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古體詩」的簡述
2005/07/28 19:32:30瀏覽3199|回應4|推薦25

「古體詩」(即:古詩),大多是由文人所寫的詩,它只能「徒誦」而不能歌唱;而「樂府詩」是指合樂入樂的詩,可以歌唱的。  例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都是古詩,不是樂府(請參考在7/22我所發表「李商隱之【無題】」一文中的回應解說);而【白頭吟】﹑【飲馬長城窟行】…等都是樂府,不是古詩。一般來說,合樂的詩是樂府,不能合樂的詩則為古詩,但後代也有少數的樂府詩不能合樂,如:人所創「新樂府」,已不能歌了。

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實際上是樂府詩,屬於歌行體。但,有許多人會常將其誤作古詩,也許,這種誤解乃民眾深受《唐詩三百首》的影響所致吧﹗(因該書將這兩首詩列入「古詩」中)

魏 晉 南北朝的古詩大多以五言詩為主。中國的五言詩起源,眾說紛紜,大體而言,五言詩醞釀於西漢,成立於東漢初期,成熟於東漢末期。總之,五言詩應出自人樂府,

例如: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歌】,見於《漢書》〈李夫人傳〉: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國與傾城,佳人難再得。

東漢末期,建安時代(西元196~220年)成熟的五言詩大量出現。如: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人)。他們的作品多且富麗,被劉勰的《文心雕龍》譽為「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的「建安體」。

魏  正始年間(西元240~249年)的詩人(或稱「正始詩人」),有所謂「竹林七賢」之稱(即:阮籍﹑稽康﹑向秀﹑劉伶﹑阮咸﹑王戎﹑山濤等人),他們崇尚老莊思想,重虛無之學且輕禮法,因其常聚集於竹林之下,飲酒賦詩,故稱之為竹林七賢。其中又以阮籍的「詠懷詩」﹑稽康的四言詩為代表,《文心雕龍》評論其詩為:「稽志清峻,阮旨遙深。」

太康年間的詩人(或稱「太康詩人」),有所謂「三張二陸兩潘一左」之稱(即:三張是指張載﹑張協﹑張亢兄弟,但張亢並不列入鍾嶸《詩品》中,應以張華代之;二陸乃指陸機﹑陸雲兄弟;兩潘則指潘岳﹑潘尼叔姪;一左是指左思)。 由於,他們大都主張「詩緣情而綺靡」,認為凡詩以吟詠性情為主,應採用華麗的詞藻來寫詩。他們也倡導「巧構形似之言」,強調巧妙的構思,曲述其狀的描寫,讓詩的創作走上排偶對稱,頗重綺靡豔麗的詩風。

東晉 義熙年間,陶潛(陶淵明)以田園詩著稱,他的五首【歸園田居】及二十首【飲酒詩】,堪稱絕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已然成為他的代表句。《詩品》稱其詩「篤意真古,辭興婉愜」,而推陶潛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南朝詩風,更加華麗,從山水詩到宮體詩,同是詠物,僅是物的大小有別罷了。其間,謝靈運開拓了摹山狀水的山水詩,繼而有謝脁之清麗小篇的山水詩,故有「大小謝」的山水詩之稱。至 之間,詩風變得輕豔,例:蕭衍﹑蕭綱﹑蕭繹三父子,均以描寫宮廷女子的體態﹑閨閣女子的怨思,成為宮體詩的代表。宮體詩的內容甚為膚淺,格調低下,時傷輕豔,近乎浮靡。到了陳後主時,其詩風更以豔麗為美,輕薄至極,如【玉樹後庭花】之作即是。

(此文筆者參考並改寫自《國學常識》)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xie&aid=35328

 回應文章

尋夢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漢 佚名 樂府古辭【江南】
2005/08/04 15:47

【江南】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尋夢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東漢 孔融之【雜詩】
2005/08/02 16:27

【雜詩】

遠送新行客,歲暮乃來歸。入門望愛子,妻妾向人悲。

聞子不可見,日已潛光輝。孤墳在西北,常念君來遲。

褰裳上墟丘。但見蒿與薇。白骨歸黃泉,肌體乘塵飛。

生時不識父,死後知我誰。孤魂遊窮暮,飄飄安所依?

人生圖孠息,爾死我念追。俛仰內傷心,不覺淚霑衣。

人生自有命,但恨生日希。

孔融字文舉,東漢魯國人。幼有異才,性好學。舉高第,為侍御史,遷虎賁中郎將。以忤董卓,出為北海太守;累遷大中大夫,數以書爭曹操,為操所害。


尋夢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追夢
2005/08/01 20:25

我已在你的訪客簿留言回答囉﹗至於正確與否,盼你明瞭。

所謂「四書」應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

而「五經」則指:《詩》﹑《書》﹑《易》﹑《禮》﹑《春秋》五部經書而言。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昨日
2005/07/31 15:15

與朋友餐敘,他們問到四書五經?

請問你記得嗎?

年事已高的我,忘記了,可否提醒之。