪畫上也孕育出所謂的倫巴底派,使藝術之都米蘭達到鼎盛時期。

拿破崙於1796年佔領米蘭,並於1805年將米蘭當作義大利王國的首都,當時就是在這裡加冕的。米蘭隨後成為受到奧地利帝國所控制的倫巴第-威尼西亞王國首都,並於1859年成為薩丁尼亞王國的一部份,逐漸隸屬於義大利王國。

米蘭大教堂的大廳有著顯著的哥特式風格建築的特點:中殿較長而寬度較窄,高度很高,頂部最高處距地面45米。大廳長約130米,寬約59米,兩側支柱的間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導向祭壇的強烈動勢

主祭壇被14根柱子和唱詩班座位環繞。中央供奉著十五世紀時米蘭大主教的遺體。祭壇是哥特式建築的裝飾重點為佩萊格里尼於1581年設計的,四周設5尺高欄,正中聖體龕外有8根鍍金銅柱,支撐著一個凱旋基督銅像的頂蓋,將他罩於其中。其下由四個小天使抬著

傳說屋頂藏有一枚釘死耶穌的釘子,教徒們為紀念耶穌,每年要取下釘子朝拜三天。當時著名科學家和畫家達·芬奇為取送這枚釘子而發明了升降機。

屋頂上還有一小洞,地上固定著一根金屬嵌條,每天中午陽光由小洞射入,正好落在金屬條上,被稱為「太陽鍾」。建於1786年,300多年每天都可準確地標出正午時分

大廳聖壇周圍支撐中央塔樓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徑達到10米,由大塊花崗岩砌疊而成,外包大理石。另外12根較小圓柱,柱子加上柱頭總高約26米,直徑3.5米。這些柱子共同支撐著重達1.4萬噸重的拱形屋頂,柱與柱之間有金屬桿件拉結,形成5道走廊

後殿內側巨大的彩繪玻璃,左邊的是以 『舊約聖經』、右邊是以『新約聖經』、中間以『啟示錄』為主題。由 14世紀開始製作、十九世紀完工。

祭台後共有4座大型風琴造於1542年,1939年擴充,成為一個有180個調音器、1.3萬個音管的大風琴,聲音柔揚悅耳,雄渾有力

宏偉的大廳被四排柱子分開,兩側束柱柱頭弱化消退,垂直線控制室內劃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頂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長出來的挺拔枝桿,形成很強的向上升騰的動勢。兩個動勢體現對神的崇敬和對天國嚮往的暗示。在所有柱子的柱頭上都有小龕,內置雕像,手工精美。頂四周刻有8座石像穹隆,殿內的雕像有800多座

米蘭大教堂的內部多以深色豎線條為主,格調莊重,其豐富華麗遠不可與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相比,唯塗金的柱子之間鑲滿五彩的玻璃畫,尺幅之大、畫面之精美都堪稱僅見

這些玻璃花窗既高且大,幾乎承擔了牆體的功能,且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因數量太多而篇幅有限,本文只能略舉一二。

堂內最吸引目光的是南耳堂中聳立的這尊大理石聖人雕像,他是聖巴多羅繆( St. Bartholomew)。據說祂當時被活活剝皮而殉教的,因此透過這種突顯人體肌肉紋理的雕刻方式,甚至聖人手上還拿著自己折疊好皮膚的情景,來敘述這段故事

米蘭大教堂內藏有許多藝術珍品和米蘭名人的陵墓。一直以來一些聞名的神父,選擇了安葬在大教堂之下,所以米蘭大教堂可以堪稱神聖的聖殿

大教堂內其他主要的藝術作品,包括過於鋪張的「吉安·賈科莫·梅迪奇的紀念物」(1560一1563)

此外,還有教堂北耳堂中由7個部分組成的青銅蠟扦(14世紀),這種模式最早是在法國、德國出現。

大教堂在二戰後對1943年遭受轟炸的損毀處進行了修建,此後又更換了地板,維修了堂內的12根大型直柱。20世紀80年代中期最後完成維修工程

在分為5個主殿的內部參觀彩繪玻璃等之後 ,可沿著階梯或搭乘電梯到屋頂 ,俯瞰米蘭優美的街景。通往屋頂的入口也是遊客的必去之處。米蘭大教堂有6座石梯和兩個電梯通往屋頂,頂上縱橫交錯著33座石橋,連接堂頂各個部分,登上堂頂可鳥瞰全市風光,在晴朗的日子,還可以看到遠處綿延到馬特峰的阿爾卑斯山脈風光。

屋頂開放的時間(11~2月)只到16點45,但之前我擔心的事果然發生了,大教堂屋頂正在維修期間,暫停開放。

我們由米蘭大教堂的後門出來,繞由南側回到大教堂廣場上,在這裡有一件重要的事先去辦。

在大教堂廣場找到這個捷運站的出入口,並且確認外面有一個『斯卡拉歌劇院票務中心』的指示牌後,便由此進入地下道

因為要安排晚上在斯卡拉歌劇院看一場歌劇,因此必須先來這裡購買劇院入場券

買到戲票後,我隨即步行來到斯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前。

就在此時,斯卡拉歌劇院的上空出現短暫的藍天

斯卡拉歌劇院(Teatro alla Scala)是世界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目前所見採新古典樣式的歌劇院,是原址重建的第二座劇院,由朱塞貝‧皮爾馬里尼尼設計 (Giuseppe Piermarini)

然而此回仍只是路過劇院,因為看歌劇的時間還早。於是我們轉進了劇院旁的威爾第路 (Via Giuseppe Verdi) ,繼續走著。

沿途經過一座小教堂,聖若瑟堂 (Chiesa di San Giusepp)

聖若瑟堂(Chiesa di San Giuseppe)是米蘭的一座羅馬天主教教堂,興建於1607年至1630年,也是該市第一座完全為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其建築師為弗朗西斯科·馬利亞·里奇尼(Francesco Maria Richini)。

由此,再過下一個路口威爾第路 (Via Giuseppe Verdi) 便接上布雷拉路(Via Brera) ,仍繼續直走。沒一會兒就來到「布雷拉美術館」。

布雷拉美術館(Pinacoteca di Brera)是義大利繪畫的最重要的收藏地之一,主要收藏了中世紀至20世紀初的畫作

「布雷拉美術館」與布雷拉學院一同設在這棟布雷拉宮(Palazzo Brera)內

布雷拉宮(Palazzo Brera)所在地最早是一片荒蕪的草地,Brera一詞來自法語Braida,意為一片蔥鬱的草地,早在13世紀初就有修士在此建立修道院,並與世隔絕長達三個世紀,於16世紀時,教宗庇護五世輾轉將修道院連同周圍土地給予耶穌會,耶穌會在此建立了一座學校,提供相當於大學等級的教育課程,為今日布雷拉學院的前身。1573年,耶穌會聘請建築師擴建該校,並購買了一些周邊土地,整個建築過程歷經波折,多次中斷,最後於18世紀後期在瑪麗亞·特蕾莎的統治下才完成。1776年,在朱塞佩·皮埃爾馬里尼的主導下美術館正式成立,美術館於拿破崙統治時代奠定了現今的模樣,於1882年,美術館從學院中獨立出來,成為了義大利最重要的國家博物館之一,1898年,美術館的展品開始按照區域及畫派劃分並且依照年代進行排序,新的排列方式讓展覽面積擴大。

穿過布雷拉大道旁的前院,爬上階梯就是入口

19世紀初拿破崙統治時代以宗教畫為蒐藏大宗,並下令將此改為國立美術館。擁有堪稱義大利首屈一指的繪畫蒐藏品,館內有大量的15~18世紀倫巴底派與威尼斯派的畫作。

展館2樓依年代、流派別展示著喬丹尼・貝里尼的《聖殤圖》、曼帖那的《死去的耶穌》(以上在第6室),以及拉斐爾的《聖母的婚禮》、建築家布拉曼帖的《十字架上的耶穌》(以上在第24室)等超過400件的不朽畫作

這座城市在17和18世紀受到巴洛克藝術的影響,那個時期米蘭聚集眾多出色的藝術家、建築師和畫家,例如卡拉瓦喬和弗朗西斯科·海耶茲(Francesco Hayez),其中幾個重要的作品收藏於布雷拉美術學院 。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的《以馬忤斯的晚餐Cena in  Emmaus》,約繪於1606年,1939年始藏 。畫作內容是耶穌基督復活後,在名叫以馬忤斯的小鎮向祂的門徒現身

從美術館出來,我們循原路又回到大教堂廣場。

繼續閱讀。。。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unhua168&aid=108994588

 回應文章

良丞橘時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9 07:41
總覺得米蘭的建築物像在上一堂西洋藝術史,壯觀的讓人目不轉睛,教堂內的玻璃花窗真的很美。
良丞橘時的雜記與您分享小小生活的觀察心得

Rinka(lunhua168) 於 2017-12-09 14:52 回覆:
謝謝欣賞! 

小樹rabent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12/05 18:14
米蘭大教堂的內部用色很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Rinka(lunhua168) 於 2017-12-05 19:49 回覆:

是的,但是彩繪玻璃的華麗,又是另一番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